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卷 群體心理

Book I: The Mind of Crowds

第一章 群體的一般特征

Chapter 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rowds

群體中的個體表現出來的新的特點主要有:

自我意識的消失;

無意識人格的突出;

思想與情感因暗示的力量和相互傳染的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

迅速將暗示轉化為現實的行動,或表現出行動的傾向。

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是什么構成了群體

一般看來,所謂群體,指的是許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情況。

不管他們擁有哪個國家的國籍,屬于哪個民族;不管他們的職業、年齡與性別;也不管是因為什么事情把他們聚集在一起,總之,只要他們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群體。

但從心理學角度看來,“群體”一詞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在一定的條件下,并且只有在那些環境下,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人才會表現出一些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時所沒有的全新的特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許我們會認為,盡管聚集在一起的人是群體中人,但他們每一個人仍和孤立的個體一樣,是完全獨立的。

對此,現代心理學卻不以為然。

在現代心理學看來,群體一旦形成,就會有群體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與組成群體的個體所具有的特點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相比其他的群體而言,這些特點又是他們所共有的。從某種程度上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幾乎所有的群體都一樣,它們都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當人們聚集在一起形成群體時,他們的感情與思想,就會趨于一致,就是說,這是組成群體的所有個體的共同要求與愿望。這樣的共同要求與愿望會讓他們暫時保留自己的個性,進而達成共識,朝同一個方向眺望,最后形成群體心理。

這時候,那些聚集在一起組成群體的人,就都進入了一種狀態,因為至今學術界都沒有為這種狀態找到一個恰當的說法,所以姑且讓我稱之為組織化群體吧。

這種組織化群體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體,由群體精神統一規律支配著。

組織化群體的構成條件

顯然,僅憑這樣一個事實——偶然出現在同一個場合因而聚集在同一個地方的人是不足以獲得組織化群體的特點的。從心理學角度看,就算有一千個人偶然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如果他們沒有明確一致的目標,也不能稱其為群體。

要想構成這種意義上的群體,具備組織化群體的特征,先得有一定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缺少了這些前提條件,聚集在一起的人,就稱不上是群體。因此,我們需要知道這些條件,并對這些條件的性質加以確定。

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能否構成組織化群體,其首要特征主要有兩點:一是個體的有意識個性的消失,二是個體感情與思想都有明確的轉變。

但有時候,在強烈的情感作用下,人們即使沒有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場合中,但可能也符合這兩個條件,因此也可以構成一個組織化群體,并因而獲得組織化群體的特征,如民族事件中的人們就屬于這樣的情況。

這時候,某個偶然事件或時間就可以讓這些原本處于分散狀態的人迅速聚集在一起活動起來,如此一來,他們就立即表現為同一種心理特征,即獲得組織化群體特有的特征。

因此,有時候五六個人就可能會形成一個組織化群體,而有時候,縱然有成千上萬的人偶然聚集在一起,卻還是不能構成這樣的群體。

除此之外,還應該看到,盡管我們不會看到一個民族同時聚集在同一個場合的情況,但在某些情況下,他們也可能會成為一個組織化群體。

群體之間的共性與個性

組織化群體形成之后,就具有一些暫時而又十分鮮明的普遍性特征。除此之外,各個組織化群體還具有自己的特征。這些特征會因為構成群體的要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各個群體的精神結構是存在各種區別的。

由此看來,要對組織化群體進行分類并不是件難事。當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后,便不難發現,異質性群體(即構成要素不相同的群體)與同質性群體(即構成要素如宗派、身份或階級等大致相同的群體)之間會有某些共同的特點,即共性;除此之外,群體與群體之間還會有自身的某些特點,即個性;而區別不同群體的正是這些個性。

研究群體共性與個性的方法

在我們致力于研究不同類型的組織化群體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一下它們的共性。對于這個問題,我將采取自然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在投身于一個族系的個性特點研究之前,先描述一下這個族系的共性特征。

