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風險及信用保險法律制度研究
- 張振華
- 12263字
- 2019-11-22 16:33:29
第二節 信用保險的概念探求
一、信用保險的歷史演進
(一)信用保險發端于歐美
信用保險起源于海上貿易,因國際貿易風險應運而生。19世紀的歐洲憑借發達的海上通道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以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為首的諸國更是借此率先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國際貿易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快速發展為信用保險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通常認為,信用保險最初是由英國商業保險公司開辦的,當時有一家公司成立于1820年,主要推出了火災和生命保險業務。1852年,英國成立第一個專業信用保險機構——商業信用和破產相互擔保協會(Commercial Credit Mutual Assurance Association and the Solvency Mutual Guarantee)。[22]1919年,英國建立了出口信用保險制度,根據出口擔保法案(Export Guarantee Act)成立了第一家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貸擔保機構——英國出口信用擔保局(Export Credit Guarantee Department,ECGD),ECGD隸屬于英國貿工部,屬于政府機構,其主要承保出口信用保險,為出口企業資金融通,鼓勵本國出口商出口商品到信用風險較高的東歐國家,為英國占據海外市場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3]19世紀末期,勞合社(Lloyd's)開始承保一些信用風險,促進英國及周邊國家信用保險市場逐步發展。此后,勞合社中的一些保險公司組建了超額保險公司(Excess Insurance Company),具備了信用保險再保險公司的雛形。同時,勞合社借此開始更多地接觸信用保險,被稱為“勞合社之父”的庫伯特·希斯(Cuthbert Heath)更是熱衷于擴大信用保險業。希斯曾深入參與過建立貿易補償公司機制,他認為信用保險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領域,但是他在勞合社的計劃在兩次世界大戰間遭到了流言蜚語的沖擊。“哈里斯事件”中一個特定的保險商簽發了承保財務違約的保單。在1923年,哈里斯財團由于36萬英鎊的債務而奔潰,勞合社被迫為支付其賠款而籌措資金,結果導致信用保險在勞合社市場上被禁止。但勞合社仍繼續為信用交易保險提供再保險。20世紀90年代,該禁令才被取消。[24]
在英國的影響下,信用保險在歐洲其他國家快速壯大,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信用保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17年,Hermes Kreditversicherungs bank在德國成立,并于1926年獲得政府許可,代理政府開展出口信用保險業務。1921年,比利時成立了出口信用保險局(ONDD),作為履行出口信用保險職能的官方機構,并一直運行至今。1925年,荷蘭也建立國家出口信用擔保機制,設立了荷蘭出口信用擔保局。1929年,挪威和西班牙建立出口信用擔保公司。此后,法國于1946年相繼建立了以政府為背景的出口信用保險和擔保機構,法國政府委托1948年成立的法國對外貿易公司(COFACE)經營出口信用保險,專門從事對本國的出口和海外投資的政策支持。1944年,加拿大成立加拿大出口發展公司(Export Development Canada, EDC),該公司系加拿大聯邦國有機構(Federal Crown Corporation),也是加拿大的官方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其提供的服務包括出口信用保險、信貸保險、政治風險擔保和出口融資等。1945年,美國頒布《進出口銀行法》,根據該法規定,美國進出口銀行辦理出口信用保險業務。
