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倉儲業藍皮書(2019)
- 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
- 4709字
- 2019-11-12 14:05:41
2018年金融倉儲發展現狀及2019年展望
2018年,我國擔保存貨管理行業依然處于調整、提升階段,部分擔保品公司的專業性得到充分體現,在較為嚴峻的環境中,尋求突破和出路,但相關機構的信心仍未徹底恢復。深層次問題的集中暴露,引起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業內廣大企業的持續重視。在相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在中國銀行業協會、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的幫助和支持下,引入先進的知識體系、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共同探討行業問題,探討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的建設,以促進商品存放標準化、計量標準化,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商品損耗,進一步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一、2018年擔保存貨管理行業發展情況
(一)擔保存貨管理行業規模略有下降
根據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金融倉儲分會(以下簡稱金融倉儲分會)對近70家擔保存貨管理企業的統計調查,2018年,企業年管理擔保存貨的平均貸款額度為20.19億元,同比下降8%;年平均監管點(監控點)(以獨立庫區為單位)數量為138個,同比下降9%。一方面,72%的企業將“當地信貸機構對于此項業務開展力度小”列為阻礙業務發展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風險事件不同程度的爆發也是抑制整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以金融倉儲分會近100家會員為例,2018年有3家企業不再將擔保存貨管理作為主營業務,有3家企業由于破產、財務等原因無法正常經營,20余家企業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經營困難。
(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業務占比有所回升
據金融倉儲分會不完全統計,2018年,擔保存貨管理企業服務的信貸機構中(按年度管理擔保存貨對應的貸款額度),大型商業銀行業務規模占比為34.8%,比2017年增加19.35個百分點;地方性銀行、新興農村金融機構和郵儲銀行業務規模占比為33.71%,下降11.47個百分點;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業務規模占比為16.51%,與2017年基本持平(見表2)。
表2 2017—2018年擔保存貨管理企業服務信貸機構業務規模占比(%)

(三)借款人以中小企業為主
據金融倉儲分會的不完全統計,2018年,擔保存貨管理企業服務的借款人按規模劃分,仍以中小企業為主,比例達到80.7%,與2017年相比基本一致。因此,存貨融資依舊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2018年擔保存貨管理行業發展特點
(一)部分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地方農商銀行對存貨融資業務的信心逐步恢復
受到兩個案件及相關因素影響,各類金融機構對于存貨融資持謹慎態度。但2018年以來,存貨融資業務在各大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中逐步擴大。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調研數據顯示,125家大型金融機構中約有77.6%開展存貨融資業務。中國工商銀行以“大宗商品線上融資業務展望”為主題,圍繞場景構建、物控機制、盯市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并開展電子倉單融資的實踐。部分地方農商銀行面臨信貸壓力,基于積累的借款人信息,嘗試開展存貨融資業務。擔保存貨管理企業通過幫助信貸機構篩選客戶、確定合格的擔保存貨、設計管理方案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信貸機構恢復信心。
(二)地方政府制定相關政策,重視存貨融資業務發展
存貨融資作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重要手段,得到地方政府的持續關注。2018年1月起,依照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30多個省、市、地區均根據各自發展情況和特點,陸續發布《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實施意見》,積極推動以存貨融資、倉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等為主的供應鏈金融工作。9月,在第六屆倉儲融資和擔保品管理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與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全國可流轉倉單體系在東疆落地,進一步推動倉儲融資的發展。
(三)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由于2018年10月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我國在“獲得信貸便利度”這項指標的排名從上年的第68位降至第73位,而在“獲得信貸便利度”的8項失分中,有6項直接或間接地源于在法律層面上我國尚未建立起功能統一的擔保物權制度,以及缺乏在這套制度下建立的統一的擔保物權登記系統。自此,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組織業內專家,就如何建立現代統一的擔保物權制度,召開多次會議,總結國內外經驗,分析多方案例,積極推動擔保物權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同時,各地政府都把進一步解決營商環境的痛點難點作為主要工作之一。以北京市為例,為持續優化北京市營商環境,提高“獲得信貸”便利度,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及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動產擔保統一登記系統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將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的動產抵押登記職能委托給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履行,至此北京市的動產融資擔保系統將變更為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北京市整合動產融資擔保系統的行為,為構建全國范圍內統一的動產融資擔保登記系統提供了有益經驗。
(四)擔保存貨管理企業自身規范性逐步提高
隨著行業發展逐漸規范化、專業化,以低價等手段競爭的情況逐步減少,專業、優質的服務格局逐步形成。大量擔保存貨管理企業在事前方案設計、盡職調查、風控,事中現場管理、流程管理、風險預警,業務總結等方面下功夫,規范自身管理,這類企業的業務都在平穩進行。但仍有部分擔保存貨管理企業因自身管理問題導致風險事件頻發,不得不退出市場。
