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美同行 清華學子感悟《藝術的故事》
- 過勇
- 1707字
- 2019-12-06 16:33:01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
——從“寫實”走向“寫心”
社科學院
黃語琦
我想,大部分人一開始欣賞藝術品,都會不自覺地把“像不像”作為一個評價標準。例如,一座雕塑形態是否逼真,一幅油畫是否絲毫不差地還原了自然本身。而漸漸地,我們會發現,“像不像”并不是評價藝術作品的唯一標準,畫作不等于照片,我們欣賞的是藝術,而藝術則只是藝術家而已。同樣地,19世紀的人也會經歷這樣的認識。印象派的誕生,則是整個藝術領域對這一認識走向成熟的時代。
在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中提到,19世紀時,西方藝術界“官方認可的藝術”和一部分藝術家認為的藝術第一次產生了公開的沖突和分歧,所謂革命由此而生。德拉克洛瓦拉起了大旗,反對學院派苛求“精確”、強調“正確”的藝術,他不再追逐細節而是關注母題的整體;法國的庫爾貝則繼承米勒的“更真實、更自然”的作畫方式,不再將農民等普通勞動者摒棄在題材之外,“現實主義”誕生。
讀至此,我開始細細品味現實主義“一絲一毫也不偏離原則”的繪畫方式,說簡單一點,就像我們的素描,作畫對象很樸實,但是卻有一定局限。現實主義傳達的更多的是清清楚楚的現實,即作畫者的“完全思想”,留給欣賞者的思考留白并不大,例如《邂逅》的畫中庫爾貝自己站在那里,那他就是站在那里了,穿了什么衣服,馬甲上有多少扣子,事實如此,無須再多想也無法可想。我們看到這樣的畫作,有共鳴的機會也許會很少。
但當印象派逐漸產生,這一點就大不一樣了。
相信眼睛而別相信先入為主的規則,是馬奈和他的朋友從程式化的、千篇一律的素描中領悟到的道理。那些經光影變幻在頭腦中融合后呈現的神奇畫作,和傳統的格格不入,保守藝術家拒絕承認他的畫,在沙龍中也不予展出。但是我認為,這是藝術家開始由“寫實”邁向“寫心”的大道。他的《隆桑的賽馬》,乍一看是一堆反復錯亂的線條,實際上卻完美地反映了賽馬時那一瞬間的沖擊力和美感,它反映的是藝術家的感官、藝術家的心。
又如馬內的好友莫奈著名的《圣拉扎爾火車站》,他相信那些光線交錯和蒸汽煙云的效果才是最美的。不選擇“如畫”的母題,而是捕捉令人心動的瞬間,這是印象派在發展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自我風格,我想這也給印象畫造就了更多的可能性,是它一種獨有的魅力,我們期待作家下一幅畫會將什么樣日常的,我們從沒發現的角度的美鋪展在我們眼前。
而后印象派發展到雷諾阿,他的“速寫化”并不意味著輕率,朦朧了細節反而更有富有生氣的美感。畫中的女子在陽光的氤氳中,讓我們的視線凝集,后面的人物虛化做背景,顯得整個舞會的景深很大,也給我們增添了無限想象。
我想,觀之印象派的開源,首先告訴我們的是:藝術顛撲不破的真理并不是由官方所謂的名家寫就的,而是探索者他們開拓的孤獨之路。
而更重要的還有,這條藝術家們從“寫實”走到“寫心”的大道,同樣適用于我們如今的現實。有時候,不論是寫文章、繪畫、做研究,我們追求真實的、統一的標準,反而會讓我們的頭腦被束縛。不斷地靠近完美的實際,的確會讓我們贊嘆其精準,但是會失掉一些展示并釋放自我的機會。在生活中,不妨讓心更自由一點,遵循頭腦中那一瞬間的渴望,就像《隆桑的賽馬》中馬奈畫出的萬馬如云奔騰不息,恣意舒暢;莫奈《印象:日出》中迷幻而朦朧的色彩、《威尼斯大運河》遠景中河上的波光。
我為何偏愛印象派,原因正在于此。在我們的世界里,不論是學習什么,實踐什么,不必要一味地遵守傳統和現實,其實腦海中每一次一念閃過的靈感都是別樣的風景,抓住它然后將它變成自己的獨特印記。從內心做自己,秉持自己獨一無二的世界觀,也許反而會收獲更讓內心歡愉、更容易共鳴、更有意義的結果。
作者簡介
黃語琦,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高中畢業于北京市第八中學,曾獲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市優秀學生干部等稱號,參與并錄制“對話2017北京市優秀學生”節目。

母校寄語
年少的你,可曾想過在科學的世界里闖蕩?年少的你,可曾想過在藝術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年少的你,可曾想過在文學的華章里穿梭、流連?
青春之所以為青春,是因為年輕就是資本;青春之所以為青春,是因為我們有犯錯的可能;青春的詩與酒,當趁年華縱歌!
那么,我只有一句話: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