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美同行 清華學子感悟《藝術的故事》
- 過勇
- 2605字
- 2019-12-06 16:32:59
藝術與感性
——讀《藝術的故事》有感
經管學院
胡子嘯
我認為《藝術的故事》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一些對藝術和感性、感性與理性對比的見解。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主要圍繞三個“喬”、一段話。
第一個“喬”,就在書的導論中,他是“卡拉瓦喬”,書中以他創作《圣馬太像》的兩次嘗試為例,說明藝術家的革新常常不為人所接受的現象。這里我想說的其實是卡拉瓦喬革新的內容和他想達到的目的:“他苦苦地思索那個年邁的貧苦勞動者,一個小稅務員,突然不得不坐下寫書時,場面必然會是什么景象。”我覺得這是大師對宗教藝術傳統的神圣、高貴風格的挑戰和顛覆,他想要的是人們從圣人身上看到他們作為“凡人”的一面,消除過往的那種距離感,讓信徒在作品中產生共鳴,產生“神圣就在身邊”的感動。卡拉瓦喬在那個時代不得不向權威低頭,但后續藝術的發展證明信徒真正需要的正是這種觸動人心、引發人擁抱神圣的作品。那這與“感性”有什么關系?如果嚴格地按照福音書的描述創作,得到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像卡拉瓦喬最終被采納的作品那樣:正確,但不親切。真正成功的藝術是什么樣子?是從感性出發,以令人感動的方式闡述經典、傳遞理念,不拘一格,以人為本。藝術一定是感性的,純理性創作的不是藝術品,是工藝品。
第二個“喬”,在書中的第十章,距離第一個“喬”300年,他是“喬托”,書中將其描述為意大利進入文藝復興時代的標志和最大功臣。他重新發現了古典藝術中的“短縮法”并有了新的領悟,跳出了拜占庭藝術的窠臼,書中以《信德擬人像》這幅乍看酷似雕塑的畫作說明其技藝之精湛。為什么一項技術,而且是偏向短縮法這種“正確描繪世界”的“理性”技術,能在藝術的感性領域中獲得這么高的評價、擁有這么高的價值?我覺得是因為它通過更真實地映照現實,讓人們更容易沉浸在它描繪的世界中,感受到其中傳遞的情感。這里我們看到理性其實也不是完全和感性矛盾的,至少在藝術中不是。藝術一直都是強調和服務感性,而這并不一定和理性沖突;當理性限制感性表達的時候就摒棄它,當理性輔助感性溝通的時候就利用它。
第三個“喬”,來自我們學院前院長推薦書單中的一本自傳,他是“喬布斯”,他與藝術的關系就在我們的身邊——蘋果公司的產品。《喬布斯傳》中介紹,喬布斯一直致力于為客戶創造最簡潔、舒適、完美的體驗,一切以簡單易懂、方便快捷為目標;蘋果公司最早的廣告標語之一便是“至繁歸于至簡(simplicity is the greatest sophistication)”,而從Macintosh主機、iPod到iPad、iPhone,我們看一眼都會產生一種本能的驚艷、興奮、躍躍欲試,足見喬布斯以及他創造的這家公司對這一理念的貫徹。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現代的“藝術”創作:讓作品感動觀眾、吸引觀眾、令觀眾流連忘返。當我們看到一部iPhone圓潤的曲線時,我們產生的難道不是一種美的體驗嗎?當我們撫摩一臺Macbook纖塵不染的外殼時,我們涌起的難道不是一種美的感動嗎?喬布斯對美的追求,讓科技這原本冷冰冰、充滿理性的領域,誕生了感性,并逐漸成為潮流。
所以當我們說,現在時代不同了,理性才是第一生產力時,不妨想一想這三個“喬”。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周海宏教授曾經說過:“人有兩大心智能力: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科學與藝術,二者猶如鳥之兩翼。”人這種生物從來都是理性與感性并存的,哪個時代的人類都離不開感性。這一點我們其實早就認識到,也一直有人在向一代代青年宣傳,從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到今天邱校長推薦的這本書,我覺得從事教育最深最透的人都看到了我們這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為之深深憂慮。然而很遺憾的是,我身邊就有很多人并沒有感受到這層深意,甚至連書都是草草翻了兩頁就束之高閣,甚至都沒帶到學校;而一些學長,經常問我看沒看完,能不能借他們看一下。他們已經進入大學獨立把控學習生活的快節奏,對藝術的渴求反而高過我們這些剛剛從高考中解放的后輩……我是挺為那些同學們可惜的。不是為了批評誰,只是說如此多的例子體現感性的價值、如此多的人都這樣重視藝術,我們即使現在不懂、不感興趣,也應該多少做一些這方面的嘗試;至少我的感覺是,這里面,確有天地。
最后談一下我對開篇那句話的理解。“沒有藝術這回事兒,只有藝術家而已。”我覺得其實貢布里希不是覺得“藝術”作為概念而言真的不成立,只是對初學者一下子說清楚很難。讀了書后,我覺得藝術是存在的,而且非要說的話,我認為應該說“藝術就是藝術”。什么意思?就像《斐多》《理想國》這些希臘哲學著作中主張的那樣,有些概念,如“正義”“希望”“自由”是我們作為人原本就有的,不是后天學習,而是“回憶”起來的。就好比我們看見一幅優美的畫作,會本能地意識到“這是藝術”,不需要解釋什么,因為大家的內心中都能溝通到某一個理想國中“藝術”的絕對概念。藝術就是藝術,欣賞藝術也從來不存在什么門檻,只要敞開心扉看一幅作品,感到“它就是藝術”,就足夠了。導論最后幾段警示我們“由于一知半解而自命不凡,就遠遠不如對藝術一無所知”,為什么知道一點還不如一片空白?就是因為帶“劇透”地欣賞作品,便再難做到真正敞開心扉,言自己心中所想;一個藝術小白不喜歡畢加索的抽象畫拂袖而去,在這種意義上就遠比略懂些抽象藝術特點搜腸刮肚說些違心的贊美更有價值。
藝術、感性、理性,就這么多,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
胡子嘯,男,來自北京市,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2017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專業。曾獲2017級新生“軍訓標兵”稱號,第33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省級一等獎。

母校寄語
致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附中真的是一方神奇的天地。踏入她的大門,身著紅白校服,你就注定與RDFZer這一名號代表的平臺、資源、期望與責任緊緊聯系在一起。附中的學習并不比其他學校緊張,生活并不更枯燥,甚至可以說遠比一些齊名的學校更輕松、愉悅、自由;但我們之所以有“國內領先”的自信、“世界一流”的目標,正是因為每一位附中人都明白自己在這里可以干什么、需要干什么、希望干什么。相信你一定也是如此。
“全面發展+突出特長+創新精神+高尚品德”,這是我們一入學就熟知的附中的培養理念,現在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亦時常想起,一路走來許多選擇也深受附中栽培的影響。首次踏入校門時的悸動,邁出校門時的留戀,仍是我最為寶貴的回憶和不懈努力的動力。希望你們在附中的生活中能像開學宣誓時所言,“秉承人大附中精神,錘煉人大附中品質”;也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路,從這里收獲新的視野、品格。
最后,期待我們有朝一日清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