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與集群價值共創路徑研究
- 何中兵
- 2147字
- 2019-11-29 22:11:36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依據十九大報告,我國將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光明日報理論部,2018)。當前,共享經濟方興未艾,2017年,中國共享經濟行業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與此同時,共有50家共享企業倒閉和停業(祝乃娟,2017)。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涉及公共道德與社會監督(金培,2017)、邊界與規模經濟(周業安,2017)、新業態與傳統產業的沖突(馮其予,2017)等經濟或社會環境問題,主要因素則在于企業盈利模式的可持續性。
目前為此,三種主流理論可以用來解釋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范式選擇:交易成本理論、協同消費理論和多邊市場理論(劉奕、夏長杰,2016),分別用于解釋企業共享經濟誘因、共享行為方式和多邊市場機制。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數字化平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搜索成本、聯系成本和簽約成本),促進共享經濟的形成和繁榮(Rogers B, 2015)。共享經濟中社會關系主要依靠社會規范的互惠和約束機制(Owang J, 2014),除了經濟誘因,企業共享經濟還有更多的社會誘因,如獲取便利和高質量的服務(Bardhi F, 2012)、增加社會聯系(Golovin M, 2015)、共享技術進步(Schor J, 2016)和尋求實現可持續發展(Gurley B, 2016)。交易成本理論的解釋力具有片面性。片面強調經濟誘因,會誤導企業共享經濟的目標以及戰略選擇。
總結協同消費理論成果,共享活動包含轉售、交易、借租、租賃、贈予和交換等協同消費方式,可以突破共享物品所有權的約束,獲取感知所有權的體驗(Heinrichs, 2013),所有權不再是消費者欲望的最終表現形式(Fraibergers, 2015)。由于企業除了協同消費,還有協同采購、協同營銷、協同生產和創新等多種其他共享活動形式,因此,協同消費理論具有局限性。將共享行為限定在消費領域,會影響企業共享經濟的戰略視野,限制共享經濟活動的識別與利用。
依據多邊市場理論描述,共享經濟數字平臺,在陌生人之間形成信任和互動機制及開放、包容和互惠的價值理念,盤活閑置資本,形成競爭市場,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通過模式創新沖擊低效行業增加消費者福利(Heinrichs, 2013)。這一理論強調市場競爭和信任機制的作用,但對于市場失靈和逆向選擇的公共治理機制卻缺乏有效解釋。因為共享經濟具有創造性破壞的過程特征(Rogers, 2015),影響耐用品的分配(Heinrichs, 2013),拉低傳統產業的價格(Schor, 20216),對刺激需求和控制供給均具有一定影響(Hagiu, 2011)。多邊市場理論的不完整性不能系統闡釋共享經濟多邊治理的復雜的社會屬性。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理論囿于經濟學范疇,沒有從管理學視角分析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誘因、協同方式以及多邊治理機制之間的相互聯系,沒有立足于組織主體去研究影響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動力。因此,如果不對現有主流理論加以發展和完善,借以有效解決企業共享經濟模式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實現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是水中月、鏡中花。
由于大量實證研究結果已經暴露出主流理論中存在著嚴重不足,近年來學者們開始重視企業共享經濟理論的基礎性理論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①共享經濟研究邊界的廓清以及概念范疇;②共享經濟的基本特征和理論本質;③共享經濟技術介質的研究;④共享經濟的規制方式。研究趨勢表現為:①由現象向理論過渡;②跨學科、跨區域研究;③定量研究增多。
依據企業共享經濟理論,通過數字平臺降低交易成本是推動共享經濟的主要誘因,協同消費是共享經濟的主要表現方式,多邊市場是實施共享經濟的體制基礎。從選址動機、協同方式以及集群網絡治理的特點分析,集群企業戰略模式可以納入企業共享經濟模式范疇。理由如下:第一,降低交易成本是集群企業選址和共享產業聚合優勢的主要動因;第二,通過集群網絡進行的集群營銷、協同生產、協同創新等行為的動機和合作方式與協同消費具有相似的行為邏輯;第三,集群網絡具有多邊市場機制,數字化平臺在集群時空范圍內具有更為有效的治理機制。
實證研究文獻表明,企業共享經濟的環境誘因與共享途徑中均含有集群因素,如獲取便利和高質量的服務、增加社會聯系、共享技術進步、尋求實現可持續發展。實證文獻證實,共享經濟具有創造性破壞的過程特征,共享經濟影響耐用品的分配、拉低傳統產業的價格,其定價方式對刺激需求和控制供給均具有一定影響。研究未來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既需要分析數字平臺企業的動態價值共創過程,也需要研究網狀共享系統中的價值傳遞過程與治理機制,還需要考察開放式創新生態和城市智慧化的影響,因此,在產業集群時空中研究共享經濟行為具有合理性和現實性。
集群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形成了共享產業聚合優勢、共同演進和共擔風險的利益共同體,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集群網絡中多邊或雙邊治理機制影響企業的戰略行為。集群企業的戰略選擇也會影響產業結構及其演進趨勢。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戰略選擇不能僅限于在簡單地共享產業集群中的物品或資源。集群企業應該從促進集群體系良性運行、推動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合理選擇自身的角色作用和戰略路徑。因此,集群企業共享經濟誘因、共享經濟環境規制與共享戰略路徑選擇之間存在著依存關系。
以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為研究對象,運用跨學科研究范式,通過理論的整合與深化,在企業共享經濟理論、組織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中可以貢獻一些新概念和新命題。運用這些新成果,則可以更為有效地解釋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路徑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