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核心概念界定

采用跨學科研究范式,在結構—行為—績效架構下,系統解析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機制和集群價值共創路徑特征的多個學科背景,需要界定一些適應于進行跨學科比較研究和理論整合分析的新概念。傳統理論被區分為不同的理論范疇,主流企業共享經濟理論以及關于集群企業的環境分析理論、組織理論、戰略管理理論和制度理論并沒有提供內涵一致的系列概念和命題。本書在主流理論基礎上,通過理論的整合與深化構建了一些內涵相互聯系可以用來系統分析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與價值共創機制的核心概念及其相關定義。這些概念分為四組。第一組概念包括產業集群和集群企業,分別描述和界定了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和組織主體。第二組到第四組概念分別用來分析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與價值共創路徑特征。

第二組概念主要用來描述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屬性。產業聚合時空用來分析產業集群時空結構,集群共享經濟和集群社會資本用來評估有利于共享經濟模式的集群共享經濟和社會環境特征,集群競爭力和集群選擇力用來評價影響集群企業戰略行為的直接經濟和社會力量。運用這組概念,可以系統分析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賴以形成與持續發展的區域環境特征。

第三組概念主要用來分析利益相關者主導下的制度環境規制集群企業戰略導向的社會選擇機制。集群社會產權用來評估集群企業實施共享經濟模式的資質要求,集群共享價值用來描述集群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訴求,集群社會創業用來描述集群企業的理性戰略行為,集群社會績效用來評估利益相關者對集群企業社會創業所創造的共享價值的認可程度。集群共享合法性、集群共享聲譽和集群共享地位則可以用來分析集群企業獲取社會產權的必要條件,通過創造共享價值謀求共享經濟模式持續發展的路徑特征。

第四組概念用來分析和評價集群企業如何實現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集群價值共創力可以用來評價集群企業提高集群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理性程度。集群網絡嵌入力用來評價集群企業提高集群價值共創力所需的有效組織形式。集群共享競爭力用來評估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中包括集群共享生產力和集群共享創新力,即采用共享經濟模式所形成的生產力和創新力。

一、產業集群與集群企業

產業集群與集群企業是本書進行理論研究時使用的可以相互闡釋的相關概念,產業集群是集群企業賴以與其他構成實體協同生產與創新的區域網絡環境,集群企業是形成產業集群、影響產業集群結構、治理與演進機制的主要經濟與社會實體。

(一)產業集群

依據Porter(2008)的定義,產業集群是在特定的區域中相互作用的公司與相互聯系的機構,通過共享與互補性連接而成的地理上接近的群體。這一概念不僅指出了其構成實體在空間上集中的這一地理接近性屬性,更為重要的是,它強調了構成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聯系的網絡關系以及這種網絡關系具有競爭優勢的結構特征。

本書運用這一概念來界定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戰略環境,為運用與產業集群相關的理論來分析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時空環境結構、利益相關者結構及其治理機制、共享經濟的存在形式、規制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制度環境特征等內容奠定理論基礎。

(二)集群企業

多數學者認可的權威概念是:集群企業是在區域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發展非貿易聯系從而提高其創新與競爭能力的企業(Scott&Storper, 1989)。本書第三章將集群企業置于產業聚合體系中,運用制度理論和組織理論解析其多元角色后,將其界定為在具有多重時空結構的產業聚合體系中扮演多元角色并需要服從多維制度邏輯,可以通過整合產業經濟、網絡經濟、區域經濟和全球化經濟優勢,提高不同時空范圍內競合優勢的混合組織。

集群企業是區別于傳統企業的混合性組織。由于主流戰略和組織理論均源于非集群企業的研究,運用這些理論難以完整地揭示集群企業的本質屬性,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界定。

二、集群共享經濟時空環境屬性概念

產業集群是集群企業組采用共享經濟模式所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社會環境。有關產業集群的研究成果均可作為研究產業集群結構與演進趨勢的理論依據。在課題研究中,需要將產業集群理論轉化為集群企業戰略環境分析的范式,從不同角度解讀集群企業戰略環境的需要,構建適用于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環境分析的理論概念。

(一)產業聚合時空

以產業集群多學科解釋范式為依據,可以將產業聚合時空界定為產業聚合體系形成和影響的地理和制度約束范圍,包括自然環境、要素市場、制度體系、實體關系的治理與演進機制等要素,具有地理時空、網絡時空以及制度時空三重含義。

