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納諫第五
- 貞觀政要(國學大書院)
- 吳兢
- 7016字
- 2019-11-14 16:53:12
原文
貞觀初,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宴語,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瑗之姬也,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珪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之為是邪,為非邪?”太宗曰:“安有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珪對曰:“臣聞于《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國,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婦人尚在左右,臣竊以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大悅,稱為至善,遽令以美人還其親族。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舉行宴會宴請黃門侍郎王珪等人。當時有個美人在一旁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妻妾,李瑗兵敗后,她被收入宮中。唐太宗指著美人對王珪說:“廬江王不講道義,殺死了她的丈夫,還娶她作為自己的妻妾,如此暴虐,怎么會不滅亡呢?”王珪若有所思地問:“陛下你認為廬江王的行為是好還是壞呢?”唐太宗回答:“哪有殺了人還霸占別人老婆的道理?你偏偏問我這個問題的是與非,是什么原因呢?”王珪說:“我聽聞《管子》這本書上講:齊桓公到郭國去,問當地的老百姓:‘郭國為什么滅亡?’老百姓說:‘因為郭國的國君以善為善,以惡為惡。’齊桓公很奇怪,問道:‘如你所說,他是一個好君主,怎么會滅亡呢?’老百姓說:‘其實不是這樣,郭國君主雖然知道什么是善的,卻不執行;知道什么是惡的,卻不能夠杜絕這種惡行,所以亡國了。’現在這個婦人還活在人世,我認為這是你仁慈的表現。但是你如果認為廬江王的行為不符合人的道義,那你為什么知惡不除,仍像廬江王那樣把這個婦人留在身邊呢?”唐太宗聽后恍然大悟,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讓那個婦人出宮與家人團聚。
原文
貞觀四年,詔發卒修洛陽之乾元殿以備巡狩。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諫曰:
陛下智周萬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應?志之所欲,何事不從?微臣竊思秦始皇之為君也,借周室之余,因六國之盛,將貽之萬葉。及其子而亡,諒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勝,神祇不可以親恃。惟當弘儉約,薄賦斂,慎終始,可以永固。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在洛陽修乾元殿,好讓天子在巡游四方的時候下榻居住。給事張玄素上書說:
陛下你智慮周全,可謂無所不及。你下令要做的事,哪有一件不成功呢?你立志想要做的事,哪有一件不是依從你的意思去辦呢?我認為秦始皇開始做皇帝的時候,一直想依仗滅掉周室的余威,憑借平定六國的氣勢,將基業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可是國家到他兒子的時候就滅亡了,我們認真分析它滅亡的原因,是由于他們父子隨心所欲地放縱自己的貪欲、違背上天的旨意、殘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這可以看出,統治天下不能光憑借武力,敬神也不能保證他的江山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只有大力提倡節儉、減輕賦稅、自始至終兢兢業業,才可以使江山永固。
原文
方今承百王之末,屬凋弊之余,必欲節之以禮制,陛下宜以身為先。東都未有幸期,即令補葺;諸王今并出藩,又須營構。興發數多,豈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陛下初平東都之始,層樓廣殿,皆令撤毀,天下翕然,同心欣仰。豈有初則惡其侈靡,今乃襲其雕麗?其不可二也。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務,成虛費之勞。國無兼年之積,何用兩都之好?勞役過度,怨讟將起。其不可三也。百姓承亂離之后,財力凋盡,天恩含育,粗見存立,饑寒猶切,生計未安,三五年間,未能復舊。奈何營未幸之都,而奪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昔漢高祖將都洛陽,婁敬一言,即日西駕。豈不知地惟土中,貢賦所均,但以形勝不如關內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澆漓之俗,為日尚淺,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詎可東幸?其不可五也。
譯文
