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民族法基本原則

關于民族法的基本原則,目前學界的理解各異,除了國家統一、民族平等等公認的表述之外,還有一些原則的歸納呈現出見仁見智的特點。我們認為,對于民族法基本原則的歸納,應當考慮如下因素:第一,應當貫穿民族法規范的始終,在民族法體系內體現絕對的普遍性特征。第二,在內容上能夠對民族法的創制、運行、實施、評價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作用。第三,相對于其他部門法規范而言,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民族法獨特的視角和關懷,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第四,既然體現出“基本”,則需要對諸多原則作重要性的劃分,只有那些尤為重要的方能定位“基本原則”,這與一般原則的歸納時存在差異。由此,本書將民族法的基本原則歸納為如下五項,并依照其“前提—核心—實現—目標—強調”的內在邏輯關系做如下展開。

一、前提:國家統一原則

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是民族法的神圣職能。我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雖然出現過幾經分合的局面,但是國家的團結統一始終是發展的主流。我國《憲法》序言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法》也把維護國家統一作為一項重要的原則確定下來。其第5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必須維護國家的統一,保證憲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執行。”如果沒有國家的統一,我國的許多少數民族不可能很快從落后的生產面貌中解放出來、跨越一個或幾個歷史階段,直接進入社會主義,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長期受壓迫剝削的地位,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55]

鑒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區域自治之間的關系在形式上可能會存在誤讀,故特將兩者關系分析如下。首先,維護國家統一需要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支撐。我國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區生活在邊疆地區,長期以來同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方式等存在諸多不同。因此,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就必須使這些少數民族群眾能夠在特定的范圍內實施一定程度的自治,以民族傳統和地域特殊性作為變通執行國家統一法律、政策的依據,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在形式上將民族自治地方從國家整體中做特殊化處理,其實質是為了國家統一局面能夠更好地實現。其次,實施民族區域自治要以國家統一為基本前提。雖然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制地強調民族自治而忽略國家的統一。因此,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要嚴格遵守憲法與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相關規定,時時將維護國家統一作為制度實現的最高原則。

綜上,國家統一原則也就成為了整個民族法原則體系的根本性前提,其余原則都是在這一前提的基礎上展開的。

二、核心:民族平等原則

民族平等是我們黨根據馬列主義民族觀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立場,是國家制定民族法律、法規、規章的基礎。由于歷史、社會和自然條件等原因,造成我國少數民族相對落后的狀態,存在著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我國的民族法就是要把民族平等的原則貫穿到解決民族問題的各個領域。[56]中國共產黨早在建黨初期就提出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張,并為切實推行民族平等政策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一直把民族平等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政策,從1949年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到1982年憲法中都明確規定了中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中最為基本的一個內容。現行《憲法》在序言中規定:“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并將繼續加強。”此外,《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一般認為,所謂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歷史長短、先進與落后,他們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須一律平等。[57]民族平等的內容極為廣泛,主要體現在如下三點:第一,政治上的平等,這是指各民族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即各民族在共同管理國家事務上的平等權問題。在憲法、組織法、選舉法等法律規范中,都對民族平等做了明確的規定。第二,經濟上的平等。這是指各民族在經濟生活領域中的完全平等。其主要表現有二:一是憲法規定了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職責;二是國家基本建立了民族經濟法律制度。[58]第三,文化上的平等。這是指各民族在歷史上發展形成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教育科技、醫藥衛生體育宗教等文化傳統的傳承、發展上一律平等。這也可以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相對于漢族文化而言,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要重點保護與發展;二是國家對各少數民族文化要給予平等的保護和發展。[59]

提到平等就不能忽略差別對待的問題,這也是形式上的平等與實質上的平等的根本分野所在。因此,為了避免單純地對形式平等的一味強調,對于許多弱勢群體和相對落后地區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懷。第一,相對于漢族而言,國家要對少數民族給予更多的關照與傾斜,這是實現少數民族與漢族間實質平等的重要保障。第二,相對于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而言,國家還要對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給予更多的關照與傾斜,這是實現各少數民族之間實質平等的重要保障。第三,相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漢族地區而言,國家要對各方面發展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給予更多的關照與傾斜,這是通過實現區域發展的平衡間接實現民族平等的目標。第四,相對于得到了民族區域自治法律規范重點保護的聚居少數民族而言,國家要對散居的少數民族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這是實現本民族內部不同居住形態的少數民族群眾之間實質平等的重要保障。

