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風險及信用保險法律制度研究
- 張振華
- 7393字
- 2019-11-22 16:33:29
第一章 信用保險的特征和功能
第一節 從信用到信用風險的演進
一、信用的起源和本質
(一)信用的歷史演變
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的中國,一直以來都是極為推崇與人為信,以此作為中國人最為重要的道德傳統之一。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統層面而言,“信”者,誠實不欺也。[1]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信”逐步演化出“信用”的概念,除了保有最初的“誠實”等道德內涵外,其已經更加側重于強調經濟意義上的“價值交換”等特征。《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信用是為得到或提供貨物或服務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諾在將來付給報酬的方法以及一方是否通過信貸與另一方做交易,取決于他對債務人的特點、償還能力和提供的擔保的估計”。[2]信用已經從最初的仁義、誠實等道德情操范疇逐漸演化為體現履約、交換和償還等內容的現代經濟和法律范疇。
英國的C.達韋南特曾經說過,“在所有僅存于人類思維內的存在中,沒有什么比信用更奇異和美好的了。信用從來不能強制,信用有賴于看法,信用取決于我們的希望和恐懼之情,它經常不期而至,又經常不辭而別;而一旦失去,就難以完全恢復”。[3]從西方國家來看,“信用”(Credit)一詞源于拉丁文“CREDERE”,與古代中國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其最初含義也是“誠實、信任、信賴”。隨著商業社會的逐步發展,12世紀的歐洲出現了賒銷交易方式,“信用”的經濟含義逐步凸顯。到了16世紀的歐洲,憑借全球探險進程的加快以及越來越多的新大陸被發現,歐洲各國的經濟和貿易快速發展,國內外商品交易越來越活躍,極大地促進了賒銷等信用交易方式的發展。商人們必須把經過長途跋涉、漂洋過海才能送達的貨物交給異地的貿易代理商代為銷售,等到貨物銷售完畢后才能收回貨款。如此情況下,貨物的空間距離導致了貨款的時間距離,產生了信用風險,異地代理商的信用狀況尤其重要。17世紀之后,歐洲的銀行也加快了商業化發展步伐,逐步向貿易商借貸資金。由于銀行的貸款利率較低,銷售商的資金較為寬裕,采取了更為寬松的銷售條件,使得賒銷交易更為普及。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后的休養生息,世界經濟逐步恢復并進入快車道,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商品市場空前繁榮。商人們漸漸感到,市場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使銷售壓力越來越大。于是,賒銷等信用交易方式又開始普及和盛行。到20世紀80年代,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貿易中,賒銷已經達到全部銷售的90%以上,而且這個比例還在繼續上升。[4]
(二)信用的內涵裂變
對于信用的概念和本質,法律學者從法律角度進行了探究和界定。王利明教授認為信用是民事主體在社會上所獲得的與其經濟能力相適應的經濟評價。[5]吳漢東教授認為法律意義上的信用是指民事主體所擁有的債務清償能力在社會化范內內所獲得的信賴和評價。[6]楊立新教授認為信用是指民事主體所擁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信賴與評價。[7]三位學者雖然看法略有不同,但都認為信用的本質是通過內外兩個層次體現,即內在于主體自身經濟能力并外化于信賴和評價。對信用主體的信賴和評價必須基于主客觀相統一的經濟能力。主客觀相統一的經濟能力包括履約意愿和履約能力。履約意愿是指債務人在約定期限內保證履行義務的主觀態度,即“想不想履約”;履約能力是指債務人在特定期限內實際履行義務的客觀能力,即“能不能履約”,這與債務人的經濟狀況密切相關。
信用的本質內在于主體自身經濟能力并外化于信賴和評價,其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客觀性。雖然信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主體的意愿或者態度,但信用的存在、發展和變化是客觀的,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主體客觀性。信用主體通常是民事主體,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等客觀存在的主體。(2)內容客觀性。信用的產生和變化依賴于信用主體的經濟能力,其體現主客觀相統一,但仍以客觀內容為基礎,即信用主體的履約能力,作為主觀方面的履約意愿只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影響履約能力。(3)表現形式客觀性。作為信用核心的信賴和評價建立在對主體經濟能力進行綜合客觀評價的基礎上。信賴和評價雖然是外化形式,但無法偏離主體經濟能力,尤其是從大范圍和長周期角度來看,信賴和評價與主體經濟能力正相關,如實客觀地反映主體經濟能力。第二,社會性。首先,信用體現為一種社會心理,也是安全感的體現。這種安全感不是虛無縹緲,必須生成于受信人的資信實力基礎之上,最終由授信人通過理性的分析和判斷予以確定。其次,信用外化為一種社會關系。信用不是僅僅囿于個體的孤立行為,而是不同的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交互聯結。