但是,要對群體心理做一個準確無誤的描述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群體心理不但會隨著種族和構成要素的不同而不同,也會因刺激群體的事件的本質和強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而這個問題,在個體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同樣也會遇到,同樣也是一個難題。

只有環境的完全一致性,才會造成明顯單一的性格。

我也曾在其他地方提到過:所有精神結構都包含著各種性格的可能性,而能讓這種可能性表現出來的正是環境的突變。

按照這樣的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法國國民公會中那些最殘忍和野蠻的成員會是不傷害人的人,這是因為在正常環境下他們是平和的公證人,或是善良的官員;當暴風雨過去之后,他們便又都恢復到了風暴前的那種謹小慎微與遵紀守法的性格,拿破侖就是在這樣的人中找到他的大多數臣民的。

在這里,我無法研究組織化強弱程度不同的群體,所以,我們將集中精力研究那些已經完全組織化的群體。

這樣一來,我們便能看到群體將會變成什么樣子,而不是看到它們一成不變的樣子。只有在這種發達的組織化群體身上,種族中那些看起來永不改變的主要特征才會被賦予某些全新的、獨特的特點。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整個群體的感情和思想才會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也同樣只有在這時候,前面我所說的群體精神的統一性的心理學現象才會開始發揮它該有的作用。

在群體的所有心理特征中,有些特征可能與個體所具有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相反,有些特征則可能完全為群體所特有,并且,這些特征只能在群體中看到。而這正是我首先要研究的群體特征,并旨在揭示它們的重要性。

群體成員共有的心理特征

一個組織化群體所表現出來的最讓人震驚的特點有:構成這個群體的成員,不管他們是誰,也不管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別、智商是否相同,只要他們構成一個群體這件事成為了事實,那么他們就具備了群體的某種心理。

而這種心理的獲得,會讓他們的感情、思維和行為與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時所具有的完全不同。

當他們以獨立個體的身份存在時,有的思想和感情根本就不會形成,也絕不會被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除非他們能夠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個群體。

組織化群體是一個由異質性要素所構成的暫時存在物,當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好比是結合成生命體的細胞一樣,會表現出與單個細胞完全不一樣的特點。

與我的觀點截然相反的是偉大的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的觀點,他認為:在形成一個群體的人群中,存在構成要素的總和或它們的平均值。

他的觀點是錯誤的。

因為實際情況是:正像某些化學物質(如酸和堿)發生化學反應后生成某種新物質一樣,新物質的特性會與生成它的那些物質所具有的特征截然不同。

而群體與個體之間,也正是這樣一種關系。

無意識對群體的影響

要證明構成群體的個體不同于獨立的個體這一點,并不難。

但若想找出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就有一定的難度了。

假如一定要探究這其中的緣由,那么首先我們應當謹記的就是現代心理學所論證過的一個相關的真理:不論是在有機體的實際生活中,還是在其智力活動中,無意識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但這種決定性的作用卻影響不了我們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精神生活中,無意識所發揮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倘若我們認為無意識的這種決定性作用在我們的精神生活中也有決定性的力量,那么我們去觀察人類的精神生活時就很容易陷入困頓中,因為即便是最細心的分析家與最敏銳的觀察家,也只能找到一小部分主導人類行為的無意識動機,而這,也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

人類有意識的行為,是無意識深層心理結構的產物,而這種心理結構是在遺傳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

在這個深層心理結構之中,蘊藏著一種生物種族世代相傳的共性特征,而這種共性特征構成了這種生物種族的先天秉性。

我們的行為背后常常蘊藏著某種緣由,當我們試圖為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以讓別人充分了解自己的動機時,便能明顯感覺到,有的原因是可以說明白的,而有的原因卻無法說清楚。

我們的大多數的日常行為,正是這些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的隱蔽動機所造成的結果。

正是生物種族世代相傳的無意識構成了每一個種族的先天秉性,在這一點上,同屬一個種族的個體尤為相像。

而使它們產生差別的,更多的是有意識層面上的努力,比如教育。

教育固然能夠讓同一個種族的人表現出不同的特質,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種族中那獨特的遺傳因素。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應該就是智力了。

