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后漢書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5952字
- 2019-11-15 14:04:30
傳記第四 馮異 賈復
馮異(?—34) 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平頂山西北)人。年輕時喜歡讀書,精通《左傳》與《孫子兵法》。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馮異任潁川郡掾,監五縣,與父城長苗萌共為王莽守城。劉秀轉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于巾車鄉。馮異巡視屬縣,為劉秀軍所俘。其時異堂兄馮孝及同郡丁琳、呂晏等人,均在劉秀軍中,他們一同向劉秀推薦馮異。劉秀召見馮異,馮異說:“我一人倒戈,并不能改變形勢。老母現在城內,我愿回去招降五縣,以報答您的恩德。”劉秀立即將馮異放歸,馮異勸說苗萌:“如今領兵諸將,均為武夫崛起,多行暴虐,唯獨劉將軍(指劉秀)秋毫無犯,觀其言行舉止,絕非等閑之輩,是可以依靠的人物。”苗萌說:“你我生死與共,愿意聽從你的安排。”劉秀返回宛城(今河南南陽)之后,更始部將前后十余次進攻父城,馮異堅守不降,直到劉秀被更始任命為司隸校尉,派往洛陽整修宮室,途經父城,馮異等人才開門迎接。劉秀任用馮異為主簿,苗萌為從事。馮異趁機舉薦同鄉銚期、叔壽、段建、左隆等人,劉秀皆用為僚佐。于是,馮異等人跟隨劉秀一道進駐洛陽。
更始多次打算派遣劉秀征討河北,但其麾下諸將擔心劉秀在河北發展自己的勢力,脫離更始政權的控制,大多表示反對。當時更始左丞相曹竟與其子尚書詡權重,劉秀依照馮異的策略,極力與曹竟父子拉攏關系,借助曹竟父子的支持,最終獲得渡河北上的機會。
劉秀之兄劉被更始殺害,劉秀十分悲痛,但他由于害怕受到牽連,在公開場合不敢顯露真情,而當他一人獨處時,總是拒絕喝酒吃肉,枕席上常常留下淚痕。馮異私下安慰劉秀說:天下長期遭受王莽之苦,人心思漢。而更始諸將四處虜掠,令百姓大失所望。如今您出鎮方面,施行恩德,與更始諸將形成鮮明對照。您應該盡快派人前往各郡縣,進一步爭取百姓的擁護。劉秀接受了這項建議,到達邯鄲之后,即派馮異、銚期出使各縣,復查囚徒,安置鰥寡,逃亡者一旦自首,即免其罪,并密告郡縣長吏的動向。
王郎起兵后,劉秀自薊城(今北京西南)南逃,風餐露宿。途經饒陽(今河北饒陽東北)無蔞亭時,天氣極其寒冷,眾人又餓又累,馮異為大家煮豆粥充饑。第二天早晨,劉秀對諸將說:“昨日有公孫(馮異字)所獻豆粥,饑寒俱得緩解。”劉秀行至南宮(今河北南宮西),遇到狂風暴雨,劉秀躲入道旁的空屋,馮異抱柴,鄧禹點火,劉秀對著灶臺烤衣服,馮異又為劉秀送上麥飯、野菜。劉秀于是渡滹沱河,進至信都(治所在今河北冀縣)。劉秀得到信都太守任光的支持,但他仍嫌兵力不足。馮異奉命征發河間(治所在河北獻縣東南)郡兵,拜偏將軍。隨劉秀破王郎,封應侯。
馮異為人謙遜,從不自我夸耀,他與其他將領相遇時,總是主動讓道。劉秀諸將喜歡坐在一起,議論各人的軍功,每到這時,馮異就躲到遠處的樹下,回避與諸將爭功,于是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王郎敗后,劉秀使諸將分營,并重新分配軍士,軍士皆愿隸屬大樹將軍,馮異也因此得到劉秀的器重。
劉秀征戰河北時,更始派其大司馬朱鮪、舞陰王李軼等,率軍號稱三十萬,屯駐洛陽。劉秀平定河北后,遣馮異為孟津將軍,統魏郡(治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河內(治所在今河南武陟西南)二郡兵,與朱鮪、李軼等人抗衡。
馮異致書李軼,陳述更始政權在赤眉軍進攻之下岌岌可危的形勢,勸說李軼轉而依附劉秀。李軼最初與劉秀在舂陵共同起兵,兩人關系十分親密,但后來他唆使更始殺害劉,擔心劉秀因此結仇,他給馮異復信,愿與馮異為友,并請馮異代他向劉秀解釋。此后,李軼便不再與馮異對抗,馮異趁機北攻天井關(又名太行關,在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上),克上黨(治所在今山西長子西)兩城,又南進攻下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以東十三縣,降者十余萬。更始河南太守武勃率萬余人,攻擊那些降于馮異的更始舊部,馮異率軍渡河,大破武勃于士鄉(亭名,屬河南郡),斬首五千余級。李軼閉門不救,馮異將此事報告劉秀,劉秀為了離間朱鮪、李軼,故意把李軼的信件泄漏給朱鮪。朱鮪大怒,派人刺死李軼,而洛陽守軍人心渙散,紛紛向馮異投降。
