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難敘軍旅魂

野營拉練

王健林在家里是老大,兩個弟弟對其唯命是從,突然到了部隊,面對那些比他至少大兩三歲的戰友時,他還是有些不自在。在部隊,他的確是“老小”,不但年紀小,資歷也淺,周圍人多把他當成孩子看。一段時間后,王健林開始適應部隊生活,可讓他不適應之處接踵而至——拉練,這對他絕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生長在四川綿陽的王健林是純粹的南方人,即便他曾有過大半年務農的經歷,可與眼下部隊的野營拉練相比,那時的務農實在清閑太多。尤其在東北,每年九月份基本入冬,氣溫驟降,到了十一、十二月份,漫山的大雪一望無垠,在這樣的情況下野營拉練,要吃的苦頭不言而喻。

野營拉練,顧名思義,即是到荒無人煙的地方進行嚴苛的訓練,而當時所謂的“嚴苛訓練”比較單一,僅僅是訓練士兵的體能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直白點說,即是在看不到邊的雪原上徒步行走。

15歲的王健林面對這樣的訓練,要過的不僅僅是體能一關,最重要的是他的心理防線是否強悍,是否能狠下決心接受挑戰。

原本,這個年齡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段,稍微下下力氣,肯定能練出一副好身板兒。不過,王健林來自南方,憑靠在東北的大雪天野外拉練鍛煉體格,顯然是有些不妥當的,對他而言也過于苛刻。

團里對戰士的情況了如指掌,加之考慮到王健林只有15歲,即對其減輕負重,雖說身負的東西一樣不少,可團里都挑輕的給他,比如較輕的槍。可惜的是,在負重中,只有槍支可以選擇,其他諸如棉被等軍需用品,他仍得加于自身。這些東西扛在身上,至少20斤。

15歲的少年,身負如此分量徒步行走,這本身即是一種非凡的考驗,況且所行之路并不平坦,而是杳無人煙的崎嶇山路。積雪、大風,這些都給拉練帶來了額外的麻煩。倘若途經野獸出沒之地,戰士們的生命也將受到威脅。

顯而易見,較之于那些以花樣繁多的訓練著稱的特種部隊或野戰部隊,駐扎于東北的部隊的訓練的確簡單了許多,可就訓練強度和難度來看,卻一點也不低,反而更高。

雖是大雪封山,可東北的雪凍成了堅硬的雪塊,部隊在拉練過程中,戰士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陷入厚厚的雪堆中。

15歲的王健林,在這樣的環境下咬牙堅持著,未曾動過放棄的念頭。特殊的氣候及地理環境,造就了戰士們鋼鐵一般的意志,年少的王健林,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一往無前、毫不退卻。

當時,部隊每日要在此等惡劣環境下步行40公里,若是有人實在撐不住,可以乘坐標有“收容車”字樣的汽車。單是看名字,便可知這是部隊為刺激戰士精神而故意為之,若乘坐了這樣的汽車,評先進、優秀戰士的機會也就隨之化為泡影。顯然,部隊絕不給那些真正有出息的戰士留“退路”。

在徒步拉練的過程中,王健林的飯量隨著一份份艱苦增大起來,這讓他時常感受到饑餓。班長見他年紀小,吃不飽飯,便“傳授”了他幾招吃飽飯的訣竅:首先,盛飯的時候先盛半缸子,吃這些時縱然再慢,也肯定快過盛滿缸子的那些人。待吃完半缸子后,再去填滿一整缸,就等于每頓飯吃了一缸半,這就肯定可以吃飽了。還別說,王健林用這個訣竅,果然不再餓肚子了。

肚子填飽了,可野營拉練一樣要承受難以料想的艱苦。王健林曾親見一個干部“崩潰”:他一屁股坐在地上,說什么也不再走了,黨員、排干部統統不要。可見,能堅持下來的人只占少數,而年僅15歲的王健林竟然堅持到了最后。王健林說,一路上支撐他的就是一種信念,是母親的囑咐:“要當好戰士,爭取超過你的父親。”靠著這樣的信念和堅持,他才能在入伍的第一年當上五好戰士。

