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求諫第四
- 貞觀政要(國學(xué)大書院)
- 吳兢
- 6627字
- 2019-11-14 16:53:12
原文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須極言規(guī)諫。”
譯文
唐太宗儀容非常威嚴,讓人望而生畏。百官朝見他時,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手足無措。唐太宗知道這種情況后,每當有官員呈報國事時,他都有意露出和顏悅色的神情,希望消除他們的恐慌心理,聽到他們真實的話語,從而知曉政治和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他曾經(jīng)對大臣們說:“一個人要照見自己的形象,必須要有明亮的鏡子;君主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賴忠臣。君主如果自身很賢明,然而沒有臣子匡正輔佐,要想國家免于危亡,怎么可能呢?因此,假如君主失掉了江山,臣子也不可能保全性命和家人。隋煬帝非常殘暴荒淫,臣下不敢向他提意見,這使他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終于導(dǎo)致滅亡,而像虞世基等一些大臣,也不能夠保全性命。如今,前車之鑒不遠,你們?nèi)绻吹接袑Π傩铡也焕氖虑椋欢ㄒ翢o隱瞞地向我指出。”
原文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nèi)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shù)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爭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圣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愿罄其狂瞽。”太宗稱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nèi)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yù)聞?wù)隆S兴_說,必虛己納之。
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好的君主任用奸邪的大臣,國家不可能治理得好;好的大臣輔佐荒淫的國君,國家也不可能治理得好。只有君臣相得益彰,國家才可能繁榮昌盛。我雖然不圣明,但能得到各位大臣的輔佐,實乃有幸。希望各位大臣有什么意見都能夠暢所欲言,使國家太平安樂。”諫議大夫王珪說:“我聽說木頭用繩子來丈量才會直,國君聽取建議才會圣明。所以、自古以來賢明君主的國家都有幾個敢于直諫的大臣,而有諍言卻不采納的君主,其國家都相繼滅亡了。陛下圣明,廣開言路,處于不避諱諍言的朝廷,我愿竭盡全力進獻忠言。”唐太宗對他的話非常贊許,下令從此以后如果宰相進宮商議國事,必須和提意見的諫官一起入內(nèi),讓諫官也能夠參與國事,他們有不同的意見,宰相必須虛心地接受。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隋煬帝好自矜夸,護短拒諫,誠亦實難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孔子亦稱其仁。及煬帝被殺,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對曰:“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仲尼稱:‘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世基豈得以煬帝無道,不納諫諍,遂杜口無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辭職請退,則與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晉惠帝賈后將廢愍懷太子,司空張華竟不能苦爭,阿意茍免。及趙王倫舉兵廢后,遣使收華,華曰:‘將廢太子日,非是無言,當不被納用。’其使曰:‘公為三公,太子無罪被廢,言既不從,何不引身而退?’華無辭以答,遂斬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故‘君子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張華既抗直不能成節(jié),遜言不足全身,王臣之節(jié)固已墜矣。虞世基位居宰輔,在得言之地,竟無一言諫諍,誠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須忠良輔弼,乃得身安國寧。煬帝豈不以下無忠臣,身不聞過,惡積禍盈,滅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當,臣下又無匡諫,茍在阿順,事皆稱美,則君為暗主,臣為諛臣,君暗臣諛,危亡不遠。