朱鮪遣討難將軍蘇茂率數萬人攻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鮪自率數萬人攻平陰(今河南孟津東),試圖牽制馮異。馮異派其校尉護軍與河內太守寇恂合擊蘇茂,大破之。馮異則屢屢渡河進攻朱鮪,朱鮪退回洛陽。
馮異的捷報傳送劉秀,劉秀的部將都勸劉秀稱帝。劉秀于是召馮異至鄗(今河北柏鄉北),詢問四方動靜。馮異分析了更始敗后天下無主的局面,勸說劉秀順從眾議,果斷登極。劉秀接受了馮異等人的意見,不久就在鄗稱帝,正式建立了東漢王朝。
建武二年(26)光武分封功臣,馮異定封陽夏侯。馮異率軍擊敗陽翟(今河南禹縣)嚴終、趙根之后,光武詔異返回家鄉祭奠祖先,令太中大夫送牛酒,又令二百里之內的太守、都尉以下的官吏,及馮氏宗族前往助祭,給予馮異很高的待遇。
當時,赤眉軍已攻占關中,大司徒鄧禹率兵西征,久而無功,光武乃遣馮異代禹。光武親自將馮異送至河南(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賜給馮異御用乘輿、七尺劍,并告誡馮異:三輔之地久經戰亂,生靈涂炭,此次征伐,主要是安定地方,而不僅僅是毀滅城池、搶奪土地。我手下的將領并非不善作戰,只是他們喜好掠奪。你本來長于安撫部下,所以派你西征。希望你謹慎從事,不要危害郡縣。馮異遵循光武的意旨,所到之處深得民心,弘農(治所在今河南靈寶北)一帶起兵者很多,稱將軍的就有十余人,他們先后都向馮異投降。
馮異與赤眉軍遇于華陰(今陜西華陰東),相拒六十余日,交戰數十次,赤眉將領劉始、王宣等五千人向馮異投降。建武三年(27)春,光武拜馮異為征西大將軍。正巧鄧禹率車騎將軍鄧弘等班師,與馮異相會,禹、弘邀異共擊赤眉。馮異說:“我同赤眉鏖戰數十日,雖屢屢俘獲其勇將,但其余眾尚多,可以用恩信逐漸引誘,難于靠武力迅速取勝。皇上派大軍屯于澠池(今河南澠池西),堵塞赤眉東歸之途,而我從西面進攻,爭取一舉滅之,乃是一個穩妥的方案。”禹、弘不從,弘軍被赤眉擊潰,馮異與鄧禹合兵救之,赤眉稍稍退卻。馮異認為士卒饑餓疲倦,應該暫時休戰,鄧禹不聽,再次出戰,結果遭到慘敗,死傷三千余人,鄧禹勉強脫身,逃回宜陽(今河南宜陽西)。馮異棄馬步行登回溪阪,僅與麾下數人歸營。
馮異堅壁而守,集合漢軍散兵,招會關中諸營數萬人,與赤眉約期交戰。交戰之日,馮異選擇一批壯士,讓他們換上赤眉的裝束,埋伏于道旁。天亮之后,赤眉萬人進攻馮異前部,馮異僅派少數兵力援救。赤眉見漢軍勢弱,全體出動展開攻勢,馮異也傾其兵力迎戰。太陽西斜,赤眉銳氣大減,漢軍伏兵突起,衣服與赤眉相混,赤眉無法識別,一時大亂,馮異乘勝追擊,大破赤眉于肴底,俘虜八萬人。赤眉殘部十余萬人東至宜陽,降于光武。光武璽書慰勞馮異,特意表彰其功績。
赤眉降漢之后,關中地區仍然十分混亂,延岑等人擁兵數千到萬余,自稱將軍,各據一方,互相攻擊。馮異邊戰邊走,進駐上林苑中。延岑有意割據關中,聯合張邯、任良共攻馮異。異擊破之,斬首千余級,關中諸營降于延岑者紛紛轉附馮異。延岑又攻析(今河南西峽),異派部將鄧曄、于匡擊岑,大破之,降者八千余人。延岑被迫逃往南陽。其時關中糧食極為缺乏,百姓饑餓,至人相食,黃金一斤僅能換豆子五升。漢軍糧運斷絕,軍士多用野果充饑。光武拜南陽趙匡為右扶風太守,率軍助異,并運送谷物,異軍見到糧食,都歡呼萬歲。馮異有了充足的軍糧,便出兵消滅了那些反對東漢的關中豪強,擁護東漢的則給以褒賞,并將其首領統統送往洛陽。
建武四年(28),公孫述遣部將程焉率數萬人,與盤踞陳倉(今陜西寶雞東)的呂鮪會合。馮異與趙匡迎擊,破之。此后,蜀軍多次進犯,均被馮異擊退。
馮異在關中三年,用心安撫百姓,關中人口急劇增加。馮異久鎮關中,擔心引起光武的猜疑,上書請求回京。后來有人密告馮異專制關中,斬長安令,威權過重,且深得人心,號稱“咸陽王”。光武派人將此信送給馮異,馮異十分恐懼,上書謝罪,光武則下詔安慰馮異說:“將軍(指馮異)與國家(指光武本人),名義雖為君臣,情分卻如父子。你有什么可以猜疑,甚至畏懼的呢?”