這種野外拉練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也帶來了一種脫穎而出的快感:全團1000多名戰士,圓滿完成野營拉練者只有400多人。日后,每每提及往事及自己緣何創業成功時,他仍不忘這段難忘的時光,并將之稱為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影響甚為重大的經歷。當然,當時的“小兵”王健林還不了解外面世界的變化,他按部就班地當著邊防戰士。

那段時期,有很多如今的企業家也參軍接受歷練,如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海爾集團的張瑞敏以及聯想集團的柳傳志。他們參軍的背景和原因各不相同,軍人身份給他們此后的發展也都帶來了不同的影響。這些企業家,在未來談到此前的軍旅生涯和崢嶸歲月時都表示,參軍奠定了他們一生的性格基調。

他們在封閉的軍營里不斷學習軍人的規則,這些在他們離開軍營投入改革開放浪潮中時,讓他們適應環境,靠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前瞻性,將軍隊的管理和思想轉化為符合邏輯的商業思維。總之,這些企業家身上有著那個時代留給他們的強烈烙印,他們的經歷帶著明顯的中國特色。

當然,在離開軍營前他們還要繼續接受訓練,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適應屬于軍隊的生活和節奏。他們中有些人很快官升一級成為領導者,有些人打算離開軍隊去更廣闊的世界,還有些人則做好了打算,準備在軍營里給自己來一次徹底的磨煉和洗禮,比如王健林。

如果說,跟著部隊去野營拉練,并完成了所有規定的訓練程序,意味著他成為了一個規則執行者,那么在進入大連陸軍學院之后,他叛逆的一面逐漸展現,開始成了此前規則的挑戰者。

有規劃,不平庸

經歷了野營拉練之后,王健林在部隊里成了盡人皆知的“娃娃兵”。就像在林海雪原上拉練時一樣,他在部隊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令那些比他年長數歲的戰友十分敬佩。

在王健林當兵的那個年代,國家還處在計劃經濟時期,作為普通的老百姓,能夠到部隊當兵“吃飽飯”就已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了,還能苛求什么呢?雖然相對于地方老百姓,部隊的日子好過一些,但部隊在業余生活方面卻十分貧乏。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唱唱軍歌,便是唯一且最有規模的娛樂活動了,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其他可以消遣的方式。不過,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單調的部隊生活中,王健林和戰友們才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技能,沒有把時間荒廢在玩樂上。

此時的王健林,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規劃:學習。對今天的人來說,學習的輔助工具數不勝數,但王健林當時所謂的學習,也就是簡單的通過書本學習。后來,王健林和幾位戰友一同報讀了遼寧大學的函授班,雖然遼寧大學離他們并不遠,但軍人的身份卻讓他們無法去大學里就讀,甚至連去聽一堂課的機會都沒有。

那會兒,除去白天的訓練等必須要做的分內事,王健林和戰友們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他們抓緊每一分每一秒,貪婪地吮吸著養分。

在并不優越,甚至說相對艱苦的環境下,王健林一顆心撲在了學習上,這讓他不曾感受到部隊里那種單調的生活所帶來的寂寞和孤單,反而覺得自己生活得十分充實。其實,不僅僅是王健林,很多戰士和他的心情一樣。

從本質上來講,王健林和他的戰友們都處于青春年少的階段,都是生龍活虎的熱血青年,而他們之所以選擇來到部隊,是因滿懷青春的激情,想要在部隊里做出一番事業,也正因此,他們學習勁頭十足。對知識的渴望是他們的共性,而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他們自發性地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每每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大家便聚在一起商議。

三人行必有我師,王健林和戰友雖參加的是遼寧大學的函授班,靠的都是自學,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習進度較慢,但卻因為身在部隊而有了一個與課堂一樣相對純凈的學習空間。在這種互補的學習環境下,王健林很快有了提升,與戰友的情誼也在這循序漸進的自我提升中愈發深厚。即使他后來退伍轉業,成為萬達集團的董事長,他與當年那些共同學習的老戰友之間依然保持著純真的友誼。