不過,盡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但是同一種族的人的天性與情感卻有著驚人的一致。

在一切有關情感的事情上,如宗教信仰、政治觀點、道德評價和個人喜惡與愛憎等,即便是最杰出的人,也難以比一般人表現得更高明。

在智力上,鞋匠和數學家之間可能有無法逾越的鴻溝,但在性格上,他們可能沒有任何差別。

在種族中,幾乎所有的個體都具有這樣的深受人類無意識因素支配的普遍性特征。

被掩蓋和吞噬的才智差別

正是這些特征讓群體具有了普遍性特征,即群體的共性特點。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個體的才能和個性才會被弱化和削弱,那就是當個體進入群體中,并且具有群體的普遍心理的時候。這時候,個體本來的異質性完全被群體的同質性所掩蓋和吞噬,居于領導地位的不再是個體的意識,而是無意識,并且由后者決定群體的智慧。

但是,群體通常只有很一般的才情與智慧。

正因為如此,群體才無法完成對智力要求較高的工作。比如說,通常情況下,碰到有關群體普遍利益的難題時,由才智卓著的杰出人士組成的議會所做出的決定并不會比一群智力平庸的人聚集在一起做出的決定明智多少,盡管這些杰出人士可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學者。

通常情況下,在群體意識的指導下,他們也只能用普通人天生的一般才智去解決眼前的問題。

可見,在群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當做一個群體的話,它并不會比伏爾泰更聰明。盡管表面上看來,前者在智力上可能具有絕對的優勢,殊不知,群體能累加的并不是聰明,恰恰相反,是愚蠢。可見,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伏爾泰比“整個世界”聰明。

試想,倘若構成群體中的個體只是為了把他們共同享有的普通品質累加在一起,以最終表現自己的低下與平庸的智力的話,那么,最初我們所提到的群體具有它全新而又獨特的特點又該從何說起呢?

而這,正是本書要回答的問題。

是誰讓群體具有全新的特點

群體具有獨立的個體所不具備的特點,這種現象是由不同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一個原因是:本能的欲望。僅從數量上考慮,進入群體的個體會感覺到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而激發個體這股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本能的欲望。

當構成群體的個體是獨立的個體時,這種本能是需要加以控制和限制的。

當屬于某個群體時,因為群體無名無姓,所以,即便無限地縱容自己的本能欲望,也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因此,曾一直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就蕩然無存了。

而群體得到的,則是最為原始的本能欲望的宣泄與表達。

第二個原因是:傳染的力量。這一原因決定著群體特征與其發展方向。

在群體中,傳染是一種常見卻又難以解釋清楚的現象。要解釋清楚這一現象,我們必須把它看做是一種催眠現象或方法。

在群體中,對于任何一種感情和行為,只要這種感情與行為有傳染性,便都可以讓群體中的個體隨時準備為群體的利益而放棄個人的利益。

顯然,這是與個人的天性截然對立的傾向。也就是說,倘若他沒有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他就不具備這樣的意識或能力。

一個被群體感情和行為傳染的人,他的舉止容易聽憑群體力量的主宰,這時候他的內心會油然升起一種悲愴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會讓他與往常的自己截然不同。

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必然會被群體的感情和行為所傳染——如果他沒有感受到群體的感情和行為,那么他就可能會淪為群體感情和行為的敵人。

而被傳染了的個人則會聽憑群體的意志而竭心盡力,直到他們所屬的群體不斷分化直至完全解散,這種被傳染的感情和行為才會停止或消失。

第三個原因:暗示。決定群體中的個體所具備的特征與獨立的個體不同的正是這個原因,它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事實上,它也充分表現出群體容易接受暗示的心理特征,而這一心理特征正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傳染作用的結果。

這是一種奇特的心理現象,若要進一步理解和解釋這種現象,只有近代心理學的某些發現才能助我們一臂之力。

如今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在某些過程或方法的作用下,人可能會陷入一種完全失去自我意識的狀態,也就是說,人難以時刻主宰自己。而更為可怕的是,當人們因此失去自我意識時,會對致使自己失去個人意識的暗示者言聽計從,會做出一些同自己本來的性格和慣常的行為習慣相矛盾的舉動來。

