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后漢書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8403字
- 2019-11-15 14:04:30
傳記第三 鄧禹 吳漢
鄧禹(2—58) 字仲華,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年僅十三時,即能誦詩。后赴長安求學,與后來成為東漢光武帝的劉秀相識,兩人結成了親密的關系。
更始在南陽稱帝,當地豪杰多向其舉薦鄧禹,但鄧禹本人拒絕做官。不久,鄧禹聽說劉秀前往河北(指黃河以北的幽、冀兩州之地),鎮撫州郡,便毅然北渡黃河追趕,在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與劉秀相會。劉秀見到鄧禹,非常高興,他問鄧禹:“我奉命北上,可以任命官吏,你遠道而來,是打算做官嗎?”鄧禹回答:“不愿做官。”劉秀感到奇怪:“既然如此,你究竟想要做什么呢?”鄧禹說:“我僅希望您能統一天下,本人參與其間,也可以名垂史冊。”劉秀聽了鄧禹的話,開心地笑了起來,于是留他同宿,繼續談話。鄧禹進一步分析形勢說:“更始雖然定都長安,但關東動蕩不寧,赤眉、青犢(都是農民起義軍名稱)諸軍,動輒數以萬計,三輔豪杰也打出漢室旗號,紛紛聚眾起兵。更始既未能壓倒各地的武裝集團,又未能在其政權內部形成絕對權威,他手下的將領,都是平庸之輩,他們貪圖財物,只求一時痛快,缺乏尊奉更始、安撫百姓的長遠志向。更始政權難于控制局面,天下即將四分五裂,形勢顯而易見。您對更始建國盡管有輔助之功,但這并不足以自立。今日的策略,莫如招攬四方英雄,以爭取民心為當務之急,創建漢高祖劉邦那樣的大業(暗指脫離更始控制,另立新的政權),解救萬民的苦難。以您的能力而論,一定能夠實現統一全國的目標,這是毫無疑問的?!眲⑿懵犃肃囉淼囊幌?,極為興奮,令部下稱鄧禹為“鄧將軍”。他經常和鄧禹共居一室,同商軍政大計。
更始元年(23)十二月,即劉秀抵達河北后兩個月,卜者王郎在西漢宗室后裔劉林的策劃下,冒名成帝子劉子輿,起兵于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自立為天子,并分遣將帥,征討河北,幽、冀郡縣紛紛響應。劉秀在河北一時難以立足,自薊城(今北京西南)南下,一路狼狽奔逃,直到信都(今河北冀縣),得到信都太守任光的支持,才獲得喘息之機。劉秀派鄧禹召募兵士,得到數千人,令禹自率之。鄧禹首戰,即攻克樂陽(今河北石家莊西南),然后,又隨劉秀進至廣阿(今河北隆堯東),大破王郎橫野將軍劉奉。劉秀入鄧禹軍營,鄧禹獻上烤魚。劉秀進餐之后,勉勵鄧禹麾下將士,顯得極為威嚴,將士們悄悄地說:“劉公真是天降的神人。”
劉秀在廣阿城樓上留宿,他指著地圖對鄧禹說:“天下郡國如此之多,我們現在僅有一個信都。你以前卻說我能輕易奪取天下,是為什么呢?”鄧禹答道:“如今天下大亂,人民盼望賢明的君主,好像嬰兒依賴慈母。古時候成功的帝王,靠的是他們的德行,而不是地域的大小?!眲⑿懵牶?,感到十分高興。
