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與集群價值共創路徑研究
- 何中兵
- 3314字
- 2019-11-29 22:11:3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目的
本書旨在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集群企業實施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結構、治理機制以及提高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能力的有效戰略、組織形式和戰略績效考評方法,在“結構—行為—績效”架構下,系統闡述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和價值共創的路徑特征。
本書研究目標可以分解為三個子目標。
(1)集群共享經濟環境規制機制
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產業集群環境中影響集群企業管理者選擇并實施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誘因、協同方式與有效治理機制。
(2)企業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機理
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提高集群企業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戰略路徑與組織形式以及戰略績效考評方法。
(3)集群共享環境與企業戰略之間的交互作用
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集群共享經濟環境規制力量對企業戰略選擇的影響,以及企業共享經濟模式適應環境規制并產生可持續戰略績效的原因。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主流共享經濟理論有三種:交易成本理論、協同消費理論和多邊市場理論,這些理論可以用來解釋企業共享經濟的誘因、行為動機和交易機制,但是不能揭示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理。將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納入企業共享經濟范疇,可以拓展企業共享經濟理論,理論創新可以為闡釋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誘因、行為動機以及運行機制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為提高企業共享經濟的可持續能力提供更為直接而系統的解釋范式。
1.豐富關于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戰略環境分析的理論
(1)構建的新概念(集群共享經濟、集群社會資本)及其測評方法,可以更為全面地評估影響集群企業實施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誘因以及集群網絡環境,克服交易成本理論的誘因單一性和多邊市場理論忽略共享經濟社會環境特征的不足。運用這兩個概念,可以綜合分析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賴以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從而拓展主流共享經濟理論的范疇。
(2)構建的新概念(集群競爭力和集群選擇力)及其測評方法,可以更為系統地評價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過程與結果的市場機制和社會選擇,克服主流經濟理論關于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誘因、動機與交易機制的不足。運用這兩個概念,可以綜合評價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利益相關者結構與治理機制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
2.豐富關于提高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競爭優勢的理論
(1)構建的新概念(集群價值共創力和集群網絡嵌入力)及其測評方法,可以更為準確地評價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彌補主流共享經濟理論以及戰略和組織理論中關于企業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的不足。運用這兩個概念,可以綜合評價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構建的新概念(集群共享生產力和集群共享創新力)及其測評方法可以用來綜合實施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戰略績效,彌補主流企業共享經濟理論、戰略和組織理論中缺乏評價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戰略績效的不足。運用這兩個概念,可以系統評價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戰略績效。
3.整合了關于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運用新構建的8個新概念,構建出3個結構方程模型,經過實證檢驗后得出的系列結論在“結構—行為—績效”架構下,可以系統闡釋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機制以及價值共創獲取持續發展能力的路徑特征。這些結論彌補了主流企業共享經濟理論、戰略管理和組織理論中關于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與戰略選擇方面研究的不足。運用這些命題,可以分析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規制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機理。
除了拓展主流企業共享經濟理論、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和組織理論之外,這些結論對我國產業和產業集群創新和升級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產業集群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Porter, 1998)。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型,并已跨越工業化中期階段,產業集聚程度正在不斷加深(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2013)。2011年以后,宏觀經濟增長速度呈持續下滑趨勢,來自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變化,共同塑造了經濟新常態(李楊,2014)。在經濟新常態下,高速增長轉型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習近平,2014)。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升級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由于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漲,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趨緊,中國工業發展所需要的比較優勢成本逐漸被削弱,工業經濟亟須通過構建新的競爭優勢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并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賀俊,2014)。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可以說是技術、產業、制度和區域的多元結構不斷轉化和升級的過程,在研究發展大國工業化的時候,應重點研究技術多元結構和產業多元結構的關系以及轉化升級的機理(譚崇臺,2014)。
因此,通過稅收和其他振興政策提高產業集群升級能力(洪俊杰,2014),通過提高產業融合能力、智能化水準、本土化程度、公共治理能力、共享大數據平臺、發展眾籌融資模式等多種方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企業創新績效和產業升級能力(胡立軍等,2015),這些措施都難以從產業集群的內在動力機制系統方面來闡釋結構調整和創新能力升級的演進機制。
環境規制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動力(原毅軍等,2014),比如,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力,需要強化環境的規制力(李斌等,2013),只有從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層原因考察,改善現有結構,從生存機制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尋找我國產業結構的特點及問題的內生驅動和扭曲因素以實現兩者的兼容,才是合理確定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與政策取向的關鍵所在(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2013)。
產業集群是一種介于市場與層級組織之間的雙邊或多邊治理的產業組織(Williamson, 1989),體現著區域或國家的時空競爭優勢(Porter, 1998)。作為組成產業集群的主要實體,集群企業可以利用經濟外部性構建相對于非集群企業的產業競爭優勢和區域競爭優勢(Porter, 2008),同時,其戰略行為反作用于產業集群的結構與演進過程,可改善或妨礙產業集群的演化過程(Bell, 2009)。順理成章地,關于產業結構調整與創新升級問題,可以選擇在“結構—行為—績效”架構下研究產業集群環境對集群企業戰略導向的規制問題以及集群企業戰略選擇對于構建自身競爭優勢、促進產業、產業集群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多維路徑問題。
因此,本書關于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環境規制與價值共創路徑研究為產業集群結構調整與升級理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二)實踐意義
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和《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要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引導中小企業集群式發展,創新與創業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企業、產業和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的根本路徑。
2015年威海市經信委依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新信息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為研發生產高端新信息產品,加快培植骨干企業,重點打造計算機外設產品產業化基地,新信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到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1500億元,到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億元。
筆者以威海新信息產業集群中的企業為調研對象,研究內容包含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和價值共創的多維路徑特征。研究結論可以用來分析如何通過市場和社會選擇調節集群企業集群網絡結構與競爭態勢,這對于威海市政府管理部門制定促進或調節新信息產業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公共政策具有參考價值。
研究還得出了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一些新結論,可以用來分析集群企業如何選擇有利于共享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和組織形式,如何評價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戰略績效。這些結論對集群企業管理者識別集群共享環境與制定有效共享經濟模式具有指導意義。
由于我國乃至世界范圍的產業集群的結構和研究規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往關于產業、產業集群升級的研究成果不能從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內源動力出發,對產業多元結構的關系和轉化升級原理進行闡釋。因此,本書的結論還可以借鑒其他區域類似新信息產業集群的結構調整和結構升級以及如何通過建設產業集群促進雙創局面的公共管理和企業實踐。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共享經濟作為治國發展理念之一。共享經濟是實現新舊功能轉化、促進產業融合、提高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書結論對促進供給側改革、提高“互聯網+”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