“二戰”后,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世界貿易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紛紛建立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尤其是作為新興市場的亞洲國家。1950年,日本制定《輸出保險法》,同時在通產省成立貿易保險課,其職能是經營出口信用保險,支持日本的出口貿易和資本輸出。20世紀60年代,韓國成立了政府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險公社”。1966年,中國香港成立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HKEC),以此作為香港的官方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致力于為香港出口商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25]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信用機構得到較快發展。1975年,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出口信用保險公司;1976年,韓國另行成立了韓國進出口銀行,作為官方支持的信用保險機構;1982年,印度成立了印度進出口銀行,負責出口信用保險業務;1985年,印度尼西亞成立了印度尼西亞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此乃官方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險機構。
(二)信用保險主要的國際性組織
信用保險的國際性組織對信用保險行業以及信用保險公司的作用都是非常顯著的。信用保險國際組織的每一個成員公司都應該為組織投入資源并且參加組織舉辦的國家會議和活動。除了共享直接信息和專門的技術以外,國際性組織的存在還使得信用保險公司跟位于世界范圍內的合作伙伴的個人接觸成為可能。國際性組織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制定信用保險行業普遍關注的專業術語。目前,信用保險領域的主要國際性組織如下。
1.國際信用和投資保險人協會
國際信用和投資保險人協會(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edit & Investment Insurers,中文簡稱“伯爾尼協會”),1934年在瑞士伯爾尼成立,協會秘書處現設立在英國倫敦。伯爾尼協會的宗旨是:(1)努力達成世界共識,維護并確立國際貿易信用條件和基本原則;(2)促進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形成,并確立海外投資保險的基本原則;(3)為協會成員間及協會與其他國際金融組織之間提供信息交流的論壇。
伯爾尼協會會員包括官方支持的出口信用機構(如美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日本貿易保險)、私營公司(如美國AIG、法國COFACE),以及國際金融組織(如世界銀行下屬的多邊投資擔保機構)等,截至2014年,擁有79個會員。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于1996年以“觀察員”身份加入伯爾尼協會,1998年成為正式會員。2001年,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承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會員資格,行使相關權利,履行相應義務。2016年,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也加入伯爾尼協會,成為正式會員。
伯爾尼協會下設短期、中長期和投資保險三個專家委員會,每年召開兩次全體會議和多個專題研討會。伯爾尼協會在全球出口和海外投資領域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截至2014年年底,伯爾尼協會的全部會員一共承擔1.9萬億美元的出口和海外直接投資業務,占據國際貿易總量的10%;此外,伯爾尼協會的全部會員一共向出口商和海外投資者支付460萬美元賠款,保護和彌補他們在全球各地所遭受的買方違約風險導致的損失。
2.國際信用保險及保證保險協會
國際信用保險及保證保險協會(International Credit Insurance & Surety Association,ICISA),1928年在法國巴黎成立,常設機構秘書處現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是國際上第一家信用保險協會,迄今已有80余年歷史。其成員主要是非官方的經營出口信用保險、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或保證保險業務的專業信用保險公司或者綜合性保險公司,目前有50多個會員,全世界95%以上的非官方信用公司都是ICISA成員。ICISA每年召開春、秋兩次常規的全體會議和多個不確定的專題研討會。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信用保險專業組織,ICISA匯聚了當今全球范圍內主要的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公司,成員的業務量占據全球信用保險業務的90%以上,支持著全球超過2.7萬億美元的貿易應收賬款,并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建設項目、服務和基礎設施提供著擔保,業務遍及世界五大洲的每一個國家。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正式加入ICISA,是中國第一家保險公司會員單位。
