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徑

一、研究內容

本書以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為研究對象,通過調研集群企業管理者關于集群共享環境識別與價值共創的戰略選擇,圍繞環境規制與價值共創路徑的特征展開,基本內容包含理論研究和實證檢驗兩大部分。

(一)理論研究內容

本書的理論研究圍繞著“創造共享價值是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有效時空戰略”這一主題展開,其中包含兩部分內容: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機制以及集群價值共創提高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組織機理。前一部分論證了集群企業價值共創的必要性,后一部分論證了價值共創提高共享經濟可持續能力的可行性。在“結構—行為—績效”分析架構下,對適宜并有利于集群企業價值共創的集群共享環境結構與制度導向,價值共創適應產業集群時空環境整合共享經濟的有效時空路徑以及由此產生的時空績效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

1.集群共享經濟的環境結構與治理機制

這部分理論研究包括產業集群中共享經濟的時空結構與治理機制、集群企業價值共創的制度環境分析等內容。通過系統分析產業集群的時空環境,本書提出,用集群共享經濟和集群社會資本描述集群共享經濟的基本經濟和社會屬性,用集群競爭力和集群選擇力評價集群企業價值共創戰略導向產生影響的主要經濟和社會力量。在此基礎上,對集群企業社會創業的環境規制路徑進行理論分析,在系列路徑假設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理論模型:集群共享經濟規制路徑模型。

集群共享經濟價值轉化模型展示了市場機制和社會選擇力量中介于集群共享經濟誘因影響集群價值共創的路徑假設。集群價值共創網絡規制路徑模型展示了市場機制和社會選擇力量如何對響集群網絡結構和治理機制產生影響,從而規制集群企業價值共創的戰略導向的理論假設。這兩個模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環境規制路徑特征。

2.集群價值共創可持續發展的組織機理

這部分理論研究包括集群企業的組織屬性、集群企業價值共創的戰略路徑、有效的組織形式與戰略績效評價方法。通過理論分析,本書將集群價值共創力和集群網絡嵌入力作為提高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要素,將集群創新力和集群生產力作為評價集群共享經濟的戰略績效。在此基本上,對集群價值共創提高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能力的組織路徑特征進行了理論分析、在系列路徑假設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理論模型。

本書理論研究的兩部分內容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為實證檢驗和通過整合與深化主流理論形成的新命題奠定了基礎。

(二)實證檢驗內容

對理論研究中提出的所有新概念的測度結構進行CFA檢驗,藉以評價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共享誘因、經濟與社會影響力、利益相關者、共享價值、組織方式以及戰略績效的結構特征。

在此基礎上,對三個理論模型中所有路徑假設進行實證檢驗。實證驗證集群共享環境結構、治理機制及其規制集群共享經濟導向的路徑特征。實證檢驗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有效戰略路徑、組織形式以及戰略績效考評以及集群價值共創提高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理論假設,也就是用實證方法論證本書主題:集群價值共創提高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1.理論模型中潛變量CFA檢驗

理論研究所構建的兩個理論模型中涉及的潛變量是運用跨學科研究所需的新定義,這些潛變量并沒有可以直接測度的現存量表,需要依據相關理論或借鑒相近量表進行測度結構設計,因此,本書運用實證數據進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CFA檢驗包含八個新概念:集群共享經濟、集群社會資本、集群競爭力、集群選擇力、集群價值共創力、集群網絡嵌入力、集群創新力和集群生產力。

2.集群共享經濟環境規制路徑檢驗

這一部分對結構方程(集群共享經濟價值轉化模型和集群價值共創網絡規制路徑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為了細致而深入地了解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集群企業價值共創戰略導向的路徑特征,本書逐個檢驗兩個模型中涉及的單因素路徑、中介效應路徑、雙因素路徑和交互作用路徑假設,最后分別對集群共享經濟價值轉化路徑以及集群價值共創網絡規制路徑的綜合路徑進行了檢驗,從而系統地驗證檢驗集群共享經濟環境規制集群企業價值共創導向的路徑特征。

