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P模式:全流程指導與案例分析
- 呂漢陽
- 739字
- 2019-11-15 21:46:18
五、采購結果確認談判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政府采購管理辦法》第十四條中規定,PPP項目采購評審結束后,項目實施機構應當成立專門的采購結果確認談判工作組,負責采購結果確認前的談判和最終的采購結果確認工作。現行法律法規規定,非PPP項目不得進行談判,采購人應當在收到評審報告后5個工作日內,從評審報告提出的成交候選供應商中,按照排序由高到低的原則確定成交供應商,也可以書面授權磋商小組直接確定成交供應商。因此采購結果確認談判是PPP項目所特有的環節。
采購結果確認談判組成員及數量由項目實施機構確定,但至少應當包括財政預算管理部門、行業主管代表,以及財務法律等方面的專家。涉及價格管理、環境保護的PPP 項目,談判工作組還應當包括價格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代表。評審小組成員可以作為采購結果確認談判工作組成員參與采購結果確認談判。
采購結果確認談判工作組應當按照評審報告推薦的候選社會資本排名,依次與候選社會資本及與其合作的金融機構,就項目合同中可變的細節問題進行項目合同簽署前的確認談判,率先達成一致的候選社會資本即為預成交社會資本。確認談判不得涉及合同中不可談判的核心條款,不得重復與排序在前但已終止談判的社會資本進行重復談判。
PPP項目中,對于磋商小組確定的評審結果,應再次成立采購結果談判工作組,開展談判工作并確認采購結果,這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評審小組一次評審,中標前不得與采購人進行談判、采購人確認”的定標模式。
同時,“采購結果談判工作組應包括法律、財務方面的專家,以及財政、環保、價格管理、行業管理等行政監督部門和執法機關代表”,這一規定有別于傳統評標委員會由采購人和專家代表組成的做法。而對于預成交社會資本的選擇,以率先達成一致為準,這一規定也與傳統的第一中標候選人中標的原則存在本質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