3.泛美擔保協會
泛美擔保協會(Pan-american Surety Association,PASA)成立于1972年,由美洲大陸12家信用保險(Credit Insurance)及擔保(Surety)公司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發起成立,總部設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協會宗旨是促進發展擔保機構和組織,鼓勵私營企業參加保證擔保保險;增強公眾對信用保險和擔保的意識,改善行業運作的法律環境。
泛美擔保協會會員最初限于擔保公司及擔保再保險公司。1988年修改了協會章程,開始吸收信用保險公司及其再保險商入會。而今泛美擔保協會已發展成為擁有 32個國家、126家會員公司的國際性組織,包括了擔保、信用保險和再保險業界的大多數主要公司,是世界三大信用保險及擔保組織之一。
泛美擔保協會內設擔保、信用保險、訴訟擔保、經濟交流和教育培訓等委員會,進行相應各議題的研究活動,此外,每年在不同地點舉辦的年會是業內交流即時商情的理想論壇,也為會員公司提供了交互合作的機會。泛美擔保協會作為行業組織代表,通過接觸客戶、受益人和代理人或競爭對手等利益集團,幫助各方澄清誤解,防止或減少不當競爭;組織公共和民營政治經濟討論,將擔保行業引入廣泛的公眾視點,促進對擔保或信用保險的關注與合作。在國際層面,其與世界銀行、美洲發展銀行、國際商會、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和國際貿易中心建立合作關系,并與同業相關組織保持密切聯系,如伯爾尼協會、國際信用保險及保證保險協會、美國擔保協會、加拿大擔保協會、美國擔保發展商協會和拉美出口信用保險協會等。
(三)世界三大信用保險機構
1.裕利安怡信用保險集團(Euler Hermes)
裕利安怡信用保險集團是全球領先的信用保險公司,總部位于法國巴黎,至今擁有100年的信用保險經營歷史,主要控股公司為財力雄厚的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在德國、英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瑞士、西班牙、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及香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眾多分支機構。裕利安怡集團榮獲標準普爾 AA-財務評級,是巴黎證交所120大上市公司之一。
裕利安怡集團相繼起源于1893年的成立的美國American Credit Indemnity(ACI)、1917年成立的德國Hermes Kreditversicherungs- Bank AG、1918年成立的英國Trade Indemnity Company(TIC)以及1927年成立的Société Franaise d'Assurance-Crédit(SFAC),此后經過一系列歷史變遷和并購整合,1997年,SFAC更名為Euler;2002年,Euler集團與Hermes合并,2003年正式更名為Euler Hermes。
裕利安怡集團于1999年進入中國,在上海設立代表處。2007年,裕利安怡集團在華設立子公司——裕利安怡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裕利安怡中國),提供信用管理咨詢業務。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裕利安怡中國于2012年在北京、深圳設立分公司。2007年和2011年,裕利安怡分別與中銀保險有限公司和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為后者的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業務提供技術支持。根據裕利安怡集團2015年財務報告顯示,2015年保險費收入22.05億歐元,同比上升3.7%;凈利潤4.17億歐元,同比上升1%。標準普爾評級AA-。
2.安卓信用保險集團(Atradius Trade Credit Insurance Inc)