近代心理學家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詳細的觀察資料,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個體融入群體中一段時間后,表面看來,可能并沒什么根本性的變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快個體就會發現——或者深受群體催眠作用的影響,或者受到某些自己也不清楚的原因的影響——自己已經進入了某種特殊的狀態。

這種特殊的狀態類似于被催眠師催眠后的患者所處的無意識或迷幻的狀態。這時候,患者的大腦完全被麻痹了,他停止了思維,也不會思考了,變成了自己脊椎神經中受催眠師隨意支配的無意識活動的奴隸。

自然而然,此時,他那有意識的自我人格便蕩然無存了,而他那原本明晰的意識力與辨別力也不復存在了。他的感情與思想無不受無意識這個催眠師的左右與控制。

總的看來,組織化群體中的個體就處于這樣的狀態中。

這時候,群體中的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已經完全沒有判斷力與辨別力了,無論他在做什么或想什么,抑或他準備做什么,他都沒有認知的意識,也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但也正如受到催眠的患者,一方面,群體中的個體的理智力量與自控能力遭到群體的破壞,另一方面,個體的其他能力也會得到加強。

為了完成某項任務,受到暗示作用影響的個體會以無法抗拒的激情和沖動行動起來,這樣的行動,是他們平常不會有的,也是他們自己難以想象的。

如果說有什么力量比被催眠者那股沖動更強大的話,那就是群體的這種沖動了。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對群體中所有的個體來說,暗示都會起到相同的作用,并且,這種作用會隨著傳染的力量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影響能力和范圍。

除非個體的個性強大到能夠抵擋這種力量,否則根本無法讓這種沖動安靜下來。

而事實上,群體中這樣的人寥寥無幾。因此,較之群體沖動的力量,個體的抵抗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也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充其量,他們只能用不同的暗示來改變群體力量發生作用的方向。

因此,有時只需一句悅耳的話,或是一個能夠適時喚醒群體的生動形象,就足以改變群體的行為,讓他們表現出另外一副樣子,比如由殘忍轉為溫和。

野蠻無知的玩偶

如此看來,群體中的個體所表現出來的新的特點主要有:自我意識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突出;在暗示和傳染的作用下,思想和感情轉向了一個明確的、共同的方向;迅速將暗示轉化為切實的行動,或表現出行動的傾向這四點。

這時候,那些構成群體的有著明確的身份與性格的個體已經消失了,他們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了,已經完全淪為一個不再受自己意志的控制和支配的玩偶了。

群體中的個體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時,在為人處世方面總有明確的目標。但是當他們深處群體中時,卻不清楚自己的動機與目標。

這就好比鮮活的個體生物清楚自己的行為,但成為某個群體的組成細胞時,卻不清楚自己的行為一樣。

對于一個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來說,此時他的智力多半是讓人失望的,也是靠不住的。

這就表明,群體中的個體,單單就他已成為一個有機群體的成員這一事實來看,他已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了好幾步。

因為獨立存在且有自己的意識時,他可能是一個有教養的、有素質的人,而一旦他成為群體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時,便會立即退化為原始人——野蠻且無知。

因為這時候,他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源自其本能的要求與決定。本能讓他變得殘暴與狂熱,這時候,就連原始人的熱情和英雄主義也可能出現在他身上。

他還有一點與原始人更相似,那就是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種言辭和形象的蠱惑和影響,但是,當他以獨立的個體存在的時候,這些言辭和形象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群體中的個體常常會做出一些與自己利益和生活習慣相悖的事情來。

打個比方來說,群體中的個體好比是空氣中的一粒微塵,它隨風而飄,卻完全不受自己支配。

驚人的群體行為

正因為群體中的個體是如此遙遠地背離了他本來的存在,所以,很多時候,群體中的人對這個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不會堅持自己的判斷力與辨別力。因此,我們才會看到陪審團中的人會做出平常他們自己會堅決反對的判決;而議會成員也會通過議員平常完全不可能贊成的法律法規。