當時,劉秀任用將帥,經常向鄧禹征詢意見,鄧禹薦舉的人物,又總是頗為稱職,劉秀認為鄧禹對人十分了解。
劉秀派鄧禹另率一支騎兵,與蓋延等進攻銅馬軍。兩軍相遇于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蓋延諸軍先到,交戰失利,退守清陽城,被銅馬軍包圍。鄧禹趕到,與銅馬軍大戰,破之,生擒其大將。既而,禹隨劉秀追擊銅馬,進至蒲陽(今河北完縣西北),連獲大捷,幽、冀諸州基本上就平定了。
赤眉大軍西入關中,劉秀估計更始必為赤眉所破,打算趁勢奪取關中。然而他正與群雄激戰于關東,一時無法脫身。他看到諸將之中鄧禹最穩重,又有遠見,因此將西征的重任授與鄧禹。他拜鄧禹為前將軍持節,中分部下精兵二萬人配禹,并且讓鄧禹自選副將。于是鄧禹選韓歆為軍師,李文、馮愔等九人或為幕僚,或為將軍,率軍西征。
建武元年(25)正月,鄧禹連戰十日,攻陷箕關(在今河南濟源西),獲輜重千余輛,進入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夏縣東北)。禹軍進圍安邑(河東治所),數月不克。同年六月,更始大將軍樊參率數萬人,與鄧禹戰于解(今山西運城西)南,參軍大敗,樊參戰死。更始將王匡、成丹、劉均等十余萬人,合攻鄧禹,禹軍失利。因天色已晚,雙方暫時休戰,禹軍師韓歆及諸將認為已難于取勝,都勸鄧禹趁夜撤軍,遭到鄧禹的拒絕。王匡等人信奉六甲占卜法(古代數術),而第二天為癸亥日,恰恰是所謂六甲窮日,王匡等人因此不肯出戰,給了鄧禹休整軍隊及重新部署的機會。第三天早晨,王匡諸軍全部出動,對鄧禹發起進攻。鄧禹命令部下不得輕舉妄動。待王匡諸軍進至漢軍營下,鄧禹才傳令諸將擂鼓同時出擊,結果大破王匡諸軍,王匡等人被迫棄軍逃跑,鄧禹乘勝追擊,一舉平定河東。
當月,劉秀在河北稱帝,派使者至河東,拜鄧禹為大司徒,并封他為酂侯(西漢開國宰相蕭何的封號)。鄧禹成為東漢的第一位三公,而這時他年僅二十四歲。
鄧禹揮師渡過汾陰河,進入夏陽(今陜西韓城南)。更始將公孫歙率十萬大軍,與左馮翊(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即今陜西西安西北)兵共拒鄧禹,雙方戰于衙縣(今陜西黃龍西南),鄧禹又將公孫歙擊潰。與此同時,赤眉軍攻入長安。三輔百姓無所歸屬,他們聽說鄧禹屢戰屢勝,而且軍紀嚴明,便扶老攜幼前去投奔鄧禹,降者每日數以千計,鄧禹的隊伍急劇擴大,號稱百萬之眾。鄧禹對投靠他的百姓悉心安撫,其車下經常擠滿了老人和兒童,爭先恐后地對他表達感激之情,鄧禹在關西一時威名大震。光武也多次下詔,表彰鄧禹的功績。
鄧禹麾下諸將及三輔豪杰,皆勸鄧禹一鼓作氣奪取長安。但鄧禹認為他的軍隊數量雖多,可是真正能戰斗的卻很少,糧草的供應也十分緊張。赤眉剛剛占領長安,財富充實,士氣正旺,應該避其鋒芒。他決定頓兵長安以北,利用上郡(治所在今陜西榆林東南)、北地(治所在今甘肅慶陽西北)、安定(治所在今寧夏固原)三郡豐饒的谷物、牲畜,養精蓄銳,等待赤眉發生內亂之后,再圖進取。于是,他率軍進駐栒邑(今陜西旬邑東北)。
