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動向

環境問題與文化多樣性保護互相關聯,保護文化就是保護環境。這一結論已得到國內生態人類學、環境倫理學、生態政治學、環境史學的普遍認可,并得到了法學理論界和法律實務界的承認。

一、國外研究動向

從國外探討環境問題與文化多樣性保護研究成果來看,主要有:英國人類學者凱·米爾頓(Kay Milton)的《環境決定論與文化理論:對環境話語中的人類學角色的探討》(Environmentalism and Cultural Theory:Exploring the Role of Anthropology in Environmental Discourse);美國學者蘇珊(Susan Chamley)的《關于美國西北部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傳統和地方性生態知識》(Traditional and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bout Forest Biodiversity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Research,2010);德國環境史學家亞克西姆·納得考(Joachim Radkau)教授的《自然與權力:世界環境史》(Nature and Power:A Global History of the Environment)(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加拿大學者惠特(Laurelyn Whitt)的《科學、殖民主義和土著民》(Science,Colonialism,and Indigenous Peopl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等等。這些研究成果對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中環境問題的文化根源進行了思考,將土著民傳統知識保護與環境保護密切聯系起來。

在法學領域,早在20世紀70年代批評法學研究運動產生之初,就有一些學者用批評的眼光審視種族結構領域,后隨著種族沖突的加劇,種族問題受到越來越多批評學者的關注,1987年美國批評法學年會以《無聲的吶喊:種族主義和法律》為主體,揭開批評種族理論研究的序幕。1989年批評種族理論第一次年會在維斯康辛舉行,會中提議正式命名為批評法學(Critical Race Theory),至今,批評種族理論對美國的許多現行政策及法律進行了廣泛的批評。在環境資源法學領域,以原住民環境權為中心,國際社會逐漸重視原住民的發展權和他們傳統生活方式對環境保護的意義。

200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在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亞歷山大城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召開了一個以全球各民族傳統知識體系為主題的國際盛會——“衡量的標準與認識論:在多元的生態系統評估中搭建本土知識與科學知識之間的橋梁”的國際學術大會,這是由聯合國等組織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縮寫為MA)的行動之一。“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的行動是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于2001年6月親自主持而開展的,牽頭進行這一行動計劃的國際組織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基金會、世界銀行、世界保護聯盟、世界衛生組織。這次評估的宗旨,在于通過對1000年以來全球的生態系統變遷狀況的評估,促進全球各個國家決策者建立更合理的可持續決策機制,使公眾深入了解生態系統的變遷與人類的生存和未來之間的密切關系,促進民眾能更好地得益于生態系統,讓生態系統為人類造福。這次行動旨在總結出一些準確有效的環境評估方法,促進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防治沙漠化、濕地保護和稀有物種保護、減輕因環境惡化、資源匱乏導致的貧困等,來自9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了這一規模宏大的評估行動。這次在亞歷山大城召開的會議有5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其中有包含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科學工作者、各種國際組織和民間組織的代表以及原住民代表。這次會議特別強調,當代科學知識和地方性知識、原住民本土知識是平等的,在對20世紀的生態系統進行評估時,不能忽略各個國家原住民,特別是各個國家的少數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和來自他們的意見,研究各地原住民對環境的適應性和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經驗,對今后生態系統的改善將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強科學家與原住民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將原住民豐富的傳統知識與當代科學知識更好地進行整合,要重視原住民對當代科學發展的看法,對生態系統變遷原因的看法。[5]2005年3月30日,聯合國在北京、倫敦、華盛頓、東京等全球八大城市同步發布《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綜合報告》。95個國家的1360多名科學家經過4年的研究表明,在許多人眼里,大自然的價值僅僅被理解為直觀的、狹隘的經濟價值,比如,沼澤地通常被認為是荒地,其唯一的價值是,水抽干后可以種糧食。在這種價值觀的驅使下,森林和草原被改為農田,河水被用于灌溉,新技術使越來越多的海洋魚類被捕撈。然而,這種無休止的攫取不僅僅是為了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而且是為了滿足人們物質享受的需求。實際上,我們的發展是以自然資產的虧空為代價的,人類在花明天的錢過今天的日子,欠了自然一筆巨債。此外,我們以快于自然更新的速度用光了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等于是挪用了本應屬于下一代的資產。現在該是清查賬戶的時候了,只有認識到自己欠下的債務,并防止它越滾越大,才能實現消除饑餓、貧困和疾病的夢想,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防止地球生態系統發生突變。報告體現的對諸如環境系統模型、人文系統模型,以及將環境系統和人文系統集成在一起的綜合模型和情景模擬等思維方式對各國發展決策和今后行動有多方面的啟迪意義。