產業聚合時空中具有同質性產業集聚時空、集群網絡、鉆石體系以及全球價值鏈治理等四個層面的時空結構,不同的時空范圍存在著不同形式的共享經濟,存在著多元利益相關者以及多維制度邏輯(社會福利邏輯、商務邏輯、公共部門邏輯和混合邏輯)以及動態社會選擇機制。

通過對產業聚合體系時空結構和制度環境的分析,本書提出,用集群共享經濟和集群社會資本來描述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所處環境的基本經濟和社會屬性,用產業競爭力和社會選擇力來刻畫影響集群企業戰略行為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這四種產業聚合要素相互影響、共同影響集群企業的戰略行為。

(二)集群共享經濟

運用產業集群理論,分析產業集群中存在的有利于企業共享和發展的經濟外部性如共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知識溢出效應等,產業集群的這些環境特征都可以成為集群企業選擇共享經濟模式的重要誘因。但是,在主流共享經濟理論中,只有降低交易成本和協同消費兩種解釋范式,因此,構建集群共享經濟概念可以更為系統而真實地揭示集群企業選擇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誘因。

整合產業集群理論和共享經濟理論,可以構建集群共享經濟的概念。集群共享經濟是指集群企業實施共享經濟模式時的集群環境誘因,其中既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的經濟誘因,也包該誘因以外的其他誘因,即利用產業聚合優勢,通過共享區域性經濟資源,降低交易成本、盤活存量資產、減少基礎性投入,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

依據共享集群經濟資源類別對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持續競爭優勢可能產生的影響,可以將這些誘因分為三類。一類是共享經濟資源,如共享基礎設施、剩余物品、創意、技術等,這類誘因與直接減少創新和生產費用相關。第二類是共享公共服務,這類誘因與降低交易成本相關,包括降低搜索成本、聯系成本和簽約成本。第三類是共享市場機制,這類誘因源于同質性產業集聚和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可以減少機會主義,增加共享經濟的選項,從而降低因共享而產生的路徑鎖定風險。

(三)集群社會資本

除了集群共享經濟,集群網絡也為集群企業實施共享經濟模式提供了便利的區域條件。集群企業可以利用集群網絡更好地識別共享經濟機會,整合產業集群共享經濟資源,提高經濟效率和經濟效益。集群企業可以通過集群網絡優先與其他國內或國際的產業集群進行溝通或建立潛在的聯系,構建共享經濟網絡。集群企業可以通過選擇供應商、顧客以及競爭戰略塑造集群網絡結構與競爭態勢,影響產業集群結構和演進趨勢。

集群企業是否以及如何嵌入集群網絡,則會受集群網絡屬性的影響。集群網絡通過市場機制和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治理影響集群企業的集群意識并規制集群企業的戰略導向。集群企業只有服從集群網絡的制度邏輯,才能嵌入集群網絡之中并實施共享經濟模式。集群企業管理者需要有意識地構建并治理企業所能利用的網絡資源,提高實施共享經濟模式的網絡能力。

依據集群企業影響鉆石體系和產業集群良性發展的角色作用,以及集群網絡規制集群價值共創導向的社會屬性,可以用集群社會資本來描述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特征。集群社會資本是指存在于集群企業及其協同組織之間便于集群企業識別共享經濟機會、整合共享經濟資源、協調集群價值共創過程、提高集群價值共創的區域性網絡屬性。

(四)集群競爭力

市場競爭是推動集群共享體系演進與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優化共享經濟資源配置的體制基礎。共享經濟理論解釋了共享經濟的動機、行為以及多邊交易現象,但是忽略了市場競爭因素。凡是企業主體行為,均存在市場競爭。集群企業只有具備了足夠的產業競爭能力,才能共享經濟模式持續發展。要想深入了解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集群企業共享環境特征,就必須分析其中的市場競爭力。

借鑒波特的五力模型,可以構建“集群競爭力”的概念來描述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盈利能力的市場影響力。集群競爭力是指產業集群中影響集群企業行為經濟價值導向的產業競爭力,其中包括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顧客的討價還價能力、同行競爭力、潛在進入者的競爭力以及替代品生產者的競爭力。