1974年,王健林完成了遼寧大學的所有自修課程,拿到了畢業證,這一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些成績的獲得,當然令王健林十分欣慰和興奮,但他并沒有因此而自我滿足,他知道,這些成績的獲取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即他實現了某一階段的自我夢想和自身價值,證明了付出得到了回報。

此時的王健林,早已不再是當年的“娃娃兵”,他19歲了,只是,熟悉他的戰友們每每談起他剛剛入伍時的情景,依然把“娃娃兵”掛在嘴邊——這是一種懷舊又親切的稱謂。

軍旅生涯中的自學,無形之中讓王健林養成了學習的習慣,這讓他此生受用。無論何時,在他內心深處似乎總有一個聲音在不時地召喚著他、激勵著他,讓他時時能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從而不斷進取。

青春,對于那個年代的王健林來說,就像是一本剛剛打開的筆記本,只有不停地記下自己的每一行腳印,才能留下美麗的詩行。

王健林從拿到遼寧大學函授班畢業證那天起,并未因自身努力見到成效而沾沾自喜,反而對夢想的追求更為緊迫,這也從側面證明,在經過了4年的軍旅生涯磨煉后,他已從一個“娃娃兵”徹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人。

盡管在當時,王健林想當將軍的夢想還未真實準確地顯現在他的腦海里,但他已經意識到,自己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剛剛初中畢業就來到部隊的少年了,加之4年的部隊生活讓他明白了軍人的真正含義,所以當時的王健林與所有戰士一樣,心中那個不滅的軍人夢始終縈繞在腦海。

他知道,與剛到部隊時的自己相比,眼下雖掌握了很多知識,但若想要成為一名將軍,實在相差太多。不過,他的堅持和努力,得到了另一種回報。

苦學3年,王健林養成了勤勞好學的性格,他在各項工作中總能將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上級領導對其交口稱贊,在一次機緣中,他作為軍區優秀官兵代表,被選送到了陸軍學校去學習。這次學習,無異于為王健林的夢想插上了一對翅膀,讓他第一次真正接受了系統的軍事理論學習,他頓感自己離將軍夢又近了一步。

不過,這次學習雖收獲甚多,后來他還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拿到了全日制大學專科文憑,但回到部隊后他仍不斷反省自己,以一個軍人的標準衡量自身,結果發現,除了這幾年對部隊生活更為熟悉之外,自己似乎對軍事化的了解少得可憐,尤其在部隊任參謀時,這種來自專業化知識的壓迫幾乎讓他無法喘息,為此,他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日常工作中,以期通過實踐,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軍事知識。

在不懈的努力下,王健林的工作不斷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隨后,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調任負責宣傳的干事。王健林對這份工作很陌生,他初中一畢業就來到部隊,并沒有在地方做過任何相關工作,但即便毫無經驗,他也未曾打過退堂鼓,反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工作當中。

在工作中,遇到不懂、不會的地方,他便向其他戰友請教,沒過多久,他便適應了宣傳工作。王健林對待任何事都有著鍥而不舍的精神,他也因此再度走到了整個軍區眾多宣傳干事的前列,多次得到軍區的通令嘉獎,而且每年都會從軍區政治處拿回幾張獎狀,甚至還因在宣傳工作上的突出表現立了功。

如果說,一個人取得一次成功是偶然的話,那么他不斷獲取成功,便必有因由。王健林就是如此。在部隊,他并沒有特殊的關系,完全憑借著自身那股敢作敢當的闖勁,再加上虛心好學的個性,使得他無論是以“娃娃兵”的身份去參加野營拉練,還是后來被送去軍校深造,抑或是提干后被委以不同性質的工作,他都能向世人亮出幾近完美的自我。

毋庸置疑,這是一種非凡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絕非唾手可得,在王健林看來,非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行。直到后來他創建了萬達帝國時依然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去學習,便注定平庸。