在西雅圖WTO部長會議中,印度提案要求修正與智財有關的TRIPs第29條規定,即申請專利時應注明所引用的傳統知識以及生物材料的來源。此項提議為美國所反對,認為如此將增加專利申請成本,對中小企業及個別申請人不利。[6]與西方國家研究者對傳統知識法律保護的態度不同。在發展中國家,非常重視對與自然保育有關的傳統知識的法律保護,并積極推動這種保護的國際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召開的第31屆大會上,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首次將保護與促進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提升到國際社會應該接受的基本倫理準則的高度,首次承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指出各社會群體和社會均有創造、傳播自己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基本權利。相關的還有一份《行動計劃》,它希望通過數年努力,建立一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相對應的法律框架,進而制定一份有關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法律文書,它就是擬議中的《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年在巴黎舉行的第3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國際公約》,旨在通過弘揚民族傳統和語言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該公約規定: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各國擁有在其境內采取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措施和政策的主權;任何人都不得援引本公約的規定侵犯《世界人權宣言》規定的或受到國際法保障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或限制其適用范圍;只有確保人權,以及表達、信息和交流等基本自由,并確保個人可以選擇文化表現形式,才能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與國際社會對傳統知識保護進程一致,2003年9月,全球第五屆國家公園大會在南非德班召開。160個國家地區的2500名官員及自然保護專家就如何保護自然資源達成共識,《德班協定》總結了保護自然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經驗,提出管理自然保護區新戰略。國家公園,人類文明的符號,是以德班會議為標志,使全球人思考珍惜自然和可持續發展。回顧歷史,在先前于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和最近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以及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代表之間矛盾重重,但此次世界公園大會以“超越區界的利益”為主題,強調建設自然保護區為附近社區帶來的好處,力圖讓有關社區參與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建立一種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的生態體系,卻得到許多參會者的認可。這些公約之間的相互印證,說明了文化多樣性與環境保護的同質性。

二、國內研究動向

關于環境法學的研究,長期以來法學研究者多注重的是科學技術規范的法律化、環境管理的法治化問題,而從文化角度探討環境問題的不多。比如,在農村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這是符合科學的,因為煙花爆竹產生的煙霧里含有硫類物質,是酸雨的構成成分,可這條技術規范入法卻有很大難度。在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還可以讓人接受,可在農村,春節、清明時節如果不燃放煙花爆竹似乎就不是過春節,不是在清明祭祀祖先。這些農村習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該如何規制,就不僅是科學技術規范問題,也不僅是管理體制問題,而是環境法律與傳統知識的關系問題。

環境問題的出現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在堅持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維護生態環境,這一結論是當代中國人類學者的主流觀點。2007年11月中旬在貴州省荔波縣召開“文化多樣性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會議,與會代表對環境保護和各少數民族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門研討,大會普遍認為發展不是線性的現代化模式,多樣化的文化與環境和諧共生。2007年荔波國際會議,與會代表就達成了“保護文化就是保護環境”的“荔波共識”。[7]在法學領域,相關思想在一些論著中也有所體現。從文獻檢索來看,我國學者對文化多樣性與環境保護關聯問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華東政法大學鄭少華教授論證了土著民的環境權;周訓芳教授分析了文化多樣性與環境保護的沖突與協調等觀點;薛達元等著《遺傳資源、傳統知識與知識產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介紹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他國際公約和論壇有關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以及知識產權等問題的政府間談判進展和趨勢;吳漢東的《論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中國法學》2010年第1期)闡述了世界貿易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有著不同的政策立場和立法取向,后二位學者主要從知識產權法角度論證了傳統知識保護的意義,但沒有將傳統文化與自然保育問題結合起來。

提出將文化和環境聯合起來進行保護的主要是生態人類學者,如著名社會學人類學者費孝通的論文《論西部開發和區域經濟》闡述了西部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宋蜀華教授的論文《人類學研究與中國民族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關系》論述了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關系,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戰略是在尋求人文、資源和生態環境三者協調發展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云南大學尹紹亭的著作《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論證了文化、自然與發展的關系,表明不應蔑視歷史文化遺產。國內人文學者對環境與世居民族發展關系的研究引起了法學界的一些反響,但具體可操作的法律對策研究不多。與生態人類學、環境倫理學、生態政治學、環境史學相比較,我國法學界習慣從純粹法學的角度分析環境法律關系,對環境問題的文化根源難免有所忽視,對文化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整體性法律保護的理論論證不夠充分,實際上也無具體的法律保護方法設計。因此,與自然保育有關傳統知識的法律保護課題,不僅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揭示了全球化語境中中國面臨的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也是國際上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應該高度重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同江市| 霸州市| 东乡| 茌平县| 三门县| 韶山市| 米脂县| 静乐县| 泗水县| 巴中市| 伊通| 桦甸市| 潼南县| 旬阳县| 玛多县| 龙海市| 马边| 巴林左旗| 金寨县| 河南省| 文成县| 正镶白旗| 综艺| 镇康县| 合川市| 威海市| 曲沃县| 东丽区| 正定县| 昌宁县| 邹平县| 渝北区| 林甸县| 夏河县| 庆云县| 特克斯县| 邳州市| 盐池县| 郸城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