集群競爭力是塑造產業競爭態勢的基本因素,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盈利空間的大小,是促使企業持續投資和創新的基本力量,也是推動產業集群創新與升級以及鉆石體系良性運行的體制基礎。因此,集群競爭力可以被視為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重要環境因素,是影響共享經濟產業競爭態勢的決定力量,是選擇提高競爭優勢的有效戰略路徑和依據,也是促使集群企業持續投資和創新的動力。

(五)集群選擇力

產業集群中除了集群競爭力這種源于市場機制的作用力之外,還有政府部門及其管理機構等利益相關者通過雙邊或多邊治理機制影響集群企業的戰略行為。這種作用力源于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促使集群企業滿足具有多維結構的共享價值訴求。這種力量不同于市場競爭,而是通過制度邏輯來約束集群企業的共享經濟模式,可以稱之為社會選擇力。

社會影響力形成于利益相關者雙邊或多邊治理機制,影響集群企業實施共享經濟模式所應該滿足的共享價值結構與治理機制,促使集群企業通過創造共享價值提高其合法性、聲譽和社會地位。在本書中,將這種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可能創造的共享價值結構與治理機制的社會力量被稱為“集群選擇力”。集群選擇力,是指集群企業利益相關者主導的影響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共享價值結構與治理機制的社會影響力。

集群選擇力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管理機構、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公共媒體、工會等,這些利益相關者是社會不同群體利益的代表,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在產業集群的多邊治理機制中,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利益相關者具有影響集群企業共享價值結構、協調共享經濟資源配置、平衡共享經濟收益、謀求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監督和管理功能。由于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有利于盤活產業集群中存量資產、提高協同創新和生產能力、催生新業態、促進產業和升級能力,因此,促進集群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必然是利益相關者主導的集群選擇力的價值導向。

三、集群共享經濟體系制度約束概念

產業聚合時空中存在影響集群企業戰略行為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利益相關者在雙邊和多邊治理機制下提出訴求,并通過由此形成的制度邏輯約束集群企業的戰略導向。集群企業在組織和實施共享經濟模式時,需要得到利益相關者的認可、監督與評價。

為了系統分析集群共享經濟體系制度約束機制,本書依據主流的制度和組織理論,構建了集群社會產權、集群共享價值、集群社會創業、集群社會績效、集群共享合法性、集群共享聲譽和集群共享地位共七個概念。運用這些概念,可以系統解析集群企業利益相關者如何通過制度邏輯約束集群企業的戰略導向,集群企業如何通過共享經濟模式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共享價值并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持續發展。

集群社會產權、集群共享價值、集群社會創業和集群共享績效可以被用來界定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社會資質、價值導向、戰略路徑以及績效評價方式。集群共享合法性、集群共享聲譽和集群共享地位則可以用來具體解析集群企業實施共享經濟模式時,在共享經濟體系中所面臨的制度約束條件以及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集群社會產權

依據產權理論和制度理論,將集群社會產權界定為集群企業實施共享經濟模式的集群成員資質。只有獲得了集群社會產權的企業才能實施集群共享經濟模式,通過多維的創造共享價值的戰略路徑整合共享的產業經濟、網絡經濟、區域經濟和全球化經濟等體制優勢,形成集群共享優勢,并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放大利潤池帶來的利益。

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利益相關者通過集群社會產權分析來判斷其集群共享價值、創造共享價值的路徑和績效是否符合集群共享經濟體系的制度邏輯。集群社會產權集中體現了產業聚合時空中利益相關者主導的規制集群企業戰略行為的制度要求。只有獲得了社會產權的集群企業才可以嵌入產業聚合體系之中,并在合法性、聲譽和地位基礎上的動態社會選擇機制下履行創造集群共享價值的集群社會責任。集群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則依據集群社會產權的界定,對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合法性加以分析和甄別,依據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所創造的共享價值來評估集群企業的社會績效。

(二)集群共享價值

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分布于不同產業聚合時空范圍的利益相關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在集群意識和共享經濟制度邏輯的約束下,集群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具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即集群共享價值。集群共享價值是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所有利益相關者相互博弈的結果,代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的整體優化和長遠發展的價值導向。

依照集群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結構和治理機制特點,本書將集群共享價值界定為:在集群共享體系中受利益相關者集群意識主導的旨在追求優化共享經濟結構、需求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利益訴求。集群共享價值可以用來評價集群社會產權的價值導向,即獲取集群社會產權的集群企業具有滿足利益相關者集群共享價值的社會責任。

