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美同行 清華學子感悟《藝術的故事》
- 過勇
- 1520字
- 2019-12-06 16:33:03
藝術的追逐 人生的故事
社科學院
孫靖鈞
打開《藝術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會被第一句話“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吸引。開始,我覺得很蹊蹺,以藝術為題卻又否定藝術的存在。如果小時候的我打開電視看《鼴鼠的故事》,片頭就說告訴我們“沒有鼴鼠這回事”,那我一定會覺得幼小的心靈受到了一萬點暴擊。那么這句話的用意究竟是什么?隨著貢布里希的娓娓道來,我才漸漸發現,他其實想要呈現的是一場追逐美的歷程,而這個歷程與美本身怎樣并無關系。換句話說,《藝術的故事》是在以一種“我喜歡你與你何干”的魄力歌頌一場藝術家的追逐。從荷馬史詩中的克里特島出發,將尼羅河流域的神跡引向心靈的《出埃及記》;拜占庭將希臘的美冰封了起來,它像顆睡蓮的種子,避過兵戎、騙過時間,沉睡千年;直到喬托丟它入水,古蓮在羅馬人的熱淚中暈開千年的綠意,催開文藝復興的芳芬;高更的恐懼促使現代藝術越過帕特農神廟的石馬,又回到了童年的木馬;恐懼讓藝術誕生,敬畏讓藝術純粹,瘋狂讓藝術自由生長,理性讓藝術回歸。這是一首史詩般的交響,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旅程。沒錯,這才是真正的藝術的故事。而這藝術的故事中,貫穿的是對美的追逐與對不完美與缺憾的直面與對抗。其實藝術家就是為了不完美而生的,如果大地山川都生來精致,那雕塑家恐怕只能流浪;如果美好能任意流淌,那畫家便注定潦倒。這樣看來,貢布里希這句耐人尋味的話其實是想告訴我們,是藝術也好,藝術家也罷,《藝術的故事》講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的追逐。
把書合上,環視四周,我們會發現,其實這條追逐之路不止于藝術,更包括生活。宋東野在《平淡日子里的刺》里唱了一句“生活就是這樣啊不如詩啊”。生活同樣是不完美的,有時甚至似乎是為煩惱而生的。小到學生卡又丟了,手機又摔了,自行車又忘了停在哪里了,大到佛說的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愛別離求不得。但我們在感嘆人生苦短的同時也得承認,這恰恰是生活與奮斗的意義。如果去鄉村支教的人都是為了當上“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沒有了精神的高度,沒有了奉獻的無私,那么這十大人物便再難感動世人;如果參加奧運會的所有健兒都必然能摘得金牌,沒有了遺憾與雖敗猶榮,那所謂的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也就變得蒼白無力了;如果所有努力的清華人都必然能夠拿到特等獎學金,沒有了低谷和黯淡,那么這些努力也就少了很多可敬之處。我們總喜歡祝愿萬事如意,但如果真的萬事如意了,我們便再無戰斗的理由。說的好聽一點叫作安逸終生,說的難聽一點,叫靜靜等死。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不,一定不是!
在這個園子里,每個人都會享受成功的榮光,但也難以避免將要經歷失敗與挫折。無論我們如何努力,總會發現一些人能夠全方位勝過自己。《藝術的故事》當中的追逐精神在這里有另一個名字叫作自強不息。而真正的自強不息,并不在于所謂的全方位勝出,而恰恰在于當我們被全方位勝出時,即使懊惱卻仍然堅持不放棄,即使失望卻仍然義無反顧地竭盡全力。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如果說藝術家的英雄主義是用畫筆,雕塑對抗所有的缺陷與不完美,那么我也愿每個清華人皆英雄,但求耕耘,不求結果,做盡好事,不問前程,時刻走在追逐的路上,最終不憾此生。
因此,藝術的追逐精神,將指引我們的人生。而“藝術的故事”,也將成為我們的故事。
作者簡介
孫靖鈞,男,來自河北省,畢業于衡水第一中學,2017年考入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大類社會科學學院。

母校寄語
致最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道小小關卡。愿大家能用一種珍惜與感恩的態度去過好每一天。在這條充滿溫暖的路上,播種知識,收獲智慧,有人并肩,懷抱友誼。時時刻刻都有風景相伴,最終得到心性與人格的鍛煉,真正成長起來,大步朝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