光武見關中遲遲未能平定,鄧禹又久不出兵,十分焦急,下詔催促鄧禹進軍。鄧禹則堅持己見,分遣部將攻上郡諸縣,征兵收谷,然后移師北地大要(今甘肅寧縣東南),并遣部將馮愔、宗歆守栒邑。馮愔、宗歆爭權而發生沖突,馮愔殺宗歆,又反攻鄧禹。鄧禹派使者向光武報告此事,光武問使者:“誰是馮愔的親信?”使者答:“護軍黃防。”光武估計馮、黃二人難于和睦相處,勢必出現矛盾,于是他在給鄧禹的回信中說:“最終抓獲馮愔的人,一定是黃防?!辈⑶采袝趶V持節前往招降,一個多月之后,黃防果然將馮愔拘捕,率軍向漢使謝罪,更始諸將王匡、胡殷等人,也相繼向宗廣投降。
建武二年(26)春,光武改封鄧禹為梁侯,食邑四縣。當時赤眉西奔扶風,鄧禹趁機南下,進駐長安城外昆明池(在今陜西西安西南豐水、潏水之間),慰勞將士,鄧禹親率諸將齋戒,選擇吉日,祭祀于高祖廟,并派人將十一位漢帝的牌位送往洛陽。
鄧禹與延岑戰于藍田(今陜西藍田西),失利,退守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更始漢中王劉嘉向鄧禹投降,漢中國相李寶對鄧禹十分傲慢,被鄧禹斬首。李寶弟率領李寶部下進攻鄧禹,殺禹將耿欣。自馮愔反叛之后,鄧禹的威望下降,加上糧食匱乏,原來歸附鄧禹的軍民漸漸離散。不久,赤眉軍再次返回長安,鄧禹軍無力抵擋,撤至高陵(今陜西高陵),其軍士饑餓,只能以棗、菜果腹。光武于是召鄧禹班師。
鄧禹恥于無功而返,屢次率領饑餓的軍隊出戰,結果一再失利。建武三年(27)春,鄧禹與車騎將軍鄧弘合擊赤眉,赤眉佯敗,棄輜重而退。車上裝的都是土,表面上卻蓋了一層豆子。鄧禹的部隊十分饑餓,兵士爭奪豆子。赤眉趁機發起反攻,鄧弘軍頓時大亂。鄧禹同征西大將軍馮異一道救援,赤眉軍稍稍退卻。馮異認為漢軍過于疲憊,應該休整一下,卻為鄧禹所拒絕。鄧禹率軍再次與赤眉大戰,遭到慘敗,死傷三千多人,鄧禹僅帶二十四騎逃脫。
此役失敗之后,鄧禹被迫辭去大司徒一職。但僅過數月,光武就重新任命他為右將軍。建武四年(28)春,鄧禹與鄧曄諸將連破延岑于鄧(今河南偃師東南)、武當(今湖北十堰東北),延岑逃入漢中,其軍隊全部投降。
建武十三年(37),光武統一全國。功臣增加封邑,鄧禹定封高密侯,領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昌安(今山東高密西南)、夷安(今山東高密)、淳于(今山東安丘東北)四縣,在功臣之中封邑最多。光武因鄧禹功高,另封禹弟寬為明親侯。
東漢統一戰爭期間,功臣們以將軍的身份各領軍隊,屯駐于京師洛陽。戰爭結束后,光武希望盡快解除功臣的將軍頭銜,從而剝奪他們的領兵權,以免皇權受到威脅。鄧禹與另一名南陽功臣、左將軍賈復,很快就明白了光武的意圖,率先辭掉將軍之職,迫使其他功臣也相繼辭職,光武得以順利實現削奪功臣兵權的目的。此后,鄧禹以特進奉朝請,在功臣普遍退罷之后,仍能時常參與軍國大事。
明帝繼位后,鄧禹以光武朝頭號功臣的特殊身份,拜為太傅,進見皇帝可以東向而立,地位極為尊貴。一年多以后,鄧禹患病,明帝多次到其家中看望。永平元年(58),鄧禹病逝,終年五十七歲,謚為元侯。