由上可知,在我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建設一切民族事業的核心就在于對民族平等的理念和規則的充分貫徹。倘若脫離了這一核心,國家包括民族法制建設在內的所有民族工作都將失去根本意義。

三、實現:民族團結互助原則

《民族區域自治法》第9條規定:“上級國家機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由此可知,民族團結互助原則實際上包含著民族團結與民族互助兩方面的內涵。

關于民族團結原則,是指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為維護祖國的統一完整而并肩戰斗,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衷共濟。[60]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61]由此可見,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對于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民族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過調整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民族內部矛盾,來促進各民族人民大團結的實現。就目前的現狀看來,維護民族團結主要分為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和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兩個方面。

關于民族互助原則,是指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應當親如兄弟、團結互助,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大中國的歷史進程中互相扶持、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民族間的互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漢族對于少數民族的幫助。相對于絕大多數少數民族而言,漢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各方面發展水平較高,處于優勢地位,因此,漢族應當注重對少數民族的發展提供大力的幫扶。第二,人口較多、發展程度較好的少數民族對人口較少、發展程度較差的少數民族的幫助。就少數民族內部而言,各民族間的發展也存在巨大的差異與不均衡,因此,“優勢”少數民族應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于“弱勢”少數民族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民族團結和民族互助之間具有天然的緊密聯系。民族團結為民族互助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與環境,是民族間實現互助的前提;而民族互助則能夠通過各民族間良性互動的過程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態勢的發展,使得民族團結的實質內涵更為豐富,也更為深化。

由此,民族團結和民族互助是實現民族法制過程中的重要實踐面向,是作為核心的民族平等原則得到踐行的現實載體,更是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平等兩個相對高階、抽象的民族法原則的深化、補充和進一步發展。在整個民族法原則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目標: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

在社會主義階段,是各民族全面發展、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的歷史時期。所謂各民族的繁榮,主要包括物質文明和經濟文明兩個部分。前者是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后者是指大力發展民族的文化教育、科學技術、衛生體育等民族精神文明建設事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弘揚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新文化。[62]

申言之,主要有如下兩方面的內容:第一,社會主義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重要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社會是消滅了一切剝削的民主社會,在這樣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的影響下,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將體現出極大的和諧性與一致性。隨著各民族之間關系的重構、民族發展差異的逐漸縮小,從而逐漸具備了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即中華民族實現全面發展、進步的條件與可能。第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場。這句周恩來總理的著名論斷[63],已經成為我國民族政策乃至民族法制中所奉行的一個基本原則。長期以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均貫徹我國民族法制建設的始終。《憲法》序言第11段最后一句話明確指出:“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這是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的最高法律依據。《民族區域自治法》序言第二段也指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這是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的法律依據。

顯然,在經過前提的明晰、核心的確認以及實現的踐行后,民族法原則體系的邏輯進路就自然指向了整個體系的最終目標——各民族的共同繁榮。事實上,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三大原則之間存在天然的內在關聯性。這三大原則的緊密聯系在民族立法、民族政策領域都有鮮明的詮釋。因此,在踐行民族法制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既要認識到三大原則各自的獨立性,又要認識它們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促成“1+1+1>3”的民族法制實施目標的最終實現。

五、強調:重視民族特殊性原則

該原則在目前的研究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書之所以提出該原則,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調民族特殊性在民族法制工作中的重要性。事實上,這一原則的部分內容在前面四項原則的內涵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

對于重視民族特殊性原則的內涵,可從認識論和實踐論兩個角度進行解讀。第一,從認識論的角度而言,該原則的要點有二:其一,理解民族特殊性的前提是對民族平等的深刻把握。亦即民族的特殊與民族間不平等絕無實質的關聯。民族特殊性原則強調的是在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對于不同民族不同特點所產生的客觀認識,并不能為民族不平等提供任何意義上的參照。其二,理解民族特殊性的關鍵是對民族間差異的認知。這種差異可能體現在政治、經濟、生活、傳統風俗文化、社會發展程度等諸多方面,而且差異的程度各有不同。第二,從實踐論的角度而言,其要點亦有二:其一,重視民族特殊性就是要促成民族間的形式平等向實質平等的轉化。申言之,民族特殊性的客觀存在是對弱勢民族進行合理差別對待(或曰“重點幫扶”)以實現其同其他民族在實質上平等或者想實質平等的轉化發展的過程。其二,重視民族特殊性就是要注重法律制度的普遍性和實施環境的特殊性之間的有機結合。全國通行的民族法律制度不可能完全適用于國家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在具體操作上要求民族法律從制定到實施到最終實現的過程必須因地制宜,考慮適用地區的特殊因素,確保其在每個地方都能體現出最大的適用性。

