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7
- 李銳 吳林海 尹世久 陳秀娟等
- 2421字
- 2019-11-29 17:41:48
二、未來國內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態勢
2016年,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農產品生產基本穩定,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提升,主要農產品進口量呈下降趨勢。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谷物及谷物粉進口總量為2199萬噸,與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32.8%,進口量有所回落。其中,玉米進口量為316.8萬噸,較上年大幅下降33%,大豆進口總量高達8391萬噸,同比增加2.7%。由于缺乏全面、權威的數據,難以對我國目前糧食與主要食用農產品的數量保障現狀作出真實的評價。此章節主要依據農業部國際合作司的《2011—2016年1—12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數據》,結合2017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分析及2017年預測》,并綜合其他相關資料,就我國糧食與主要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態勢作出分析。
(一)稻麥供需基本平衡,進口保持穩定
2011—2016年間,國內對進口大米、小麥的需求不斷增加,進口數量逐年增加,但進口速度不斷放緩。大米進口數量由2011年的59.8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356.2萬噸,增長了近6倍。小麥進口數量由2011年的125.8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341.2萬噸,增長了2.7倍(圖1-7)。大米、小麥進口數量持續增加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中國對高端大米和優質小麥的確存在需求;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國內稻谷、小麥生產成本不斷提升,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確保口糧安全,國家實施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國內稻谷、小麥價格不斷上升,國內外差價不斷擴大。根據農業部資料顯示,2016年1—12月,稻米國內價格均高于國際價格,國內外價差最低有16.5%,最高達31.3%。小麥國內價格也高于國際價格,且價差幅度更大,國內外價差幅度均超過30%,最高達39.2%。

圖1-7 2010—2016年間中國大米、小麥進口數量
資料來源:農業部:《2011—2016年1—12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數據》。
(二)玉米進口需求銳減,種植面積逐步調減
“十二五”期間,我國玉米進口數量由2011年的175.4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520.8萬噸的歷史峰值,2014年回落至259.9萬噸,2015年又攀升至473萬噸,2016年再次回落到316.8萬噸,同比下降38%(圖1-8)。隨著“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大力推進,玉米種植面積大幅調減,階段性供應過剩矛盾得到初步解決,玉米去庫存成效明顯。2016年,各地實施玉米調減計劃,玉米種植面積3676萬公頃,同比減少136萬公頃,同比減少3.8%;玉米產量為21955萬噸,比2015年減少2.3%。“十三五”期間,玉米種植面積將大幅調減,預計年均下降1.8%,到2020年玉米面積將減至3441萬公頃,產量將減至20567萬噸。同期玉米工業消費和飼用消費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年均增長3%,到“十三五”期末的2020年玉米消費總量將增加到22192萬噸,庫存壓力緩解,玉米價格回歸市場。

圖1-8 2011—2016年間中國玉米進口數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農業部:《2011—2015年1—12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數據》。
(三)油料產量恢復性增長,大豆進口顯著放緩。
2016年,我國油料種植面積1412萬公頃,增加8萬公頃,油料產量達3613萬噸,同比增長2.2%。然而,由于油料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緩慢、產量提升有限,國內油料生產能力薄弱,導致產需缺口不斷擴大,進口不斷增加。2016年,我國油料進口量8952.9萬噸,同比增長2.2%。其中,油菜籽進口356.6萬噸,同比下降20.2%,油菜籽進口下降,主要是由于國際油菜籽面積和產量均下降,同時國內油籽壓榨工廠持續虧損,市場需求減弱。其次,2016年豆類播種面積增加到971萬公頃,產量增加到1729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9.5%和8.8%。2011—2016年間,我國大豆進口數量由5264萬噸持續增加到8391萬噸,同比增長2.7%。但2016年增幅迅速跌落,比上年下降了11.7個百分點(圖1-9)。大豆進口增加主要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跌及國內需求影響?!笆濉逼陂g,由于技術進步、種植結構調整等原因,油料產量呈穩中有增態勢,而大豆進口年均增長率將由“十二五”時期的11.6%降至“十三五”時期的1.0%。預計在“十三五”期末的2020年油料產量將達到4970萬噸。油菜籽進口量為9193萬噸,大豆進口量為8556萬噸。

圖1-9 2011—2016年間中國大豆進口數量
資料來源:農業部:《2011—2015年1—12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數據》。
(四)菜、果、蛋、魚產量穩步增長,國際貿易保持活躍
伴隨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和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國內消費者對國外水果、蔬菜、水產品等農產品的需求穩步增加。2011—2016年間,我國蔬菜進口數量由16.7萬噸逐步增加到24.9萬噸,水果進口數量由323.6萬噸逐步增加到417.9萬噸,水產品進口量由424.9萬噸回落到404.1萬噸(圖1-10)。與過去10年相比,國內蔬菜、水果、水產品的產量增速明顯放緩,蔬菜產量同比增長2%、水果產量同比下降6.8%、水產品產量同比下降1.0%;“十三五”期間,蔬菜、水果、水產品的產量年均增速分別為0.44%、1.37%、0.9%、1.3%,預計到2020年將分別達到7.88億噸、2.92億噸、3142.66萬噸、7180.09萬噸。國際貿易方面,蔬菜、水果、水產品將繼續保持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地位,預計到“十三五”期末的2020年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的出口量將分別達到1125萬噸、560萬噸、395.25萬噸。

圖1-10 2011—2016年間中國蔬菜、水果、水產品進口數量
資料來源:農業部:《2011—2016年1—12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數據》。
(五)肉類產量略有下降,進口數量急劇增加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肉類(豬肉、牛肉、羊肉和禽肉)總產量8364萬噸,與上年相比下降1.1%,除豬肉產量下降3.4%外,牛肉、羊肉、禽肉呈不同程度的增長。未來10年,我國肉類產量年均增長率預計為1.7%。肉類產量將從2016年的8364萬噸增至2026年的9909萬噸,增長18.5%,年均增長率1.7%,其中豬肉、禽肉、牛肉和羊肉的年均增速分別為1.6%、1.7%、1.8%和2.4%。在進口數量上,我國肉類(豬牛羊禽)進口量迅猛增加,數量高達301.3萬噸,較2015年增長60%(圖1-11)。受國內需求拉動以及國內外肉類差價影響,肉類進口量將繼續保持高位。其中,豬肉趨降,禽肉進口基本穩定,牛肉進口趨增,羊肉進口量趨穩。受生產成本增加和需求拉動影響,未來肉類價格總體趨漲。在既定的經濟政策、生產、消費和環境等條件下,疾病、畜牧業生產技術、消費習慣、國際市場貿易政策和形勢等是影響未來中國肉類的產量和結構、消費、市場價格、貿易等的主要因素。

圖1-11 2011—2016年間中國肉類進口數量
資料來源:根據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監測統計處的相關數據整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