吳漢(?—44) 字子顏,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吳漢年輕時家貧,他在本縣供職,擔任亭長。王莽末年,吳漢的賓客犯法,吳漢擔心受到牽連,逃往漁陽(治所在今北京東北)一帶避難。因生活所迫,他不得不來往于燕(此處應指燕山)、薊(今北京東北)之間,以販馬為業,并因此與當地豪杰建立了密切的關系。
更始稱帝,派南陽韓鴻為謁者,赴河北招降,并選舉郡縣長官。有人向韓鴻舉薦吳漢,韓鴻召見吳漢,覺得非常滿意,于是任命他為安樂(今北京順義)縣令。
王郎起兵,幽、冀人士紛紛響應,惟獨吳漢聽說劉秀待人寬厚,有心歸附劉秀。他勸說漁陽太守彭寵:“漁陽、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突騎,乃是天下聞名的精兵。您何不匯集兩郡的精銳,從劉公(指劉秀)擊邯鄲(指王郎政權),現在正是建立功業的時機。”彭寵贊同吳漢的意見,但其官屬都準備投降王郎,彭寵也難于左右局面。吳漢辭別彭寵,苦思冥想,仍找不到好的辦法。吳漢發現路上有一位儒生,便將他叫到面前,給他食物,向他詢問途中的見聞。儒生告訴吳漢:劉秀在河北深得人心,而在邯鄲稱帝的王郎,其實并非劉氏后裔。吳漢大喜過望,立刻編造了一份劉秀的檄書,派儒生送給彭寵,并向彭寵等人講述其見聞,吳漢則跟在他后面。彭寵等人聽信儒生之言,于是遣吳漢率軍與上谷諸將一同南下。吳漢等人消滅了大批王郎的軍隊,收復了許多郡縣。他們在廣阿(今河北隆堯東)與劉秀會合,劉秀任命吳漢為偏將軍。平定王郎后,又封吳漢為建策侯。
吳漢為人忠厚,不善言辭,鄧禹等人對他頗為了解,一再向劉秀推薦,劉秀與吳漢見面后,很快就對他十分信任,經常讓他跟隨左右。
劉秀為盡快剿滅銅馬諸軍,策劃繼續從幽州調集兵力,他連夜與鄧禹商議,鄧禹認為吳漢勇敢而有智謀,可以擔當此任。于是劉秀晉升吳漢為大將軍,返回幽州征發十郡突騎。當時,更始已任命其親信苗曾為幽州刺史,以牽制劉秀。苗曾聞訊后秘密部署軍隊,并告誡各郡不得發兵。吳漢為麻痹苗曾,僅率二十人趕到無終(今河北薊縣)。苗曾以為吳漢毫無察覺,便親自到路側迎接。吳漢迅速將苗曾拘捕、斬首,奪取了苗曾的軍隊。此事在幽州引起極大的震動,郡縣相繼歸順,并發兵隨吳漢南下。吳漢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與劉秀會師,劉秀麾下諸將見吳漢兵強馬壯,都推測他不肯分割兵力。而吳漢一到劉秀軍府,立即將軍隊名冊上交劉秀,任其分配。諸將聞訊,又爭先恐后地向劉秀要求增加兵力。劉秀責備他們說:“你們剛才還擔心吳漢不肯分兵,現在怎么又要把吳漢的軍隊大量攬到自己手中呢?”諸將都感到十分慚愧。
王郎之亂時,更始曾派另一親信、尚書令謝躬率六將軍攻王郎。劉秀平定王郎之后,謝躬部下的將軍們肆意虜掠,不聽從劉秀的命令,劉秀對他們頗為顧忌。雖與謝躬同在邯鄲,卻分城而居,對謝躬及其部下著意安撫。他對謝躬勤于職事大加贊揚,使謝躬放松了警惕。不久,謝躬率數萬軍隊移駐鄴城(河北臨漳西南)。當時劉秀南擊青犢軍,請謝躬前往隆慮山(今河南林縣西),阻截尤來軍。謝躬留部將劉慶、陳康守鄴,自己則率諸將軍擊尤來。尤來軍銳不可當,謝躬大敗,陣亡數千人。劉秀趁謝躬率兵在外作戰,派吳漢與岑彭偷襲鄴城。吳漢先派辯士向陳康陳說形勢,于是陳康拘捕了劉慶及謝躬的家屬。謝躬從隆慮山敗歸鄴城,不知道陳康已經反叛,僅帶數百人入城。吳漢設下伏兵,親手將謝躬殺死,謝躬部眾都向吳漢投降。
