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政體第二
- 貞觀政要(國學(xué)大書院)
- 吳兢
- 10765字
- 2019-11-14 16:53:12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蕭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近得良弓十?dāng)?shù),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猶不得其理。況朕有天下之日淺,得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猶失之,而況于理乎?”自是詔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nèi)省,每召見,皆賜坐與語,詢訪外事,務(wù)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我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張弓射箭,自以為懂得如何識別弓箭的好壞。近來得到十幾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們拿給做弓箭的師傅看。弓箭師傅說:‘都不好。’我詢問其中的原因,弓箭師傅說:‘木頭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脈理就是歪斜的。用這樣的木頭做弓箭,弓即使很結(jié)實,射出的箭都不會直,所以我說它們不是上好的弓。’從這件事我領(lǐng)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過戰(zhàn)爭取得天下的,所用過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識別弓箭的要領(lǐng);更何況我得到天下的時間還很短,對于治理國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對弓箭的知識掌握得多。然而,我對弓箭的了解尚有偏頗,更何況治理國家的要領(lǐng)呢?”從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書內(nèi)省的官員,每次召見,唐太宗都要讓他們坐下并與他們悉心交談,仔細(xì)詢問宮廷外面的事,以便對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的得失有全面詳細(xì)的了解。
原文
貞觀元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茍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隋日內(nèi)外庶官,政以依違,而致禍亂,人多不能深思此理。當(dāng)時皆謂禍不及身,面從背言,不以為患。后至大亂一起,家國俱喪,雖有脫身之人,縱不遭刑戮,皆辛苦僅免,甚為時論所貶黜。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
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中書省發(fā)布的詔敕,意見大不相同,或者有些錯誤沒有指出糾正。原本設(shè)置中書、門下兩省,是想讓他們互相監(jiān)督,以免出現(xiàn)錯誤。如果他們各執(zhí)己見,即使意見互相抵觸,有所爭執(zhí),也是正常的,因為這些都屬于公事。如果有人回避矛盾,徇私舞弊,相互顧及顏面,認(rèn)為不是涉及政局的事,就左右逢源,自作主張,任意施行,這是錯誤的。這樣,要是我們礙于一個官員的情面,就可能給百姓帶來很大的危害。這實際上是亡國的行為,大臣們必須特別防范才是。隋代的時候,朝廷內(nèi)外的官吏施政不一,埋下了隋朝滅亡的禍根。當(dāng)時執(zhí)行政令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去深思這樣做的危害,都認(rèn)為災(zāi)禍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當(dāng)面阿諛奉承,背后惡語傷人,成為社會風(fēng)氣。后來叛亂發(fā)生,國家滅亡,家庭破敗,雖然有人僥幸逃過一死,免受刑律的處罰,但最終還是身敗名裂,臭名遠(yuǎn)揚。眾位愛卿,你們應(yīng)該摒棄私心,一心為公,剛正不阿,凡事都要互相協(xié)作,共同努力。不要表面上一團和氣,實際上卻鉤心斗角,矛盾重重。”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問黃門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國,多劣于前古,何也?”對曰:“古之帝王為政,皆志尚清靜,以百姓之心為心。近代則唯損百姓以適其欲,所任用大臣,復(fù)非經(jīng)術(shù)之士。漢家宰相,無不精通一經(jīng),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經(jīng)決定,由是人識禮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輕儒,或參以法律,儒行既虧,淳風(fēng)大壞。”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學(xué)業(yè)優(yōu)長,兼識政體者,多進其階品,累加遷擢焉。