(三)集群社會創業

集群企業共享價值模式需要獲取集群社會產權并滿足集群共享價值所界定的利益訴求。這一制度約束特點決定了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需要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共享價值。集群企業只有具備了創造共享價值的能力,才能獲取集群共享產權,只有不斷地創造集群共享價值,滿足多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才能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持續發展。

依據波特教授(2012)提出的創造共享價值理論分析,集群企業通過滿足集群共享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行為可納入社會創業范疇。通過整合波特的創造共享價值理念以及社會創業理論,在解析集群企業組織性質及其整合共享產業聚合經濟優勢的時空路徑特征之后,本書將集群企業社會創業界定為:在產業共享經濟體系的制度約束下獲取社會產權的集群企業,通過多維共享經濟路徑提供或消費共享經濟資源,整合共享經濟體系優勢,滿足共享經濟模式中利益相關者共享價值需求的公司政策和營運活動。

(四)集群共創績效

集群企業通過集群社會創業方式創造集群共享價值,從而謀求集群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由此產生的企業績效跨越了傳統意義的組織邊界,不僅涉及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問題,還涉及對協同組織、產業集群和鉆石體系健康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因此,有必要構建集群社會績效概念,以此來評估集群企業社會創業形成的社會認同程度。集群企業利益相關者可以依據集群社會績效對集群企業的合法性、聲譽進行判斷,并付諸必要行為來影響其地位的變遷趨勢。

依據組織理論和制度理論分析,集群企業需要通過集群社會創業來實現必要的社會績效,獲取合法性,積累聲譽并謀求地位變遷。這種社會績效建立在共享產業聚合優勢基礎上,源于集群企業創造共享價值的一系列價值鏈活動,因此,可以將集群企業社會創業績效稱為集群共創績效。在本書中,集群企業共創績效的定義為:在多邊或雙邊治理機制下,集群企業扮演多種角色,整合產業聚合體系優勢,通過生產社會產品或服務來創造共享價值并獲取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

集群共創績效的測度指標,除了一般意義上反映企業競爭優勢的生產力和創新能力指標外,還包含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對集群共享體系聚合時空中的產業經濟、網絡經濟、區域經濟和全球化經濟的所創造有利于集群共享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集群共享價值,屬于多維網絡組織績效。

(五)集群共享合法性

依據主流制度和組織理論,合法性是社會參與者依據對組織的認知,對組織尊敬程度的判斷,或者依據認知與判斷的結果所表現出來的接受、認可等態度。組織參與者的合法性判斷體現出一種社會控制機制:通過賦予合法性,鼓勵這些組織提高組織結構的合理性或者增加有益于社會參與者、社會群體和整個社會狀況的社會實踐活動。

利益相關者主導的合法性判斷是影響集群企業能否獲取集群社會產權、集群社會創業方式是否得到認可、集群社會績效如何的依據。利益相關者依據通過合法性賦予的內涵,依照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的制度邏輯來影響和約束集群企業的戰略行為、規制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營運活動。

依據一般意義的企業合法性定義,本書將集群企業的合法性界定為集群共享合法性,即:在產業聚合時空結構中,集群企業利益相關者對集群企業是否具有集群社會產權、是否具有創造集群共享價值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其集群社會績效是否能滿足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集群共享價值的利益訴求等問題所進行的認知、判斷以及由此產生的接收或認可態度。

(六)集群共享聲譽

聲譽是用來考察社會動態選擇機制的概念。依據組織理論,聲譽源于企業過去的行動以及履行行動的特定方式,反映了局外人對組織行動的期望或組織的信仰。評價聲譽的維度包括質量績效、能代表企業特征的市場知識、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的能力、滿足多重利益相關者期望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相關的成就,等等。概而言之,聲譽是利益相關者對于組織在滿足多元利益相關者的期望與要求時所做的總結。

與一般意義的企業聲譽相比,集群企業的聲譽評價者分布在產業共享經濟體系聚合時空中,具有層次分明的多維利益訴求。社會福利邏輯、商務邏輯、公共部門邏輯以及混合邏輯均可作為集群共享聲譽分析與判斷的基礎。在雙邊或多邊治理機制的作用下,集群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了關系更為密切的利益共同體,因此,聲譽評價對于集群企業地位變遷具有更為顯著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在集群意識支配下,集群共享績效是集群共享聲譽評價的核心內容。