劉秀北討銅馬諸軍,吳漢時常帶領五千突騎為前鋒,吳漢本人則多次率先登城陷陣。河北平定之后,吳漢又與諸將共勸劉秀稱帝。光武建國,拜吳漢為大司馬,居三公之首,改封舞陽侯。
建武二年(26)春,吳漢率大司空王梁、建義大將軍朱祜、大將軍杜茂、執金吾賈復等九將軍,在鄴城東漳水畔大破檀鄉軍,降者十余萬人。光武定封吳漢為廣平侯,食邑為廣平(今河北曲周北)、斥漳(今河北曲周南)、曲周(今河北曲周東北)、廣年(今河北曲周西)四縣。吳漢又攻破鄴西山黎伯卿,及河內修武(今河南獲嘉)諸屯聚。光武親臨前線慰勞,又派吳漢進軍南陽(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吳漢相繼攻克宛(今河南南陽)、涅陽(今河南鄧縣東北)、酈(今河南南陽西北)、穰(今河南鄧縣)、新野(今河南新野)五座縣城。他率軍南下,在黃郵水畔破秦豐軍,又與偏將軍馮異擊昌城(今河北豐南西北)五樓帥張文軍,攻銅馬、五幡軍于新安(今河南澠池東),皆破之。
建武三年(27)春,吳漢率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大破青犢軍于軹(今河南濟源南)西。又率驃騎大將軍杜茂、強弩將軍陳俊等,將蘇茂包圍在廣樂。劉永部將周建聚集十余萬人,往救廣樂。吳漢率輕騎迎戰,失利,摔傷膝部,回營,周建等趁勢進入廣樂。吳漢負傷后臥床不起,眾將對他說:“大敵當前,您卻因傷臥床,軍心必然動搖?!眳菨h立刻帶傷而起,殺牛勞軍,他對將士們說:“敵人數量雖多,卻都是劫掠的群盜,‘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左傳》語),并非義勇之士?,F在正是立功封侯之秋,大家努力吧!”于是群情激憤,士氣倍增。次日清晨,周建、蘇茂出城圍攻吳漢,在吳漢親自指揮之下,漢軍數千精兵高聲吶喊,共同發起攻擊,一舉將敵軍擊潰,周建、蘇茂倉皇退回城中。漢軍長驅直入,攻陷廣樂,周建、蘇茂突圍逃遁。吳漢留杜茂、陳俊守城,自己則率軍協助蓋延,將劉永圍困于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劉永死后,睢陽守軍投降。
建武四年(28),吳漢率陳俊及前將軍王梁,在臨平(今河北束鹿北)擊敗五校軍,追至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西南)箕山,又大破之。他北上平定清河(治所在今河北清河東南)長直軍,及平原(治所在今山東平原南)五里軍。當時平原鬲縣(今山東平原北)五姓豪強聯手驅逐其太守、縣長,據城而反。吳漢部下將領紛紛請求率軍進剿,遭到吳漢的拒絕。吳漢說:“鬲縣反叛的罪責在于守長,誰敢貿然發兵,立即斬首。”他向平原郡發布檄文,平原郡人拘捕了太守及鬲縣長,又派人向鬲縣城內謝罪。五姓豪強大喜,一道出城投降。吳漢麾下諸將對吳漢非常佩服,他們說:“不戰而奪取城池,是我們望塵莫及的?!?/p>