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中每一個委員作為獨立的個體時,都是性情溫和的開明人士,但這樣知書達禮的人構成群體之后,他們便毫不猶豫地擁護起了最野蠻和最殘暴的提議,并親手將無辜的人送上了斷頭臺。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違背自己的利益,會放棄自己勢不可侵的權力,甚至會對自己人大開殺戒。

除了行動上與他本人原本的言行舉止會有根本的差別之外,群體中的個體的思想和感情也會與平時存在很大的差異。

這種轉變既深刻又徹底,因而會帶給旁人一種精神上的震撼。比如,守財奴可能會變成一個揮霍無度的人,懷疑論者可能變成某種宗教的最虔誠的信徒,誠實的人可能會變成一個謊話連篇的人,正直的人可能會變得兇神惡煞,而懦夫也可能會變得英勇無畏。

論證這一奇異心理現象的事例不勝枚舉。但最值得一提的還是1789年8月4日的那個夜晚發生在法國的一件事。

那天晚上,法國的貴族們在一時的激情和沖動的刺激下,全體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特權。然而若要他們每個人獨立思考這件事時,是沒有人會贊成這樣的提案的。

歷史的創造者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在智力上,群體總是要低于構成群體的個體,因此,面對一切有關智力的問題,我們絕不能依靠群體去解決。

2.但在感情和它所引發的行為上,群體可能會比個體有力量得多,也可能不及個體有力量,這完全取決于群體所處的環境。

3.在終極結果上,群體會有什么樣的感情和行為,取決于群體所受到的暗示的性質。這正是僅從犯罪角度研究群體行為的人所忽略的一點。群體受到消極影響的時候,可能會走上集體犯罪的道路,事實亦然,群體通常罪行重重,但群體通常也是英雄主義壯舉產生的地方。

會為一種教義或是觀念而憤然就義的,通常不是個人,而是群體。因為群體比個人更可能會滿懷熱情去追求某種榮譽,而完全置生死于度外。

只有群體,才會像1793年那樣,即便遭到反法同盟的猛烈攻擊,也會誓死捍衛自己的祖國。

無疑,類似這樣的英雄主義不是有意識的行為,而是建立在深層心理結構上的無意識的沖動。

不要小看這種無意識的英雄主義,因為創造和改變歷史的不是別的,正是它。

如果人們總是本著冷酷無情的態度行事,那么關于這樣的歷史記錄是會少之又少的。

群體的個性

在大致地研究了群體的主要特征之后,我們還需要對這些特征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的過程中,應當看到,群體在感情上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特點,如沖動、暴躁、缺乏理性、缺乏辨別力與批判精神等,大抵在野蠻人等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體中也能一目了然。

關于這一點,在本書中我只順帶提及,并不做明確的論證。

因為這對那些深諳原始人類心理學智慧的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而對那些一無所知的人來說,也不足以讓他們信服。

下面,我將一一列舉在大多數群體中都能看到的不同的個性特征。

■ 群體與個體對刺激因素的不同反應

研究群體的基本特征時,我們曾說過:群體幾乎完全受無意識動機的支配。很多時候,它們的感情和行為根本無關理性與智力。

也就是說,群體中的人,其感情和行為不是受大腦支配的,而主要是在脊椎神經的刺激下出現的本能反應。

從這個意義說,群體與原始人沒有什么差別。

而從群體的行動來看,任何一種感情或行為上的刺激都可能會對群體中的所有個體產生控制的效果,因此群體中所有個體的行動會表現出驚人的一致,甚至達到完美的境界。但是這樣的一致并不受大腦的控制,而是取決于其所受到的刺激。幾乎所有的刺激因素都會產生極大的控制作用,而隨著這種刺激因素的變化及其強弱程度的變化,群體的反應也會不停地發生變化。

由此我們可以說,群體不過是外界刺激因素的奴隸而已。

事實上,能夠刺激群體的因素,同樣也能刺激獨立的個體,但是,與群體中的個體不同的是,這時候獨立的個體的大腦會告訴他:受沖動的擺布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他們就會約束自己以擺脫無意識動機的影響和支配。