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務(wù)盡忠讜,匡救朕惡,終不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明智的君主能時時反省自己的短處,并且不斷加以改進;而昏庸的君主總是力圖掩飾自己的短處,因而永遠愚昧。像隋煬帝,他自以為是,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又拒絕別人提意見,這樣就再也沒有人敢提意見了。大臣虞世基不敢直言,怕得罪他。國家危亡的時候,臣子難免明哲保身,為自己打算。商代的時候,箕子假裝發(fā)瘋來保全自己,孔子還評價他仁義。后來隋煬帝被殺,虞世基難道就該一同去死嗎?”杜如晦回答道:“君主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輔佐,雖然自己治國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孔子曾經(jīng)贊揚過忠臣史魚,說:‘衛(wèi)國的大夫史魚真耿直啊,國家存在道義的時候他直言進諫,國家失去道義了,他還以死相諫。’虞世基怎么能因為隋煬帝無道,不接受忠言,就閉口不提意見呢?他身居要職,還茍且偷生,又不肯辭官隱退,這和箕子裝瘋離去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過去晉惠帝的王后賈后要廢掉愍懷太子,司空張華竟不據(jù)理力爭,反而阿諛順應(yīng)賈后,茍全性命。到趙王倫起兵廢掉賈后,派使者捉拿張華時,張華說:‘賈后廢太子的時候,我不是不想阻止,只是怕賈后不會采納我的意見。’使者說:‘你貴為三公,太子沒有罪卻被廢掉,你怎么不站出來說話?即使你的意見不被接受,你又為什么不辭退歸隱呢?’張華無言以對,于是他被斬殺,連誅三族。古人說得好:‘危難卻不扶持,傾倒卻不支撐,還用這樣的宰相干嗎呢?’所以‘君子雖然面臨危難卻能堅守節(jié)操’。身居高位的張華既沒有成全自己的節(jié)操,遜言又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君臣之間的正常關(guān)系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同樣,虞世基身為宰相,在該進言的時候卻保持沉默,他的確該死啊!”唐太宗聽后很贊同杜如晦的觀點,說:“你說得對。君主必須有忠臣輔佐,才能夠自身平安,國家太平。隋煬帝難道不是因為身邊沒有忠臣,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才使得罪惡和災(zāi)禍越來越大而導(dǎo)致國家滅亡的嗎?如果國君行為不當,臣下又不盡職,只知道阿諛奉承、茍全性命,凡事只知道說好,那么這樣的君主就是昏庸的君主,臣子就是阿諛的臣子。君主昏庸,臣子阿諛,那么國家離滅亡就為期不遠了。現(xiàn)在我要使朝廷君臣上下恪盡職守,戮力同心,共同成就一番功業(yè)。你們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責任,指出并糾正我的過失,我們君臣之間切不可因為開誠布公,指出彼此的過錯而相互誤會和怨恨。”
原文
貞觀三年,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shù)甚多,朕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
譯文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司空裴寂說:“凡是臣子上書的奏章,內(nèi)容如果涉及廣泛,我總是把它們貼在我住屋的墻上,以便進出的時候能夠看到,能夠?qū)φ者@些意見反省自己。我之所以這樣勤于政務(wù),是為了回報臣子對我的一片苦心,盡到我的職責。每當我思考政務(wù)的時候,常常廢寢忘食,有時到了三更時分才入睡。同樣,我也希望各位大臣對國事兢兢業(yè)業(yè),不知疲倦,不要辜負我對你們的期望。”
原文
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恒欲公等盡情極諫。公等亦須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
譯文
貞觀五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一班大臣說:“自古以來,昏庸的帝王一個個都讓自己的情緒肆意滋長。他們喜怒無常,高興的時候就胡亂賞賜,功過不分;發(fā)怒時就任意殺戮,是非不明。天下大亂,一般都是因為肆意妄為造成的。因此我現(xiàn)在非常警覺,無論白天黑夜,無不將此道理銘刻在心,希望各位大臣永遠能夠?qū)ξ业娜秉c大膽地提出批評。同時,你們也應(yīng)當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切不可因為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不和就不承認、不采納。如果一個人不接受別人的批評,那他怎么可以去批評別人呢?”