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黃門侍郎王珪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國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古代帝王治理國家,大都崇尚清靜無為,以老百姓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卻只知道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懂得儒學(xué)的飽學(xué)之士。漢代的宰相沒有誰不精通一種經(jīng)書,朝廷上有什么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都引經(jīng)據(jù)典,參照經(jīng)書來決定。于是,人人懂得禮教,國家太平安定。但是,近代卻重視武功,輕視儒術(shù),或施用刑律來治理國家,從而導(dǎo)致儒術(shù)受到破壞,古代淳樸的民風(fēng)也蕩然無存。”唐太宗聽后深有同感。從此以后,官員中既有學(xué)問又懂得治國之道的,大都受到提拔,并被委以重任。
原文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詔敕如有不穩(wěn)便,皆須執(zhí)論。比來惟覺阿旨順情,唯唯茍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若惟署詔敕、行文書而已,人誰不堪?何煩簡擇,以相委付?自今詔敕疑有不穩(wěn)便,必須執(zhí)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
譯文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身邊的侍臣說:“朝廷設(shè)置的中書、門下二省,均為機要部門,應(yīng)選拔人才擔(dān)任官職,他們的任務(wù)和作用其實是很重大的。我下達的詔書和命令如果不正確,他們必須大膽地指出來。然而近來我卻發(fā)現(xiàn)他們只會唯命是從,順?biāo)浦郏瑳]有一個人敢直言進諫,朝廷的官員,怎么能夠有這樣唯唯諾諾的作風(fēng)呢?如果一個官吏只知道發(fā)布詔書,抄抄寫寫,那這樣的工作誰不會做?何必千辛萬苦選拔官員,委以重任呢?從今以后,上傳下達的詔書如果不妥當(dāng),官吏必須直接指出來,不能因為害怕冒犯了我的權(quán)威,心里明白卻沉默不言、假裝糊涂。”
原文
貞觀四年,太宗問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克己復(fù)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wèi)之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內(nèi)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而已。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wěn)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yán)肅,誰敢為非?”因令諸司,若詔敕頒下有未穩(wěn)便者,必須執(zhí)奏,不得順旨便即施行,務(wù)盡臣下之意。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問大臣蕭瑀:“隋文帝是一個什么樣的君主?”蕭瑀答道:“他是一個勤于政務(wù)、遵從禮儀、很有自制力的帝王。每次上朝處理政務(wù)都要忙到日落西山,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與他一起坐談國事。晚上讓守夜的士兵傳遞食物就餐。他雖然算不上仁義開明,卻也算得上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君王。”唐太宗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雖然性格謹(jǐn)慎周密,但內(nèi)心并不能明察秋毫。心里不能明察秋毫就容易犯錯誤,即使小心謹(jǐn)慎也容易疑心重重。他本來是靠欺騙前朝皇帝的遺孤寡婦,奪取別人的江山登上皇位的,總是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個官員,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斷決定,勞神費力、辛苦異常不說,最終卻事與愿違,事情并不是都處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雖然知道這點,卻不敢指出來。丞相以下的官吏,處理政務(wù)都只是應(yīng)付了事。我不能像隋文帝那樣治理江山。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千頭萬緒又變化多端,我怎能一人定奪?只有將政務(wù)交給百官商議,由宰相籌劃,事情才會穩(wěn)當(dāng),才可以奏請皇上,下令天下執(zhí)行。只靠一個人日理萬機、殫精竭慮是不行的。如果一天處理十件政事,有五件不合理,這已經(jīng)算是比較好的了,何況還有更差的呢?而日積月累、長此以往,錯誤必然很多,國家不滅亡才怪!何不廣泛地任用賢良的人才,皇帝只需在朝廷密切關(guān)注政事,嚴(yán)肅法紀(jì),這樣,誰還敢胡作非為呢?”唐太宗于是下令,凡是詔策有失誤的地方,官吏必須上奏指出,不能只按照圣旨上的意思辦事,必須盡到一個做臣子的職責(zé)。
