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5 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的迭代

早期的華為并沒有科學的管理體系,在對人員的評價上經常會說“有功勞或有苦勞”,提法很含糊,評價的尺度比較隨意,存在很大的主觀性。給下屬什么樣的業(yè)績評價,往往取決于上級的印象或想法。雖然大部分有貢獻的人能夠獲得機會和相應的回報,但也有部分員工并沒有得到優(yōu)待。為了“分好錢”,選出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華為摸索了二十多年,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變革,終于確立了以商業(yè)成功為導向的價值評價體系。

1.從拍腦袋到科學管理

華為在高速發(fā)展時期,到全國各地的重點院校大量招聘人才,并在這些人加入華為之后,很快地提拔他們。為了開拓市場,甚至有的干部還沒來得及熟悉相關的業(yè)務,就會同“千軍萬馬”,被派上了前線。這個時期的華為,既沒有科學的職位管理體系,也沒有條理性的提拔程序和機制,甚至連“熬資歷”的說法都沒有。簡單概括華為初期的人力資源管理,那就是“亂世出英雄”。

任正非說:“先把人招進來,封他個‘團長’,手下沒有人怎么辦?讓他去自己去招嘛!攻占一個陣地,活捉一個旅長,可以提拔成排長或者連長。”在這樣的管理體系下:一個有五六十人的部門主管竟是畢業(yè)兩年的學生;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僅19歲;工作后7天就能晉升高級工程師等,這樣的事例很多。當然,這種策略也確實給那時的華為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不少優(yōu)秀的人才脫穎而出,成為華為公司的骨干。

1994年,李一男從中科大少年班畢業(yè)后進入華為,第二天就被破格提拔為工程師,十幾天后晉升主任工程師,半年后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一年后升任中央研究部副總裁。27歲,李一男升任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盡管李一男后來與華為之間發(fā)生了種種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但仍然是任正非大膽用人的典型事例。

1997年,剛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加入華為的延俊華給任正非寫了一封信,題為《千里奔華為》。他在信中指出了華為當時存在的問題和發(fā)展建議,任正非看到這封信之后,當即決定提升他為部門副部長,任正非認為他是“一個會思考并熱愛華為的人”,這樣的人才是華為需要的。

如此多的破格提拔事例,反映了華為當時在人力資源政策方面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也直接體現了“長官意志”的權威。顯然,這種隨意的人才機制并非是任正非想要的。事實上,這些破格提拔事例,也給華為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影響,許多員工還沒有太多實踐經驗就被匆忙提拔到了管理崗位,導致部分干部由于業(yè)務不精無法有效地指導部下;部分干部缺乏管理才能,不適合搞管理,這些都是不完善的人力資源體系導致的后果。

2.構建人力資源“三支柱”

華為要想更好地管理人才,任用人才,就必須建立起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為此,華為首先在秘書崗位進行了試點改革。在華為,秘書是最基層的管理者,需要處理相當多的事務,還要與不同部門進行溝通。華為公司CFO、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進入華為的第一個崗位就是秘書。任正非說:“行政秘書就是‘管家婆’,把亂七八糟的事情都管理清楚,主任就可以省心了。”

1998年,華為引進英國國家職業(yè)資格管理體系,在秘書部建立任職資格認證體系,制定文秘行為標準。當時華為的秘書分為五個級別,并詳細規(guī)定了一級秘書需要什么樣的技能,比如打字的速度要達到什么標準,必須會Excel,會編輯文件、數據統(tǒng)計;二級秘書需要什么樣的技能,三級秘書需要什么樣的技能等等;如果上升到四級、五級秘書,就可以到其他部門做管理了。華為還對他們進行考核,在七樓的食堂放二十臺計算機,每天晚上對他們進行考試。華為的任職資格體系的嘗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解決了秘書的職業(yè)發(fā)展通道問題,也提升了秘書的工作積極性。接著,華為又開始制定銷售人員任職資格體系、研發(fā)人員任職資格體系等,終于建立了一系列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實際上,直到新世紀初,華為才建立起來完整的人力資源體系,在此之前,華為雖然針對不同部門建立不同的體系,但這些體系之間缺乏關聯,系統(tǒng)性不強,對人力資源部門來說,管理起來也是很大的難題。