我們剛剛統一天下,國家至今還沒從戰爭的影響中恢復,民生凋敝。這個時候應該節儉,以禮治國,陛下你更應該以身作則。東都洛陽沒有行宮,你就下令修繕;各位王公大臣都出京鎮守邊關,他們也都需要修建官邸。工事太多,恐怕會勞民傷財,這是不可修建的第一點原因。陛下你當初平定東都洛陽,看見那些豪華奢侈的宮殿,下令全部拆毀,此舉讓天下人驚嘆佩服。豈有以前憎惡隋代的奢華,現在又步其后塵的道理?這是陛下你不可為之二。一聽到下面有呈報,就去巡視,然而事情并不緊急,這樣做豈不是白白消耗國家的財產?現在國家建立不久,國庫還不充盈,哪用得著修建兩個都城?老百姓的勞役過重,就會產生怨恨,這是陛下不可為之三。現在老百姓遭受天下大亂后,非常貧困。老天有眼,讓百姓的生活稍稍有了點好轉,但是仍然有挨凍受餓的生計之憂,這種情況三五年之內不可能消除。如果這個時候讓老百姓去營建東都,豈不是勉為其難?這是陛下不可為的理由之四。漢代的時候,漢高祖劉邦要在洛陽建都,大臣婁敬進言說這樣做不可。他勸漢高祖在秦朝的故都建都,漢高祖接受了他的建議,當日就往西行,定都長安。現在我只希望陛下你體察百姓之苦,革除世俗風氣。你治理國家的時間還很短,國家的各種社會風氣還不淳厚,凡事都應該三思而后行,現在怎么可以在洛陽大興土木?你難道連古人都不如嗎?這是陛下你不應做的第五個原因。
原文
臣嘗見隋室初造此殿,楹棟宏壯,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來,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轂,皆以生鐵為之,中間若用木輪,動即火出。略計一柱,已用數十萬,則余費又過倍于此。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乾元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殘之后,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煬帝遠矣。深愿陛下思之,無為由余所笑,則天下幸甚矣。
譯文
我曾經看見隋朝建造這座宮殿的時候,所用的材料都極其講究。宮殿所用的這些木材都不是附近所產的,它們都是從遙遠的豫章郡運來的。一根柱子就要用兩千人來拉,下邊滑動用的輪子必須用生鐵鑄成,中間如果用木頭做輪子,一滑動起來就會起火。粗略算來,運送一根柱子就要耗費數十萬錢,而其他費用更是難以計算。我聽說一座阿房宮建成了,就使得秦國人心離散;章華宮修成了,就造成楚國人心散亂;乾元宮修完了,隋朝就隨之滅亡了。況且憑借國家現在治理的狀況,比起隋朝來說怎樣呢?國家從蕭條中建立起來,這個時候再役使苦難的百姓,勞民傷財,就會重蹈歷代王朝滅亡的覆轍,從這點來說,我們恐怕比隋煬帝還要昏庸得多啊!我懇切地希望陛下能認真地考慮這件事,不要讓我們的行為被后人恥笑,那國家就大幸了。
原文
太宗謂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于亂。”太宗嘆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顧謂房玄齡曰:“今玄素上表,洛陽實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須行,露坐亦復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來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可賜絹二百匹。”魏徵嘆曰:“張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譯文
唐太宗對張玄素說:“你認為我連隋煬帝都不如,那跟桀、紂相比怎樣呢?”張玄素回答說:“如果這座宮殿修好了,可以說與他們沒什么兩樣。”唐太宗猛然醒悟,嘆息著說:“我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件事,因此愚蠢到了這種地步。”說罷,他又轉過頭來對房玄齡說道:“現在看到玄素的奏表,我覺得洛陽的宮殿實在不應該修建,以后必須按事理行事。我到洛陽,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產生的賦役,都應該立即停止。要地位低的人干預地位高的人,歷來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你忠心正直,心地無私,又怎能做得到呢?一般人唯唯諾諾,哪里抵得上一個人驚世駭俗的言論對人的啟發大呢?我要賞賜玄素絹二百匹。”針對這件事,魏徵感慨地說:“張公的話真有力量,可謂仁義之人的話語,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和對國家、百姓的好處真是無可限量呀!”
原文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云:‘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譯文
唐太宗有一匹好馬,他對這匹馬非常喜愛,一直把它養在宮中。誰知這匹馬沒有病卻突然死了。唐太宗對養馬的人很生氣,要殺死他。皇后規勸道:“過去齊景公因為馬死了而要殺掉養馬的人,晏子請求讓他來列出養馬人的罪狀,晏子說:‘你把皇上的馬養死了,這是第一條罪狀。讓我們的國君因為馬死了而殺掉你,百姓聽了,必定怨恨我們的國君,這是第二條罪狀。其他諸侯國聽了這件事,必然輕視我們國家,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你說你不該死嗎?’齊景公聽了,大受啟發,于是赦免了養馬人。陛下過去讀書的時候就看見過這件事,難道忘了嗎?”唐太宗于是消除了殺掉養馬人的念頭。事后,唐太宗對房玄齡說:“皇后用普通的事情來開導,啟發我,這對我大有好處啊!”
