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美同行 清華學子感悟《藝術的故事》
- 過勇
- 1788字
- 2019-12-06 16:33:01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
——中世紀藝術:“功利主義”的悲劇
數學系
趙之力
可以說,中世紀對于歐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夢魘:彼時的西歐大路上,教權橫行,人權受辱,皇室子弟為皇位的爭奪手足相殘,“十字軍東征”令歐洲民眾陷入水深火熱……
在這一黑暗年代里,藝術也沒能幸免。然而我以為,對于中世紀藝術的悲劇,不能完全歸咎于時局之動蕩。回望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在20世紀上半葉同樣經歷了一場浩劫:從世紀初的“一戰”,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40年代的“二戰”,再到之后的朝鮮戰爭和美蘇冷戰……但就在這樣一段動蕩歲月里,瓦西里·康定斯基、畢加索、安迪·沃霍爾這樣的藝術大師們卻紛紛涌現,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流派——現代派。同樣的動蕩年代,卻在藝術成就上有如此懸殊的差距,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畢加索有一幅著名的畫作《格爾尼卡》。作品乍一看并不算美:歪曲的線條、混亂的布局、粗獷的筆墨……一切的一切都給人一種強烈的不和諧感,并不像中世紀的畫作那樣勾勒清晰、輪廓鮮明。但倘若細細觀賞,我們不難發現,其濃重的色彩下蘊含著一種悲憤與扭曲。而當這種內心的情感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在畫作之上,其中透露出的無限之真情,又怎能不令人動容?
正如導論中那句名言一般: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而已。藝術本身不過是一種詩意化的表達方式,而其根本乃是心中的真情。勛伯格是現代派交響樂的創始人,其創立的十二音體系因其極度不和諧而屢遭排斥,他本人也被音樂會主辦方貶損為“票房毒藥”。然而,這卻并不妨礙他成為音樂史甚至藝術史上的偉人,因為他的作品無比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初全人類精神上的苦難。韓愈曾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藝術便是藝術家之“鳴”,其所以“鳴”,是為其心中之“不平”,是靈動深處最真切的回音。
反觀中世紀之藝術,我們便不難發現,那里面的人物一個個顯得有些生硬、呆板,很難給人以“美”的強烈震撼與沖擊。應該說,這與中世紀時期的教會將藝術作品作為宗教傳播的一種通俗形式有著極大的關系。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便失去了其作為“表達內心真實呼聲之載體”的基本作用,而成為了一種純粹的宗教傳播之工具。這就好比我們今天所用的教科書一般,其固然有著較強的功用,其中的佼佼者,也可以稱為不折不扣的杰作,但是,它卻難以被稱為“藝術”。或者說,它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其本身卻很少有藝術價值。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直到藝術被寄托在景物和真實之美的時刻來臨之前,中世紀的藝術都籠罩在“功利主義”的陰影之下。其中缺乏人類真正情感的流露,因此也未免顯得單薄而乏味。如果說,生活也是一種藝術,那么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中世紀藝術的悲劇中吸取教訓。生活中,我們不論做任何事,說何種話,都要以內心的呼聲為基本準則和參考。當然,人的行為必然難逃目的性,但是如果其中摻雜了太多的功利性目的,以至于反而逐漸取締了應有的真實,那就未免有虛假客套、矯揉造作之嫌了。
最后,固然中世紀藝術有其固有的局限和弊病,但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任何物質實在都是時代發展下的特定產物——存在即是合理。在我們評判不同時代藝術之好壞的同時,也必須承認,每一個能夠流傳至今的藝術流派、每一幅保存至今的藝術作品,都足以贏得每個人的尊敬。
作者簡介
我叫趙之力,是清華大學數學系數73班的班長,系足球隊成員,畢業于北京市第四中學。本人深切地認同清華大學“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要求,是一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堅定信仰者,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篤信追隨者。此外,我興趣多元,涉獵廣泛,尤其熱愛閱讀寫作與中國傳統文化。此番閱讀《藝術的故事》,使我對于藝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并加深了我對于藝術領域的興趣,提升了我的文化修養,讓我受益無窮。

母校寄語
在北京四中度過的六年令我印象深刻。我的靈魂在那六年里得到塑造,我的人格在那六年里得到構筑。在太液池畔追隨過的一位位師長,以其淵博學識給予我一份份觸動;在皇城腳下邂逅過的一個個同窗,以其德才兼備帶給我一陣陣熏陶。啊,四中!是你教會了我如何品味生活,如何修煉自我,如何堂堂正正地去書寫一個大寫的“人”!當那潔白的玉蘭在陽春三月里傲然盛放,紛飛在那如洗碧空里的片片花瓣之于我,是德行的沐浴,是修身的滌濯!白駒過隙,歲月匆匆,縱使無數已然泛黃的往昔在腦海中逐漸模糊,我心中那株早已深深扎根的白玉蘭,卻永遠永遠不會凋零。生命不息,玉蘭不落。四中,你將與我的生命常伴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