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個案例告訴你怎樣帶團隊
- 陸豐
- 1988字
- 2019-11-12 14:06:16
管理現象11 老陳啊,雖然你有功,但時代在進步,你不太適合這個職位,該讓賢了
【案例】
浙江省金華市潘總團隊的老陳可謂是一位忠臣,從潘總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公司工作,勤勤懇懇十幾年,從當年的“小陳”熬到了現在的“老陳”。他工作能力很強,為公司的發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因此早早就被提升為技術部主管。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老陳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他個人的發展意識不能夠適應公司發展的腳步,管理上也存在很多漏洞,尤其是在對于90后新員工的管理上,還是在用以前的老思路辦事。潘總對于這些都看在眼里,但是念在老陳對公司所做的貢獻,即使知道他有這些問題,卻依然覺得這個崗位非老陳莫屬,不想讓別人替代他。但是包括人事經理在內的其他部門經理都不太認同潘總的觀點,他們覺得時代是不斷進步的,如果老陳的思維模式不改變,不去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最終一定會被淘汰,損害的還是公司的利益,于公于私都不是好事。最后經過公司全體領導商討做出一個決定:讓老陳退居“二線”。潘總找到老陳說道:“老陳啊,雖然你有功于公司,但時代在進步,你不太適合這個職位,該讓賢了!”老陳聽到這個消息也挺傷心,覺得自己為公司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卻讓退居“二線”,不過沒辦法,他也只能接受這個決定,畢竟這么大歲數了,沒有精力再從零去拼搏了!
【典型特征】
老陳啊,你現在不太適合這個崗位,你該讓賢了!
老陳,你得多聽聽新員工的看法,這個想法太傳統了!
老張,你該退居二線了!
【特征分析】
№ 元老對于新事物的接納速度較慢
很多公司在成立初期,都有一些肩負著企業重擔的員工。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企業的元老,身居重要職位。但隨著時代的快速進步,信息更迭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而很多元老對于新事物接納速度較慢,造成管理者與新員工之間交流存在障礙,管理上的弊端日益顯著,很不利于企業的管理。
№ 有人能替代他嗎
前文案例中的老陳,雖然在管理上存在漏洞,但是他熟悉公司的情況,對公司有較高的忠誠度。即使換個新的部門經理,也不一定能馬上融入管理工作。管理者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在撤換元老級別的員工之前,要想想是否真的有人能夠代替他。
№ 正確認識他人管理上的不足
正所謂“人無完人”,管理者必須要用包容的心態來看待部門管理者身上的不足。出現錯誤就復盤,改正了就好。如果部門經理業務上存在不足,那就通過培訓的方式提高其業務能力。如果部門經理管理上存在不足,則可以安排其他人幫忙協助管理。同樣的道理,元老級別的員工身上也會有很多問題,管理者要正確看待這些不足。不能因為工作上的某些不足,就直接認定他不適合這個崗位。
【解決之道】
說了這么多,無非就是撤換部門經理的問題,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 換崗位可以,要想想人家的后路
管理者如果打算撤換元老,首先要想清楚什么樣的新崗位適合他,并且新崗位要能為其帶來新的發展。不能是那種“養老崗位”,這樣對員工不負責任。同時,還要與員工交流,要先得到員工的認可。
其次,還要考慮新崗位的薪酬待遇。本來就是元老,給他換個崗位,薪資比原來低,這就等于在逼員工辭職。因此,管理者不僅不能降低薪資待遇,還要適當提高薪資待遇,以表彰其為公司做的貢獻。
可能有的管理者會說,無緣無故地提升薪資,其他員工心理上可能會不平衡。下面給大家提供一個方法,就是可以設置同員工原來崗位平級的崗位。這樣既不會令員工的面子難看,又可以正大光明地提高待遇。
№ 給他一個工作“試用期”
這里“試用期”的含義可不是新員工進公司時的試用期,而是指考驗元老級員工到底能不能勝任新工作的試用期。如果發現元老級員工不能勝任新工作,則不應該馬上撤換掉,管理者應該主動找他談話。這樣做有兩點好處,第一給員工敲敲警鐘,讓員工知道領導對他現在的工作不滿意;第二可以避免以后撤換時出現尷尬局面。
在“試用期”內,管理者應該交給元老級員工幾項工作任務。通過考查任務的完成情況,決定其是否繼續擔任這個職務。如果能夠順利完成,就是管理層對元老級員工的評價出現了偏差;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管理者也不應該急于批評,要主動與其溝通,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力求找出不能完成任務的原因。
如果在管理者的指點下,員工還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這時就要考慮是應該繼續培養還是撤換到其他崗位了。
№ 誠懇溝通,順利完成撤換流程
如果已經決定撤換了,管理者不能直接告訴員工你被開除了或者把你調到某崗位。要與員工進行溝通,力求以最平和的方式實現崗位調換。管理者應該盡量采取傾聽的態度,了解元老級員工心中所想。管理者要多談談新崗位的優勢,闡明自己給他安排這個崗位的原因。如果員工出現猶豫狀態,管理者也不要著急,只要真誠地溝通,必然會打動對方。
【現象啟示】
撤換元老級員工,對于公司整個組織架構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處理不當,必然會引起員工的不良情緒。因此,管理者必須與之勤交流,以事實說話,這樣才能保證不傷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