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的核心使命與管理機制
- 張國有
- 2947字
- 2019-11-29 16:08:28
大學發展要務實戒虛
劉利民[1]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撐,創造了大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奇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審視高等教育,我們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矛盾累積和問題疊加的復雜局面。
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從精英模式向大眾模式的轉變,其間產生的一些問題還需要時間的磨合,需要教育觀念、教育結構、教育模式等多方面的漸進性和適應性調整,需要在反思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發展共識。在當前推進“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對大學發展定位、教學與研究的關系、教育國際化、大學評價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要有個清醒的認識,回歸初心,務實戒虛,腳踏實地推進大學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要通過分類與定位走向多元
分類發展是大學多樣化的根基,也是實現大學辦學任務的要求,每所大學應對自身定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面向等有清晰的認識。多年來,不少地方和一些大學也在理論與實踐等層面進行了探索,但一直未形成社會所期待或需求的發展格局。大學分類發展動力不足,主動意識不強,多數大學可以在體制內依靠既有基礎和條件做到“衣食無憂”,“等靠要”意識比較強。尤其是地方大學發展特色不突出,同質化現象嚴重,學校之間在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專業建設等方面也存在無序競爭現象。
大學要與社會發展契合,要清楚自己在社會發展和國家創新系統中的位置,清楚自己能干什么和該如何干,這應是一種主動的自我定位。定位的清晰與否體現了一所大學在體系內競爭力的強弱,大學應依據自身實力和發展特點,確定發展方式,主動尋求錯位,凝練特色,通過差異最大限度地降低同質化競爭造成的不良影響,避免“零和博弈”。如何讓大學清楚自身現實條件揚長避短錯位發展,最為關鍵的就是切實完善促進大學分類發展的體制機制,這是一個指揮棒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以行政手段讓各類大學向一個標準看齊,以致于政府越引導大學去特色發展,大學發展模式卻越來越趨同。
分類發展的本質是彰顯特色和專長,明確分工和面向,根本目的是讓教育的多樣化與社會需求的多元化相一致。引導大學分類發展不是簡單地將大學進行類型劃分,更不是定型歸類,也不是分等。分的是每所大學的專長,要的是每所大學的特色,統籌的是錯位和差異化發展,需要的是真正的分類管理和政策的配套跟進。每所大學以自己所長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自然也應有各具特色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模式,所以好的標準是多元的,這一點至關重要。
二、教研本合一,研究要分類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教學是教師職業永恒的主題。我們要明確大學的系統定位和教師的身份,在大學里研究可以做,也必須做,研究至為重要。無論是提升教師自身水平的研究,還是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直接提供支持的創新性研究,都是大學和教師該有的責任和義務。但近些年來,很多大學為爭取資源而將科研作為“核心競爭力”,讓“教學成為良心活”,這不但異化了科研的本質,也違背了人才培養的初心。論文、學歷、獎項是教師該有的要求或具備的條件,但不應是考核教師的主要指標。教師首先是教書育人,職稱的評定應與育人有最大關聯。我們不能以教師的研究來評價教師的教書育人工作,不能以教學指標不好量化為由讓教師戴上“科研枷鎖”,人為地讓科研與教學分離。教學與研究可以有機地結合在教師個體能力的評價之中,研究與教學從不對立。
大學里的研究應予以分類。更多的研究應是為教學服務的,是“教學學術”,是為了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屬更新性研究,只有少數研究是探究性的,是科學創新。如果將此明確,教學與研究將各得其所,教師將得以解放,科研人員積極性將被更好激發,科研投入與產出的績效也將更加明確和高效,教育育人初心也會得以回歸。當然,這種分類不是截然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它們統一于科教融合和知識的創新傳承之中。
三、國際化是實力體現,需行穩致遠
教育國際化是理念,是過程,是參與,其本質是影響力,是實力的體現。國際化不是“外國化”,不是簡單地使用或套用他國模式或所謂國際標準。當前,大學的國際化已經成為實力和聲譽的重要表征。我們可以借鑒和參考歐美國家大學發展的成功經驗,但舍棄自信和自我的盲目模仿參照是緣木求魚。人才培養和學術探索可能有共同規律,但大學發展沒有萬能模式,作為社會的一個組織,它必與國情相合,必植根于本土,它反映著國家民族特性,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同國家的大學自然具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教育服務于國家和民族,有特色、有實力、有影響力是教育國際化的前提,我們要有教育國際化的理念,倡導全球視野,樹立開放精神,我們要積極參與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競爭,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但并不代表每所大學都要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這個問題上,我們要保持應有的清醒和自信,不妄自尊大,但也絕不要崇洋媚外。一味地跟蹤和模仿是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圍內發出中國聲音,也不能提供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的。在“請進來、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克服浮躁心態,摒棄標簽式的國際化,以我為主,博采眾長,基于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將跨文化跨國界的理念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建立與國情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發展模式。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才能行穩致遠。
四、大學評價要回歸本真
大學的評價是個熱點,也是個難題。為什么要建立大學、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大學在國家創新系統中的作用、社會對大學的期待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包含著對大學該不該評價和如何評價的問題。尤其是近些年我們把大學排名和各種評估作為保障質量的替代方式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些年來,大學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各種“標準化”“同質化”的評價評估,對大學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成為“論文量產廠”,成為各種評價指標下的“標準件”。原為促進發展而產生的評價評估不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異化了大學的使命和目標。出現這種現象,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大學分類發展和分類管理的問題。
評價應該有,但如果大學要分類發展,為何要做統一評價?如同當前各大學排名,都知道排名方法本身有局限性,指標選擇和權重以及數據質量都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但囿于各種原因,很多大學還是熱衷于此,名進則喜,名退則憂,卻不管大學本身到底有無真正的發展。評價評估如同照鏡子,重要的是自我審視后激發內生動力,而不是看著鏡中他人漂亮,忙著去給自己化妝。排名可參考,因為不能自說自話,但統一量化指標下的發展絕不是內涵發展。我們不能對眾多淺顯的道理與規律視而不見,或置若罔聞,而是要對大學發展事業和規律保持尊重。如何讓評價有價值,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關乎我們對大學的認識,關乎我們的大學發展理念。
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我們要堅定大學發展自信,要不忘初心,回歸初心,要務實戒虛,力戒空談。國家和社會資源有限,大學發展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可也不必無所不有無所不能,一方面要做減法,下決心減掉贅肉,不貪大求全,另一方面要做加法,苦練內功,發展內涵。
[1]劉利民,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教育部副部長、國家總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