這年冬天,吳漢率建威大將軍耿弇、漢忠將軍王常等,擊富平、獲索二軍于平原。次年春,富平、獲索五萬余人夜攻漢營,漢軍驚亂,吳漢安臥不起,過了一陣,軍中自然就安定了。當夜,吳漢發精兵偷襲敵營,大破之。乘勝追至無終(今河北薊縣),進而平定勃海(治所在今河北滄縣東南)。又隨光武征董憲,圍朐城(今江蘇連云港西南)。次年春,陷城,斬憲。東方各州相繼平定,吳漢班師還洛陽。
建武六年(30),隗囂叛于隴右。七年,光武派吳漢西屯長安。八年,吳漢隨光武征隴右,圍隗囂于西城(今陜西安康西北)。光武告誡吳漢說:“發自各郡的甲卒,只是白白耗費糧食,如果出現逃亡,就會渙散軍心,最好將其全部復員?!眳菨h以為人多勢眾,未能聽從光武之言,軍糧日漸匱乏,郡兵果然大量逃亡,公孫述又派兵援救隗囂,吳漢失利,不得不撤軍。
建武十一年(35)春,吳漢率征南大將軍岑彭等伐公孫述,彭攻入江關,吳漢在夷陵準備船只,率南陽兵及弛刑士三萬人溯江而上。岑彭遇刺,吳漢兼領其軍。十二年春,漢與公孫述將魏黨、公孫永戰于犍為南安(今四川樂山)漁涪津,大破之,進圍武陽(今四川彭山東)。公孫述派女婿史興帶五千人援救,漢全殲興眾,攻入犍為郡(治所在今四川宜賓西南)。犍為各縣皆據城而守,吳漢進軍攻克廣都(今四川成都南),并遣輕騎燒毀成都(今四川成都)西南七星橋之一的市橋,于是武陽以東諸小城皆降。
光武寫信警告吳漢說:“成都有十余萬軍隊,不可輕敵。你只能堅守廣都,等敵軍來攻,要避其鋒芒。如果敵軍不敢來,你可以移師逼之,必須待其疲憊之后,才能擊之。”然而吳漢乘勝進軍,率二萬余人,一鼓作氣追至成都城下。吳漢在距城十余里處的江北岸安營,建浮橋,派副將劉尚率萬余人屯駐江南,兩軍相隔二十余里。光武聞訊大驚,下詔批評他說:“我反復告誡你不要輕敵,你還是輕敵冒進,又與劉尚分兵而駐,一旦有事,難于相救。若敵方將你牽制,另派大軍進攻劉尚,劉尚軍破,你也就失敗了。幸虧現在還沒出問題,趕快返回廣都!”
詔書尚未到達吳漢手中,公孫述果然派部將謝豐、袁吉率十余萬人,分為二十余營,合攻吳漢;又遣萬余人攻劉尚,使吳、劉不得相救。吳漢軍與公孫述軍鏖戰一日,失利,退入營壘之中,被謝豐包圍。吳漢召集部將,激勵大家說:“我與諸君轉戰千里,歷盡艱難,屢戰屢勝,終于打到成都城下。而現在我們與劉尚兩處被圍,危急萬分。我打算秘密派兵過江,與劉尚會師,共御江南之敵。如果我們同心協力,各自為戰,可以建立大功;否則必敗無疑。成敗在此一舉?!庇谑菂菨h閉營三日不出,營中遍豎旗幟,煙火不斷,給人以大軍未動的假象。而他趁夜率軍渡江,與劉尚會合,謝豐等人毫無察覺。次日,他先與劉尚消滅了江南的敵軍,然后反攻江北,經過將近一天的苦戰,漢軍大破公孫述軍,殺謝豐、袁吉,獲甲首五千余人。吳漢留劉尚防御公孫述,自己率軍撤回廣都。他上書自責,光武則對他的部署表示滿意。
此后,吳漢在廣都、成都之間與公孫述多次交鋒,漢軍八戰八勝,攻入成都外城。公孫述親率數萬人出城大戰,吳漢派護軍高午、唐邯率數萬精兵迎敵。述軍敗逃,高午刺穿公孫述胸部,述當夜死亡。次日,述軍出降,吳漢斬述首送往洛陽,又將公孫氏及延岑族人統統處死。吳漢放縱其部下在成都大肆掠奪,并燒毀了公孫述的宮殿。光武聞訊非常惱火,對吳漢及其副將劉尚,給以嚴厲的斥責。
