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課證融合”系列教材 總序
一、編寫背景與意圖
1986年4月12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十條規定:“教師應當取得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同年9月6日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中小學教師考核合格證書試行辦法》,規定“只有具備合格學歷或有考核合格證書的,才能擔任教師”。考核合格證書暫設“教材教法考試合格證書”和“專業合格證書”兩種,證書考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組織。1995年12月12日國務院頒布的《教師資格條例》第八條規定:“不具備教師法規定的教師資格學歷的公民,申請獲得教師資格,應當通過國家舉辦的或者認可的教師資格考試。”隨后,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95年12月28日下發《教師資格認定的過渡辦法》,對教師資格過渡的范圍、申請和認定等事項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一系列工作為教師資格制度的正式建立與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
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頒布《〈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標志著教師資格制度在全國正式實施。該實施辦法規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全國教師資格制度的組織實施和協調監督工作”(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為教師資格認定機構”(第五條)。這個階段教師資格認定的具體工作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
2011年我國開始在浙江和湖北試行教師資格國家統一考試制度,并于2013年8月15日發布《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教師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試點工作啟動后入學的師范類專業學生,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應參加教師資格考試”。
如此,師范生的培養將面臨專業養成與資格證書獲得的雙重任務。所有師范院校就不得不思考一系列問題:職前教師教育與教師資格考試如何有機融合?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應該如何適應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現有的教學大綱和內容如何與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大綱相融合?職前教師教育的評估與考試如何進行?……為了應對上述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經過多年的實地調查與理性論證,審慎地決定編寫一套“教師教育‘課證融合’系列教材”,力圖保證教師教育專業的學術品位,同時又能兼容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的考試大綱內容。
出于這樣一種思路,“教師教育‘課證融合’系列教材”在深入地分析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標準、教師資格考試大綱等若干文件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的師范院校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所開設的相關教師教育類必修課程的知識結構梳理出編寫框架,希望其既能具有學科的邏輯體系,又能覆蓋教師資格考試大綱的知識要點,讓師范生在獲得畢業證的同時又能夠獲得教師資格證書;既能符合師范類各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適應當前我國對教師教育領域的人才需求,又能滿足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的要求,幫助師范生在獲得教師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獲得從事教師職業的資格。
二、編寫原則與體例
(一)編寫原則
“教師教育‘課證融合’系列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專業知識與應試技能相結合
盡管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是本套教材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但通過考試并不是最重要的目標。更重要、根本性的目的是通過本套教材的學習能夠讓學生系統地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理解并能運用教育的基本規律與原則,獲得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與技巧,為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奠定堅實的理論與技能基礎。因此,我們在編寫時既注意學科知識與原理的系統介紹,也重視資格考試知識點的梳理與解釋,更加關注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使本套教材既能用于正規的課堂教學,又適用于學生應對國家教師資格考試。
2.理論思維與實戰模擬相結合
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需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必須具備教育學的思維,因此我們在編寫時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教育學思維的培養,強調教育基本邏輯與基本范式的學習,達到運用教育學的思維闡釋教育現實問題,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于一只蜜蜂不釀蜜”(古波斯詩人薩迪語),因此,我們在編寫時特別注意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之間的聯結,每節都有原理與知識點的概括,并有針對性的案例分析、試題舉例和學習方法導引等。概括地說,本套教材既強調教育原理運用于解釋現實問題的方法論引導,又注重教師資格考試的針對性訓練。