安卓信用保險集團總部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起源于1925年在荷蘭成立的NCM(Dutch credit insurer Nederlandsche Credietverzekering Maatschappij)和1954年在德國成立的格寧信用保險集團(Gerling-Konzern Speziale Kreditversicherung)。2001年,荷蘭的NCM和德國的格寧信用保險集團合并,組成GERLING NCM信用保險集團,并于2004年更名為Atradius信用保險集團。2008年,安卓信用保險集團公司又并購了西班牙最大的信用保險公司,也是世界第四大信用保險公司——Crédito y Caución。
NCM成立于1925年,旨在促進荷蘭企業的貿易活動,1932年,NCM與荷蘭政府進行合作,代表荷蘭政府向荷蘭的出口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承擔了官方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的角色,此政策性業務合作關系一直延續至今。格寧信用保險集團1954年成立于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家提供出口信用保險的私營保險公司,其于1962年在瑞士開設了在德國以外的第一家國際機構。Crédito y Caución成立于1929年,是西班牙最大的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公司。
通過不斷的并購和整合,安卓信用保險集團目前是世界第二大信用保險集團,提供全面的信用風險轉移、融資和應收貿易賬款管理服務。安卓信用保險集團在信用保險方面近90年的悠久歷史,占據了世界信用保險業務30%的市場份額,在全球50多個國家擁有3300名員工和160多家辦事處,擁有全球2億家企業的信用信息。
基于安卓信用保險集團穩健的財務和綜合實力,貝氏(A.M Best)對其評級為“A”級(展望穩定),穆迪(Moody's) 將其評為“A3”級(展望穩定)。在中國,安卓信用保險集團與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公司從2007年開始合作,共同開展信用保險業務,逐步從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拓展至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根據安卓信用保險集團2015年財務報告顯示,2015年保險費收入15.37億歐元,同比增長5.4%;凈利潤2.17億歐元,同比增長7.4%。
3.科法斯信用保險集團(COFACE)
科法斯成立于1946年,是法國政府成立專營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法國公司。進入20世紀90年代,科法斯開始進行國際擴張,逐步拓展其業務網絡。1991年,分別于德國、奧地利設立分支機構;1992年,陸續進入英國和意大利市場;隨后建立科法斯集團伙伴網絡(Coface Partner Network),涵蓋全球各地信用保險公司、資信資信提供機構、綜合保險公司和應收賬款融資機構。1994年,科法斯集團實施私有化,但仍繼續代表法國政府從事政策性信用保險業務。2006年,科法斯集團成為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的全資子公司,法國外貿銀行隸屬于Groupe BPCE集團,負責企業銀行、投資管理和專業金融服務。2014年,科法斯集團在法國巴黎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截至2014年7月2日,其股權結構為:社會公眾持股58.50%、法國外貿銀行持股41.24%、員工持股0.26%。截至2015年,科法斯集團在全球67個國家設有直屬機構,承保范圍遍及200多個國家。
科法斯集團1996年在香港設立代表處,1999年獲準成立科法斯集團香港分公司,提供信用保險及相關服務,致力協助香港企業發展本地和國際貿易。科法斯集團香港分公司也是科法斯集團在大中華區的總部。2001年,科法斯集團開始在我國臺灣地區設立直屬機構,成立了科法斯股份有限公司,為臺灣地區企業提供信用保險和信用管理服務。2008年,科法斯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正式成立,旨在進一步開拓臺灣信用保險市場。2003年,科法斯信用保險公司北京代表處成立,協助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推出中國國內貿易短期信用保險,為在華企業提供應收賬款保障服務。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科法斯國際信用聯盟在中國大陸的成員。
