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心理學的發展
一、心理學的產生
19世紀末,在哲學母體內長期孕育的心理學已逐漸成熟,生理學和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又為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實驗技術。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室研究,標志著現代心理學(即科學心理學)的開端。從此,心理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代心理學分支領域數量眾多,在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和融合中,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總體來說,我們把心理學家的工作歸為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個領域。基礎心理學領域的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應用心理學領域的分支主要有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咨詢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商業心理學、勞動心理學、軍事心理學、司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等。
基礎心理學各分支概括心理學的一般理論,為應用心理學各分支提供理論依據;而應用心理學各分支的發展又為基礎心理學各分支的概括提供了新的資料。這兩個領域的心理學分支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
歷年真題

答案解析1.1
馮特
馮特,德國心理學家、哲學家,現代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奠基人。馮特出生在德國巴登的一個牧師家庭,早年習醫。1856年在海德堡大學獲博士學位。1857-1874年在該校任教,曾開設生理心理學課程,并出版《生理學原理》。1875年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1879年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
二、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
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奠基人是馮特,代表人物還有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并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三種元素,所有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感覺是知覺的元素,意象是觀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緒的元素。在研究方法上,構造主義心理學強調內省法,認為經驗可以分析為各種元素。
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主張研究意識,并把意識看成是川流不息的過程(意識流),強調心理學的目的是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與作用,認為研究個體適應其生活環境時心理的功能比研究心理的結構更重要。機能主義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內省、觀察、測驗、問卷調查等。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其創始人是美國的心理學家華生。華生提出,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而不是意識的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和動物行為。華生重視刺激、反應、習慣形成、習慣聯合等概念,提出華生行為主義公式:刺激-反應(S-R)。
行為主義心理學可分為古典行為主義學派和新行為主義學派。古典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其次有霍爾特、亨特、拉什里和魏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為托爾曼、赫爾、斯金納、班杜拉等。
歷年真題

答案解析1.2
格式塔心理學于20世紀初在德國誕生,其創始人是韋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意為“完形”“結構”“組織”。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直接經驗和行為。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掌握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并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把行為分為顯明行為和細微行為,前者指個體在自身行為環境中的活動,后者指有機體內部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是顯明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現象是完整的,不能被人為地區分為若干元素;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總和,整體不是由若干元素組合而成的,相反,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精神分析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思想中的一個主要流派,它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既是一種精神病癥的治療方法,也是在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套心理理論。其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區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部分。意識是指可覺察到的心理活動,是傳統心理學集中研究的領域。前意識是指人們能夠從無意識中回憶起來的經驗,它處于潛意識和意識之間,防止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隨便進入意識之中。潛意識包括原始的本能沖動以及與本能沖動有關的欲望,特別是性的欲望。前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人的無意識。弗洛伊德把無意識現象和內容作為精神分析的主要對象。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的。本我是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是最接近獸性的本能性沖動,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按照現實原則行事。超我代表良心、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道德部分,按照至善原則行事。弗洛伊德從精神動力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為變態心理學的發展開拓了新道路。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于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于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癥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為心理學第三思潮。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類特有的復雜經驗,如動機、需要、價值、快樂、情感、生活責任、生命意義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人性持樂觀態度,認為人類本性是善的,而且人類本性中蘊含著無限的潛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而潛能是一種類似本能的性質。心理學的研究不僅是了解人性,還是積極改善環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發揮,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人本主義心理學最大的貢獻是看到了人的心理與人的本質的一致性,主張心理學必須從人的本性出發研究人的心理。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興盛起來。一般認為,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的《認知心理學》的出版標志著認知心理學的正式產生。這本書第一次采用了“認知心理學”這個術語,提出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認知心理學主要是研究人類認知的信息加工過程。
認知心理學家采用信息加工觀點,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統,通常用模型來表示人類心理過程和結構的某些主要方面,研究知覺加工與模式識別、注意、記憶和問題解決等心理過程。它是研究人們對知識的獲得、加工、存儲和提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