建武六年(30)春,馮異進京朝見光武。光武對公卿們說:“此人是我起兵時的主簿。他為我披荊斬棘,平定關中。”召見之后,光武使中黃門賜馮異珍寶、衣服、錢帛,又下詔說:“倉促無蔞亭豆粥、滹沱河麥飯,你對我的厚意,隔了這么久才有機會報答。”馮異希望光武不要忘記河北之難,并表示將銘記巾車鄉光武赦免、任用之恩。此后,光武多次設宴招待馮異,并與馮異商定伐蜀之策。馮異在洛陽滯留十余日,經光武特許,攜家眷一道返回長安。
這年夏天,虎牙大將軍蓋延等七將軍從隴道伐公孫述,為隗囂所拒,相繼敗退,光武令馮異移駐栒邑(今陜西旬邑東北),馮異尚未到達栒邑,隗囂派部將王元、行巡率二萬人下隴,行巡分兵取栒邑。馮異準備快速前進,搶占栒邑,諸將都認為隗囂兵力雄厚,且新近獲勝,應當避其鋒芒。馮異則提出:隗囂一旦得到栒邑,勢必威脅三輔,構成大患。栒邑“攻者不足,守者有余”(《孫子兵法》之語),搶先占據該城,就能以逸待勞,取得軍事上的優勢。于是他率軍潛伏于栒邑城中,出其不意對行巡發起攻擊,巡軍驚亂奔逃,漢軍追擊數十里,大破之。另一員漢將祭遵又破王元。北地(治所在今甘肅慶陽西北)豪長耿定等人懾于漢軍的威力,紛紛背叛隗囂,投降東漢。
馮異雖然軍功出眾,上書卻不敢自夸。有些將領企圖把馮異的軍功,記在自己賬上。光武對此感到擔心,專門下璽書表彰馮異之功。又令馮異進軍義渠(今甘肅慶陽西南),領北地太守事。
不久,北地參巒(今甘肅慶陽西北)青山一帶的少數族武裝萬余人,向馮異投降。馮異又擊破盧芳部將賈覽、匈奴薁鞬日逐王。上郡(治所在今陜西榆林東南)、安定(治所在今寧夏固原)兩郡均向馮異投降,異又領安定太守事。
建武九年(32)春,祭遵死,詔馮異守征虜將軍,兼領祭遵營兵。隗囂死后,其部將王元、周宗等人立囂子純為主,總領隗氏殘兵拒守冀城(今甘肅天水西北),公孫述又派部將趙匡救純。光武命馮異行天水(治所在今甘肅通渭西北)太守事,攻趙匡等近一年,皆斬之。漢軍攻冀城不克,諸將有意撤軍,馮異堅決反對,常為眾軍前鋒。建武十年(33)夏,馮異與諸將攻落門(聚名,在今甘肅武山東北),未拔,病發死于軍中。謚號為節侯。
賈復(?—55) 字君文,南陽冠軍(今河南鄧縣西北)人。年輕時好學,通曉《尚書》。師從舞陰(今河南社旗東南)李生,李生對其門人說:“賈君容貌、志向不凡,又勤于學問,實為將相之才。”王莽末年,賈復為縣掾,赴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夏縣東北)運鹽,途中遭遇盜賊,其他人都棄鹽逃命,只有賈復一人將鹽運回冠軍,縣中贊許賈復守信。
當時,下江、新市兵起,賈復也趁機聚眾數百人于羽山,自稱將軍。更始稱帝,賈復遂率其眾附于漢中王劉嘉,任校尉。賈復見更始政治混亂,諸將放縱,便以湯武、桓文、六國及秦朝建國之例,勸說劉嘉利用漢室宗親的身份,另立大業。劉嘉缺乏勇氣,建議賈復去河北投奔劉秀,以實現其宏大志向。
賈復在柏人(今河北隆堯西)追及劉秀,靠同鄉鄧禹的推薦,得到劉秀召見。劉秀十分欣賞賈復的才能,鄧禹也稱賈復有將帥志節,于是署復為破虜將軍。賈復的馬很瘦弱,劉秀便解下自己的副馬送給他。劉秀的屬吏們因賈復對同輩過于傲慢,要求將他調任鄗(今河北柏鄉北)尉,為劉秀所拒絕,劉秀說:“賈復有大將之才,我正要重用此人,不可擅改他職。”
王郎起兵,劉秀逃至信都,拜賈復為偏將軍。王郎平后,遷都護將軍。
