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任賢第三
- 貞觀政要(國學大書院)
- 吳兢
- 13052字
- 2019-11-14 16:53:12
原文
房玄齡,齊州臨淄人也。初仕隋,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于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時,賊寇每平,眾人競求金寶,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與之潛相申結,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記室,兼陜東道大行臺考功郎中。玄齡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記。隱太子、巢刺王以玄齡及杜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高祖,由是與如晦并遭驅斥。及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召玄齡、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謀議。及事平,太宗入春宮,擢拜太子左庶子。貞觀元年,遷中書令。三年,拜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封梁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既總任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疏賤。論者稱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師。玄齡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頻抗表辭位,優詔不許。十六年,進拜司空,仍總朝政,依舊監修國史。玄齡復以年老請致仕,太宗遣使謂曰:“國家久相任使,一朝忽無良相,如失兩手。公若筋力不衰,無煩此讓。自知衰謝,當更奏聞。”玄齡遂止。太宗又嘗追思王業之艱難,佐命之匡弼,乃作《威鳳賦》以自喻,因賜玄齡,其見稱類如此。
譯文
房玄齡是山東臨淄人。最初在隋朝做官,擔任隰城的縣尉。后來因為一件事情被革去官職,派到上郡做官。一次,唐太宗到渭北巡游,房玄齡聽說后就到軍營門口拜會。唐太宗和他一見如故,任命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既遇知遇之恩,就決心涌泉相報。當時,每次打了勝仗,大家都急著收集財寶,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或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使他們誓死為他效力。他多次擔任秦王府記室,兼任陜東道大行臺考功郎中。房玄齡在秦王府十幾年,都擔任記室一職。當時的太子和巢刺王因為房玄齡和杜如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和禮遇,非常嫉恨,就在唐高祖面前惡語中傷他們,于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遭到打擊排斥。后來,太子發動叛亂,李世民秘密召見房玄齡和杜如晦,讓他們穿上道士的衣服,派人暗中將他們帶入內宮商議對策。叛亂平定之后,李世民成為東宮太子,就請房玄齡擔任太子左庶子。貞觀初年,李世民提升他為中書令。貞觀三年,唐太宗又封他為尚書左仆射,同時命他撰寫國史,封為梁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房玄齡為官兢兢業業,他負責百官的任命,責任重大,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不想讓政務有半點閃失。他待人寬厚而有胸襟,看見別人的長處,就像自己有一樣,從不嫉妒。他又富有才識,通曉吏事,撰寫的國史富于智慧和文采,審定的法令寬容公平。他的德行也為人稱道,對人從不求全責備,不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歷來都是一視同仁,不分親疏貴賤。大家都贊譽他為良相。貞觀十三年,他又被尊為太子少師。房玄齡擔任宰相之職共有十五年,其間,他多次上書辭官,唐太宗都未允許。貞觀十六年,他又被封為司空,仍然總管朝政,監修國史。不久,房玄齡又以年老為由,提出辭官,唐太宗派使者回復一封信,上面寫道:“你擔任丞相這么久了,很多大事我都放心地交給你處理,一旦沒有了你這個良相,我就像失去了雙手一樣無能為力。如果你還有精力,就不要推辭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感到力不從心了,再上奏告訴我也不算遲。”看過這封言辭懇切的信,房玄齡終于打消了辭官的念頭。后來,唐太宗回顧創業的艱難歲月,良臣輔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勛,感慨萬千,于是寫下《威鳳賦》,并賜給房玄齡,可見他們之間深厚的君臣之誼。