原文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治國與養(yǎng)病無異也。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至殞命。治國亦然,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輩。既義均一體,宜協(xié)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極言無隱。儻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
譯文
貞觀五年,唐太宗對大臣說:“治國和養(yǎng)病沒有差別。即使病人覺得痊愈了,還應(yīng)該繼續(xù)加以調(diào)養(yǎng),如果疏忽大意就會舊病復(fù)發(fā),進而導(dǎo)致死亡。治理國家也是這樣,天下稍稍安定的時候,君王尤其要兢兢業(yè)業(yè),如果驕奢放縱,必然導(dǎo)致國家衰敗甚至滅亡。現(xiàn)在天下的安危,同我密切相關(guān),所以我必須慎之又慎,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不敢懈怠。然而,政務(wù)的好壞,還有賴于諸位大臣。既然國家的安危都維系在我們君臣身上,我們就應(yīng)該同心協(xié)力,把國家治理好。政事如果有失誤,你們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說出來,不必隱瞞。如果我們君臣之間互相猜疑,不能夠肝膽相照,那么對國家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
原文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敝其耳目,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既不見過,所以至于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魏徵對曰:“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內(nèi)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歷數(shù),自然靈長。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圣旨。”
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我看古代的君王,治國有興有衰,就像每天有白天和黑夜一樣。這都是因為他們不廣開言路,所以不知道政務(wù)的好壞,以致造成忠誠正直的人不敢直言進諫,邪惡諂媚的人不可一世,因為君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所以導(dǎo)致國家滅亡。我身居宮中,天下的事不可能全都知道,所以這個任務(wù)就交給你們了,諸位就是我的眼睛和耳朵。不要以為天下太平無事,就不再用心操勞國事。讓人敬愛的不只是君主,讓人畏懼的也不只是百姓。所謂天子,應(yīng)該是這樣的人:治國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yè),人們才推舉他為君王;治國昏庸無能,民生凋敝,人們就會拋棄他,不再擁戴他,這真是讓人畏懼啊。”魏徵回答道:“自古以來,丟失江山的國君,都是因為身處安定的環(huán)境中而忘記了憂患,身處太平之世而忘記了禍亂,所以,統(tǒng)治不會長久。現(xiàn)在陛下坐擁天下,朝廷內(nèi)外太平祥和,此時您還能夠時時留心治國的道理,常常有如履薄冰的憂患意識,國家一定會長治久安。我又聽古話說:‘國君,就像船一樣;百姓,就像水一樣。水能夠讓船浮在水上,也能夠使船沉到水底。’陛下能看出百姓在興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古代圣哲的思想簡直一模一樣。”
原文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云:‘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焉用彼相?’君臣之義,得不盡忠匡救乎?朕嘗讀書,見桀殺關(guān)龍逢,漢誅晁錯,未嘗不廢書嘆息。公等但能正詞直諫,裨益政教,終不以犯顏忤旨,妄有誅責(zé)。朕比來臨朝斷決,亦有乖于律令者。公等以為小事,遂不執(zhí)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社稷傾危,莫不由此。隋主殘暴,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蒼生,罕聞嗟痛。公等為朕思隋氏滅亡之事,朕為公等思龍逢、晁錯之誅,君臣保全,豈不美哉!”
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周圍的臣子說:“古人說:‘國家危險卻不知道扶助,社稷顛覆卻不知道攙扶,還用得著這樣的宰相嗎?’君臣之間正常的關(guān)系,大臣怎能不盡心盡力糾偏補過呢?我以往讀書的時候,讀到夏桀錯殺關(guān)龍逢、漢景帝錯殺晁錯的時候,都放下書卷深感痛惜。你們?nèi)绻軌蛘碧拐\地批評規(guī)勸我,這對于我們打理好國家的統(tǒng)治和教化大有好處。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因為你們沖撞了我和違抗了圣旨,而對你們恣意懲罰、批評。我近來上朝處理事務(wù)的時候,也違背過國家律令,你們卻把這些過錯當(dāng)成小事,所以不堅持大膽地批評。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小事而引起,小事要是不處理好,最后演變成大事就無法補救了。一個國家的滅亡,無一不是由這些小事引起的。隋煬帝兇殘暴虐,最后死于一般人的手中,但普天之下,卻沒有聽到過為此悲痛惋惜的聲音。你們?yōu)槲宜伎妓宄瘻缤龅慕逃?xùn),我為你們思考龍逢、晁錯被錯殺所造成的損失,這樣,君臣之間互相保全,不是很好嗎?”
