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大數據交通的高鐵出行

隨著中國高鐵網絡的密布,國人選擇高鐵出行的頻率越來越高。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相關數據統計,自2008年京津城際高鐵開通運營以來,截至2017年9月30日,我國高鐵動車組累計發送旅客已經突破了70億人次,旅客發送量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5%以上。要知道,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的人口總數還沒有超過73億人。我國高鐵如果按照年發送旅客量20億人次計算的話,到2018年,高鐵發送旅客的總量肯定會超過全世界總人口。

中國高鐵的建設速度可以用飛速來形容,從2012年到2017年這區區五年,京廣、滬昆、哈大、貴廣、蘭新、海南環島等一批高鐵重點項目建成通車,“四縱四橫”高鐵網基本成型。從我國北方的邊疆小城到南方的三亞海濱,從西部新疆到東部沿海地區,高鐵如人體大動脈一樣連通了全國。據統計,我國高速鐵路與其他鐵路共同構成的快速客運網已超過4萬公里,基本覆蓋省會及50萬以上人口城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城市群因高鐵而聯系得更加緊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實現了高鐵互聯互通。

高鐵如此便利、高效,人們的出行自然更加智能化。而龐大的高鐵網絡更需要大數據技術來統一調配和控制,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影響后續的列車運行。前幾年,高鐵調度出問題導致后續列車晚點的情況經常出現,但現在這樣的新聞已經很少了,因為我國的交通網絡系統越來越完善,大數據技術越來越強大,能夠保障高效、龐雜的高鐵網絡順利運行。

我們從同程旅游聯合《中國交通報》發布的《2018年春運大數據報告》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2018年春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量3.93 億人次,同比去年增長10%。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和民航運力的提升,春運期間選擇民航的消費者越來越多,2018年春運民航預計發送旅客6700 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4%,在三大運輸部門中增幅最大[3]

2018年,鐵路部門發送旅客人次同比2017年增長10%,這與高鐵線路的逐步投入使用密不可分。目前,中國高速動車組保有量達到2700余組,每天開行4500多列,居世界首位,累計發送旅客60多億人次。以京滬高鐵為例,運營6年來累計安全運送旅客6.72億人次。

高鐵出行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其在大數據應用和實踐方面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智能化

不論是高鐵購票,還是乘坐高鐵時的檢票進站,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比如北京西站已經開通了人臉識別進站系統,旅客進站時通過刷身份證,然后通過閘機的人臉識別系統識別,短短一兩秒內就能完成驗票進站這些過去由人工進行的工作,出行效率提升了不少。

自助化

自助化的背后其實是智能化的體現,旅客想去哪兒,想在哪兒轉車,想在什么時段出發,這都可以通過手機中的APP查詢和預訂車票,完全自主、自助,不但提升了效率,還節省了人力物力。另外,高鐵已經開通的點餐功能、訂車功能,都會讓旅客的出行過程更加便利、更加綠色環保。

低成本化

雖然高鐵的車票相比普通火車車票貴了不少,但從社會整體的經濟價值和時間價值來說,高鐵節省了出行時間,提升了單位時間內的經濟價值,反而降低了消費者的出行成本。如下文所述。

高鐵的發展也活躍了大城市周邊地區的經濟和商業。從事金融行業的陳先生,拿著兩個手機和一臺筆記本電腦,正在候車大廳處理郵件。由于工作原因,他每周都要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天津武清之間。北京和武清兩地相隔約90公里,不堵車的情況下自駕行駛需要一個多小時,而高鐵只需24分鐘。“交通出行省時省力。坐車還挺麻煩的,尤其是在北京市里邊,你往北京市里開還堵車,這個沒有什么堵車的風險,辦事不耽誤。假如一個人開車的話成本也太高了,連油費帶過橋費,其實遠超這個票價了。我來回才70多塊錢,要是開車的話,成本肯定比這個高”[4]

安全

不論是在時間方面,還是旅客的人身安全方面,高鐵出行都有著比航空、公路出行更明顯的優勢。

我國的高鐵總長度居世界首位,民眾的出行利用頻次也居世界首位。高鐵出行將不斷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效率,在便利了生活的同時也減少了環境污染,而這一切都與交通大數據網絡密切相關。可以說,高鐵網絡就是一條條的數據網絡,通過海量數據支撐,高鐵才能如此便利、高效和安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云县| 溆浦县| 吉木萨尔县| 桐城市| 石楼县| 巴中市| 沛县| 龙州县| 阿拉善盟| 宾川县| 壶关县| 浮山县| 敖汉旗| 漾濞| 清苑县| 托克托县| 无锡市| 定兴县| 东乡| 拉萨市| 丹江口市| 巫溪县| 滨州市| 五莲县| 靖宇县| 弋阳县| 乐亭县| 扎鲁特旗| 赞皇县| 遂川县| 乳源| 太康县| 巴林左旗| 吉首市| 汶川县| 松潘县| 郁南县| 新蔡县| 通化市| 宜丰县| 广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