原文
杜如晦,京兆萬年人也。武德初,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俄遷陜州總管府長史。時府中多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記室房玄齡曰:“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彌加禮重,寄以心腹,遂奏為府屬,常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累除天策府從事中郎,兼文學館學士。隱太子之敗,如晦與玄齡功第一,遷拜太子右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知吏部選事。仍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至于臺閣規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獲當時之譽,時稱房、杜焉。
譯文
杜如晦是陜西咸寧人。武德初年,他擔任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被提升為陜州總管長史。當時秦王府中人才很多,外遷的人也很多,對此,李世民很擔心。記室房玄齡說:“王府中的幕僚走得雖然多,但不值得惋惜。杜如晦非常能干,有見識,是輔佐帝王的良才。如果你只做一個守住領地的藩王,那么用不著他;可是如果你要做一個安邦定國的天子,那么非由此人輔佐不可。”李世民接受了這個建議,于是對杜如晦以禮相待,并加以重用,視為心腹,經常讓他參與密謀。當時,權力之爭激烈,戰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夠提出很好的建議,讓人們十分佩服。后來,他被封為天策府從事中郎,兼任文學館學士。平定太子的叛亂,杜如晦和房玄齡的功勞最大。杜如晦被提升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遷任兵部尚書,被封為蔡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他擔任檢校侍中。貞觀三年,他被封為尚書右仆射,兼任吏部選事。他和房玄齡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務,有關修筑宮殿的規模及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議決定。二人的政績深得當時人們的稱道,說起良相,人們常常以“房謀杜斷”加以贊許。
原文
魏徵,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武德末,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徵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徵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鉤,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宮,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徵,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徵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珪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徵乃止。后復固辭,聽解侍中,授以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十二年,太宗以誕皇孫,詔宴公卿。帝極歡,謂侍臣曰:“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親解佩刀以賜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宮,不修德業;魏王泰寵愛日隆,內外庶寮,咸有疑議。太宗聞而惡之,謂侍臣曰:“當今朝臣,忠謇無如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師,知門下事如故。