原文
貞觀七年,太宗與秘書監(jiān)魏徵從容論自古理政得失,因曰:“當(dāng)今大亂之后,造次不可致化。”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則憂死亡;憂死亡,則思化;思化,則易教。然則亂后易教,猶饑人易食也。”太宗曰:“善人為邦百年,然后勝殘去殺。大亂之后,將求致化,寧可造次而望乎?”徵曰:“此據(jù)常人,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yīng)如響,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為難,三年成功,猶謂其晚。”太宗以為然。封德彝等對曰:“三代以后,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化而不能,豈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說,恐?jǐn)y國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于當(dāng)時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載籍,可得而知。昔黃帝與蚩尤七十余戰(zhàn),其亂甚矣,既勝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亂德,顓頊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為亂虐,而湯放之,在湯之代,既致太平。紂為無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漸澆訛,不及純樸,至今應(yīng)悉為鬼魅,寧可復(fù)得而教化耶?”德彝等無以難之,然咸以為不可。太宗每力行不倦,數(shù)年間,海內(nèi)康寧,突闕破滅,因謂群臣曰:“貞觀初,人皆異論,云當(dāng)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勸我。既從其言,不過數(shù)載,遂得華夏安寧,遠(yuǎn)戎賓服。突厥自古以來常為中國勍敵,今酋長并帶刀宿衛(wèi),部落皆襲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也。”顧謂徵曰:“玉雖有美質(zhì),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zhì),為公所切磋,勞公約朕以仁義,弘朕以道德,使朕功業(yè)至此,公亦足為良工爾。”
譯文
貞觀七年,唐太宗與秘書監(jiān)魏徵討論自古以來理政的得失,于是說:“現(xiàn)在正值天下大亂后不久,不可以馬上實行禮教治國。”魏徵回答:“我不同意皇上的這個觀點。一般而言,人處于危難困窘之時,就擔(dān)心死亡;擔(dān)心死亡,就會思考禮教之法;思考禮教之法,就容易被教化。所以,大亂之后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就像饑餓的人急于吃東西一樣。”唐太宗說:“仁義的君主總是在治理國家百年之后,才考慮用禮教去教化兇殘的人,廢除殺人的刑法,實行仁政。大亂之后就實行王道,這不是為達目的而魯莽行事嗎?”魏徵說:“對于普通人是這樣,對于圣哲卻不同。如果是圣哲治理國家,全國上下同心同德,人民積極響應(yīng),有條不紊、不急不躁而很快就能收到成效,一個月就可以穩(wěn)定局勢,這不算太難,三年治理成功就算是晚的了。”唐太宗認(rèn)為有道理。大臣封德彝卻說:“堯舜禹之后,人心漸漸陰險狡詐,所以秦朝重用刑罰,漢代實行霸道,都是想實行禮教而未能實現(xiàn),難道有誰不愿意實行禮教嗎?如果像魏徵所說的那樣去做,恐怕會天下大亂。”魏徵說:“三皇五帝的時候,不容易施行教化。三皇五帝只好實施他們的政策。這是因為當(dāng)時的情況所致。翻看史書,就可以知道。古時候黃帝和蚩尤大戰(zhàn)七十多回,天下混亂不堪,黃帝得勝后不久,天下又恢復(fù)了太平。九黎反叛,華夏大亂,顓頊前去征伐,平定動亂之后,百姓又很快復(fù)歸寧靜。夏桀暴虐,商湯討伐,國家也是秩序井然。商紂無道,周武王討伐,成王繼承王位,又使國泰民安。如果說人心越來越陰險狡詐,不再淳樸,那么到了現(xiàn)在人不都成為鬼怪,再也不可以教化了嗎?”一席話說得封德彝啞口無言,無法對答,但他仍然不同意魏徵的觀點。唐太宗勤于政務(wù),幾年之內(nèi),天下富庶安寧,連一直與唐朝抗衡的突厥都被打敗了。唐太宗于是對大臣們說:“貞觀初年,大家對如何治理國家意見不一,很多人認(rèn)為當(dāng)時不可以實行王道仁政,只有魏徵勸我實行王道。我聽取了他的意見,沒過幾年,就天下太平,外族臣服。突厥自古以來就是漢族政權(quán)的強敵,現(xiàn)在他們的酋長和帶刀侍衛(wèi)都來歸順,部落成員都接受了漢族的文化,穿上了漢族人的服飾。我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政績,都是魏徵的功勞。”說到這里,唐太宗回過頭來對魏徵說:“玉雖然美好,如果存在于亂石之中,不經(jīng)過能工巧匠的琢磨,它跟石頭是沒有差別的。如果遇到了高超的工匠,那么它就可能成為萬世之寶。我雖然沒有什么美好的品質(zhì),但多虧你的啟發(fā)勸誡,你不厭其煩地規(guī)勸我做仁義之君,開導(dǎo)我以德治國,使我能夠取得這樣的政績,你真是一個能工巧匠啊。”