根據科法斯集團2015年財務報告顯示,2015年實現保險費收入11.86億歐元, 同比上升4.7%;實現凈利潤1.92億歐元,同比下降4%。
二、信用保險的定義界定
2004年,我國頒布了《對外貿易法》,其中第53條規定:“國家通過進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及其他促進對外貿易的方式,發展對外貿易。”我國1995年《保險法》第91條規定,“財產保險業務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等保險業務”,這表明我國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信用保險是財產保險中的險種之一,信用保險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但遺憾的是,我國《對外貿易法》和《保險法》并未對信用保險的定義等內容進行規定,也未有其他更多的解釋說明。[26]在隨后的2002年、2009年和2015年《保險法》修訂中也均未涉及任何有關信用保險的內容。最高人民法院曾在2003年制定《關于審理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征求意見稿)》嘗試對信用保險的定義進行明確,即“商業信用保險合同是由保險人承保權利人因債務人破產、解散、政府行為等引起的非正常商業信用風險的保險”。該定義屬于創新之舉,存在較大的積極意義,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對商業性信用保險進行單獨定義,但實際上商業信用保險和政策性信用保險的區分標準僅僅是取決于是否存在政策性支持、是否由官方機構壟斷經營、是否以營利為目的,這主要是經營理念、運營模式、資金支持等形式方面的差異,兩者的保險原理、承保技術、理賠流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定義和概念也理應一致,沒有必要單獨對商業信用保險在法律法規層面進行基礎性定義;(2)信用保險的信用風險并非僅僅是由債務人破產、解散和政府行為引起,還包括債務人的還款拖欠行為。債務人的破產、解散和政府行為屬于客觀信用風險,更多取決于債務人的還款能力,即想還款但還款不能;債務人的還款拖欠屬于主觀信用風險,更多取決于債務人的還款意愿,即能還款但不想還款。完整全面的信用風險應當包括主觀信用風險和客觀信用風險,這是信用保險的兩大核心風險內容和損因形式;(3)政府行為屬于政治風險,不應納入商業信用風險范疇。比如,買方所在國家或地區頒布法律禁止或限制買方以貿易合同載明的貨幣或其他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向被保險人支付貨款,進而導致買方無法履行付款義務,這是較為普遍的匯兌禁止或限制政治風險。[27]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商法典》對信用保險的定義有明確界定,其第1020條規定:“信用保險中,保險人有義務在法律及合同范圍內向被保險人賠償因被保險人之債務人不清償所造成之損失,包括因破產或無償還能力而造成之損失。”[28]ICISA對信用保險的定義是:“債權人為防范其債務人付款違約風險而向保險人投保的保險。”[29]此外,我國的保險法律理論研究界對信用保險的定義也進行了諸多闡述。黎建飛教授認為信用保險是指債權人向保險人投保其債務人信用風險的保險;[30]賈林青教授認為,信用保險是債權人向保險人投保,要求保險人為被保險人的信用提供保險保障的保險;[31]趙明昕博士認為,信用保險即以作為被保險人的賣方所享有的應收賬款信用利益為標的,以被保險人支付保險費和保險人承擔信用風險并提供信用管理服務為對價而在他們之間建立合同關系的保險。[32]李玉泉博士認為,信用保險是指被保險人向債務人提供信用貸款或者借貸賒銷,因債務人未能履行債務致使保險人遭受損失時,由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承擔保險賠償責任的保險。[33]
從我國《關于審理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征求意見稿)》、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商法典》、ISICA以及黎建飛教授、賈林青教授等主流保險法研究學者等各方角度綜合來看,對信用保險的定義普遍涉及以下要素:(1)信用保險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保險人、債權人和債務人,債權人是投保人和被保險人;(2)信用保險的保險責任范圍主要是債務人破產、拖欠以及政治風險因素;(3)從債務人履行義務性質和范圍來看,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必須最終指向款項的不支付,可以分為兩層意思,即首先必須是債務人的不作為行為,其次是債務人不作為對象是款項支付,并不包括其他的以不作為體現的違約行為和任何作為行為。這是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的重要區別之一。因此,本書認為信用保險的定義是債權人向保險人投保其債務人因破產、拖欠、政治因素等而未能履行還款義務的信用風險的保險。
