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領導力十二講
- 宮玉振
- 2781字
- 2019-11-29 12:12:17
四、內圣外王:本土領導力的典型案例
曾國藩的領導力,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領導力。這種領導力所體現的全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與曾國藩同時代的薛福成在分析他成功的原因時說:“‘以克己為體,以進賢為用’,二者足以盡之矣”,而“其克己之功,老而彌篤,雖古圣賢自強不息之學,亦無以過之也。”民國時期浙江大學教授胡哲敷在評價曾國藩時也說:“大概謙、恕二字,可以代表他待人接物的氣度。勤、恒二字,則是他終身行事的不二精神。”同樣是民國時期的學者龍夢蓀在《曾文正公學案序》中也認為,曾國藩一生成就,其得力之處,在于“強毅”與“謙謹”:
曾文正為近世之大人物,德業文章,炳耀寰宇,雖婦孺亦知欽佩其為人。彼果何所得力而成就如斯之盛哉?吾嘗讀其遺集,案其行事,反復推求,始知其得力所在,蓋由“強毅”、“謙謹”而來也。惟其“強毅”也,故困知勉行,力追前哲;特立獨行,自拔流俗。雖極人世艱苦之境,而曾不少易其心;雖遇千挫百折之阻,亦不足以奪其志。真者必信,而不為外界所移;妄者必不信,而不為古人所欺。惟其“謙謹”也,故嘗以事理無盡,不敢以才智自矜。其接物也,則小心翼翼,無一人之敢慢。其赴公也,則兢兢業業,恐一事之或忽。以世務莫測,所推之或誤也,則時思以博訪于人;以國事萬端,才力之未逮也,則舉賢共圖如不及。其學問之所以增進,道德之所以高尚,功業文章之所以炳耀寰宇,誠所謂日就月將,有本有源者矣。
謙恕也好,勤恒也好,強毅也好,謙謹也好,都是源于中國文化的品德修養的功夫。借用蕭一山先生的話說:勤恒、強毅為“剛”,表示“求善固執”的求是精神,代表自強不息;謙恕、謙謹為“虛”,表示“虛懷若谷”的寬容精神,代表厚德載物。二者合一,乃得剛柔并濟之效,這又是中庸的道理。由此可見,曾國藩領導力的大本大源,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水。
民國時期曾留學哈佛、牛津,被學者譽為學貫中西、文通古今的郭斌和,在《曾文正公與中國文化》一文中說:
我國過去教育目的,不在養成狹隘之專門人才,而在養成有高尚品格、多方發展之完人。求之西方,以英國牛津、劍橋兩大學之教育理想,與此為最近似。
曾文正公,即我國舊有教育理想與制度下所產生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俱備,文武兼資。有宗教家之信仰,而無其迷妄;有道德家之篤實,而無其迂腐;有藝術家之風采,而無其浮華;有哲學家之深思,而無其鑿空;有科學家之條理,而無其支離;有政治家之手腕,而無其權詐;有軍事家之韜略,而無其殘忍。
西洋歷史上之人物中,造詣偏至者固甚多,然求一平均發展道德文章事功三者之成就,可與文正相比者,實不數覯。而文正之在中國,雖極偉大,也不過為中國正統人物中之一人。嗚呼!斯真中國教育之特色、中國文化之特色也。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心,強調的是“修己安人”“內圣外王”“有體有用”。在中國人看來,領導者必須具備“圣”“王”的雙重資格:有“圣”人修己之體,然后才能為“王”者治人之用。中國文化所強調的是,內在品格的養成是領導力成長的前提。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做人是領導力之本。曾國藩“兼具圣王雙重的資格,造成精神事業的領袖”,其領導力正是從傳統文化中浸潤而來的。這確實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大智慧與大境界。
有意思的是,曾國藩身上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總結出來并親身踐行的、在我們今天看來典型地與中國文化特性密切相關的許多內容,如耐煩、包容、謹慎、謙卑、果斷、坦誠、樸實、恕道、毅力等,也恰恰是當代西方管理學理論中越來越重視的領導品質。這些內容,既是中國情境下領導者成功所必備的要素,也是成就偉大的領導者所必備的共同特質。從曾國藩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具有多么強大的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把曾國藩看作本土領導力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借以體悟本土領導力的深沉厚重。
曾國藩的領導力,可以用“仰之彌高”來形容。任何一本書,都無法涵蓋曾國藩思想的全部。本書從曾國藩所總結出來的大量關于領導力的要訣中,選取了其中的十二個字:“重”“耐”“渾”“明”“辣”“慎”“勤”“實”“暇”“裕”“恕”“強”,并結合曾國藩的事例及現代管理實踐,揭示其對于中國情境下的領導行為的啟發意義。
“重”,厚重、穩重。呂坤在《呻吟語》中曾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重”反映了在中國文化環境下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
“耐”,耐煩、耐心。曾國藩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做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對于領導者來說,情緒化的反應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耐煩是領導者的必修之課。
“渾”,渾含、渾厚。精明是領導者的第一層境界,渾厚則是領導者的第二層境界。用曾國藩的話說,“精明亦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里作用”。“渾”是一種包容的境界。
“明”,明白、清醒。曾國藩說:“辦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對于領導者領導行為的成敗具有根本的價值。優秀的領導者,是高明與精明的集合體。
“辣”,潑辣、果斷。眼明還要手辣,“辣”就是一種決斷力,關鍵時刻敢出手、敢拍板、敢下決心、敢承擔責任。“辣”是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
“慎”,謹慎、自制。“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對于領導者來說這是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自制的意識的關鍵。自制對于領導者來說永遠是一種美德。
“勤”,勤奮、勤懇。“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中來而可大可久者。”“勤”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實”,扎實、樸實。“天道忌巧”,管理最忌諱的就是投機取巧。管理的關鍵就是要把事情實實在在地做到位,“扎硬寨,打死仗”“尚樸實,耐勞苦”是湘軍的基本精神,也是湘軍戰斗力的來源。“實”代表的是一種真正的大智慧。
“暇”,空閑、從容。“世事多因忙里錯,且更從容”,“暇”字強調的是安詳從容的處事風格,著眼的是對做事節奏的把握。“暇”代表的是成熟大氣的領導境界。
“裕”,寬裕、坦蕩。“裕”是“萬事浮云過太虛”的達觀,是“盡人事,聽天命”的釋然,是“活潑潑之胸襟、坦蕩蕩之意境”的開懷。“裕”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悟。
“恕”,恕道、寬容。恕是將心比心,是同情的理解,是對自我的一種突破,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從而成就事業的關鍵。恕道是中國式領導力的核心。
“強”,倔強、剛強。曾國藩說:“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強”強調的是堅韌的意志力量,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精神,是不輕易認輸的意志,是看明白之后的一種堅持。對于領導者來說,這也是能夠成就大事的關鍵品質。
這十二個字,其實就是在中國文化和社會環境下,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該遵循的十二條基本原則,或者說領導力修煉的十二個綱目。今天的我們可能很難完全做到這十二個字,但是這十二個字就像一面面鏡子一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清自己,并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
[1]〔美〕詹姆斯·庫澤斯、巴里·波斯納. 領導力(第4版)[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