隨著社會主體范圍的擴大,這種兩兩的交互關系變成多個兩兩交互關系甚至多極關系,進而裂變為不特定的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間的社會化關系,主體身份在頻繁轉變,某個信用關系鏈中的授信人在另一個信用交易中則是受信人。第三,財產性。隨著社會進步以及經濟發展,信用的財產性逐步凸顯,信用在市場交易中已經外化為一種獨立的財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信用越來越被獨立地認為就是財產類型之一。主體的信用與其經濟能力、經營業績好壞有著直接的關系,經濟能力和償債意愿越強,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就越好,信用越高;信用越高,就具有更強的融資能力,也可以更好地與其他主體進行經濟交往和社會聯系,產生更強的市場競爭力、盈利能力。特別是對于企業而言,信用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無形財產——商譽,這種財產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甚至可以評估作價、對外出資。第四,人格性。在市場經濟和人格商業化越來越激烈的環境中,信用本身所具有的人格屬性可能會有所弱化,但并非消亡,信用的人格屬性仍有其存在的基礎和依據。信用是一種資格、一種道德上的人格利益。在信用的發展史中,誠實、守信的良好品德等人格方面的因素與財產因素既相聯系、又相分離,發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信用的人格利益在人類價值發現和創造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信用的屬性特征
(一)信用的倫理屬性
信用起源于道德倫理范疇,是行為人信守諾言、忠人之托的道德品行體現。信用一詞在我國歷史上最早見諸春秋戰國時期的《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以及《史記·陳涉世家》:“陳王信用之。”溯及原始本意,信用是指“信任而使用”,體現主體的主動性,也就是現在理解的用人不疑。隨著歷史的變遷,信用又被理解為“獲得信任”,體現主體的被動性,也就是說某人誠信可靠,信守諾言,進而獲得他人的信任。[8]早期的信用,更多的將社會倫理、道德操守、日常規范融入其內涵之中,是普通老百姓心中所理解的“言而有信”、“無信而不立”。一個人失去信用就意味著與之交往的人將面臨不可預測的道德風險。在這個層面上,信用往往屬于道德價值判斷的一般義務,即含有對行為實踐者未來行為的潛在可能性的預設,是現在評價過去、引導未來的判斷。[9]《三國演義》中,關公保護兩位皇嫂千里走單騎,絲毫沒有非禮之處;白帝城劉備托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天下大亂、諸侯紛爭、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動蕩年代,這種高度體現了信用的托妻寄子典故,為社會和百姓所稱贊和向往,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信用的經濟屬性
信用作為經濟活動的基本要求,是指一種建立在對授信人對受信人償付承諾的信任的基礎上,使后者無須支付現金即可獲得商品、服務或者貨幣的能力。當人類進入生產資料私有化和商品生產社會化階段,通過貨幣流通的廣泛化,經濟關系逐步體現為商品賒銷或貨幣信貸等形式,貨幣或商品實現有條件的讓渡運動。[10]社會化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是信用賴以產生的兩個基礎前提條件。在生產資料私有制背景下,人們對生產生活資料的占有具有排他性,不能隨意地占有他人所有的生產生活資料。如此相互作用,便形成了依賴性和排他性之間的矛盾即每個人對生產生活資料需求的多樣性與每個人所能夠生產的生產生活資料占有的單一性之間的矛盾。正是由于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所造成的前述矛盾,推動了以借貸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信用的產生。人們為了更好地生產和生活,就必須盡可能地緩和甚至解決因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所造成的依賴性與排他性之間的矛盾。于是乎,不同的個體之間都努力嘗試進行一定的交換活動,在交換過程中互通有無,以滿足不同主體對生產生活資料多樣化的需求。但是,在很多現實情況中,交換雙方因各自或雙方條件和能力的制約,往往并不一定能夠順利地進行彼此之間的交換活動并達到目的。盡管存在諸多障礙,但矛盾的解決過程并未停滯,人們基于強烈的需求而不得不進行更多的嘗試和探索。在此背景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掃除交換障礙、促進交換進程并最終實現交換目的的借貸活動便因此而產生。如此一來,不同主體之間的信用活動或信用關系也就相應地適時產生,尤其是在商品貨幣關系有了長足發展之后,“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的發展使商品買賣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了分離”,[11]人們之間的借貸規模和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從而促進人們之間的信用活動和信用關系的規模和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通過信用的創造,使其成為修正物質運動和資金流通之間不匹配的橋梁,通過此信用之橋梁,大大地促進貨物流通和資金流動。
(三)信用的法律屬性