“怪咖”戰士

1978年,遼寧省大連陸軍學院開始招生,當時該學院只招收來自沈陽軍區的優秀軍官和戰士。那一年,王健林以排長的身份被推薦到陸軍學院步兵一大隊二中隊二區隊八班。與他一起被推薦來的軍官有近千人,按照規定,他們作為年輕的軍隊干部進入學院進行一年半到兩年的學習培訓后,可以晉升到連長級別。

陸軍學院教師張昌軍,后來時常回憶起王健林那批“新生”前來報到時舉行的開學典禮的情形:上千人站在操場上,聽領導們輪流講話,談理想,談規矩,談教學培養計劃,當然也談到了畢業后的未來。如果不出意外,王健林等人畢業后,都要回到自己原來所在部隊繼續為社會主義建設奮斗,軍銜會升一級,并需把學院里學到的知識應用到部隊的管理上。

在張昌軍眼中,王健林比較特立獨行,甚至還略微有點調皮。這種感覺在每次上軍事課程時都非常明顯。軍人統一管理以及聽從指揮的屬性,決定了教師的話仿似“金科玉律”,幾乎沒人敢反對。可王健林卻是個異類,他常常反其道而行,并提出一些讓張昌軍都瞠目結舌的問題。

一次,張昌軍講軍事偽裝課,底下的上百位學員都對內容沒有異議,只有王健林起來提問:為什么在雪地上偽裝要將身上鋪滿,而不是更簡單地直接蓋張白床單呢?他就這個問題和張昌軍爭論,直到張昌軍告訴他,雪地反光,但床單色調較暗,如果敵人用紫外線一照射,很容易露出馬腳,王健林才接受了老師的觀點。

還有一次,張昌軍講在戰爭中如何用火炮射擊敵軍坦克的戰術。他說,射擊時的角度和時機要掌握好,應選擇坦克拐彎時出手,并在彎道內側埋伏好火炮和炸藥包,原因是,坦克轉彎時,內側會更大程度地接觸地面。

這本無可辯駁,畢竟教材上也是這般書寫的。可是,在討論課上,王健林則提出相反的方法——在彎道外側伏擊坦克也一樣可以,并講出了自己的理由。

張昌軍和其他教員們聽了王健林的理由,商議了一番,認同了他的觀點。甚至在下一年教材改版時,張昌軍還特地將王健林的建議寫進教材,供以后的學生學習使用。直到2004年陸軍學院被撤銷,新教材仍在使用。

這兩件事,讓張昌軍在上百位學員中很快記住了王健林,不過更讓他印象深刻,并對其刮目相看的是,當時受制于軍官培訓之實際需要,教師不會面面俱到地把書上的知識都講出來,不少都是一帶而過,或者干脆不講,可王健林覺得,是知識就得吸收,不分輕重。故此,課后他會主動找張昌軍為自己解惑答疑。

張昌軍后來回憶道:“我當時有點開玩笑地和他說,‘那你晚上7點來我辦公室吧,有些知識和問題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到了晚上7點,王健林真的來了,并且一連持續了幾天。”

到了后來,一些難懂的知識點,王健林卻能用很簡單的一兩句話概括出來,這讓張昌軍對其進步之速度大為吃驚。

除了善于思考,王健林還給老戰友們留下了其他印象,關鍵詞通常包括勤奮、善良,以及喜歡獨立思考。

1978年冬天,學院進行單兵進攻科目,具體過程是,每位學員要獨立完成朝向動作、指向動作、匍匐前進、穿越障礙等任務。很多學員都完成得不錯,可王健林差了許多,有些笨拙,動作也不標準,考核成績不理想。

王健林的倔脾氣上來了,當日中午,別人都去午休了,他找了個教導員在旁協助,反復練習,居然把棉衣都磨破了,肘部也受傷了,還別說,給自己開的這次“小灶”,讓他終而取得了“優秀”的考試成績。

如果說,這件事讓人看出了王健林的堅持和不服輸,那么他的直屬上級陸民杰講述的故事,則勾勒出一個思維獨立、特立獨行的王健林。

在一次特別重要的考試中,王健林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唯有戰略戰術不盡如人意。其實,他這門功課的理論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可就在戰術定向考試時出了岔子。

