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研究
- 鄭志峰
- 2859字
- 2019-11-22 16:54:39
五、三點補充說明
在交代了上述研究背景等相關情況之后,筆者還需要說明三點,以便下文討論更為集中簡練,讀者閱讀更為通暢。
第一,相關概念的界定。文章存在大量需要厘清的概念,這些概念很多都不在傳統侵權法理論之中,因而需要在這里一并進行簡要的解釋:其一,第三人行為。在傳統侵權法理論中,有的稱為“第三人過錯”,有的稱為“第三人原因”,也有的稱為“第三人行為”,這三種稱呼并無實質區別,考慮到該免責事由可一體適用于無過錯責任和過錯責任,本書一律稱為“第三人行為”;其二,第三人侵權行為。本書為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研究,因而有必要對其進行合理界定。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第三人侵權行為不同于第三人行為,第三人行為僅僅是免責事由的一種,其背后體現的是免責事由的規制路徑,而第三人侵權行為是一種獨立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是與通常的單獨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以及分別侵權行為處于同一層次的侵權行為形態類型,其背后支撐的是侵權形態對應理論。其次,本書所主張的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不同于學界既有兩種關于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的學說,本書所主張的第三人侵權行為是一種廣義的理論體系,具體包括三種子類型,分別是純粹關聯型第三人侵權行為、危險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以及消極競合型第三人侵權行為,對應第三人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三種侵權責任形態類型。而學界既有的兩種學說所使用的第三人侵權行為概念是狹義的,要么僅僅指承擔第三人責任的情形,要么僅僅指承擔第三人責任和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情形。最后,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依托于侵權形態對應理論,力圖同時關注“侵權行為”和“侵權責任”兩端,因而,雖然本書名為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研究,但其理應包括對應的侵權責任形態理論,實際上全稱應為第三人侵權行為及責任理論研究,只不過出于用語的簡化,而稱之為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1]其三,第三人責任,指的是第三人獨自承擔全部的侵權責任,被告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的情形,它是楊立新教授依據侵權形態對應理論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獨立于補充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連帶責任、按份責任以及通常的單獨責任的一種新的侵權責任形態類型。本書繼續沿用這一概念,但與楊立新教授不同的是,筆者認為第三人責任屬于單獨侵權責任的范疇,而楊立新教授認為其屬于多數人侵權責任。[2]其四,關聯人,第三人行為引發的侵權問題通常包括受害人、第三人和被告三方當事人,這里的被告有時也被稱為“最初行為人”“在先行為人”“實際加害人”“典型侵權人”等,筆者比較了這些概念之后,決定采用“關聯人”來指稱,具體到三種不同類型的第三人侵權行為中,關聯人又具體分為純粹關聯人、危險關聯人和消極關聯人。當然,筆者認為,這些不同稱呼并無本質不同,文中基本是通用的。如在第一章和第三章中,由于涉及大量案例分析,筆者就更多地采用了“被告”“典型侵權人”等稱謂,而在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中,則主要使用“關聯人”的概念。
第二,注釋和引用問題。關于本書的注釋或引用,也需要補充幾點說明:其一,本書所欲建構的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體系,是站在諸多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所做的進一步分析,如其依托的背景分析工具就是楊立新教授提出的侵權形態對應理論,其中關于多數人侵權責任分配理論的論述借鑒了王竹教授主張的侵權責任分擔論的思想,而有關不真正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的部分觀點又受到李中原教授和鄔硯博士的啟發。對于這些前輩們的思想和成果,筆者在借鑒的同時,也對他們主張的某些觀點進行了質疑和商榷,并給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在此,特別聲明的是,筆者對于他們及他們的作品抱有絕對的尊重,文中任何異議或不同觀點僅代表筆者個人的不成熟看法。其二,當前學界已經存在兩種關于第三人侵權行為的學說,筆者正是在分析、借鑒和批判兩者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第三人侵權行為的第三種學說。其中,第二種學說又是站在第一種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為真實反映第二種學說的整個形成過程,在介紹該學說時保留了原始的注釋。[3]其三,文中外文文獻主要是英文,其中大多是筆者主動收集到的,小部分則是受其他學者作品之啟發而找到的。對于后者,筆者基本都找出原文進行重新翻譯,而對于某些筆者無法查找到的部分,則用“轉引”標出,以示尊重。此外,文中還引用了少量的日文文獻,也基本由筆者自己收集、翻譯。其四,文中所用注釋基本都是最新版本,但有些作品的新版難求,則不在此限,只能待嗣后找到這些新版作品,再行調整。
第三,研究范圍的限制。本書標題為“第三人侵權行為”,實乃解決第三人行為引發的全部侵權問題,具體又包括責任免除和責任分擔兩部分。雖然本書研究的起點為《侵權責任法》第28條,但第三人行為涉及的范圍十分寬泛,其中,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免除問題,就是傳統因果關系理論中最為復雜的難題之一,而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分擔問題,則是現代多數人侵權制度面臨的新型課題,兩者任何一個都十分煩瑣。本書雖有四十余萬字,試圖全面解析第三行為引發的全部侵權問題,但總歸力有所逮,為避免文章過于松散,必須加以限定:其一,對于第三人行為介入造成損害的案件,如果受害人直接起訴第三人,僅要求第三人賠償的話,那么也就不存在被告主張第三人行為免責的問題。因此,本書所探討的情景為:第三人和關聯人是潛在的責任人,而受害人選擇起訴關聯人,而非直接起訴第三人。其二,對于第三人侵害債權問題不加研究,債之關系涉及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存在第三人侵害之可能,因其涉及合同法和侵權法之交叉,異常復雜,需專門討論,因此,本書不做深入論述。其三,對于共同侵權行為、分別侵權行為不做專門論述,第三人侵權行為與共同侵權行為、分別侵權行為關系密切,但考慮到共同侵權行為、分別侵權行為本身異常復雜,因而不對兩者做專門深入的論述,僅僅是點到為止。其四,對于責任具體承擔問題不多做論述,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承擔問題涉及補充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等,這些責任的具體承擔需要考慮內部追償權的具體行使、程序規則的構建等,考慮到本書主要目的在于構建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體系的宏觀大廈,對于這些微觀問題不多加贅述。其五,由于2017年通過的《民法總則》既沒有在數人民事責任部分涉及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分擔問題,又沒有在民事責任免責事由部分提及第三人行為引發的責任免除問題,故而本書重點圍繞《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等相關民事法律規范展開,不對《民法總則》做特別探討。
[1] 就好比傳統民法理論中的“權利能力”概念,其雖名為“權利”能力,然而實為“權利”和“義務”的混合能力,是一種“權義能力”。但考慮到民法以權利為本位,因而“權利能力”得以通行。參見朱慶育:《民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71頁。
[2] 楊立新、趙曉舒:《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第三人侵權行為》,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3] 需要交代的是,關于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的第二種學說主要是由筆者和張力教授提出的。筆者在本書中所欲構建的是一個全新的第三人侵權行為理論體系,是對此前第二種學說的進一步反思和更新。為避免讀者混淆這兩種學說,下文不再強調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