徵自陳有疾,太宗謂曰:“太子宗社之本,須有師傅,故選中正,以為輔弼。知公疹病,可臥護之。”徵乃就職。尋遇疾。徵宅內先無正堂,太宗時欲營小殿,乃輟其材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賜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數日,薨。太宗親臨慟哭,贈司空,謚曰文貞。太宗親為制碑文,復自書于石。特賜其家食實封九百戶。太宗后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乃詔曰:“昔惟魏徵,每顯予過。自其逝也,雖過莫彰。朕豈獨有非于往時,而皆是于茲日?故亦庶僚茍順,難觸龍鱗者歟!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譯文
魏徵是巨鹿人,后來舉家遷徙到相州的內黃縣。武德末年,他出任太子洗馬之職。當時他看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暗中爭斗,常常勸告李建成要早做打算。李世民誅殺李建成之后,召見魏徵并責怪道:“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呢?”看到李世民這樣責怪魏徵,各位大臣都替魏徵心驚膽戰。魏徵卻不卑不亢,神態自若地回答說:“皇太子如果接受了我的意見,肯定不會有今天的殺身之禍。”唐太宗對他的態度肅然起敬,更加禮遇,封他為諫議大夫。后來唐太宗多次在內宮召見魏徵,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道理。魏徵有治國之才,性格剛直不阿,凡事直言不諱,可是唐太宗每次和他談話,并沒有感到不愉快。魏徵也對能遇到一個像知己一樣的君主而感到慶幸,不遺余力地為朝廷效力。一次,唐太宗對魏徵說:“你前后進諫了二百多件事,每一件事都合我意,你對朝廷如果不是忠心耿耿,怎么能夠提出這么好的建議呢?”貞觀三年,魏徵被提升為秘書監,參與處理政務,他深謀遠慮,使唐代的政治得以發揚光大。唐太宗曾經說:“管仲曾經得罪了齊桓公,卻得到了齊桓公的重用;你也曾與我對立,而我對你的信任和重用超過齊桓公對管仲。古往今來,君臣之間的關系能相得益彰、互不可少,的確很少見,難道還能有像我們這樣的嗎?”貞觀六年,唐太宗在隋朝的仁壽宮宴請親近的大臣。長孫無忌在席間說:“王珪、魏徵,過去是我的仇敵,沒想到今日竟共享宴席。”唐太宗說:“魏徵過去的確是我的敵人,但是他現在能夠盡心盡力地為朝廷辦事,實在難能可貴。我起用他,有什么好慚愧的呢?魏徵每次都能冒著頂撞我的危險直言進諫,不讓我犯錯誤,所以我非常敬重他。”魏徵十分感動,跪拜道:“是陛下開導臣要大膽進諫,所以臣才敢這樣。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意見,臣又怎么敢觸犯龍顏,冒天下之大不韙呢?”唐太宗聽后非常高興,賜給每位大臣錢幣十五萬。貞觀七年,魏徵取代王珪擔任侍中之職,并被封為鄭國公。不久,魏徵以生病為由提出辭去現任官職,愿意擔任一個閑職。唐太宗說:“我從敵軍的俘虜中把你選拔出來,讓你擔任重要的職位,希望你能發現我的過失。對我的過錯,你的確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難道看不出金子蘊藏在礦石之中,有多可貴嗎?好的礦石經過冶煉成為器皿,大家都認為是寶物。我自認為是金子,而你就是冶煉金子的能工巧匠。現在你雖然有病,但并沒有衰老,怎么可以就此離開呢?”于是魏徵就留了下來。后來他又堅決提出辭官,唐太宗才授予他特進之職,但朝中之事仍然讓他知曉。貞觀十二年,唐太宗得了皇孫,宴請眾大臣。他非常高興,對大臣們說:“我當政之前,跟隨我平定天下、出生入死、功勞最大的莫過于房玄齡。我執政以后,能夠盡心盡力、進獻忠言、幫助我治理國家、成就現在的功業、被天下人稱道的,只有魏徵一人。如此功勞,古代的名臣良相,沒有誰可以超過。”話畢,唐太宗解下自己佩帶的寶刀賜給二人。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從小生活在皇宮中,養尊處優,生性散漫,既不去建功立業,也不注重加強個人的品德修養,一副碌碌無為的樣子;四子李泰,深受皇帝的寵愛,日復一日,皇帝簡直把他當作心肝寶貝,以致里里外外的官員和幕僚對此都有許多疑惑和不同的看法。唐太宗聽了這件事,十分反感厭惡。他對大臣們說:“今天這些大臣,一個個全是為了個人的打算,有哪一個像魏徵那樣正直忠誠的?我要派他做皇太子的老師,讓其他人斷絕這個非分之想。”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又加授魏徵為太子太傅,仍讓他繼續擔當相國這個重要職務。魏徵自稱有病,不能擔此重任。唐太宗開導魏徵說:“太子的才學品行關系著國家社稷的安危,必須要有高明正直的師傅教導才行。因此,我一定要選行為品德端莊的人來輔佐太子。我知道你患有風濕關節病,站立不方便,你可以躺著教他嘛。”