原文
貞觀七年,太宗將幸九成宮,散騎常侍姚思廉進諫曰:“陛下高居紫極,寧濟蒼生,應須以欲從人,不可以人從欲。然而離宮游幸,此秦皇、漢武之事,故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言甚切至。太宗諭之曰:“朕有氣疾,熱便頓劇,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賜帛五十段。
譯文
貞觀七年,唐太宗要巡幸九成宮,散騎常侍姚思廉進諫道:“陛下身處高位,如果要以救濟天下百姓為己任,那么就應該讓自己的欲望順從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光想著讓天下人都來順從你一個人的需要。然而,一味地想遠離皇宮出去游玩,這是秦始皇、漢武帝做的事,不是堯、舜、禹和商湯所為。”話語間,言辭極其誠懇激切。唐太宗告訴他說:“我患有與氣候相關的毛病,天氣熱了,病痛就要加劇。所以并不是我的本性喜歡到處巡游,但是,我還是十分感謝你的好意。”因此賞賜給姚思廉五十匹絲帛。
原文
貞觀三年,李大亮為涼州都督,嘗有臺使至州境,見有名鷹,諷大亮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獵,而使者求鷹。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書曰:“以卿兼資文武,志懷貞確,故委藩牧,當茲重寄。比在州鎮,聲績遠彰,念此忠勤,豈忘寤寐?使遣獻鷹,遂不曲順,論今引古,遠獻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懇到,覽用嘉嘆,不能已已,有臣若此,朕復何憂!宜守此誠,終始若一。《詩》云:‘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古人稱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所言,深足貴矣。今賜卿金壺瓶、金碗各一枚,雖無千鎰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卿立志方直,竭節至公,處職當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閑,宜觀典籍。兼賜卿荀悅《漢紀》一部,此書敘致簡要,論議深博,極為政之體,盡君臣之義,今以賜卿,宜加尋閱。”
譯文
貞觀三年,李大亮擔任涼州都督,曾經有一個臺使來到涼州,看見此地有一種很有名的大鷹,臺使就叫李大亮把鷹進獻給唐太宗。李大亮私下上書給唐太宗:“陛下下令禁止打獵,現在卻派使者前來索要大鷹。如果這是陛下你的意思,那就是陛下違背了過去的圣旨;如果是那臺使擅作主張,那他就是一個冒名的使者。”唐太宗看完李大亮的奏折,回復道:“你既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又對國家忠肝義膽,所以派你鎮守邊關,委以重任。你這些年來為國盡職盡忠,在邊關聲名遠揚。我派使者來索要大鷹,你并沒有順水推舟迎合我的意思,而是借古鑒今,在那么遙遠的地方還進獻忠言,可謂披肝瀝膽,誠懇極了。任何贊許都不能表達我的心意,有你這樣的臣子,我還擔憂什么呢?希望你保持這片赤誠,始終如一。《詩經》上有句話:‘盡忠職守,忠誠正直。神靈得知,賜予洪福。’古人也說過,一句有分量的話,價值勝過千兩黃金。你的一番話,真是可貴呀。現在我賜給你金壺瓶、金碗各一個,雖然不是價值千金,但這是我平時自己用的特別珍愛的東西。你性情方正平直,一心為公,我委托的事情你還上書進行核實。你在處理公務之余,可以看一看古代的典籍。我再賜給你一部荀悅寫的《漢紀》,這本書敘述簡要,議論深刻,對如何治國、如何盡到君臣的職責說得非常好。現在我把它賜給你,希望你認真地閱讀。”
原文
貞觀八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忤旨,太宗以為訕謗。侍中魏徵進言曰:“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云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長嘆息者六。’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太宗曰:“非公無能道此者。”令賜德參帛二十段。
譯文
貞觀八年,陜西縣的縣臣皇甫德參上書皇帝的奏章觸犯了圣旨,唐太宗認為是誹謗。侍中魏徵進諫道:“過去賈誼給漢文帝上書說:‘可以放聲痛哭的有一點,值得我們大聲嘆息的有六個方面。’自古以來,臣子的上書,大多言辭激烈。如果措辭不激烈,就不能引起國君的注意。激切的語言看起來像是誹謗,但是陛下應詳加斟酌他的意見是對還是錯。”唐太宗說:“除了你,沒有誰能說出這樣的話呀。”下令賞賜皇甫德參絲帛二十段。
原文