原文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隋時百姓縱有財物,豈得保此?自朕有天下已來,存心撫養(yǎng),無有所科差,人人皆得營生,守其資財,即朕所賜。向使朕科喚不已,雖數(shù)資賞賜,亦不如不得。”魏徵對曰:“堯、舜在上,百姓亦云‘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含哺鼓腹,而云‘帝何力于其間矣’。今陛下如此含養(yǎng),百姓可謂日用而不知。”又奏稱:“晉文公出田,逐獸于碭,入大澤,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漁者,文公謂曰:‘我,若君也,道將安出?我且厚賜若。’漁者曰:‘臣愿有獻。’文公曰:‘出澤而受之。’于是送出澤。文公曰:‘今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愿受之。’漁者曰:‘鴻鵠保河海,厭而徙之小澤,則有矰丸之憂。黿鼉保深淵,厭而出之淺渚,必有釣射之憂。今君出獸碭,入至此,何行之太遠(yuǎn)也?’文公曰:‘善哉!’謂從者記漁者名。漁者曰:‘君何以名?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國,慈愛萬民,薄賦斂,輕租稅,臣亦與焉。君不尊天,不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海,外失禮于諸侯,內(nèi)逆民心,一國流亡,漁者雖有厚賜,不得保也。’遂辭不受。”太宗曰:“卿言是也。”
譯文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隋朝的時候,老百姓即使擁有財物,但怎能保得住呢?自從我得到天下以來,一心一意地體恤百姓,沒有什么差役攤派,每個人都能維持生計,守住自己的錢財,這些都是我賜予他們的。要是我不停地加收各種賦稅,即使多次賞賜資助他們,也不如不這樣做。”魏徵聽了,回答說:“堯、舜在世的時候,百姓會對堯或舜說:‘我靠種莊稼獲得食物,打井取得泉水。’百姓們豐衣足食,自在快樂,尚可能對堯、舜說:‘你對我們又做了些什么呢?’現(xiàn)在陛下如此關(guān)愛百姓,百姓可能覺得這只是滿足了日常所需而不知道您的關(guān)愛。”魏徵覺得這些話說得還不透徹、清楚,還不足以讓唐太宗明白其中的道理,便又向唐太宗上奏道:“晉文公出去打獵,在碭山這個地方追趕野獸,進入了一片大的沼澤,迷失了道路,不知道該從哪兒走出去。不久發(fā)現(xiàn)了一個打魚人,晉文公對打魚人說:‘我是你的國君,這路該從哪里出去?如果你告訴我,我會重重賞賜你。’打魚的人說:‘我有些建議想提。’晉文公說:‘走出這片沼澤再說吧。’于是打魚的人將他送出了沼澤。晉文公說:‘你想對我提什么建議?現(xiàn)在說吧,我愿意聽。’打魚的人回答:‘鴻鵠要是生活在洶涌澎湃的大河海洋之上,就能保全性命;如果厭倦了而遷徙到小河周圍,就會受到獵人弓箭的襲擊。龜鱉只要生活在深水中,就能安然無恙;如果待膩了而跑到淺水灘,必然會受到打魚人的威脅。現(xiàn)在你在碭山追捕野獸,一直追趕到了這個地方,是不是走得太遠(yuǎn)了呢?’晉文公聽了,大聲贊嘆:‘太好了!’便命令隨行的人記下打魚人的姓名。打魚的人說:‘你憑什么叫作國君呢?是國君就應(yīng)該尊奉天地,敬祀社稷,保衛(wèi)邊疆,愛護百姓,減輕各種徭役賦稅,我也就得到好處了。國君要是不尊天事地,不祭祀社稷之神,不鞏固邊防,外不結(jié)交諸侯,內(nèi)又喪失民心,一旦國破家亡,我這個打魚人,即使擁有你豐厚的賞賜,也得不到保全啊。’打魚人于是堅決推辭,拒不接受晉文公的賞賜。”唐太宗聽了魏徵的話,稱贊道:“你說得太對了。”
原文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譯文