陸民杰回憶道:“題目是如果有一場戰役,根據給出的山地地形回答,在山的哪一邊布兵可能更合適。教案上的正確答案是在左邊布兵更恰當,但是王健林做出了相反的答案。根據教案上的規定,這道題王健林算錯誤。”

然而,陸民杰卻注意到,王健林雖然做了錯誤的回答,可他在考卷的下面分條列出了選擇右邊布兵的理由,一共列了六條,“仔細看一下,實際上他的理由和分析也都是有道理的”。陸民杰說,作戰指揮本來就應該靈活而不拘泥于理論,王健林作為學院的尖子生,肯定知道教案上的答案,“但是他沒有死記硬背,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即使這個答案和教案上的標準相悖。”

而王健林的另一位老戰友對他的記憶,則停留在一個滴水成冰的冬季夜晚。

當夜,這名戰士拉肚子,身體不適,按照之前規定的輪崗,他的站崗順序在王健林之后。但是,王健林站完了自己的那班崗,并沒有叫醒戰友,他一個人又默默地將戰友的崗值完,直到下一個戰友來替換。后來這名戰士說:“這件事王健林一點都沒聲張,直到現在幾乎都沒有人知道那個夜晚,這個未來的民營企業巨匠,在那個滴水成冰的冬夜里是怎么孤獨地連著站了兩班崗。”

1979年8月,王健林以優異的成績于大連陸軍學院畢業,并光榮地留在學院大隊任職參謀。那時的王健林,的確是千里挑一的人才,整個學院共有幾千名軍官訓練生,留校的唯有兩三人,他便是其中之一,這足以說明一切。

而在任職參謀期間,王健林表現出了自己的文藝氣質——寫文章和詩歌。

當時,大家在一起閑聊時,王健林總會拿個小本子做記錄,用不了幾天,他便有作品見諸報端,包括新聞、隨筆或者評論,那時的《大連日報》《人民日報》《解放日報》,都成了他的“用筆之地”。當時,沈陽軍區獨立辦了《前進報》,這仿若王健林的“專欄”。

王健林的文藝氣質不局限于寫文章,寫詩、拉二胡也是特長。

王健林很喜歡海子、顧城、亦舒等文學家及其作品,不過,他很有寫實情結,所創作的作品多是表現將軍旅生涯和戰士訓練,甚至不乏在詩里喊些口號。

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王健林,始終用自己的學習方式一直優秀著,在別人看來,他是個“怪咖”,可也正是那種出于骨子里的“怪”,才令其創造了讓人驚嘆的成就!

將軍夢

隨著時間推移,王健林的才能已在軍營里逐漸展現。

因為文筆好,部隊為了不埋沒人才,向上一級申請匯報后,將其調到學院的宣傳處當干事。期間,王健林最主要的一項工作是負責和外面的高校聯絡,幫助陸軍學院里的軍士們進行學業深造。

1983年前后,國家為了提高部隊軍士的文化素質,地方部隊與當地的最高學府合作,搞起了黨政干部專修訓練班,遼寧軍區也順勢成立了遼寧大學黨政干部專修班。當時全軍區上下都對這件事極為重視,由軍區部長親自帶隊領導專修班的各項進程,另外首長和司令級軍官也參與其中。

當年在大連陸軍學院,王健林一手抓起了黨政干部專修班的工作,他的任務包括:動員學院的軍士們報考專修班、與遼寧大學保持聯絡、接送學校的教授來軍營里給軍士們上課。如果說,大連陸軍學院的黨政專修班是個大班級,王健林顯然就是班長。

通過不斷地學習,王健林不僅在短時間內從一個戰友們眼中的“娃娃兵”蛻變成了一名合格的軍人,同時也成為一名受到上級贊賞的軍官。此后,隨著能力的不斷提升,他從一名參謀、干事被擢升為一名正處級的團職干部。