三、信用保險并非保證擔保
盡管我國《保險法》已經明確地將信用保險作為財產保險的法定險種之一,但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業務中,仍然存在一些把信用保險等同于保證擔保的看法,比如我國臺灣地區學者袁宗蔚和桂裕認為信用保險不是保險,實際上屬于保證擔保合同,只不過采用了保險的形式。[34]甚至在司法實踐中,某些法院也會把信用保險視為保證擔保,適用《擔保法》的相關進行審理信用保險合同糾紛案件。但是,認為信用保險是獨立于保證擔保之外的保險險種的專家學者也不在少數。梁慧星教授認為,信用保險是真正的保險合同,因為信用保險的投保人(即債權人)對保險標的(債務履行)具有確定的保險利益;此外,債務不履行的保險事故是否發生并不受投保人(即債權人)的影響,這是客觀存在的不確定危險,理應屬于保險之列。[35]邢海寶教授認為,信用保險是一種損害補償手段,是財產保險的本質所在,信用保險合同是保險人與投保人訂立的獨立合同,因而信用保險合同能夠獨立存在。[36]本書認為,信用保險是獨立的保險險種,并非保證擔保,兩者不僅是在適用法律、求償順序、責任方式、責任范圍等方面存在不同,還存在以下實質性的不同方面:
(一)主要目的不同
保險的主要目的在于“風險通過全部公眾廣泛分散”。[37]信用保險與保證擔保雖然都有債權保障的作用,但主要目的不同,信用保險的主要目的是在社會化聚集并分散轉移風險,保證擔保的主要目的則是定向地保障債權。換言之,信用保險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加廣泛地實現風險的分散與損失的轉移,保證擔保的出發點則是更加強調為特定的債權提供保障。[38]
保險的本質在于危險的匯集,[39]而且保險還是一種危險轉移機制。信用保險項下,保險人承保被保險人所面臨的信用風險,被保險人可通過投保信用保險將債務人的信用風險轉移給保險人,保險人通過基于專業技術形成的保險經營機制對信用風險進行聚集、分散和轉移,讓信用風險在盡可能寬廣的范圍內交互和分散,即實現信用風險的社會化,這是保險賴以存在的根基和原則。在保證擔保中,確實也存在債務人的信用風險,但只是定向、單一的信用風險應對和保障,不存在信用風險的聚集、分散和轉移,保證人通常不會將其承擔的信用風險再轉移給其他主體,更難以形成信用風險的社會化流動。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保證人是銀行或擔保公司等盈利性主體,通常會要求債務人提供抵押、質押或者反擔保等風險保障措施,這些措施確實體現了一定的信用風險分散和轉移,但其分散、轉移的程度和范圍遠遠不能與信用保險相提并論,也無法實現信用風險分散和轉移的社會化,更為重要的是無法形成體系化、集成化的風險聚集、分散和轉移的內在機制。
(二)獨立性不同
獨立性是指某個法律行為或者制度不需要依賴其他法律行為或者制度的存在即可獨立存在。具體而言,主合同不需要其他合同的存在即可獨立存在,反之則是從合同。從合同的從屬性主要體現在發生的依附性、效力的從屬性、轉讓的從屬性和消滅的從屬性。[40]保證擔保完全依附于基礎的債權債務,具有從屬性而喪失獨立性,基礎債權債務的有效必然支持保證擔保的有效,基礎債權債務的不成立、無效、變更、撤銷或終止必然導致保證保險合同的不成立、無效、變更、撤銷或終止。對于信用保險,雖然基礎債權債務有效,信用保險合同卻可能因欠缺保險法所規定的要素或者雙方約定的條件或期限而無效或者存在效力缺失等問題。如果信用保險合同的投保人對涉及信用風險的重大事項存在隱瞞或者故意隱瞞不如實告知,導致保險人因此錯誤承保,保險人可以解除信用保險合同,并對解除信用保險合同前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責任。
信用保險的獨立性關鍵在于保險責任的獨立性,一旦信用保險合同成立,信用保險責任的承擔與否以及范圍大小并不取決于基礎債權債務合同,只遵從于信用保險合同關于保險責任的具體約定。基礎合同中的債務人如果未能履行債務并不會必然導致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保險人在確定是否需要承擔保險責任時,需要確認保險事故是否屬于保險責任范圍之內、是否存在責任免除事項,同時還需要審核投保人、被保險人是否履行了各項保險合同義務。一旦存在責任免除事項,或者投保人、被保險人未能履行各項保險合同義務,保險人即可援引保險法和信用保險合同向債權人進行抗辯,此乃信用保險的可抗辯性和獨立性。比如,由于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導致債務人無法履行債務,這屬于信用保險合同的責任除外條款,保險人有權據此拒絕承擔保險責任。在保證擔保中,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債權人就可以按照保證擔保合同約定履行保證責任。也就是說,基礎合同(即主合同)的債權人只須證明該債權債務的存在和債務人未履行債務的事實即可,除了法律或保證擔保另有特殊約定以外,保證人一般沒有實體法上的免責理由,表明保證責任作為擔保義務特有的不可抗辯屬性。[41]