原文
貞觀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杜正倫、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稱旨,召而謂曰:“朕歷觀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盡誠規(guī)諫,至如龍逢、比干,不免孥戮。為君不易,為臣極難。朕又聞龍可擾而馴,然喉下有逆鱗。卿等遂不避犯觸,各進封事。常能如此,朕豈慮宗社之傾敗!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暫忘,故設(shè)宴為樂。”仍賜絹有差。
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因為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杜正倫、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大臣上奏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就召見他們說:“我看歷朝以來,大臣們盡忠報國的事情不少,他們?nèi)粲龅劫t明的君主,都一心一意對皇上的行為進行規(guī)勸批評。可是像比干、關(guān)龍逢這樣的忠臣,最后都還是難逃殺身之禍。當皇帝不容易,當大臣就更難了。不過,我聽說龍的喉下有逆著長的鱗片,它是可以被馴服的。你們就是不怕觸犯龍顏的大臣,都呈上了言辭激烈的奏章。如果你們能一直這樣大膽進諫,我哪里還用得著擔心國家會衰敗滅亡呢?每想到你們這番心意,我都非常感激,所以擺下宴席款待你們,以表心意。”此外,唐太宗還賞賜了他們絹絲。
原文
太常卿韋挺嘗上疏陳得失,太宗賜書曰:“所上意見,極是讜言,辭理可觀,甚以為慰。昔齊境之難,夷吾有射鉤之罪,蒲城之役,勃鞮為斬袂之仇,而小白不以為疑,重耳待之若舊。豈非各吠非主,志在無二,卿之深誠,見于斯矣。若能克全此節(jié),則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勵終始,垂范將來,當使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不亦美乎?朕比不聞其過,未睹其闕,賴竭忠懇,數(shù)進嘉言,用沃朕懷,一何可道!”
譯文
太常卿韋挺曾經(jīng)上書唐太宗,指出他治理國家的功勞與過失。唐太宗寫了一道詔書送給他,說:“你所呈上的意見極其珍貴,里面的言辭和道理都值得稱道,我對此感到十分快慰。春秋時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管仲的箭曾射中齊桓公;晉國蒲城的爭斗,勃鞮曾用劍斬斷晉文公的衣袖。但齊桓公重用管仲,沒有猜疑;晉文公對待勃鞮與其他大臣一視同仁,沒有什么差別。這是臣子心懷坦誠,為他們的君主效勞。你的忠誠,從行文中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你能一直這樣實事求是、剛正不阿,那么你的好名聲就可以永遠保全了。如果你在這方面懈怠了,將是多么可惜呀!我希望你能自始至終地做后人的表率。這可以使后來的人看今天所發(fā)生的事,就像今天的人看古代所發(fā)生的事一樣,這難道不是很好嗎?我過去沒有聽說過我犯下了哪些過錯,也沒看見我所做過的事中有什么缺陷,這些功績都是依靠你們這些中正、誠實之人的結(jié)果。你們不斷地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用來告誡提醒我、豐富我治國的思想,至于我個人,哪里值得一提呢?”
原文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nèi)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zhàn)懼,豈肯更言!”
譯文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每當我一個人靜坐的時候,就從內(nèi)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我一直害怕上不能順應(yīng)上天的旨意,下又被百姓所埋怨。我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只是想著要不斷通過臣子的進諫來糾正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規(guī)范,讓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能聽到和看到真實情況,不被外界的假象所蒙蔽,從而使臣子和百姓心情舒暢,沒有怨恨停留在心里。我曾經(jīng)看到臣子奏報事情,一個個都十分害怕,說話也語無倫次。向皇帝匯報一般事情的時候都這樣緊張,更何況對我提出批評呢?他們一定會因為害怕冒犯我的威嚴而一個個心生畏懼。有鑒于此,凡是對我提出批評的人,即使所說的不符合我心意,我也不認為那是沖撞我。要是我當場責怪,弄得人人心懷恐懼,非常害怕,哪里還有誰敢再說呢?”