依據組織理論中關于聲譽的定義、集群企業屬性、利益相關者訴求以及聲譽的制度作用,可以將集群共享聲譽界定為:利益相關者依據集群企業社會創業所產生的集群共享績效,對集群企業的集群共享價值所作出的評價。集群共享聲譽是利益相關者對于集群共享績效評價和集群企業創造共享價值的預期。集群共享聲譽評價直接影響著集群企業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獲取機會、資本與人員的能力,進而影響其集群共享地位。

(七)集群共享地位

在組織理論中,與聲譽相關的另一概念是地位。地位具有多重內涵,如:社會總體中某個行動者的聲譽地位、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與威信與尊重相關的等級關系;在給定的社會結構中,由主體間商定與接受的關于個體、群體、組織或者一個社會系統中活動的秩序或等級;在特定社會結構中,企業所擁有的由其層級位置所決定的聲譽,等等。總之,企業地位是在特定的社會結構中由主體協商與接受的與聲譽相匹配的秩序與等級。

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集群企業的地位與集群網絡的閉合性、中心性以及價值鏈位置相關,集群共享產品與服務在市場中的聲譽,集群企業在要素市場中、金融市場以及協同生產與創新過程中的聲譽也會影響企業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的受尊重程度,集群企業的地位體現了在集群共享績效綜合評價基礎上的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的等級與秩序。

運用組織理論的一般性定義,結合集群共享經濟體系的時空結構和治理機制特征,本書將集群共享地位界定為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位于不同層級結構的利益相關者通過雙邊或多邊關系與治理機制,在集群共享績效評價基礎上,通過與集群企業的談判、協商或者資質認證與監管所形成的與集群企業聲譽相匹配的秩序與等級。

四、集群企業共享經濟可持續模式概念

隨著產業集群成為現代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集群企業相應地成為現代組織的主要組織方式。主流企業管理理論均源于對非集群企業管理行為的研究。現有的企業戰略管理和組織理論并不能有效闡釋集群企業如何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為此,本書構建了實現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新概念:集群價值共創力、集群網絡嵌入力、集群共享競爭力、集群共享生產力和集群共享創新力。這些新概念的內涵與前面一些闡釋集群共享經濟體系環境規制機制的新概念相呼應,可以一起用來分析結構—行為—績效架構下集群共享經濟體系規制集群企業共享經濟行為,以及集群企業通過創造共享價值實現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特征。

(一)集群價值共創力

戰略和組織是構建企業競爭優勢的兩個核心要素。傳統的戰略管理理論中并沒有適合描述集群企業提高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路徑概念。依據集群共享經濟體系規制集群企業戰略行為的制度環境特征,集群企業需要服從多維制度邏輯,通過創造集群共享價值獲取集群共享產權,積累集群共享聲譽,憑借集群共創績效謀求有利的社會的地位。在本書中,集群企業通過集群社會創業提高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能力被稱為集群價值共創力。

綜合企業共享經濟理論和創造共享價值理論,可以用集群價值共創力來描述集群企業實現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執行力。集群價值共創力是指集群企業在集群共享經濟誘因的影響下,在利益相關者主導的治理機制約束下,以社會創業方式創造集群范圍內共享價值,實現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集群共享戰略能力。這是實現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個基石。

依據波特提出的創造共享價值的戰略路徑特征和社會創業屬性分析,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評價集群價值共創力。一是可持續支持度,對企業的環境保護、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弱勢群體的關愛等社會責任感進行評價;二是協同的主動性,即是否主動共享剩余物品、互惠技術、空閑生產力或技術員工,是否進行協同生產或創新;三是競爭積極性,即是否主動投資創新,是否選擇更高的質量標準,通過積極塑造競爭態勢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二)集群網絡嵌入力

與戰略相適應的組織結構是構建持續競爭優勢的第二個核心要素。集群企業扮演著集群成員的角色,提高集群共創績效,需要具有適應共享經濟體系的組織結構。這是實現共享經濟可持續的必要組織條件。集群企業需要服從集群網絡中的多維制度邏輯,嵌入共享經濟價值體系,才能整合共享資源,創造共享價值,實現共享經濟的可持續性。具有合適的組織結構,并能有效嵌入、適應和動態改善集群共享經濟的價值體系,是實現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第二個必要條件。