信用在法律上體現為一定的權益,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信用的權益本質屬性是什么,法學理論界存在不同看法:信用在法律上體現為一定的權益,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對于信用的權益本質,法學界存在以下幾種觀點:其一,信用屬于人格權。梅仲協先生在《民法要義》中談到:“按人格權(德)一語,系德國學者所創設,據Egger氏之解釋,凡保證吾人能力所及,對于第三人得以享受之權利,無論為精神的或經濟的關系,其與吾人生存上不可分離者,均屬之。例如生命、健康、貞操、秘密、姓名、信用及勞動力是。”[12]其二,信用屬于財產權。吳漢東教授認為,信用不是一種人格利益,而應歸類于無形財產的范疇,其理由如下:(1)信用是特定民事主體的財產利益。財產的性質表現為一定的經濟利益,對于民事主體而言,信用作為影響當事人獲得一定交易利益的特殊經濟能力,其價值在于通過信用交換的形式獲得對等的交換價值。(2)信用是一種沒有物質形態的無形財產利益。財產的本質在于其內容的經濟利益性,而不問其表現形態如何。信用是關于經濟信賴的一種社會評價,反映的是特定主體的特殊經濟能力。它雖然具有財產意義,但不具有最終的物質產品形態。信用或是與商譽一起作為特殊價值形態的財產列入企業會計表中的無形資產類別,或是通過專門的評估機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加以量化。(3)信用主要是以匯票、信用證、資信文件為載體的財產利益。信用是一種關于經濟信賴的社會評價,它存在于商品交換與商業貿易之中,因此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為當事人各方所認識、所接受。[13]其三,近些年來有學者提出信用權是一種兼具人格權與財產權性質的商事人格權。首先,信用具有人格性,信用是一種資格、一種道德上的人格利益。其次,信用具有財產性,信用體現為一種以財產為基礎的信用——財產信用,并且信用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無形財產,同時侵害商業信用主要承擔財產責任。[14]
本書認為,法律對利益的發現和確認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而變遷,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民事權利二元性理論角度的視野下,財產權和人格權均內在地具有財產利益和精神利益,只是由于兩種利益在兩者中的比例不同,從而決定了主體對不同權利客體的處分屬性也不同。[15]盡管信用起源于人格權,但隨著歷史時間的推移和社會背景的轉型,信用的作用和意義更多地體現在經濟和商業領域,其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功能更為自然,也更為突出,財產權益已經是信用的最重要內涵和外化。因此,法律應對其更為顯著和濃重的財產權益屬性予以確認。
此外,信用也是法律語境下的契約。英國18世紀法律學家梅因認為所有社會進步的運動都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從傳統身份社會到現代契約社會的演進意味著要從熟人倫理走向契約精神。在社會化大生產時代背景下,要在陌生人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必然會出現通過平等協商簽訂的契約,并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起一種外在的強制力約束來保障交易實現。契約精神不但體現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風險管理規則,也蘊含平等、誠信、公正等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信用是契約的基石和精髓,任何契約達成之日,就是誠信履行諾言之時;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履行相應義務;獲取利益的同時,也必須承擔風險。在一個正常社會里,契約的功能就是運用契約規范和約束人們的經濟和社會行為,確保每個社會成員合理合法的利益,即保護守信、懲戒失信。
三、信用風險的可保性認識
信用的存在可能會發生信用風險,一旦信用風險確定發生,必然會隨之產生相應的消極影響和不利后果,進而形成可以確定和評估的經濟損失。馬克思對信用所帶來的風險及消極影響進行過深入的闡述:其一,信用導致投機行為的發生。關于信用與投機的關系,馬克思指出:“信用又使買和賣的行為可以互相分離較長的時間,因而成為投機的基礎。”[16]同時,他還指出:“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他人的資本,他人的財產,從而他人的勞動的權利。”[17]前述兩個因素的交織,使得信用容易導致賭博、欺詐和投機等行為的發生。其二,信用蘊藏著發生經濟危機的風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信用的助推可能會造成對商品的虛假需求,同時通過乘數效應和規模放大,進而產生經濟泡沫。這種經濟泡沫在信用的刺激下又進一步地激活和膨脹,最終會引發經濟泡沫因過分地膨脹而破裂。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會使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整個債務鏈條斷裂,從而不可避免地在經濟領域引發一定的債務危機,甚至進而引發較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其三,信用還容易導致資源配置的失靈。[18]