貞觀九年,唐太宗對侍臣們十分感慨地說:“以前剛平定隋朝都城的時候,宮中到處都是美女和奇珍異寶。但隋煬帝還不滿足,四處征求,沒有止境。再加上他生性好戰(zhàn),到處討伐,使老百姓忍受不了繁重的苛捐雜稅和徭役,終于導(dǎo)致了國家的滅亡。這些事實我都看在眼里,因此我每晚都孜孜不倦,勤勤懇懇,只想清心寡欲,使天下太平無事。所以我堅決不攤派各種徭役賦稅,再加上國家年年五谷豐收,百姓自然安居樂業(yè)。治理國家就像栽樹一樣,作為關(guān)鍵部分的根只要牢固不動搖,那么樹木自然就會長得枝葉茂盛。國君只要能節(jié)儉不貪婪,清心寡欲,百姓怎么能不安居樂業(yè)呢?”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或君亂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亂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茍逢,何者為甚?”特進魏徵對曰:“君心治,則照見下非。誅一勸百,誰敢不畏威盡力?若昏暴于上,忠諫不從,雖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吳,不救其禍,敗亡亦繼。”太宗曰:“必如此,齊文宣昏暴,楊遵彥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徵曰:“遵彥彌縫暴主,救治蒼生,才得免亂,亦甚危苦。與人主嚴(yán)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諫,皆見信用,不可同年而語也。”
譯文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問侍臣:“君主昏庸,不理政務(wù),而臣子在下面兢兢業(yè)業(yè)、料理國事,相較于臣子犯上作亂,而君主清明,兩種情況相比,哪一種危害更大呢?”魏徵進諫說:“君主圣明,就能夠明察秋毫,知道下面的是是非非。殺一儆百,滿朝百官誰敢不服,誰敢不盡心盡力為朝廷效力呢?但是如果君主昏庸,不聽忠臣的勸告,即使是百里奚在虞國、伍子胥在吳國,依然無法避免禍患,國家敗亡是必然的事情。”唐太宗說:“肯定是這樣,但是我看到北齊文宣帝昏庸殘暴,大臣楊遵彥卻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匡扶朝綱,使北齊的統(tǒng)治得以維持,這又如何解釋呢?”魏徵說:“楊遵彥遇上的是暴君,他能為天下蒼生做好事、做實事,使國家幸免于難,的確顯得十分艱難。這哪能與國君威嚴(yán)圣明,臣子敬畏守法,敢于進獻忠言,君臣之間互相信任支持相提并論啊!”
原文
貞觀十九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觀古來帝王,驕矜而取敗者,不可勝數(shù)。不能遠(yuǎn)述古昔,至如晉武平吳、隋文伐陳已后,心逾驕奢,自矜諸己,臣下不復(fù)敢言,政道因茲弛紊。朕自平定突厥、破高麗已后,兼并鐵勒,席卷沙漠,以為州縣,夷狄遠(yuǎn)服,聲教益廣。朕恐懷驕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讜言直諫,可以施于政教者,當(dāng)拭目以師友待之。如此,庶幾于時康道泰爾。”
譯文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對周圍的侍臣說:“我看自古以來,那些由于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而導(dǎo)致亡國的君王,簡直多得數(shù)不清。我姑且不說年代久遠(yuǎn)的事,像晉武帝滅掉吳國、隋文帝征服陳國之后,內(nèi)心便狂妄自大,生活腐朽奢靡,處處不可一世。手下的臣子再沒有誰敢進諫,于是國政因此松弛混亂。我自從平定突厥、打敗高麗之后,兼并鐵勒、席卷沙漠,讓它們一一成為我國的州縣,可以說邊境上的外族無不敬畏天威,我國的聲威教化從此廣布四海。我由此而害怕內(nèi)心滋長自滿情緒,常常自我告誡,要勤于朝政,廢寢忘食,不敢怠慢。每天都期待有臣子大膽直諫,并且可以把它用于國家的政治教化,我要以像對待師長和朋友那樣對待忠臣。如果君臣能做到這樣,那么離國泰民安的日子就不遠(yuǎn)了。”
原文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為災(zāi),米谷踴貴,突厥侵?jǐn)_,州縣騷然。帝志在憂人,銳精為政,崇尚節(jié)儉,大布恩德。是時,自京師及河?xùn)|、河南、隴右,饑饉尤甚,一匹絹才得一斗米。百姓雖東西逐食,未嘗嗟怨,莫不自安。至貞觀三年,關(guān)中豐熟,咸自歸鄉(xiāng),竟無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從諫如流,雅好儒術(shù),孜孜求士,務(wù)在擇官,改革舊弊,興復(fù)制度,每因一事,觸類為善。初,息隱、海陵之黨,同謀害太宗者數(shù)百千人,事寧,復(fù)引居左右近侍,心術(shù)豁然,不有疑阻。時論以為能斷決大事,得帝王之體。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zé)o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贓者,皆遣執(zhí)奏,隨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謹(jǐn)。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xì)人。商旅野次,無復(fù)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赍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jīng)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fā)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譯文