魏徵于是前去就職。誰知不久,魏徵就患了重病。以前,魏徵的宅子里沒有正廳,正巧唐太宗那時想建一些小的宮殿,于是唐太宗就挑選了一些木材為他造大廳,工程進度很快,大廳五天就修建好了。唐太宗又派遣官員遵照魏徵的喜好,賞賜給他一些用布做成的被子和那種沒有花紋的棉褥。誰知這次,魏徵沒病幾天就死了。唐太宗非常傷心,親自前去吊唁痛哭,并追封魏徵為司空,謚號文貞。唐太宗還親自動手為他撰寫碑文,并且親自抄寫在碑石上。最后還賜給他的家屬享受九百戶的俸祿。后來,唐太宗追憶魏徵,對侍臣說道:“用銅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衣冠是否端正;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道理;用人作為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過失。我常常保留著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犯錯誤。現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每說到這件事,唐太宗就會淚流不止。于是唐太宗頒布了一道詔書,上面寫道:“在過去,只有魏徵每次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過錯。自從他死了之后,即使我犯了錯誤,也得不到指正。難道我只有過去做事有做錯的時候,而現今做事就全都做對了嗎?認真分析一下,這大概是因為你們許多人都膽小怕事,一味地茍且偷生,無原則地順從我,都怕冒犯我,怕我生氣吧?我希望別人提醒我,這勝得過我自己的反省。在處理政務時,即使你們的言行不被采納,我也不會怪罪你們。我任用你們擔任官職,但誰都不愿說話,這究竟是誰的責任呢?從今以后,一切都務必實際。我有什么過錯,就直接說出來,不要隱瞞。”
原文
王珪,太原祁縣人也。武德中,為隱太子中允,甚為建成所禮。后以連其陰謀事,流于嶲州。建成誅后,太宗即位,召拜諫議大夫。每推誠盡節,多所獻納。珪嘗上封事切諫,太宗謂曰:“卿所論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為不聞己過,或聞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嘗謂珪曰:“卿若常居諫官,朕必永無過失。”顧待益厚。貞觀元年,遷黃門侍郎,參預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進拜侍中。時房玄齡、魏徵、李靖、溫彥博、戴胄與珪同知國政,嘗因侍宴,太宗謂珪曰:“卿識鑒精通,尤善談論,自玄齡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繁理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于數子,亦有一日之長。”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為盡己所懷,謂之確論。
譯文
王珪是太原祁縣人。武德年間,他擔任太子中允,太子李建成對他十分禮遇。后來由于李氏兄弟間爭奪王位的矛盾,他被流放到云南。李建成被誅殺后,唐太宗即位,王珪被唐太宗召回,拜官為諫議大夫。王珪為臣忠心耿耿,盡職盡責。他所進獻的言論,多被唐太宗采納。王珪曾經上書批評唐太宗的過失,唐太宗說:“你所談論的,都一一切中我的過失。自古以來,沒有哪一個國君不想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從而永享安定太平。然而,他們的愿望都沒有實現,就是因為他們看不到、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或是他們聽到了自己的過錯卻不能改正的緣故。現在我有過錯,你能直言不諱,我也能知錯就改,又何須擔心國家不能長治久安呢?”唐太宗還曾經對王珪說:“你如果一直做諫官,我必定永遠沒有過錯。”因而更加重用厚待他。貞觀元年,王珪官至黃門侍郎,參與國家政務,并兼任了太子右庶子。第二年,王珪又被提升為侍中,與房玄齡、魏徵、李靖、溫彥博、戴胄一起處理國家政事。一次,他們六人與唐太宗一起進宴,唐太宗問王珪:“你識別能力很強,尤其擅長談論和評價別人。從玄齡開始,你一個個給我評價一下,也可以自己估量你們中誰最賢德能干?”王珪回答說:“為國兢兢業業,干事果斷精明,我比不上房玄齡。以指偏糾失為任,犯顏直諫,為皇上比不上堯、舜圣明而感到羞恥,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能帶兵又能治國,文韜武略俱佳,我比不上李靖。奏章嚴密清楚,言行有理有據,規規矩矩,沒有疏失,我比不上溫彥博。處理紛繁復雜的事務,有條有理,萬無一失,我比不上戴胄。可是對于弘揚正氣,打擊邪惡,疾惡如仇,比起各位,我還是有獨到之處的啊!”唐太宗認為他說得很對,其他在座大臣也各抒己見,都認為他評價得恰如其分,十分準確。