3.課堂講授與課外練習相結合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用于教與學的材料,是師生雙方共同使用的材料,只有師生配合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任何優秀的教材都有兩個特點:內容安排科學,符合教學規律,教師使用方便,即“能教”;學科知識邏輯清晰,練習形式多樣,即時練習資源豐富,即“能學”。因此,本套教材在編寫時既強調要方便教師的教(配套的教學課件、重點知識提示等提供了這個方便),又強調要方便學生的實踐運用和復習鞏固(配套的同步練習與模擬考試卷提供了這個保障),保證教師指導作用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有助于避免“教師只講不聽,學生只聽不練”的弊端。
(二)編寫體例
在編寫體例上,“教師教育‘課證融合’系列教材”由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導引、正文、知識結構等部分組成。學習目標,讓師生明確教學的方向與標準;學習重點,明確知識的邏輯結構與核心知識點;學習導引,指明學習路徑與學習方法;正文,系統地呈現相關知識;知識結構,簡明地呈現本章的知識要點。正文部分,首先由一個簡短的案例導入,引出本章的學習主題,激發學習者思考的興趣。每小節在介紹相應的知識體系外,都有相關的試題樣例供學生思考與練習。每節最后都有本節重要知識點的概括,并有相關的學習方法提示。每章最后都有一個簡短的小結,讓讀者對本章的思路有一個總體的把握。
本套教材另有相關的配套資源:書中的二維碼內容供學生熟悉相關考點、題型和強化答題技巧;“微視頻”供學生深入學習某個知識點時參考;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歷年真題、全真模擬與預測試卷(共六冊)供課程全部結束后檢測使用或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前模擬考試使用;“教學課件”供老師們教學時參考。
三、教材特色與使用建議
(一)教材特色
“教師教育‘課證融合’系列教材”具有以下四個特色:
1.內容體系完整
本套教材依據學科的邏輯結構,結合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師專業標準、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標準、教師資格考試大綱等進行編寫,內容體系既保證有嚴密的學科邏輯,又保證國家政策文件規定的知識點的落實,力圖將它們科學地加以融合,既保證學科內容體系的完整性,又兼具資格考試的針對性。
2.備考實用性強
本套教材在原有教材“學術性”的基礎上增加“備考性”,即為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做準備。教材通過真題的詮釋,詳盡細致地介紹各學科考試的基本內容、命題特點、考試題型、答題技巧、高分策略等,讓考生對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有一個具體而接地氣的了解;書中羅列的真題與解析、練習題、模擬試題、知識結構圖等,為考生提供模擬的考試環境,幫助考生在實戰演練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考點全面覆蓋
本套教材中知識點的選擇基于兩種路徑:一是依據學科知識結構和教師資格考試大綱選擇,二是根據對歷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真題的考點梳理。據此梳理和確定每章每節的知識點,而后再根據學科的邏輯結構進行組織與編寫。因此,本套教材幾乎涵蓋了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的所有考試內容。
4.線上線下融合
本套教材是一套創新型“互聯網+”教材。教材在內容上力圖融合學科內容與考試大綱規定的知識點;在體例上,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和應對教師資格考試提供支持;在呈現方式上,應用現代網絡技術,教學資源立體配套,使教師和學生能夠運用手機、計算機等電子設備隨時隨地學習。除了線下教學之外,手機二維碼、微視頻、在線咨詢等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時空。
(二)使用建議
“教師教育‘課證融合’系列教材”是團隊合作的產物,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組織全國數十所高等院校聯合編寫,由于各校情況迥異,因而在使用時學校可以因校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下面的使用建議僅供使用者參考。
1.課時安排

2.教學方式
建議以講授與討論為主。講授時注意:①講清學科邏輯結構,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②梳理每章的知識邏輯,特別注意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講授各知識點,教給學生特定的教育學思維;③講授過程中注意方法論的引導,講清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④每次課后靈活運用“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歷年真題和全真模擬與預測試卷”進行同步練習,并即時分析與評價,讓學生在實戰中理解與運用解決問題的技巧。
3.考核評價
課程考核由三大類組成:平時成績(主要是課堂表現、練習冊完成的數量與質量)、課程論文與社會實踐或實驗、期末閉卷考試(可使用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歷年真題和全真模擬與預測試卷)。
計分采用百分制。平時各類成績占60%,期末成績占40%。
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夠幫助考生順利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并為國家培養教師教育領域的優秀人才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教師教育“課證融合”系列教材編委會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