信用保險獨立性的根基在于信用保險的相對無因性,其相對無因性的存在是商事交易規則類型化與獨立化發展趨勢和要求演進過程在保險領域中的體現,并源自于現代保險商業實踐追求效率、安全和便捷的內在需求。信用保險的無因性成就了其獨立性,并使得信用保險下的債權可以像所有權、票據權利一樣獨立存在及自由流轉。[42]信用保險與基礎債權債務的相對獨立性和無因性,打破了傳統保證擔保制度下的主從合同關系建構,降低了債權人對保證擔保合同基于其從屬性而易于無效、變更、撤銷所導致交易不確定性的擔憂,有助于提高交易安全性,促進權利在更大的范圍內流轉以及功能發揮。
(三)主動性不同
作為一項法定獨立的保險業務,信用保險的目的是防范被保險人參與商品交易活動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彌補其發生保險事故后遭受的損失。為了實現該目的,需要通過兩個層面的路徑:第一,被保險人的債務人未能履行付款義務導致其遭受實際經濟損失,保險人經審查后認為屬于信用保險事故符合賠付標準,向被保險人履行保險責任,保障其債權利益,這是信用保險的被動功能。第二,在投保時和承保期間,保險人通常會調查了解債務人的信用水平和履約實力,掌握債務人的風險質量;同時,憑借信用保險合同中的權利義務設置督促被保險人維持或者加強對信用風險的監控和管理,比如,借助于資信調查、信用限額審核、交易申報與回款跟蹤、逾期賬款催收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識別信用風險,防范和緩解信用風險的發生,這是信用保險的主動功能,也被稱為信用保險的治療和抑制功能。[43]前者類似于保證擔保中保證責任的實施,是信用保險損失補償效果的體現;后者則是信用保險主動的路徑實施,是風險管理手段和保障效果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體現,表明其風險保障方式更為多層次,發揮的空間更大,保障范圍和程度遠遠強于單一的、被動的保證擔保。[44]這是保證擔保所不具備的功能,但卻是信用保險的核心功能所在。
(四)主體屬性不同
美國約翰·道賓教授認為,一個合同如果是保險,必須具備如下三個因素:其一,風險分散;其二,在眾多的成員之間;其三,通過一個主要從事保險業務的保險人來進行。[45]責任主體是主要從事保險業務的保險人,這是信用保險合同能夠獨立出來,并區別于一些具有大范圍群體分散風險特征的合同的重要特征。例如,在輪胎等商品上存在廣泛的信用保險合同,這種合同通常不是因為工藝或者原材料的缺陷而訂立。作為責任主體的輪胎制造企業所主要從事的不是保險業務,其即便在眾多成員之間進行風險分散也只是附帶行為,其主要目的在于獲得生產制造的對價收入。最開始的保險合同采取了相互評估協會的形式,協會成員只需預先支付經營費用并且承諾對保險期間任何成員遭受的損失份額進行評估并承擔即可。如此安排缺乏效率和公信力,因為在發生損失評估的時候并非所有成員的態度一致并愿意支付賠款。通過保險人專門擔任承保人職責即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保險雖然本質上是契約,但由于其負債經營、社會公眾性、理賠滯后性等關鍵特征,使得其也具有顯著的身份性,各國都對保險進行許可經營,對保險人的身份和準入進行嚴格限制。因此,以保險人身份所開展的信用風險保障業務確定的屬于保險范疇,并顯著地區別于其他主體所從事的具有信用風險保障性質的業務,比如保證擔保等。
四、信用保險與保證保險的比較
信用保險與保證保險以信用風險作為承保范圍,都以債務人的履約行為作為保險標的,都以債務人未能履約作為保險事故。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存在一些將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等同視之的觀點。邢海寶教授認為,信用保險與保證保險除了投保人不同之外,都由保險人向債權人提供信用保障,二者無實質差異,因此不如將保證保險也稱為信用保險,這樣也可從名稱上就可將它和民法上的保證區別開來。[46]我國財政部在1998年發布的《關于申請辦理出口信用保險若干規定的通知》中將出口履約保證保險納入出口信用保險業務范圍內。