1982年,王健林28歲,他的人生逐步邁向云端,未來有著更為強勁的發展潛力。他對此不沾沾自喜,從未停止追逐夢想的腳步。此時,由于部隊工作的需要,在上級的安排下,他又被任命為部隊的某處處長。

在不少人看來,當領導只要懂得如何管理人就可以,王健林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上級的此次任命,無異于又一次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因為這一工作與自己之前所從事的工作相比是全新的領域,這無疑又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王健林喜歡冒險,熱衷于接受挑戰,畢竟每一次工作變動,于他而言都是一次挑戰。在他看來,只要是工作需要,無論上級安排他做什么,他都會想方設法把這任務圓滿完成。索性,他一頭扎進工作中,一干就是兩年。

在這兩年中,王健林一邊摸索著工作,一邊認真學習相關的知識,逐漸對行政管理和財務管理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這為他日后執掌上萬人的萬達集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當時,王健林這種“頻繁”的工作變動,也使他的知識面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拓展,綜合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1983年,遼寧大學黨政專修班里出現了王健林的身影,3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學位。那時的專修班與今天的大學一樣,也分有各個專業,大部分戰士都選擇與軍事化管理沾邊的專業,為的是以后學以致用。而如經濟、工商和文學之類的課程,在當初是地地道道的冷門,幾乎沒什么人報名。

1986年,王健林成為陸軍學院管理處副處長,屬副團職干部。年紀輕輕就走上這個職位,實在罕見。他在管理處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整個學院的后勤保障,同時,與政府以及個人打交道也在其職責之內。

張寶純是王健林在管理處時的領導,他曾回憶,王健林離開部隊去政府部門工作,以及后來“下海”經商,其實種種舉動早在學院管理處工作時就已顯露苗頭,只是他當時并沒有在意。

在學院宣傳部管理黨政干部專修班,是王健林邁出兵營的第一步,而管理處的工作,讓他接觸了更多外面的世界。那時,他的社交能力不斷提高,認識的人也更高級,處理的事情也更復雜。

那時的王健林雖然手中“有權”,卻一點架子沒有,從不得罪人,留給他人的都是好印象,每每有外界人士想與學院聯系,他都會盡力安排。或許,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內心萌生了離開的念頭。

隨著能力的逐漸提高,王健林心中的“將軍夢”也變得越來越清晰。而當他開始“謀劃”如何才能為實現“將軍夢”到更廣闊的空間學習、發展時,一件考驗他的事情悄然來臨。此事來得太過突然,王健林根本沒有做任何思想準備。

1985年中央軍委做出的一項世人矚目的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員100萬,使王健林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如此聲勢浩大的百萬大裁軍中,王健林作為一名軍人,又會有怎樣的選擇呢?

轉業——舍我其誰

有過當兵經歷的人都知道,部隊的生活雖然相對單調甚至枯燥,但是作為職業軍人,他們把自己最美麗的青春奉獻給部隊的同時,也無形之中對部隊產生了一種濃厚的感情。無疑,王健林也有這種感情。

因此,當“百萬大裁軍”的命令下達之后,王健林所在的部隊炸開了鍋,這種裁軍與平常的退伍轉業還不同——退伍或轉業的軍人都會提前知道,有心理準備,但裁軍的命令卻來得十分突然,并且裁軍是各軍區根據自身的整體情況而決定進行的,這也就意味著,誰都有可能被裁。

突然間說不準什么時候就要脫下軍裝了,戰士們的心情都很沉重,王健林也一樣——他是帶著夢想來到部隊的,通過一直以來的努力,自己的夢想在部隊里一點點得以實現,可正當鉚足勁向夢想之巔邁進時,卻宛若一腳踩空一般,從云端跌落。

王健林這樣問自己:真的不穿軍裝了,我能做什么呢?這樣的困惑對15歲就來到部隊的他而言,是個挺難回答的問題。但是,沒過多久,他便想明白了這個問題——父親不就轉業了嘛,并且轉業后在新工作崗位上也一樣做得很好。

