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所需要召開年終總結會議嗎?
2015-01-23 薛軍
歲末年初,大大小小的公司企業,不論是國有、民營、央企、小微、中資、外企,都在忙著開會。開什么會?年終總結會議。
有的是內部高管、部門、員工關起門來開。有的是租會場甚至租體育場(就像京東今年的年會一樣)、廣發英雄帖、誠邀供應商加盟商合作伙伴、大張旗鼓、格外高調地開。有的是看目標、查問題、找差距,認真檢討、深刻反思;有的是談業績、比貢獻、論價值,豪言壯語、昭告天下;有的是領導講講話、頒頒年度獎,接著歌舞升平、把酒言歡,像是好不熱鬧的嘉年華;有的是領導很重視、員工很緊張,人人自危、啃著饅頭、嚼著面包,幾天幾夜、無心睡眠。不管是什么目的、哪種形式、多大規模,大多數公司企業年終召開總結會議還真是每年必備的保留節目。套用個熱詞:不是“新常態”,而是“老套路”。
律所需要召開年終總結會議嗎?為什么要問這樣一個看似沒有什么意義的問題?同樣是人和人一起共事、分工協作的組織或機構,律所難道和公司企業有什么差別嗎?
稍稍留意觀察一下,你會察覺每到這個時候,有著25萬律師之眾、2萬余家的國內律師事務所,除了開開類似迎春茶話會、座談會、聯誼會、團拜會這樣的年終會議之外,真正靜下心、坐下來,全所成員參加,回顧一年工作、總結一年得失的律所年終總結會議好像還真是不多。
為什么會是這樣?難道這么多知識工作者聚集的律所不需要總結反思、繼往開來?這個問題著實讓外行很意外,但是答案其實內行都知道。原因是大多數律所的運作機制和管理體制與公司企業有很大差別。
從核準投資辦所的方式劃分,目前國內的律所有合伙制、合作制、個人所、國辦所四種類別。從運行機制、管理體制上衡量,目前國內的律所大體又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緊密型、公司化管理的律所。這種律所,成員有共同的愿景,有趨同的價值觀,有清晰的定位和方向,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有細致的計劃和任務,有嚴密的組織和分工。第二種是半緊密型、邦聯制的律所。這種律所,成員也有基本認同的愿景和價值觀,成員個人也有自己的目標計劃,工作也有一定的支持和協同,但是,作為律所本身,一般較難有清晰的定位方向、明確的目標計劃。律師之間、律師和律所之間相對獨立,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上不如公司化管理的律所緊密和規范。第三種是松散型、提成制或者承包制的律所。這種律所,不以具有基本認同的愿景和價值觀為前提,律師高度“自治”,律師和律所之間不是成員和組織的關系,也沒有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律所只是為律師辦案提供合同、印章和提供發票、函件的機構。律所更難有清晰的定位方向和明確的目標計劃。當然,以上分類是很粗放的,不論哪一類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的律所,不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發展,也都在進行團隊化、專業化、分工合作的努力和嘗試。但是總體上國內律所在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上還是以上三種類型。
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的不同類型,也就決定了國內律所在年度終了時會不會召開年終總結會議。具體而言,由于沒有清晰的定位方向和明確的目標計劃,第二種和第三種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的律所往往很難像公司企業一樣以召開會議的方式,讓每個成員包括律師和非律師成員,以會議發言或者書面總結的方式,結合律所和每個成員的年度目標計劃,認真思考一年的工作,總結一年的得失,之后再由律所管理層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對全所一年來方方面面的工作進行總結。相比之下,由于具有清晰的定位方向和明確的目標計劃,實行公司化管理的律所往往也會像公司企業一樣,在年度結束之后對照年初的目標和計劃,逐項進行總結,找出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為下一個年度的目標和計劃進行籌劃。
其實并不是律所和律師不知道總結過去、謀劃未來的重要性。也并不是從事法律服務這樣具有很強專業性、智慧型工作的律所和律師不知道俯拾皆是的公司企業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但是,為什么國內絕大多數律所至今仍然選擇半緊密型、邦聯制或者松散型、提成制(承包制)的體制機制呢?相反,緊密型、公司化的體制機制為什么是不少成功律師眼中的“噩夢”呢?
個人認為這樣的選擇與律師的執業特點以及國內律師的發展歷程、成長環境休戚相關。在此簡述一二。律師具有理性思維、獨立判斷、專業智慧的職業特征,中國律師業的發展歷程較短,法律服務市場培育至成熟尚需時日,加上早期的法律服務需求由律師個人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經驗技能,往往也可以較好地為委托人提供服務。因此,可以說這些原因是國內律師目前仍然可以從事個體執業的土壤。在個體執業不僅有土壤,也還有很大市場并且有些能力突出的律師也還過得不錯的情況下,選擇投入小、管理粗放、對律師個體無約束、更為自由的體制機制也就理所當然了。在這樣的體制機制下,律師雖然身在律所,但事實上往往是依靠個人的實力承攬和提供服務,并不當然需要律所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大多數律所往往也是由許許多多采用同樣執業方式的合伙人和律師組成,律所也就成了由若干個具有單兵作戰能力的律師組成的聯合體,更像是一個虛擬的組織。這個組織即使有,也較難有紀律、有約束、有文化。律所作為組織的功能其實并沒有發揮出來。
一個看似平常、看似可有可無的年終總結會議,對律所來說卻是意味深長。國內律師業的發展現狀也許還沒有讓律所和律師充分意識到有組織無紀律的危險性,但是,隨著法律服務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狀況,相信會有更多的律所和律師做出適合自己生存和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