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炸開金字塔:華為組織變革與人才發展
- 丁偉華 孫雨佳
- 2844字
- 2019-11-12 14:05:59
2.7 警惕大企業病,打破平衡,重建平衡
任正非強調:“我們必須打破平衡,通過不平衡才能刺激發展,但我們也確實需要一些合理的平衡手段?!边@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不斷地打破平衡、重建平衡如此一個循環過程,有效防止大企業病的產生。
企業發展的極端:秩序與活力
華為高級管理顧問田濤表示:“企業如何在構建秩序與激發活力的左右矛盾中尋求動態平衡,既是宿命,亦是挑戰,是從來無解的千古話題,也是領導者與管理者的使命所在?!?/p>
企業管理與軍隊管理類似,因為現代管理系統化的理論和實踐就源自于軍隊管理。由于美國空軍轟炸作業的頻繁失誤,美軍就引進了一批哈佛大學的高才生,對軍隊進行數字化改革,以提高轟炸的準確率。這些崇拜數字、強調效率的軍官退伍后,被福特公司聘請去進行管理變革。20世紀40年代初的福特公司,管理混亂,因此這些退伍軍官將數字化管理引入福特公司,幫助公司走出了困境。這一舉措也奠定了福特公司高效率、高秩序文化的基礎。但是,這種管理的過度化也給后來的福特公司帶來了不少的問題,例如績效評價的極端化、管理冷漠以及組織協同性帶來的效率低下。
企業發展初期,由于過度追求市場的快速擴張,容易忽視對組織制度及流程的建設,導致企業陷入混亂與無序的狀態。此時,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就會進行制度化的建設,營造有序的發展環境。但是,隨著制度化的不斷推進,管理的過度化必然就會帶來一定的問題:層級復雜、效率與公平的沖突、市場與機關的沖突等。
由于管理混亂,華為運作效率低下,于是任正非引入了西方各國先進的管理經驗,對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制度化的建設,形成了一套能夠與西方市場客戶對接的通用符號。但是,華為在“西方化”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秩序化,越來越講究流程,導致企業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組織僵化的“西方病”。
華為高級管理顧問田濤指出:“華為患上‘西方病’的另外一個因素,可能就是跟人一樣,年輕的時候生機勃勃,到中年就變得更理性了,理性的另外一面就是世故,缺乏激情,不敢做決策、不敢冒險,到老了的時候可能就變得很惰怠,缺乏動力與活力,組織也是這樣。所以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不見得是下一個,但倒下是肯定的,就像人一定會死一樣,組織所有的努力就是要延緩它的死亡,使之存活的過程能夠更健康一點,而且使這個健康更持久一點。激情衰退、活力衰減問題,在組織體系內會不斷地滋生,要不斷通過變革去消除它,但也別想著一勞永逸地解決它,它會不斷地冒出來。任何組織概莫能外?!?/p>
構建秩序與激發活力永遠是矛盾的,企業需要打破秩序到構建規則,又到打破秩序的循環式演進,來實現持續的發展。為此,任正非強調華為人要堅持自我批判,不斷地進行管理變革,持續優化管理,延長企業的生命。
尋求動態平衡,防止“熵死”
在任正非看來,華為只有以耗散結構來實現運作管理,才能有效避免“熵死”。他說:“公司的運作應該是一種耗散結構,應該讓公司在穩定與不穩定、平衡與不平衡間交替進行,這樣公司才能保持活力?!?/p>
這意味著華為不強調嚴厲、苛刻的管理,而是強調讓能量緩慢而不斷地釋放,避免各種管理矛盾集中爆發,從而引起公司的動蕩。
我們生命體是典型的耗散結構,通過開放與外界進行新陳代謝,保持機體活力。耗散結構是諾貝爾獎得主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在研究熱力學第二定律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處于平衡狀態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中,通過能量耗散過程和系統非線性動力學機制,能量到一定程度,熵流可能為負,系統總熵可以小于零,則系統通過熵減就能形成新的有序結構。”可見,在耗散機構中,能避免熵死。
也就是說,耗散結構強調的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無論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學的,還是社會的系統,通過與環境的交換,就能保持動態平衡,避免消亡。這是任正非和華為所推崇的理想組織結構。
任正非在2011年的公司市場大會上說:“我們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過耗散,使我們自己獲得一個新生。什么是耗散結構?你每天去鍛煉身體跑步,就是耗散結構。為什么呢?你身體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變成肌肉了,就變成了堅強的血液循環了。能量消耗掉了,肥胖病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那我們為什么要耗散結構呢?大家說,我們非常忠誠于這個公司,其實就是公司付的錢太多了,這樣公司不一定能持續。因此,我們把這種對企業的熱愛耗散掉,用奮斗者、用流程優化來鞏固。奮斗者是先付出后得到,與先得到再忠誠,有一定的區別,這樣就進步了一點。我們要通過把我們潛在的能量耗散掉,從而形成新的勢能。”
很多企業在發展壯大后,就會固守原有的管理模式,但事實上,組織管理如逆水行舟,一旦沒有進步,就會出現后退,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如果企業管理者想要進步,則要秉持自我批判的意識,努力從本企業的當前現狀中找出有待改善的空間,并采取有效組織行為,推進企業組織的持續進步。
聚焦主航道,持續不斷地變革
華為內部曾就未來戰略發展方向開展了一次大討論,結論是:系統謀略不意味著面向更多領域,它可能只是要求華為堅持只做一件事,資源更加集中,這樣華為就會成功?!度A為基本法》的誕生恰恰是華為聚焦戰略的設計體現,它保證了華為后來發展的戰略路徑不再走偏。
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浪潮洶涌而至,一些企業紛紛轉戰互聯網,這時任正非強調,華為要想一直活下去,就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當然,任正非所說的“別那么互聯網沖動”實際上并不是真正地排斥互聯網,在華為2013年財務報告的“行業趨勢”部分,已經呈現出了華為對互聯網的深度思考以及清晰認知,任正非的這種呼喊,其目的在于喚醒那些盲從于互聯網的華為人。
任正非面對互聯網浪潮,給出的選擇是“聚焦”,而非“固守”。這也意味著華為在選定戰略領域后,并不是一味因循守舊,而是會為了使企業獲得更有利的發展而細化甚至革新企業戰略。比如,華為的業務重點一度是運營商市場。但是運營商市場的發展潛力有限。華為市場總監余承東曾公開聲稱,運營商市場如果做到400億美元,就已經基本達到極致了。盡管傳統設備市場仍然有上升空間,但是蛋糕大小已經是有限的了,所以,“我們要拓展邊界,從CT向ICT轉變。”因此,從2010年開始,華為已經在云計算領域發力。
2010年11月,華為極為高調地發布了云計算戰略及其端到端解決方案,同時啟動“云帆計劃2011”。這是華為戰略重心發生轉移的顯著標志。11月1日,華為在深圳舉行的云計算大會上,正式發布“云帆計劃2012”。在該計劃發布中,華為首次明確了其云計算的三大戰略:大平臺、促進業務和應用的云化、開放共贏。為了保障該戰略的有效實現,華為特別成立了IT產品線部門,下設云平臺領域、服務器與存儲領域、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領域和媒體網絡領域,進而以云計算為平臺基礎,重新打造IT產品。
這一系列戰略行動的背后,恰恰是華為加快推進云計算戰略的實施步驟。當然,華為無論是選擇聚焦,還是選擇革新,都是為了實現企業不斷發展、持續進步而采取的策略。對于企業而言,唯有不斷發展、持續進步,才是企業戰略的根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