信用風險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所面臨的眾多風險中的一種,并且是較為特殊的一種風險。信用風險一般可以從廣義信用風險和狹義信用風險兩個維度進行闡釋,狹義信用風險是指還款風險,即在貨物或者服務貿易以及資金融通過程中由于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導致債務人不能按時付款,最終造成債權人實際損失的可能性;而廣義信用風險則是指各種交易主體在其經濟活動中所面臨的違約風險,如不支付價款、不交付貨物、不提供服務、不償還借款、不履行特定行為或者實施了某種禁止行為等,這種由于交易對方不履約所帶來的風險被統稱為信用風險。[19]本書中所論述的信用風險是狹義的信用風險,即債務人未能依約履行付款義務所造成債權人損失的風險。根據性質標準劃分,信用風險還分為客觀違約風險和主觀違約風險。客觀違約風險指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所導致債務人不能還款,從而對債權人造成損失的風險,即“想還但還款不能”。主觀違約風險指債務人出于主觀故意而在有能力還款的情況下拒絕履行還款義務,從而對債權人造成損失的風險,即“能還但不想還款”。
傳統的保險理論對風險的可保性進行了相當嚴格的條件限定,傳統的保險經營也是在可保性風險條件確認的基礎上才給予承保。原則上,適合承保的風險應當具備以下要件:經濟上具有可行性,即損失的潛在嚴重性很大,但損失發生的概率較小;具有獨立、同分布的大量同質風險標的,符合保險經營的大數法則要求;損失的概率分布可以被確定,計算保費時保險人能對客觀存在的損失分布作出正確的判斷;損失可以確定和計量,即損失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都可被確定以及損失金額可以測定;風險必須是偶然的,存在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風險的發生超出了投保人的控制范圍,且與投保人的任何行為無關;風險必須是意外的,是不可預知的,不是投保人的故意行為。[20]從信用風險的本質和特征來看,其基本符合可保性要件中的經濟可行性、大數法則、損失概率分布、損失確定和計量等多數要求,總體上具有可保性。但由于顯著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特性而導致其在符合風險發生偶然性和意外性等要求方面存在較大的欠缺,使得信用風險的可保性有所下降,與火災、交通意外等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風險相比,信用風險的可保性確實存在弱化情形。實踐中基本不存在與傳統的可保風險條件標準完全符合的實際風險,傳統的可保風險條件也只能作為相對的標準進行引導和遵從。人類社會在進步,其面臨的各種風險也在日益不同,保險公司資本實力持續增強、承保理賠技術日臻完善、風險識別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以及再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達,原來屬于不可保的風險也會逐步地變成可保風險,比如巨災風險、農業風險、藝術品風險等。同時,為了在激烈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保險公司在業務范圍方面不得不推陳出新,由此導致實務界在實踐中對傳統的風險可保性界定條件作出更多的反思和調整,順應實際變化和實踐需要,創新可保性標的和范圍,逐步拓寬風險可保性條件。在此背景下,信用風險的可保性盡管存在弱化之情形,但并非絕對、必然地缺乏可保性,保險公司需要做的是如何提升信用風險的可保性,將其由弱承保性轉化為強承保性。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信用保險逐步成熟,承保理賠技術日益完善,在應對道德風險、逆向選擇以及提升信用風險承保性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1)堅持統保原則,要求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將所有的賒銷交易都予以投保,實現信用風險的組合化和平衡性;(2)堅持風險共擔原則,對每一次信用風險事故都設置了賠償比例,提升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風險自留比例;(3)將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故意和重大過錯納入除外責任,強化信用風險的客觀性、偶然性和純粹性;(4)設置被保險人定期申報賒銷交易的義務,過程化管控信用風險;(5)強化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如實告知義務,不僅是承保前的如實告知,還包括出單后的整個承保過程中的如實告知。
此外,從保險利益標準的角度來衡量,信用風險也具備可保性。我國《保險法》第12條第6款規定:“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投保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當投保人將人的生命或者身體以及財產作為保險標的投保時,保險利益是否存在就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排除賭博可能性、避免道德風險以及限制損害賠償程度是保險利益賴以存在的重要理由。[21]財產保險中的保險利益若要存在,必須是合法、確定的經濟利益。信用保險中的保險利益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債務人所享有的債權,該債權利益是合法、確定的利益,同時也是能以貨幣進行衡量評估的利益,即經濟利益。具體而言,被保險人對作為保險標的的應收賬款享有合法債權,有合法依據要求債務人按時償還,如果債務人屆時不履行應盡的還款義務,債權人就會遭受到實際而確定的損失,不確定性的風險發生轉化為確定的經濟損失,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