原文
貞觀十五年,太宗問魏徵曰:“比來朝臣都不論事,何也?”徵對曰:“陛下虛心采納,誠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諫,則以為謗己;信而不諫,則謂之尸祿。’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懷祿之人慮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與緘默,俯仰過日。”太宗曰:“誠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諫,輒懼死亡之禍,與夫赴鼎鑊、冒白刃,亦何異哉?故忠貞之臣,非不欲竭誠。竭誠者,乃是極難。所以禹拜昌言,豈不為此也!朕今開懷抱,納諫諍。卿等無勞怖懼,遂不極言。”
譯文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詢問魏徵:“最近以來,朝廷的大臣都不談?wù)搰拢鞘裁丛蚰兀俊蔽横缁卮鹫f:“陛下虛心采納臣子的意見,理所應(yīng)當有來進諫的人。可是古人常說:‘不清楚真實與否就進諫,會被認為是誹謗自己;情況真實但不去進諫,這就叫作白吃飯。’但是每個人的才識膽略各不相同。懦弱的人,即使光明磊落,也不能說出來;被你疏遠的人,害怕得不到你的信任,所以不會說出來;身居高位的人,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因而不敢說出來。由于以上這些原因,大家就都保持沉默,無所事事地過日子。”唐太宗說:“的確像你說的那樣。我每天想這些事,臣子想向皇上進諫,要擔憂動不動就有殺身之禍,這與一個人赴湯蹈火有什么區(qū)別?所以說忠貞的臣子,并不是不想盡忠。能盡忠的,都是極其難得的。因此,禹拜訪昌言,難道不是因為這個嗎?我今天敞開心扉,目的就是采納正確的言論,你們不必害怕,大膽進諫吧!”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fù)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因舉觴賜玄齡等數(shù)人勖之。
譯文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一些大臣說:“能夠了解自己的人英明,但人們事實上卻很難做到這樣。一些舞文弄墨、投機取巧之人,都自命清高、自以為是。即使那些著名的文人,他們也會在文章中污言穢語,互相詆毀,行為拙劣可恨。從以上可以看出,國君需要得到敢于直言其過失、輔佐治理國家的直諫之臣,來指出他的錯誤。一個人處理很多國家大事,即使再辛苦,又哪能十全十美呢?我時常想到大臣魏徵,他能根據(jù)事情的實際情況進諫,很多時候都直指我的過失。就像鏡子照人一樣,美的丑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唐太宗舉起酒杯,對房玄齡等人進行賞賜,鼓勵他們進諫的行為。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間,何須苦諫?”遂良對曰:“雕琢害農(nóng)事,纂組傷女工。首創(chuàng)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fù)諫。”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為事,若有不當,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比見前史,或有人臣諫事,遂答云‘業(yè)已為之’,或道‘業(yè)已許之’,竟不為停改。此則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
譯文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過去舜制作漆器,大禹雕刻花紋來裝飾祭器,當時就有十多人因為此事進諫。我想這些都是食器,哪用得著進諫呢?”褚遂良回答:“精雕細刻,就意味著過于追求奢靡享受,這樣就會妨礙耕種,繁復(fù)的紡線繡花也會使紡織者感到過度勞累。一開奢侈糜爛生活之先河,國家的衰敗滅亡就慢慢來臨了。享受精美漆器的欲望沒有止境,發(fā)展到最后就會想用黃金來打造制作;對黃金的器皿追求不止,發(fā)展到最后必然就會想用美玉來制作。所以進諫的臣子必須在事物發(fā)展的開始進行勸諫,等事物發(fā)展到最后階段,就用不著再進諫了,因為國家已注定滅亡,無法挽救。”唐太宗聽了,贊許地說:“你說得對,我所做的事情,如果有不恰當?shù)牡胤剑瑹o論是開始還是最后,你們都應(yīng)當進行規(guī)勸。與過去的歷史對照比較,有臣子對一些事情提出批評,如果用‘已經(jīng)做了’或者‘已經(jīng)答應(yīng)了’這樣的話來回答,而且還不停止錯誤的行動并進行改正,這樣國家滅亡的災(zāi)難,可以說轉(zhuǎn)眼就到了。”
解讀
求諫是鼓勵臣下提意見,這可以算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華。貞觀年間,特別是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dǎo)之使諫,這一兼聽納下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了諫諍蔚然成風、君臣共商國是的良好風氣,是“貞觀之治”中最引人矚目的重要方面。唐太宗因此成為一個從諫如流、有雄才大略的古代帝王,一個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宣稱:“君暗臣諛,危亡不遠。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務(wù)盡忠讜,匡救朕惡,終不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貞觀第一位諫臣魏徵也說:“陛下導(dǎo)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顏、觸忌諱也。”這對于一個古代的帝王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況且,唐太宗能從制度上保證廣開言路。他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健全封駁制度,反對盲目順旨施行,重視諫官作用,還詔令宰相入閣商議軍國大事時,必須使諫官隨入列席,以便他們對軍國大政充分發(fā)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