話雖如此,如果真的就這樣離開了部隊,王健林還是有遺憾的。他已經習慣了部隊的工作環境,一旦離開,心里空空的。

這是人的一種慣常思維,事后王健林才明白這一點,但當時他卻埋下了頭,利用所有的時間去學習。那時,時間對他而言,突然之間因“百萬大裁軍”而變得更加彌足珍貴。如此一來,在大多數戰友都“惶惶不可終日”時,王健林卻表現得十分淡定,這使得他的工作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反而做得更好了。

這一切,自然都被領導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加之王健林平時的表現,站在軍區首長的角度來看,他根本不會被列入此次裁軍的名單。王健林也多多少少得知了一些與此相關的小道消息,但他并未因此吃下定心丸,反而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反思。

王健林想了很多,也比別人想得更長遠,他想搞清楚國家此次做出“百萬大裁軍”的真正目的。他知道,國家正準備大力發展經濟,但是力氣不足。對于國家而言,消耗最大的部門自然是軍隊,軍隊是國家安定的保證,可和平時期的軍隊要做到精而不追求量——國家把大筆的開支都用在了軍隊身上,自然就無力去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了。而一個國家若是無法實現繁榮富強,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也就都難以實現自我的“小理想”。

有了這深層次的思考,王健林果決地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決定:響應國家“百萬裁軍”的號召,申請轉業!

一個老兵主動作出告別部隊的決定,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王健林的這一決定卻做得極為果決。

當時,不少領導曾在私下里做過他的工作,王健林經過認真思考后,依然沒有改變這一決定。他在那一刻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會冒出轉業的念頭,一來是從國家的大局出發,再就是他相信,即使轉業到地方工作,也一樣可以做好。

實際上,王健林離開軍營之時,外面的世界也確實不一樣了。改革開放正處于高速發展期,政府轉變思想,提出“經濟建設是大局”,計劃經濟逐步朝著市場經濟的大勢轉變。這一切,甚至連街道的買菜阿姨都曉得。

17年的軍旅生涯,似乎曾讓王健林與外面的改革浪潮脫軌,就在他轉業的一兩年前,后來同屬于第一陣營的知名企業家們,多已離開軍營開始創業。柳傳志已經出任聯想集團總裁,任志強決定進駐國企華遠公司,王石建立了萬科集團的前身,而張瑞敏也拿起錘子一口氣砸毀了76臺有缺陷的海爾冰箱。

幸好,改革的時光并沒有讓王健林等太久。1986年,王健林和陸軍學院的一些戰士轉業,成為陸軍學院較早一批離開軍隊走向社會的軍人。不過,他的多數戰友沒有他那么高的覺悟,都抱著軍官身份不放,甚至對于外面的花花世界有些“恐懼”。

轉業后的王健林,曾和過去的戰友們組織了幾次聚會。1995年之后,王健林的事業如火如荼,他也就再沒時間搞聚會了。

王健林毅然地脫下了自己穿了17年的軍裝,雖然鐵打的營盤沒能留住優秀的王健林,但17年的軍旅生涯卻給予了他太多,比如強健的體魄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堅強的性格和正直的品質,不怕困難勇于學習的精神和因此獲得的淵博知識,以及果敢的處事能力,這些對于王健林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甚至可以說,這些是他日后成就萬達輝煌的有力保障。

王健林脫下軍裝后所走的路并不平坦,但他血管里流淌的軍人血液卻時時激勵著他,讓他一步步打造出了自己的地產帝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通渭县| 铜陵市| 宿迁市| 曲松县| 巴南区| 休宁县| 鸡东县| 盐源县| 石首市| 民丰县| 铁岭市| 襄樊市| 张掖市| 蛟河市| 祁阳县| 巩留县| 龙泉市| 额敏县| 禄丰县| 通州区| 泰兴市| 栖霞市| 许昌县| 北流市| 新龙县| 大理市| 太白县| 探索| 镇沅| 凤阳县| 同江市| 阳城县| 辛集市| 白山市| 曲阳县| 白沙| 申扎县| 梅州市| 江西省| 海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