建武十三年(37)正月,吳漢自成都班師,經過其家鄉南陽宛城時,光武特意下詔,令漢回家祭祀祖先,并賜谷二萬斛,以示對吳漢的優寵。四月,吳漢抵達京師洛陽,光武隆重設宴慰勞將士,并表彰其軍功。
光武在全國統一之后,為了強化皇權,實行“退功臣而進文吏”的策略,大批功臣因此被剝奪了軍權。然而,由于吳漢對東漢建國的特殊貢獻,以及他在軍事上的關鍵作用,他始終保持了大司馬的職位,并繼續四出征戰。
建武十五年(39),吳漢率揚武將軍馬成、捕虜將軍馬武北伐匈奴,將雁門(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南)、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縣西南)、上谷吏人六萬余人,遷至居庸、常山關以東地區。十八年,蜀郡守將史歆反于成都。光武因史歆曾任岑彭護軍,精通軍事,派吳漢率劉尚、臧宮帶萬余人前往鎮壓。吳漢入武都(治所在今甘肅西和西南),發廣漢(治所在今四川金堂東)、巴(治所在今四川重慶北嘉陵江北岸)、蜀(治所在今四川成都)三郡兵,包圍成都,經百余日破城,殺史歆。吳漢又順江而下,肅清史歆余黨,徹底平息了史歆之亂。
吳漢為人極為勤勉,每次隨光武征伐,在光武獲得安全之前,他一直侍衛于光武身旁。其他將領遇到戰斗失利,往往驚恐不安,吳漢卻神態自若,激勵士卒勇敢作戰。光武經常派人觀察吳漢的動靜,派去的人總是報告吳漢在認真備戰,光武不由得感嘆道:“吳公所為真是令人滿意,天下安危就系于此人一身了!”吳漢出征,有時事先雖無準備,但早晨接受命令,傍晚即能上路,行動非常迅速。所以,光武一次又一次讓他擔當軍事重任。
吳漢在朝中任職,事事都十分謹慎。吳漢出征時,其妻兒曾在家中購買土地,吳漢回家后,責備他們說:“軍隊在前方苦戰,將士尚未得到犒勞,你們怎能在后方大量購置田宅呢?”于是吳漢將新買的田宅,統統分給他的親戚。建武十八年(42)以后,吳漢主動隱退,僅僅保留了三公的頭銜,而放棄實權。
建武二十年(44),吳漢病重,光武親臨其宅探視,詢問吳漢的遺愿,吳漢說:“臣愚笨而缺乏見識,沒有別的祈求,只是希望陛下不要輕易實行大赦?!眳菨h死后,光武下詔表示哀悼,賜謚號為“忠侯”。
評:兩漢之際,鄧禹審時度勢,毅然赴河北,投奔劉秀。東漢建國,鄧禹有定策之功。鄧禹西征關中,劉秀中分麾下精兵,對鄧氏最為信賴。鄧禹貪圖軍功,不聽馮異勸阻,以疲憊之眾,御赤眉精悍之師,結果全軍覆沒。隴、蜀既定,鄧禹主動放棄軍權,為光武恢復皇權,鋪平了道路。
王郎起兵之際,劉秀在河北孤立無援,一時難于立足。吳漢說服彭寵,發北州突騎助劉秀平王郎,既而襲殺苗曾,再次征集幽州精兵,使劉秀得以剿滅銅馬諸軍,順利在河北稱帝。南征公孫述之役,吳漢指揮若定,力克強敵,為光武重建大一統,發揮關鍵作用。建武一朝,光武抑退功臣,吳漢卻深得光武信賴,始終居于顯要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能及時認清形勢,功成身退,為光武強化皇權讓路,避免了蹈西漢初年異姓諸王之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