提高組織適應環境的能力,一般方法是提高組織的模塊化程度。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集群企業需要扮演多元角色、服從多維制度邏輯、具有開放性組織的特點,其模塊化程度越高,其識別共享經濟機會、整合共享經濟資源、創造共享經濟價值的能力越強。本書從模塊化角度,構建集群網絡嵌入力概念來評價集群企業適應集群共享經濟體系的組織屬性。

集群網絡嵌入力是指集群企業為了有效地整合集群的共享資源、提高集群的價值共創力,通過模塊化設計而展現的一種嵌入集群共享經濟網絡體系的開放式組織能力。這種能力可以用來評價集群企業組織結構是否有利于集群企業扮演共享經濟的角色,是否有利于提高集群企業的集群價值共創力,是構建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競合優勢和提高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能力的第二個基石。

(三)集群共享競爭力

有效的戰略路徑和組織形式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由于集群企業具有混合組織的性質,其共享經濟模式需要通過集群網絡嵌入力來提高社會資本,需要通過集群價值共創力獲取集群共享產權、積累集群共享聲譽、謀求有利的集群共享地位,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集群企業的有效戰略路徑和組織結構已打破傳統的層級結構組織邊界,因此,集群企業建立在共享經濟基礎上的戰略優勢超出了競爭優勢范疇。本書構建了“集群共享競爭力”的概念來描述集群企業通過集群價值共創力和集群網絡嵌入力構建的競爭優勢。

集群共享競爭力是指集群企業在共享經濟體系中,利用集群價值共創力和集群網絡嵌入力來整合共享資源,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共享價值,改善產業集群環境,在市場競爭和社會合作機制中謀求可持續發展的集群聯動能力,可以從集群共享生產力和集群共享創新力兩個維度來測評。

(四)集群共享生產力

生產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第一種表現形式。盈利能力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企業價值鏈活動形成的盈利能力一般用生產力來描述。實現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具有必要的盈利能力,因此,可以用“集群共享生產力”一詞來評價集群企業競合優勢的盈利能力。集群共享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集群價值共創力和集群網絡嵌入力的集群企業通過共享經濟模式,在集群共享經濟體系中獲取的集群聯動盈利能力。

雖然具有平臺型或混合性組織特征的集群企業不同于傳統的層級結構,但它仍然具有實體組織和法人代表的基本特征,因此,測度企業生產力的傳統指標如利潤增長率、銷售利潤率、投資回報率等仍然適用于對集群共享生產力的測度。之所以要突出“集群”二字,是因為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利潤起源及其經濟和社會影響都離不開集群環境,是產業集群共享體系與集群企業戰略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起源上分析,集群利潤屬于集群共享經濟形成的放大的利潤池的一部分;從結果考察,集群企業的盈利能力有利于整個共享經濟體系。

(五)集群共享創新力

創新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第二種表現形式,是企業適應變化環境謀求長期發展的核心能力。具有集群價值共創力和集群網絡嵌入力的集群企業可以共享集群網絡中的信息、知識和創新,可以共享專業人才和價值鏈活動,通過與共享經濟體系中的其他組織協同創新提高新產品開發和生產能力。這種集群企業的協同創新力可以用“集群共享創新力”來描述。

集群共享創新力是指集群企業通過集群價值共創力和集群網絡嵌入力,創造或改進與產業集群共享經濟體系相適應的共享經濟模式的聯動創新能力。之所以在“創新力”前面冠以“集群共享”,是因為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創新關系到產業集群共享經濟價值體系的變革,創新的目的、創意的來源、創新的協同對象以及創新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都離不開集群共享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本溪| 三明市| 将乐县| 牟定县| 满洲里市| 湖北省| 辉南县| 揭西县| 时尚| 启东市| 阳谷县| 蒙山县| 湟中县| 阿拉善盟| 潜江市| 余干县| 阜南县| 池州市| 夏津县| 六安市| 龙门县| 沅陵县| 永福县| 永嘉县| 齐齐哈尔市| 夏邑县| 柘城县| 襄城县| 仪征市| 靖江市| 科技| 积石山| 长沙县| 永年县| 边坝县| 琼中| 东兰县| 民和| 类乌齐县|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