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立葉護可汗,未還,又令人多赍金帛,歷諸國市馬。魏徵諫曰:“今發使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立,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不得立,則生深怨。諸蕃聞之,且不重中國。但使彼國安寧,則諸國之馬,不求自至。昔漢文帝有獻千里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兇行日五十,鸞輿在前,屬車在后,吾獨乘千里馬,將安之乎?’乃償其道里所費而返之。又光武有獻千里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今陛下凡所施為,皆邈過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蘇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陛下縱不能慕漢文之高行,可不畏蘇則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譯文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葉護可汗。使者還未歸國,唐太宗又派人多準備些金銀布匹,到各個國家去購買好馬。魏徵進諫說:“我們現在以擁立可汗的名義派遣使者,可是可汗還沒有確立。現在又馬上派人到各國買馬,會讓他們認為我們去的目的在于買馬,而不是為立可汗的事而來的。可汗如果登上寶座,他們就不會感謝皇恩;如果沒有登上寶座,他就會為此生氣,仇視我們。西域各國知道了這件事,也不會尊重我們國家。只要使那些國家安寧無事,那些國家的好馬用不著我們費心,別人就會自動送來。過去有一個人向漢文帝進獻千里馬,漢文帝說:‘我出去巡游每天走三十里,出兵打仗每天走五十里,我乘坐的車子走在前面,隨從的車子跟在后面,如果我一個人乘坐千里馬,要跑到哪里去呢?’于是漢文帝贈給獻馬人來回路上所需要的費用,把他打發走了。后來,又有人送千里馬和寶劍給漢朝光武帝,光武帝用馬來拉裝有戰鼓的車子,劍則賜給了騎馬作戰的勇士。現在陛下所做的一切事,都遠遠超過了三皇等帝王,為什么舉動反而不如漢文帝、光武帝了呢?還有魏文帝想要買西域的大珍珠,蘇則說:‘要是陛下的恩惠廣布四海,即使不買別人也送來了,要是派人通過尋找買賣才得到,那就不顯得珍貴了。’陛下即使不羨慕漢文帝高貴的品格,難道就不害怕蘇則忠正的言論嗎?”唐太宗于是下令,取消了派人買馬的命令。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疏陳得失。特賜鐘乳一劑,謂曰:“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
譯文
貞觀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奏章指出朝政的得失。唐太宗特地賞給他一劑鐘乳,并對他說:“你的言論像治病的良藥,故贈送良藥作為回報。”
原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長孫無忌等曰:“夫人臣之對帝王,多順從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發問,不得有隱,宜以次言朕過失。”長孫無忌、唐儉等皆曰:“陛下圣化道致太平,以臣觀之,不見其失。”黃門侍郎劉洎對曰:“陛下撥亂創業,實功高萬古,誠如無忌等言。然頃有人上書,辭理不稱者,或對面窮詰,無不慚退。恐非獎進言者。”太宗曰:“此言是也,當為卿改之。”
譯文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長孫無忌等大臣說:“臣子對皇上,大多數都是順從而不敢冒犯,喜歡用好聽的話來博得皇帝的歡心。我今天向你們發問,你們不能隱瞞,一個一個說出我的過錯。”長孫無忌、唐儉等大臣說:“陛下英明教化,天下太平無事。在我們看來,沒有什么過錯。”黃門侍郎劉洎回答說:“陛下平定天下、建立基業,的確有如長孫無忌等所說的功高無比。可是有時有人上書,凡有言辭不當的,陛下就當面質問,因此沒有人不感到羞愧。臣認為,這恐怕不像是在獎勵向陛下進言的人吧。”唐太宗說:“你說得對,我以后要改掉這個毛病。”
原文
太宗嘗怒苑西監穆裕,命于朝堂斬之。時高宗為皇太子,遽犯顏進諫,太宗意乃解。司徒長孫無忌曰:“自古太子之諫,或乘間從容而言。今陛下發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顏之諫,誠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與處,自然染習。自朕御天下,虛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進諫。自徵云亡,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繼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見朕心說諫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諫。”
譯文
唐太宗曾對一個掌管宮苑、名叫穆裕的官員非常生氣,要下令殺掉他。當時唐高宗還是太子,他冒著頂撞唐太宗的危險進行規勸,唐太宗的怒氣才平息下來。司徒長孫無忌說:“自古太子向皇帝進言,都是乘皇上高興時才不慌不忙地講。今天陛下十分生氣,太子卻敢冒著觸怒你的危險進言,的確古今未有。”唐太宗聽了,十分高興地說:“人與人相處久了,行為自然就會互相影響。我統治天下以來,心襟坦蕩,虛懷若谷,身邊有魏徵早晚進言。自從魏徵死后,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跟著進諫,絡繹不絕。皇太子從小生活在我身邊,每次都能看到我是從心眼里喜歡進諫的人,這種相互影響就形成了習慣,所以,才有今天的這種結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