但是,從立法實踐來看,我國2009年《保險法》將保證保險納入財產保險險種之列,與信用保險并列,從而確立了其法定獨立險種的地位。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保險法中,很多都明確了保證保險的獨立地位。我國臺灣地區“保險法”第95條將保證保險具體列明為財產保險種類之一,并規定“保證保險人于被保險人因其受雇人不誠實行為或其債務人之不履行債務所致使損失,負賠償責任”。[47]歐洲保險合同法原則(PECIL)將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并列為具體的保險合同。[48]美國《加州保險法》將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明確列舉于保險類別中,美國《特拉華州保險法》則將保證保險視為獨立險種。[49]除了上述立法實踐的實證結果,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在投保主體、法律關系主體、具體承保范圍、信息知曉范圍等方面也存在差異。
(一)投保主體不同
信用保險合同中的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都是基礎債權債務合同中的債權人,其既履行投保人的交付保費等義務,又享有被保險人的賠償請求權等權利,權利義務集合于同一主體。而在保證保險合同中,基礎合同的債務人作為投保主體與保險人訂立保證保險合同,擔當投保人角色,更多的是履行投保人的交付保費等義務;基礎合同中債權人在保證保險合同作為受益主體存在,擔當被保險人角色,更多的是享有賠償請求權。也就是說,保證保險合同中的投保人是向保險人投保自己的信用風險,更多體現為自己增信的目的,屬于利他性保險合同;而信用保險合同中的投保人將其債務人的信用風險向保險人進行投保,更多體現為轉移自己所面臨的信用風險的目的,屬于利己性保險合同。
(二)法律關系主體不同
在信用保險合同中,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都是基礎合同中的債權人,信用保險合同法律關系只存在投保人(被保險人)和保險人這兩方直接的法律關系主體。盡管債權人的交易對手(債務人)的信用風險是投保人、被保險人以及保險人最為關注的對象,也是信用保險法律關系賴以產生的基礎,但其與保險人并未建立直接的法律關系。而在保證保險合同中,投保人(債務人)、被保險人(債權人)和保險人這三方主體建立了直接的法律關系,各主體均存在明確的權利和義務內容。
(三)具體承保范圍不同
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雖然都是承保債務人的信用風險,但對于信用風險的具體承保范圍卻存在不同。信用保險僅僅承保債務人的不付款風險,即限定于債務人在款項支付方面的不作為,這是非常狹窄的信用風險概念。因此,信用保險的產品比較定型化、標準化、通用化且種類少。而在保證保險中,通常承保債務人的履約風險,并不局限于債務人的付款行為,還包括雇員的忠誠行為、產品質量保證行為等,屬于較為廣泛的信用風險概念。因此,保證保險的產品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且難以實現標準化,更多是定制化、區域性產品。
(四)風險應對機制不同
通常而言,信用保險更多地體現風險分攤機制,即將少數人所遭受的損失在不特定的眾多投保人之間進行分攤。在信用保險合同中,保險人通過相應的風險精算方法,對被保險人可能遭受的信用風險事故所發生的頻率和損失程度進行預測和計算,在此基礎上確定保險費率、賠償比例、免賠額等具體的承保條件,投保人基于該承保條件支付相應的保險費,保險人將從每個投保人中所收取的保險費匯集而成保險基金,以此應對投保人今后可能面對的信用風險所遭受的實際損失。相比而言,保證保險也體現了一定的風險分攤機制,但其更多地表現為風險回避機制。保證保險通常被看作是保險人對義務人(投保人)提供信用的特殊手段,理論上認為保險人只對其認為不會發生違約風險的投保申請人提供相應的保證保險,而拒絕承保其認為不具備履約條件的投保申請。[50]保證保險在風險發生的應對機制上更多地體現為有或無、零或一的指導思想,一般不存在中間路線。
此外,保證保險的保險人在對權利人(被保險人)履行了賠付義務后,將直接向義務人(投保人)進行對應追償,將信用風險直接追溯回風險源本身,由投保人最終承擔其信用風險所造成的損失。由此看出,保證保險中的信用風險以及損失仍然鎖定于投保人,并未在非特定的不同的投保人主體之間進行風險轉移和分攤。
(五)信息知曉范圍不同
在信用保險合同中,基礎合同中的債務人一般都不能知道其債權人與保險人之間就其信用風險作為保險標的訂立信用保險合同,這是信用保險賴以存在的前提,否則將造成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泛濫。債務人是風險主體且無需承擔相應保險法律關系中的義務和責任,一旦其知曉信用保險的存在,將有可能誘發其違約動機,造成本可避免的信用風險甚至道德風險。而在保證保險合同中,基礎合同中的債務人作為投保人就自己的信用風險作為保險標的向保險人投保,其明確知曉保證保險合同的存在,更容易誘發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因此,保險人有必要對投保人施以更多的義務約束和權利制衡,比如信用信息資料、履約資料的提供以及接受保險人的調查和詢問,同時高度關注投保人的信用狀況調查。[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