(五)信貸機構偏好于使用“第三方管理企業”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對768家信貸機構的調查顯示,信貸機構更偏好的是存放于第三方公共倉庫且有第三方監管(CMA)或監控(SMA)的存貨融資,最不愿意接受存放于第三方公共倉庫且無第三方監管(CMA)或監控(SMA)的存貨融資。其主要原因在于,信貸機構提供融資是以存貨作為擔保品,存貨安全直接影響信貸安全,因此,信貸機構更偏好于使用借款人之外的第三方企業管理擔保存貨。
(六)啟動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建設工作
我國雖然沒有倉單或倉儲方面的法律,但建設“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的法律基礎已經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規定了倉儲保管人可以開具倉單、倉單經過背書可以轉讓;《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明確權利憑證質押的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中允許文書使用電子簽名;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明確了企業和個人可以以數據電文進行交易。
在IFC的指導下,中倉協、中國銀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銀協)同相關信貸機構、廣大倉儲企業、電子倉單運營平臺等機構,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及肯尼亞、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的倉儲、倉單方面的法律法規,本著行業自律的原則,由業內的相關主體形成共識、共同遵守,正在組織制定《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建設規范》。
三、擔保存貨管理行業存在的問題
(一)行業規范準則已建立,但尚未普及至業務層面
近年來,中倉協在IFC和中銀協的幫助和支持下,已經為擔保存貨管理行業制定了一系列規范和準則。以《擔保存貨第三方管理規范》(GB/T 31300—2014)、《倉單要素與格式規范》(GB/T 30332—2013)兩項國家標準為出發點;以“擔保存貨管理企業資質評價”為抓手,開展行業自律;以“全國擔保存貨管理公共信息平臺”為工具,對擔保存貨進行動態的、持續的、長期的事中監管和事后監管;以CMA、SMA兩個協議示范文本進一步明確借款人、貸款人、第三方管理企業三者之間的責、權、利;以專業責任險作為最后的保障。在這一過程中,行業的認知也逐步統一:“動產質押監管”“倉單質押監管”是不準確的,“動產質押”是一種融資方式,是一種動態行為,倉儲企業監管的對象不是這種方式或行為。習慣說法“動產質押監管”應該科學界定為“擔保存貨第三方管理”。
根據第三方管理企業對特定倉庫的控制權不同,《擔保存貨第三方管理規范》(GB/T 31300—2014)國家標準將擔保存貨管理區分為“監管”(CMA)與“監控”(SMA)兩種方式,并明確了不同的管理責任:在第三方管理企業能夠控制倉庫、承擔“保管責任”的情況下,簽訂CMA協議;在不能控制倉庫的情況下,可接受信貸結構“委托”,基于自身對存貨及倉儲的專業知識,為信貸機構提供服務,簽訂SMA協議。這種分類能夠解決我國現實中長期存在的借款人、貸款人、第三方管理企業三者之間責、權、利不明確的突出問題。但在實際業務中,很多業務并未進行CMA、SMA的區分。究其原因,一是相關機構不愿意區分,在責、權、利不明的情況下,強行讓擔保品管理公司承擔無法承擔的責任;二是不能區分,未能了解兩種業務的本質區別,尤其是不了解監控業務的適應情境、業務模式及存在價值。
(二)人民銀行的動產融資統一登記系統已經擴展至存貨擔保物權,但法律地位還需進一步確認
隨著存貨融資實踐的發展,金融機構對動產擔保權益的登記和查詢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我國有兩大登記機構,一是工商部門的存貨和設備的抵押登記,但目前尚未建立起基于互聯網的全國統一的擔保物權登記公示平臺;二是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在2007年10月上線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基于互聯網的現代擔保物權公示登記系統——目前已擴展至包括應收賬款、存貨、倉單、其他動產等的絕大部分擔保物權,為我國開展存貨和倉單質押融資提供了基礎。人民銀行的集中統一登記符合國際慣例,信貸機構也滿意,各個國際組織都給予了肯定。但是,我國統一擔保物權制度還未建立,特別是存貨擔保融資登記公示的效力并未得到法律的認可,這不利于信貸機構開展存貨融資業務。
(三)沒有明確第三方擔保品管理行業的主管部門,相關行業監管缺位
第三方擔保品管理行業的服務對象是信貸機構。如果該行業出問題,將直接影響到金融部門的穩定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因此,有必要對該行業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管。而目前我國對第三方擔保品管理行業卻缺乏相應的監管制度。到目前為止,國家既沒有相應的牌照許可制度,也沒有備案制度,沒有明確的準入條件要求,對現有從事第三方擔保品管理的企業情況也不清楚。這不利于行業的規范發展。
(四)有關部門對于市場參與機構的保護、支持不足
在存貨融資的實際操作中,很多情況下需要由第三方擔保品管理企業代表金融機構來接管和控制借款企業的倉庫,并管理擔保存貨的出入庫。因此,部分借款人會在無法償還貸款的情況下,利用該倉庫位于自己的經營場地內的便利,做出強行搶貨的行為。
湖北地區就出現過借款人多次搶貨而未受到法律懲罰的事件,嚴重損害了信貸機構、第三方擔保品管理企業的權益,打擊了信貸機構開展存貨融資業務的積極性。相比而言,在一些國家,這類行為屬于刑事案件。例如,在美國,借款企業涉嫌故意轉移存貨價值在500美元以上,即可判刑。
(五)責任保險購買難
金融倉儲分會調查結果顯示,近四年來,投保責任險的企業占比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經過分析,投保比率持續下降的原因有二:其一,企業對于“責任險與財產險的區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其二,責任險購買難。目前我國的保險公司除了一般性的財險產品之外,無法普遍提供專門針對擔保品管理公司的“專業責任險”。
四、我國擔保存貨管理行業的展望
根據世界各國的倉儲法或倉單法以及倉儲融資的經驗,相對于以簽署三方協議為前提的倉儲(存貨或倉單)融資,建立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及在該“體系”下的倉單融資,由于信貸機構的大部分擔保品盡調工作以社會化的方式由“體系”集中進行,可以見“單”放款、憑“單”提貨,倉單融資的效率更高,更有利于廣大中小企業快速融資。2019年,“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的建設工作將是行業工作的重點。
此外,據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營業性通用(常溫)倉庫面積達10.38億平方米,冷庫容積為13531.87萬立方米,相較2017年,都有一定量的增長。若引導這些倉儲企業轉型升級,選取庫內適宜品類的存貨開具倉單進行融資,實現“存貨倉單化、倉單電子化”,在提高倉儲企業的服務及收入、滿足信貸機構的放貸需求的同時,將大幅度提高我國倉儲融資的規模。
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 金融倉儲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