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美同行 清華學子感悟《藝術的故事》
- 過勇
- 1697字
- 2019-12-06 16:32:59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
美術學院
王瀛逅
“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而已。”說來慚愧,作為美院學生的我,對這樣一句話卻只是一知半解。絞盡腦汁,才自以為揣度出了些皮毛。自認為,在與藝術掙扎奮斗的幾十個世紀中,藝術家,或者說,人類,終于從中獲得了足夠多的勇氣去承認自身至高無上的主體地位了。
生于20世紀末或者是21世紀初的我們,從小潛移默化地接受著唯物主義論的教育。人的主觀意識被放在了第二位。即使是生活中一些堅定的唯心論者,也必然沒法滿腔自信地宣告自己對生活的決定權。日心說普及后的世界,人們逐漸意識到了相對宇宙而言人類生命的渺小和卑微。在此之前,宗教時代,上帝、佛陀等神明高高凌駕于人類之上。再遠至古埃及,至石器時代,人類千百年來都不愿意、不敢將自己的存在和意識抬到最高的位置。那么說這些又與藝術何干呢?
這里,我聯想到貢布里希書的意義了。例如,正面律的畫法并非是完全局限于古代人三維觀察能力的缺陷,是因為古埃及匠人有意識地遵從這種通過正眼側顏正肩側腿的表現手法,展現人體最賦有特點的形態。懂得了這些,就不會因為它看起來和現實不一樣而感到不適了。同樣,中世紀時期的宗教畫作,被稱為黑暗時期的產物肯定技藝不如文藝復興產物那般精湛巧妙。中世紀畫家忠誠地服務于《圣經》故事,因此不惜犧牲人物的大小關系和生動的動作表情,以謀求將宗教思想以圖畫的方式最簡單地傳達到位。這樣的作畫意識,也是我們在欣賞中世紀作品時所必須考慮的。在藝術當中沒有正確和錯誤,應當摒棄以現實為參照判斷的偏見來欣賞藝術作品。真正能引以為一件作品的判斷標準的,只有創作者藝術家本人的意識而已。藝術家在藝術前,就是上帝。
藝術家的掙扎千百年來都不曾停止過,愈戰愈勇。印象派的出現確實有賴于對光感的研究和理解升級,但它也是從百年來對客觀事物愈加依賴的寫實派中突破的,藝術家有意識地追求人類所欣賞的色彩美感。以畢加索為首的抽象派、立體畫派更是在藝術領域瘋狂地擴張著人類的意識作用。這些大師們絕非沒有描摹現實的繪畫技術,只是藝術最終帶給了這些藝術家非凡的勇氣,對自身存在和意識有足夠的認同和自信。在建筑藝術領域,從古羅馬神殿到哥特式教堂再到現代建筑,唯有傾注了人類表達美感意識的建筑才能被稱之為藝術。當藝術家、建筑家的表達欲望受制于現實實踐能力時,他們便想方設法創造一種新的結構。于是你便會發覺,藝術家在藝術領域的掙扎奮斗何其偉大,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奇跡。而通過這本書縱觀整個藝術史,人類在藝術的迂回發展當中,始終在證明自身最高的存在價值。還處于繪畫初級階段的我們,甚至于從未真正學習過藝術的大多數人,又該如何自視?
我想起安東尼·洛佩茲·加西亞的一幅油畫,內容大概只有一面鏡子、化妝臺、水池、瓷磚,普通至極的衛生間一角。但這幅畫是如此的完美動人,吸引人致使人忘記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本是司空見慣的。藝術之偉大,在于它使不完美而平凡的生活,看起來如此的無可挑剔。
愿每個人都能成為生活的藝術家。目的不在于成為一個擁有高級品位的人,也不在于非要發掘生活中的美。而是在生活難免普通乏味,人生又往往不盡如人意時,在人不得不屈從于現實和命運的短暫生命里,讓藝術(包括繪畫、音樂、文學)帶給人生活的另一面,讓人跳脫出來;更重要的是,能使人時刻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仍抱有詩一般的夢想和對完美的渴望。須記住藝術與生活一樣從不取悅任何人,甚至帶給人痛苦,但活著又不只是為了幸福。藝術能帶給一個人平淡一生最濃厚的回味和韻律,只這一點,藝術就值得去追求。
作者簡介
王瀛逅,女,來自北京市,畢業于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2017年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視覺傳達專業。現擔任視傳17級團支書。

母校寄語
致最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請常常回憶起這樣一句話:“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永遠為自己是一名清華附中的學生感到驕傲,永遠為自己所付出所熱愛的東西懷有驕傲;
學會沉默學會傾聽,你所知道的,驕傲地將它們表達清楚,你所不知道的,永遠記住把它們留給沉默;
學會享受孤獨,學會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著;
最后永不急于尋找成功與出路,腳踏實地,那么你所盼望的詩與遠方便多是不尋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