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改變了一切。許多可歌可泣的、偉大的、驚人的故事在中國的土地上流傳著:一個雇農(nóng),如何成了一個英雄的游擊隊長;一個小腳女人,如何由不出房門而成為一個鄉(xiāng)長;一個婦聯(lián)會主任,二十歲的姑蘇小姐,現(xiàn)在在晉西北帶領一團人的隊伍,使日本侵略軍的軍官們感到頭痛。中國確是在迅速地變化著。初初看來,這些變化似乎太“神話”了,有點使人不相信,但它是可以使人相信的,因為產(chǎn)生著這類民族英雄的地區(qū),是有民主政治作為基礎的。相反,若果一個地區(qū)還有不準你當游擊隊長的勢力存在,不準女人參加開會的勢力存在,那末縱是天才,也仍舊只好做雇農(nóng),做灶下婢。這樣的地方,在中國還不能說沒有。這種地方,沒有民主保障,當局還在取締民眾抗日團體,限制、禁止開會,檢查書報、壓制抗日言論,實行黨化教育,強迫集體入黨;苛捐雜稅,猶在征收,法幣不斷貶值,物價上漲幾十倍。人民顛沛流離困苦到不可想象的地步。只有絕少數(shù)的人們,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地享受著。在這樣的地方,傳說文化人走投無路,是可以使人相信的。但要宣傳這里的農(nóng)民都聞雞起舞,樂于從軍,而知縣呢,則親自撫慰。……我卻不能不懷疑了。沒有民生保障,民主自由的地區(qū),人人都有為民族效命之志,這想法不能不算痛快——樂觀,但卻使人吃驚,簡直是中國的神話了。
現(xiàn)在弄藝術的人,尤其是寫一點理論文章的人,平日愛嚷什么是主題,什么是典型等等。于是作者便苦心孤詣,注意找主題,找典型,這是好的。但卻也有主題是好的,典型也如理想一樣是很好的,但事實卻不一定真,脫離了現(xiàn)實。影片《好丈夫》(中國制片廠攝制)就是一例。《新華日報》上葛一虹先生贊之為正確的影片攝制之路是對的,然而葛一虹先生也指出其缺乏真實性的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不是真的東西,不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東西,是不會博得人人喜愛的。粉飾和欺騙只能令人反感。《好丈夫》的攝制者的動機,目的,是使人敬佩的。但宣傳的目的,不是仰求少數(shù)人的贊許,而是懂得大多數(shù)人的激動,最好是注意一下藝術的真實性。藝術本質之提高,不在形式,卻正是看它是否正確反映了現(xiàn)實而決定的。
一九四〇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