原文
李靖,京兆三原人也。大業末,為馬邑郡丞。會高祖為太原留守,靖觀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太宗亦加救靖,高祖遂舍之。武德中,以平蕭銑、輔公祏功,歷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太宗嗣位,召拜刑部尚書。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中書令。三年,轉兵部尚書,為代州行軍總管,進擊突厥定襄城,破之。突厥諸部落俱走磧北,北擒隋齊王暕之子楊道政,及煬帝蕭后,送于長安。突利可汗來降,頡利可汗僅以身遁。太宗謂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矣。”以功進封代國公。此后,頡利可汗大懼,四年,退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內附。又以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往迎頡利。頡利雖外請降,而心懷疑貳。詔遣鴻臚卿唐儉、攝戶部尚書將軍安修仁慰諭之,靖謂副將張公謹曰:“詔使到彼,虜必自寬,乃選精騎赍二十日糧,引兵自白道襲之。”公謹曰:“既許其降,詔使在彼,未宜討擊。”靖曰:“此兵機也,時不可失。”遂督軍疾進。行至陰山,遇其斥候千余帳,皆俘以隨軍。頡利見使者甚悅,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鋒乘霧而行,去其牙帳七里,頡利始覺,列兵未及成陣,單馬輕走,虜眾因而潰散。斬萬余級,殺其妻隋義成公主,俘男女十余萬,斥土界自陰山至于大漠,遂滅其國。尋獲頡利可汗于別部落,余眾悉降。太宗大悅,顧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于頡利,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顙,恥其雪乎!”群臣皆稱萬歲。尋拜靖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賜實封五百戶。又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征吐谷渾,大破其國。改封衛國公。及靖身亡,有詔許墳塋制度依漢衛、霍故事,筑闕象突厥內燕然山、吐谷渾內磧石二山,以旌殊績。
譯文
李靖是陜西三原人。隋煬帝末年,他任馬邑的郡丞。這時,唐高祖李淵任太原留守。李靖觀察唐高祖,知道他有奪取天下的志向,于是就放棄了上變的官職,想到揚州去。走到長安,因為道路阻塞不能前行,李靖只好在長安滯留。唐高祖攻克長安后,抓住了李靖,想要殺掉他。在千鈞一發之際,李靖大聲叫道:“李公率領仁義的軍隊,掃除暴亂,不想成就大事,只想憑個人的恩怨殺害有才能的人而逞一時之快嗎?”唐太宗也極力勸阻唐高祖,加以營救,唐高祖于是赦免了他。武德年間,因平定蕭銑、輔公祏的功勞,李靖被升遷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唐太宗繼位后,他又被召回京城任命為刑部尚書。貞觀二年,李靖被提升為中書令。貞觀三年,李靖轉任兵部尚書,還兼任代州行軍主管,率領軍隊進攻突厥,平定襄城,大破突厥,使突厥各部落逃亡磧北。在這次戰爭中,李靖擒獲了隋朝齊王的兒子楊道政以及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并將他們押送到長安。后來,突利可汗前來投降,只剩下頡利可汗一個人逃跑了。唐太宗說:“漢代李陵率領五千步兵作戰,還免不了投降匈奴,即使這樣,也還可以名垂青史。你能夠憑三千騎兵,深入敵人內部并戰勝敵人,平定襄城,威震北方夷狄,這樣的事的確亙古未有,如此功勞足可以彌補過去渭水之戰的過失了。”由于李靖功勛顯赫,唐太宗加封他為代國公。從此,頡利可汗對唐軍十分害怕,不敢輕舉妄動。貞觀四年,他們退到西北鐵山一帶,并派遣使者到唐朝謝罪,請求全國歸降,做大唐的臣民。接到投降的消息,唐太宗又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前往迎接頡利可汗。頡利可汗雖然表面稱降,其實心懷不軌。唐太宗派遣鴻臚卿唐儉、攝戶部尚書將軍安修仁奉命安撫慰問。李靖看出投降者的險惡用心,決定將計就計。他對副將張公謹說:“傳詔書的使者到了那兒的時候,敵人必然放松警惕,你挑選精銳的騎兵帶好二十天的糧食,領兵從白道偷襲、攻擊他們。”張公謹不解其意,說:“既然我們答應他們投降,我們的使者又在他們那里,征討恐怕不合適吧。”李靖說道:“這是用兵消滅他們的大好機會,千萬不可以失去。”于是他率領軍隊迅速前進,行到陰山的時候,凡是遇到頡利可汗的人,都抓住他們隨軍前行。頡利可汗看到唐的使者,十分高興,根本沒有料到唐的軍隊到了。李靖軍隊的前鋒憑借大霧前進,十分隱秘,到了距離頡利可汗的軍帳七里左右才被他們發覺。