現代心理學在解釋這兩種不同的現象時說:獨立的個體具有控制自己本能進而主宰自己的反應與行為的能力,而群體卻沒有這種能力。

■ 群體的極端表現

當群體受到的刺激因素發生變化時,群體興奮和沖動的程度也會隨之不斷發生變化,表現得或豪爽,或殘暴,或勇猛,或懦弱。

但是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所有這些興奮和沖動總是會趨于強烈這個極端,而其強烈程度,足以讓個人的切身利益乃至生命利益甘拜下風。

由于刺激群體的因素種類繁多,而群體卻又總是甘愿接受這些刺激的控制和支配,因此群體是十分善變的。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能解釋為什么在轉眼之間群體就能輕而易舉地從一個極端轉變到另一個極端了,比如由最兇殘轉變為最仁慈。事實上,群體既很容易充當濫殺無辜的劊子手,也很容易慷慨就義。毫不夸張地說,世上除了群體外,沒有誰再會心甘情愿地為了一種信仰而赴湯蹈火,即便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

要想見證群體這種獨一無二的壯舉,了解它們在這方面會做出些什么事情,我們無須往英雄主義時代尋找相關的事例,因為就在不久以前的法國霧月政變中,那種構成群體的個體在起義中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的事情,就又上演了一次:一位一夜成名的將軍(拿破侖),他在法國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成千上萬愿意為了這位將軍的個人事業而不顧自己安危的人,只要他下達了命令,他們就會心甘情愿地為之犧牲自己的生命。

■ 群體沒有預先的策劃和長遠的打算

所以說,在行事前,群體根本沒有任何預先的策劃,更沒有什么長遠的打算。

群體是極端情緒化和矛盾化的,即便是前后完全矛盾的思想或感情,也能對它們產生極大的刺激與啟發,但是,不論如何,它們總是受當時當刻的刺激因素的影響。

群體猶如狂風卷落的樹葉,隨風而起,也隨風而落。

此后的章節中我將致力于對革命群體的研究,并力爭通過一些事例來說明群體態度的善變性特征。

由于群體是善變的,它們難以被駕馭和掌控,特別是當群體掌握了一定的公共權力之后,更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當個體聚集在一起構成群體的時候,因為人數上的優勢,所以約束就會解除。

這時候,一旦日常生活中各種規律對群體沒有了隱性約束力時,民主也便無法持續下去了。

除此之外,由于群體沒有長遠的打算和計劃,所以,盡管群體有各種理想或愿望,但也總是短暫的,并不可能長久。

■ 群體不承認障礙

群體不僅沖動、善變,而且和野蠻人一樣,不肯承認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多的障礙。也就是說,野蠻人和群體都不肯承認,現實中總是有很多事情或人會出來阻止他們實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因為人數上的絕對優勢讓他們產生了無所不能的幻覺,因而他們不承認障礙。

在群體的成員看來,自己所屬的群體如此強大,因此,在他們腦中根本就不存在“不可能”這一概念,他們會認為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體能夠做成任何事。

對于獨立的個體而言,要他獨自一人去宮殿縱火或洗劫一家商店,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夠。因此,即使偶爾會萌發這樣的想法,他也會立即放棄踐行這樣的想法的行為。可是,一旦他成為群體中一員的時候,情況就會完全改變。

因為進入群體中,一來,個體會因為約束力的減輕或消失而失去負罪意識;二來,個體會因為數量上的優勢而徹底改變。事實上,群體所給予他的力量足以讓他萌發殺人搶劫的念頭,并會讓他有立即付諸行動的沖動。

這時候,即便是無比強大的障礙也會為群體所激發的狂暴所摧毀。

人類機體本身確實可以產生這樣足以摧毀一切的狂熱情緒和念頭,而真正讓人驚異的是,這正是理想或愿望受阻時群體所處的正常狀態,即充滿狂熱的情緒。

■ 不同群體具有不同程度的沖動和急躁

種族的基本特點永遠是致使我們產生一切情感的引火線。

它總是會影響群體的一般性特征,如沖動、急躁和善變等,就像它會影響我們一直在研究的大眾意志一樣。毫無疑問,所有的群體都是急躁而又沖動的,但是不同的群體又有不同程度的急躁和沖動。