3.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性檢驗

本書對理論研究構建的集群企業共享經濟可持續路徑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為了詳盡地了解集群價值共創提高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能力的路徑特征,本書對集群價值共創力和集群網絡嵌入力影響集群創新力和集群生產力的單因素路徑、中介路徑、雙因素作用路徑和交互作用路徑進行了實證檢驗,最后對建立在有效路徑基礎上的綜合路徑模型進行了檢驗,從而實證檢驗集群企業價值共創力和網絡嵌入力提高集群企業共享的組織機理。

二、技術路線

本書以集群企業為分析單位,以集群共享經濟為視角,以集群價值共創為線索,以社會創業理論為坐標,通過理論的整合與深化,運用跨學科研究方式,在“結構—行為—績效”架構下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了集群共享經濟環境規制集群價值共創導向以及集群價值共創導向提高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能力的路徑特征,論證了集群價值共創提高集群共享經濟的可持續能力。

本書運用聚合經濟理論、產業集群理論、鉆石體系理論以及全球價值鏈治理理論,將產業聚合時空分為四個層次,對不同時空范圍中共享經濟形式與治理機制進行了理論分析,詳盡解析了集群企業在不同聚合時空中的利益相關者結構、利益訴求以及建立在基本治理機制下規制集群價值共創的雙邊或多邊治理關系。然后,運用組織理論中關于合法性、聲譽和地位方面的理論,推理和總結了利益相關者主導的制度環境規制集群價值共創的社會選擇機制。

鑒于傳統的制度和組織理論中并沒有可用于直接闡釋集群企業制度約束和組織性質的理論,本書構建了集群社會產權、集群共享價值、集群社會創業和集群共創績效四個概念,用來分析集群企業適應集群共享經濟體系的社會資質、價值導向、有效戰略路徑以及績效評價方式。在主流制度理論基礎上,構建了集群共享合法性、集群共享聲譽和集群共享地位三個內涵存在密切聯系的概念。運用這些概念,分析了集群共享經濟體系約束集群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制度環境特征,構建理論模式和實證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翔實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本書提出用集群共享經濟和集群社會資本描述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的基本經濟和社會屬性,用集群競爭力和集群選擇力評價影響集群價值共創的直接經濟和社會力量,用集群價值共創評估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集群企業戰略選擇的價值導向,對產業聚合要素影響集群企業共享經濟誘因與集群價值共創之間的路徑進行了分析,在系列假設的基礎上構建了綜合路徑模型,從而完成了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環境規制機制理論研究。

本書將集群企業置于產業聚合體系中,運用組織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分析了集群企業適應產業集群制度環境、需要扮演的多元角色、需要服從的多重制度邏輯,滿足多元利益相關者共享價值需求的混合組織性質。運用比較研究方法,闡釋了集群價值共創可以整合集群共享經濟的優勢,提高集群企業共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多維時空路徑特征,打破傳統組織的邊界,解析了集群企業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績效形式。

在充分的邏輯推理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用集群網絡嵌入力評價集群企業適應集群網絡環境的組織屬性,用集群價值共創力評價提高集群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理性程度,用集群共享生產力和集群共享創新力來評估集群企業共享經濟的可持續能力,建立了系列假設基礎上的理論模型,從而完成了集群價值共創提高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之后,對理論模型中所有潛變量的測度結構進行了CFA檢驗。對理論模型中的所有直接路徑、雙因素效應、中介效應以及綜合路徑理論假設和結構方程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

最后,對本書的結論、創新點和不足進行了討論,對未來的研究前景進行了展望。具體路徑如圖1-1所示。

圖1-1 本書研究技術路徑示意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洪县| 桑日县| 明水县| 北流市| 项城市| 珲春市| 三明市| 历史| 留坝县| 江陵县| 肃宁县| 吴川市| 吉木萨尔县| 会东县| 新干县| 唐山市| 建始县| 亚东县| 大宁县| 漳浦县| 长寿区| 札达县| 托里县| 灯塔市| 谷城县| 沅陵县| 资源县| 富宁县| 济阳县| 奎屯市| 上杭县| 靖宇县| 涡阳县| 兴城市| 铁岭县| 洱源县| 平乐县| 富阳市| 荃湾区| 西畴县|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