頡利可汗的軍隊措手不及,還沒來得及擺好陣勢,頡利可汗一個人就騎馬逃跑了,其兵亂作一團,四處潰逃。這次戰爭,唐兵斬殺敵人萬余人,殺死頡利可汗的夫人——隋朝的義成公主,俘虜男女十多萬人,滅掉了頡利可汗的國家。頡利可汗余下的其他部落,全部投降。此役使唐的邊境從陰山擴展到大漠以北。戰后,唐太宗十分高興,對大臣們說:“我聽說國君憂慮,大臣就要受到屈辱;國君受到侮辱,那么臣子的性命也難以保全。過去,在國家剛剛建立的時候,突厥國勢強大,太上皇因為不想牽連百姓,因而向頡利可汗稱臣。我當時感到十分痛心,睡不安寢,食不知味。為此我勵精圖治,立志要消滅匈奴。今天,我們只要一出動軍隊,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匈奴單于俯首稱臣,我們一雪前恥了。”殿上的群臣都大聲歡呼萬歲。不久,唐太宗封李靖為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賞賜食祿五百戶。后來李靖又擔任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征伐吐谷渾,打敗了這個國家。李靖因功改封為衛國公。李靖死后,唐太宗下詔,允許他的墳墓可以按照漢代衛青、霍去病墳墓的模樣去修建,墳墓周圍筑起土丘,使它們像突厥國內的燕山、吐谷渾國的磧石二山,用以象征他卓越的功績。
原文
虞世南,會稽余姚人也。貞觀初,太宗引為上客,因開文館,館中號為多士,咸推世南為文學之宗。授以記室,與房玄齡對掌文翰。嘗命寫《列女傳》以裝屏風,于時無本,世南暗書之,一無遺失。貞觀七年,累遷秘書監。太宗每機務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世南雖容貌懦弱,如不勝衣,而志性抗烈,每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存規諷,多所補益。及高祖晏駕,太宗執喪過禮,哀容毀悴,久替萬機,文武百寮,計無所出,世南每入進諫,太宗甚嘉納之,益所親禮。嘗謂侍臣曰:“朕因暇日,每與虞世南商榷古今。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嘗不悅;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治?”太宗嘗稱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及卒,太宗舉哀于別次,哭之甚慟。喪事官給,仍賜以東園秘器,贈禮部尚書,謚曰文懿。太宗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善,必將順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其云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未幾,太宗為詩一篇,追思往古理亂之道,既而嘆曰:“鐘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之此篇,將何所示?”因令起居褚遂良詣其靈帳讀訖焚之,其悲悼也若此。又令與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人,圖形于凌煙閣。
譯文
虞世南是浙江余姚人。貞觀初年,唐太宗尊他為上賓,設立文館,文館中人才濟濟,但都推舉虞世南為文學宗師。唐太宗授予他記室的官職,同房玄齡一起掌管文化方面的事情。虞世南曾經受命書寫《列女傳》,用來裝飾屏風,當時沒有現成的書,虞世南就憑記憶將書默寫了出來,竟沒有一點差錯。貞觀七年,虞世南被提升為秘書監。唐太宗處理完政務,一有空閑就召見虞世南,和他暢談歷史,探討治國方面的道理。虞世南外表弱不禁風,一副書生模樣,性情卻十分剛烈,志趣高遠,每次談論起歷代帝王的政治得失,都能夠有所針砭,進行一番很好的評論和判斷。唐高祖去世,唐太宗由于為他操辦隆重的喪事而操勞過度,形容憔悴,國事有所耽誤,文武百官無計可施。但是無論在哪種情形下,虞世南每次進宮進諫,唐太宗都欣然接受。從此以后,唐太宗對他也就更加親近和尊重。唐太宗曾經對身邊的侍臣說:“我一有空閑就與虞世南商討古今大事。我一有好的見解,虞世南總是非常高興,可是一旦我的觀點偏頗,他就十分擔憂。他如此誠懇,我非常欣賞。如果各位大臣都像虞世南那樣,我哪還用得著擔心天下治理得不好呢?”唐太宗稱贊虞世南有五絕: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學,四是詞藻,五是書翰。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失聲痛哭,非常悲傷,為他舉辦了喪事,賜以喪具,并追封他為禮部尚書,謚號文懿。唐太宗在寫給魏王李泰的信中說道:“虞世南對于我,就像我身體的一部分。他提醒和糾正我的遺漏和過失,我一刻都不曾忘記。他實在是一代名臣、做人的楷模啊!過去,我有一點成績,他必定加以肯定;我有一點小過失,他必定冒著觸犯我的危險毫無保留地指出來。現在他去世了,國中再無這樣的人了,這種痛惜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呀!”不久,唐太宗作了一首詩,憑借古人的事跡來發表感慨:“鐘子期去世之后,俞伯牙失去知音,再也沒有彈過琴。我這首詩,又寫給誰看呢?”于是唐太宗讓褚遂良把詩拿到虞世南靈帳外誦讀并焚燒,可見他哀痛之深切。然后,唐太宗又下令將虞世南和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畫在凌煙閣內,作為永久的紀念。