從2008年開始,為了使人力資源管理更加標準化、流程化,華為在引入西方先進人力資源管理模型的同時,對其進行了一定的優(yōu)化,構建了適合本企業(yè)發(fā)展的人力資源“三支柱”體系。通過“三支柱”,華為大幅度提升了管理效率,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

3.向戰(zhàn)略性人力資源進階

任正非最近幾年在內部講話中頻繁指出,華為要有開放的用人態(tài)度,吸納全球優(yōu)秀人才。在任正非看來,美國之所以發(fā)達,是因為它有先進的制度、靈活的機制、明晰的財產權和對個人權利的尊重與保障,吸引了全世界的優(yōu)秀人才,從而推動無數的人才在美國的土地上投資和創(chuàng)新。華為要從世界上一大批優(yōu)秀企業(yè)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去全世界進行人才爭奪戰(zhàn)。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華為的人力資源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某個管理體系,而是轉變成一個大的發(fā)展戰(zhàn)略。華為廣泛招攬多種學科的人才,構筑對華為有長遠影響的技術知識體系,而不只是局限在通信、電子工程方面。

任正非認為,華為公司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要構建未來新的理論基礎,就必須要讓有理論素養(yǎng)的人才進入華為。因為懂理論的人轉過來學技術很快,搞技術的人很難轉到理論上。

招攬最優(yōu)秀的人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給人才相應的待遇和地位。“機會和待遇大力向優(yōu)秀人才傾斜”,這是華為一貫的人力資源政策。

在華為,一個部門級別最高的不一定是主管,卻可能是專家,“Fellow”是華為內部最高級別的專家。比如說,某海外研究所的所長是22級,但是研究所里的“Fellow”級別在22級到24級,比所長要高。所長出差不能坐飛機商務艙,“Fellow”可以坐商務艙。這些專家的工資待遇也可能比所長高。

除了給“Fellow”很好的薪酬回報,華為還在榮譽感等方面給“Fellow”以精神激勵。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一個政策,如果某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獎,學校便給他一個離辦公室很近的專用停車位,車位上立一塊牌子,明確地寫著:“NL(Nobel Laureate諾貝爾獎桂冠得主)。”

華為也借鑒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政策,評選出第一批“Fellow”時,定了一個政策,規(guī)定“Fellow”可以坐商務艙。當然,實際上這些“Fellow”很少坐商務艙,但這是對他們能力極大的肯定。

如今的華為已經開始在全球進行布局,建設“能力中心”,并把“能力中心”建在人才聚集的地方,機構隨著人才走。就這樣,華為在全球招攬人才,建立起全球人才體系,招到人才就圍繞他建一個團隊。

“微波”就是一個例子。米蘭有一個微波領域的頂尖專家,華為招攬該專家之后,就把“能力中心”建在了米蘭,圍繞著這位專家建立一個團隊。如今華為在米蘭的研究所已經成為微波的“全球能力中心”。在任正非看來,人才的產生是需要環(huán)境的,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跟他在何種環(huán)境中關系很大。因此,任正非提出:“華為要開放創(chuàng)新,構建‘為我所知、為我所用、為我所有’的全球人才能力布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淮阳县| 湾仔区| 宁化县| 鹰潭市| 宣化县| 怀集县| 岳阳市| 望奎县| 密山市| 雷山县| 尉氏县| 宣武区| 改则县| 公安县| 塔河县| 富源县| 确山县| 永靖县| 荆门市| 宁强县| 昂仁县| 永康市| 贞丰县| 桐乡市| 罗定市| 和田市| 五寨县| 平阳县| 于都县| 内乡县| 新和县| 新竹市| 浦东新区| 万宁市| 枣强县| 璧山县| 青海省| 万山特区| 循化|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