賈復隨劉秀擊青犢軍于野王(今河南沁陽)射犬聚,從清晨大戰至中午,青犢軍堅守不退。劉秀傳令賈復:“吏士都很饑餓,可以先去吃飯。”賈復則回答:“打敗了敵人,再去吃飯!”于是,賈復舉旗率先沖入敵陣,所向披靡,一舉將青犢擊潰。諸將因此都十分佩服賈復的勇猛。賈復又與五校軍戰于真定(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南),大破之。賈復身負重傷。劉秀聞訊大驚,說:“我之所以不許賈復單獨出戰,就是因為他輕敵冒進。果然如此,喪失我一員名將。聽說賈復之妻已有身孕,如果生女,我子娶之;如果生男,我女嫁之。不要讓賈復為妻兒擔憂。”不久賈復傷愈,在薊城(今北京西南)與劉秀重逢,劉秀非常高興。劉秀南擊赤眉、青犢諸軍,仍以賈復為前鋒,又大破之。
劉秀稱帝,拜賈復為執金吾,封冠軍侯。賈復搶先渡過河水(即黃河),攻朱鮪于洛陽。他連敗更始白虎公陳僑,迫使陳僑投降。建武二年(26),光武增封賈復穰(今河南鄧縣)、朝陽(今河南鄧縣東南)二縣。其時,更始郾王尹尊等割據南方,光武召眾將商議討伐之事。眾將無人發言,光武沉吟良久,以檄杖敲地說:“郾最強,宛其次,誰能擊之?”賈復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我請求擊郾。”光武笑道:“執金吾擊郾,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大司馬(指吳漢)應擊宛。”于是派賈復與騎都尉陰識、驍騎將軍劉植南渡五社津(今河南孟縣、溫縣間黃河渡口)擊郾,連破之。一個多月后,尹尊投降。賈復東擊更始淮陽太守暴汜,汜降,淮陽屬縣皆定。同年秋,賈復南擊召陵(今河南偃城東)、新息(今河南息縣),皆平之。
建武三年(27)春,賈復遷左將軍,配合馮異諸將攻赤眉于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澠池(今河南澠池西)間,連破之。與光武會于宜陽(今河南宜陽西),迫降赤眉。
賈復隨光武征戰,從未失利,多次與諸將突圍脫身,負傷十余處。賈復勇于孤軍深入,因此光武很少令其遠征。但光武頗為贊賞賈復的勇敢,經常讓賈復跟隨在自己身邊。賈復方面之功較少,諸將每次論功自夸,賈復總是默不作聲。遇到這種情況,光武就要說:“賈君的功績,我心中有數。”
建武十三年(37),賈復定封膠東侯,食邑為郁秩(今山東平度)、壯武(今山東膠縣東北)、下密(今山東昌邑東)、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梃(今山東萊陽南)、觀陽(今山東海陽西北)六縣。光武在全國統一之后,有意偃武修文,不愿功臣繼續領兵屯駐京師。賈復了解到光武的心思,便與右將軍鄧禹主動削減兵力,講授儒學。光武對此大為贊同,于是罷免左右將軍官。賈復以列侯歸第,位加特進。南陽功臣朱祜等人極力推薦賈復出任宰相,但光武決心抑退功臣、進用文吏,所以功臣一律不用。不過,由于賈復、鄧禹、李通三位南陽功臣,與光武關系極深,最為光武所信賴,故當功臣紛紛隱退之后,他們仍能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始終保持顯要地位。
建武三十一年(55),賈復病故,謚號為“剛侯”。
評:赤眉自關中東歸,東漢政權面臨嚴重威脅,光武果斷以馮異取代鄧禹,主持征西軍事。馮異在鄧禹諸軍慘敗之后,巧設伏兵,一舉擊潰赤眉大軍,為光武統一關西,發揮了關鍵作用。馮異久鎮方面,難免專制之議,而光武用人不疑,馮異居功不驕,君臣之際,終能相安無事,建武一朝,竟無割據之虞。
莽漢之際,人心思漢。更始政治混亂,難于成就大業。賈復認清形勢,及時投奔光武。東漢建國,賈復以勇力著稱。隴蜀既定,賈復主動交出兵權,順應了皇權強化的趨勢,所以他在眾多功臣之中,得到光武的特別優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