原文
李勣,曹州離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為左武侯大將軍。密后為王世充所破,擁眾歸國,勣猶據密舊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謂長史郭孝恪曰:“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則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是吾所恥。今宜具錄州縣及軍人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啟密。使人初至,高祖聞無表,惟有啟與密,甚怪之。使者以意聞奏,高祖方大喜曰:“徐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拜黎州總管,賜姓李氏,附屬籍于宗正。封其父蓋為濟陰王,固辭王爵,乃封舒國公,授散騎常侍。尋加勣右武侯大將軍。及李密反叛伏誅,勣發喪行服,備君臣之禮,表請收葬。高祖遂歸其尸。于是大具威儀,三軍縞素,葬于黎陽山。禮成,釋服而散,朝野義之。尋為竇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歸京師。從太宗征王世充、竇建德,平之。貞觀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號為稱職,突厥甚加畏憚。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解精選賢良,鎮撫邊境,惟遠筑長城,廣屯將士,以備突厥,而情識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遠遁,塞垣安靜,豈不勝數千里長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勣為長史,累封英國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書,兼知政事。勣時遇暴疾,驗方云須灰可以療之,太宗自剪須為其和藥。勣頓首見血,泣以陳謝。太宗曰:“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十七年,高宗居春宮,轉太子詹事,加特進,仍知政事。太宗又嘗宴,顧勣曰:“朕將屬以孤幼,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于李密,今豈負于朕哉!”勣雪涕致辭,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見委信如此。每行軍,用師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自貞觀以來,討擊突厥、頡利及薛延陀、高麗等,并大破之。太宗嘗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譯文
李是曹州離孤人,原本姓徐。他最初的時候在李密門下做官,擔任左武侯大將軍。李密后來被王世充打敗,歸降唐朝,李仍然占據著李密舊地十個郡縣。武德二年,他對長史郭孝恪說:“如今魏公已歸附大唐,這里的土地全為魏公李密所有,現在我如果上奏把土地獻出去,就是利用主人的失敗,為自己邀功。用這種手段為自己謀取富貴,我認為是一種恥辱,非君子所為。現在我要將州縣和軍人的戶口登記下來,全部告訴魏公,讓他自己獻出去,這是魏公的功勞,這樣做不也很好嗎?”于是派使者把這件事告訴了李密。唐高祖開始看到李沒有為他進獻奏章,反而寫信給李密,很是怪罪他。后來使者將李的想法告訴給了唐高祖,唐高祖知道后非常高興,說:“徐感念舊主的恩德,不為自己邀功爭寵,這才是真正的臣子啊。”于是封他為黎州總管,賜皇姓李,成為皇帝宗室。事后,又封他的父親為濟陰王。誰知他的父親堅決推辭王爵,唐高祖就封他為舒國公,擔任散騎常侍。不久又加封李為右武侯大將軍。后來李密起兵反叛被誅殺,李為他發喪守靈,盡到了君臣之間的禮儀,還上疏請求為他下葬。唐高祖于是把李密的尸體歸還給他。他為李密舉行了隆重的喪禮,三軍縞素,場面威嚴肅穆。之后,李把李密葬在黎陽山下。喪禮過后,李脫掉喪服,解散三軍。他的忠義之舉獲得了滿朝文武由衷的贊許。