現行民族法律制度對于民族特殊性的照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許多法律規范對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使用規定了補充或變通的規則。一方面,規定了變通意味著充分考慮到民族特殊性客觀存在的因素;另一方面,將制定補充規定和變通規定的權限下放給民族自治地方權力機關,為將當地的特殊性充分反映到相關民族法規中提供了制度可能。第二,在司法實踐中,對當地民族習慣法的有限承認也體現出對民族特殊性給予了充分的考量。當然,這種國家制定法對于民族習慣法的承認是極為有限的,并以不侵犯制定法的基本原則為前提。一個真實的案例是,1989年秋天,馬山縣白山鎮一個婦女與家住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街的一個壯族弟弟打官司,案由為房屋遺產繼承糾紛。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這個壯族弟弟自愿委托筆者擔任他的訴訟代理人。開庭前,律師到貢川街調查取證。料想不到的是,貢川壯族有一條不成文的習慣法規:嫁出去的女子不能回來繼承遺產。作為被告的弟弟以及知情人均以這條習慣法為理由,反對原告回來繼承遺產。為此,律師對被告宣傳《繼承法》。在法庭上,審判人員主持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原告終于依法得到她那份應該繼承的遺產。可見,雖然應當關注民族的特殊性,但是對于民族習慣法的承認仍要以制定法的基本精神為原則。

和其余四項原則相比,重視民族特殊性原則顯得更為抽象,從實施的層面上說,反映該原則的很多具體制度往往兼有其他原則的含義和背景。然而,對于少數民族群眾的法制關懷又常常是以重視其民族特殊性為邏輯起點的。因此,重視民族特殊性原則作為民族法律制度一項原則本身就是具有特殊性的,它需要我們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視角加以審視,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在指導民族法制工作實踐中的最大作用。

探索思考

民族自決權是中國民族法制的原則嗎?

與民族自治相類似的一個問題是民族自決。什么是民族自決?列寧做了明確的解釋:“馬克思主義者的綱領所說的‘民族自決’,除了政治自治,即國家獨立,建立民主國家以外,不能有什么別的意義。”[64]“所謂民族自決權就是民族從異族集體的國家分離,就是組織獨立的民族國家。”[65]19世紀末,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無產階級政黨,根據殖民地附屬國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日益興起的現實,出于無產階級國際聯合的根本利益的需要,明確承認了民族自決原則。中國共產黨也在早期的部分文件中使用了“民族自決”的概念。

對此我們應當有如下三點清醒的認識:第一,這里說的“民族自決”,不能簡單地等于脫離漢民族主體民族而獨立建國。第二,提出“民族自決”的主張是直接針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的,也針對國民黨大漢族主義的反動統治和各少數民族內部的剝削階級,明顯帶有政治號召和宣傳色彩,主要目的在于動員少數民族群眾投入反帝反封建斗爭。第三,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初期對于中國民族狀況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對于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處理中國自身的民族問題,還缺乏系統理論,“民族自決”的三種選擇,都只是不成熟的理念和可能的方案。

在隨后的發展中,中國共產黨隨著實踐的變化以及理論的深入,在“民族自決”的主張中,逐漸加重了“自治”“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等提法,并“在解放區試行民族區域自治”。1949年10月5日,中共中央關于少數民族“自決權”問題給二野前委的指示中指出:“關于黨的民族政策的申述,應根據人民政協共同綱領中民族政策的規定。又關于各少數民族的‘自決權’問題,今天不應再去強調……為了完成我們國家的統一大業,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分裂中國民族團結的陰謀,在國內民族問題上,就不應再強調這一口號,以免為帝國主義及國內各少數民族中的反動分子所利用,而使我們陷于被動的地位。”[66]可見,隨著實踐的發展,民族自決已經在我國當前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與空間,取而代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是我們應當建設與維護的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政治制度。

這可視為對民族法原則問題的最后一點補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柯坪县| 麦盖提县| 金溪县| 平湖市| 兰溪市| 陵川县| 志丹县| 博兴县| 泸西县| 德州市| 高淳县| 兴宁市| 兴和县| 渝中区| 西丰县| 南雄市| 桃园市| 临猗县| 安丘市| 巫山县| 仲巴县| 赤城县| 永清县| 邵阳县| 巴中市| 广河县| 东光县| 离岛区| 杭锦旗| 大同市| 莱芜市| 安宁市| 伊吾县| 双江| 盱眙县| 北宁市| 东乌| 达日县| 德兴市|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