在這一點上,和英國人所構成的群體相比,法國人構成的群體的沖動和急躁程度就有著明顯的不同。

近年發生在法國的某些歷史事件也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據說,25年前,有這么一份電報,它讓某位大師受到了侮辱,當它被公之于眾后,立即在法國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激起了整個民族的憤然情緒,最后直接引發了一場可怕的戰爭。

更為荒唐的是,幾年后,一份關于諒山的一次無足輕重的失敗戰役的電報又再次在法國興風作浪,激起了人們無盡的怒火,法國政府也因此而受到重創。

而與此同時,英國人在遠征喀土穆時也遭到了毀滅性的重創,但這件事并沒有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相反,它只激起民眾輕微的憤然情緒,不但政府沒有因此受到打擊,幾乎所有的政府官員也沒有因此而受到任何責備,更別談懲罰。

不同群體在情緒的急躁和沖動程度上的差異,由此或可窺見一斑。

幾乎任何地方的群體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些女性的氣質,這樣的現象在拉丁族群體之中最為明顯和突出。但凡能夠贏得他們的信任或好感的人,其命運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 群體易受暗示

之前我在定義群體時說過,群體最普遍的一個特征就是容易受到暗示。

同時,我還指出了暗示在所有人類群體中所具有的傳染力和其可能達到的程度。這個事實有助于澄清群體思想和感情向某個共同的方向迅速轉變的事實。

通常情況下,群體總在期待中時刻關注著某件事或某個人,因此它們很容易被影響,被暗示,但在很多人看來,這一點根本就不值一提。

從最初的提示開始,再經過群體之間相互傳染的過程,很快,某種暗示就會完全進入到群體所有個體的頭腦之中,這時候,群體所有成員的感情和行為就會趨于一致。

當群體的所有個體都受到暗示作用的影響時,當初進入個體的大腦的暗示性信息,確切地說,是念頭和想法,便會立即轉變為個體的實際行動。這時候,不論是去宮殿縱火,還是犧牲自我,哪怕是更為極端的事情,個體也不會有半點遲疑和猶豫。

■ 群體在等待,永遠在等待

這一切,都取決于刺激群體的因素的性質,顯然,這與獨立個體的行為取決于受到暗示的內容與動機之間的關系是完全不一樣的。

群體永遠都行走在無意識的邊緣,它時刻準備接受任何暗示的指揮,而對理性的影響,卻表現得極為冷漠,甚至無動于衷。客觀來說,這和低級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并無差別。

結果,群體失去了它們應有的判斷能力。最后,除了極端盲目與更為極端的輕信,群體別無選擇。

事實上,在群體中,與無意識無關的理性、思維和邏輯等,全都是不存在的。

要想理解群體中之所以會存在編造和傳播那種子虛烏有的神話與傳說的現象,就必須牢牢記住這一點。

事實上,群體中之所以容易流傳美麗的神話或傳說,不僅因為群體自己的輕信,這也是事件本身被群體成員的想象力所歪曲的結果。若是群體長期沉溺于這樣的想象中,它們就容易失去對無意識思想和感情的質疑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山县| 保德县| 西华县| 钟祥市| 南木林县| 图木舒克市| 陇川县| 合肥市| 广汉市| 阿巴嘎旗| 莫力| 三门峡市| 班戈县| 吉林省| 娱乐| 新疆| 睢宁县| 密山市| 武汉市| 临江市| 林甸县| 长丰县| 竹溪县| 石狮市| 白山市| 辽阳市| 神农架林区| 永登县| 昌都县| 凤凰县| 金阳县| 敦煌市| 永德县| 罗甸县| 南和县| 桃园县| 江安县| 喜德县| 辽宁省| 布尔津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