不久他被竇建德攻破,于是帶領大軍回到京城。后來,他跟隨唐太宗攻打王世充、竇建德,將他們打敗。貞觀元年,他被封為并州都督,他從嚴治軍,令行禁止,極為稱職,突厥人對他也是畏懼三分。一次,唐太宗對侍臣們說:“隋煬帝不知道挑選精兵良將鎮守邊關,安撫百姓,只知道在邊關修筑長城,囤積兵馬來防備突厥人,他竟然糊涂到了這種程度。現在我只委派李鎮守并州,就讓突厥人膽戰心驚,遠遠逃遁,使邊關重新獲得了安寧,這不是比修筑萬里長城強多了嗎?”之后,并州改設大都督府,唐太宗又任命李為長史,加封英國公。李在并州一待就是十六年,后又任兵部尚書,兼任知政事。一次李得了急病,大夫說用胡須燒成灰可以治療,唐太宗知道后,剪掉了自己的胡須為他配藥。李對此感激涕零,叩首致謝,額頭都流出了鮮血。唐太宗說:“我這是為國家打算,你不用謝我。”貞觀十七年,他又做太子詹事,被加封特進,參與朝政。唐太宗一次宴請大臣,對李說:“我在想如果要將大事托付給大臣,沒有誰會比你更勝任。你過去不遺棄李密,今天又怎么會辜負我呢?”李聽后熱淚盈眶,不經意地咬手指來控制自己澎湃起伏的情緒,沒想到指頭竟被咬出血來。席間,李喝醉了,唐太宗脫下衣服幫他披上,君臣之間深厚的情義可見一斑。李富有將才,每次出征打仗,都能夠運籌帷幄,隨機應變,充分掌握時機以贏得勝利。自從貞觀年間以來,他討伐了突厥、頡利、薛延陀、高麗等地,都大獲全勝。唐太宗曾經說:“李靖、李二人的戰功,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哪里能比得上!”
原文
馬周,博州茌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于中郎將常何之家。時太宗令百官上書言得失,周為何陳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何,何對曰:“此非臣所發意,乃臣家客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間,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謁見,與語甚悅。令直門下省,授監察御史,累除中書舍人。周有機辯,能敷奏,深識事端,故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于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十八年,歷遷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職兼兩宮,處事平允,甚獲當時之譽。又以本官攝吏部尚書。太宗嘗謂侍臣曰:“周見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稱朕意。既寫忠誠,親附于朕,實藉此人,共康時政也。”
譯文
馬周是博州茌平人。貞觀五年,他到了京城,在中郎將常何家作門客。當時,唐太宗下令讓百官上書指出政務的得失,馬周替常何提了二十多條建議,每一條都很合唐太宗的心意。唐太宗以常何有這樣的才能而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問他。常何回答說:“這不是我的意見,是我的門客馬周提的。”唐太宗當日就決定召見馬周,在馬周到來之前,唐太宗四次派使者催促。馬周到來后,君臣二人暢所欲言,談得非常愉快。事后,唐太宗下令門下省封他為監察御史和中書舍人。馬周機智善辯,很有洞察力,經他判斷的事情沒有不正確的。唐太宗曾經說:“我和馬周如果隔一段時間不見面,我就會想他。”貞觀十八年,馬周被提升為中書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馬周身兼二職,處事公平,獲得眾人很高的評價,于是后來他又擔任了吏部尚書。唐太宗對馬周非常贊賞,曾經對侍臣們說:“馬周辦事機敏快捷,性格謹慎周到。評判人物,他都能直言不諱。我讓他處理政務,他都能夠讓我滿意。有了這樣忠心不二的大臣輔佐,就能夠使國泰民安了。”
解讀
《任賢第三》此篇圍繞“任人唯賢”這個主題進行討論。唐太宗一再強調“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謂“貞觀之治”,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任賢致治。本篇包含八個部分,分別介紹了唐太宗最為信任和重用的八賢: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馬周。他們有的是秦王府中的舊人,有的是來自敵對營壘的謀臣,有的出身將相,有的出身低微。他們中有文官有武將,職位有高有低,從政時間有長有短,而共同點都是貞觀功臣,為貞觀之治的輝煌做出過重大貢獻。雖然貞觀名臣不只這八人,后來凌煙閣畫圖繪像的功臣就有二十四人,但最能反映當時任賢特點而且貢獻最大的要數這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