從唐太宗剛即位開始,國家接連發(fā)生旱災(zāi)霜災(zāi),糧食的價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進犯騷擾,州縣更加不得安寧。唐太宗為百姓憂慮,于是勵精圖治,提倡節(jié)儉,施恩天下。當(dāng)時,從京城到河?xùn)|、河南、隴西地區(qū),饑荒更為嚴(yán)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絲才能夠買上一斗米的地步。百姓雖然四處奔走、尋找食物,但沒有一個人埋怨,無不安分守己。到了貞觀三年,關(guān)中一帶大豐收,百姓一個個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竟然沒有一個人逃散。唐太宗皇帝獲得人心竟到了這種程度。加上唐太宗善于聽取意見,喜歡儒家之說,真心誠意尋求有才能的人,任用選拔賢能的官吏,廢除有弊端的制度,建立了許多好的制度。每處理一件事,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國家秩序井然。當(dāng)初,唐太宗的兄弟加害于他,一同參與的達到一千多人。禍亂被平息之后,唐太宗仍然任用這些人在他周圍做官,大家都心地坦蕩,從不互相猜疑。當(dāng)時大家對此議論紛紛,都認(rèn)為唐太宗能正確處理重大的事情,很符合一個帝王的身份。唐太宗痛恨貪官污吏,有徇私舞弊、接受賄賂行為的,沒有一個會得到赦免逃脫。在京城以外貪贓枉法的官員,唐太宗都會派遣專人調(diào)查情況,根據(jù)他所犯的罪行進行嚴(yán)厲處置。因此,貞觀年間的官員大多清正廉潔,謹(jǐn)慎行事。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豪富商賈,都懾于皇帝的威嚴(yán),一個個不敢作奸犯科,因此欺凌侵占百姓利益的事情銷聲匿跡。出行或做生意的人,也不會碰上小偷強盜,國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野外放牧的牛馬不用看管,夜晚家家戶戶的門也不用上鎖。又加上年年豐收,一斗米才賣三四文錢。外出無論是從京城到嶺南嶺西,還是從山東到海邊,都用不著準(zhǔn)備糧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輕易獲得。在泰山周圍的鄉(xiāng)村趕路,行人經(jīng)過這里,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出發(fā)時還有東西贈送,這些事情都是亙古未有的。
解讀
《政體第二》篇可看作是《君道第一》的補充,兩者構(gòu)成對“貞觀之治”政績的概要說明。這一篇的內(nèi)容,除補充說明諸如堅守直道、滅私徇公、日慎一日、雖休勿休、正詞直諫、裨益政教、惟欲清凈、改革舊弊、從諫如流等君臣應(yīng)當(dāng)遵守的準(zhǔn)則以外,還著重地說明了唐太宗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貞觀之治”,很重要的一點是他任用魏徵并采納了他提出的當(dāng)行帝道王道的意見,即“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yīng)如響,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為難,三年成功,猶謂其晚”這樣一種大膽、堅決的主張,駁斥了封德彝等人認(rèn)為“人漸澆訛,不及純樸”的觀點。因而僅在兩三年的時間里,就達到了“關(guān)中豐熟,咸自歸鄉(xiāng)”“商旅野次,無復(fù)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的古昔未有的繁榮景象。對于“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唐太宗認(rèn)為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魏徵:“惟魏徵勸我,既從其言,不過數(shù)載,遂得華夏安寧,遠(yuǎn)戎賓服”,“朕雖無美質(zhì),為公(指魏徵)所切磋,使朕功業(yè)至此,公亦足為良工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