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僅對人民群眾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特別是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取向有重要的導向或引領作用,而且對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有明確的指示性意義。

在當代中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從國家層面提出的價值目標。在經歷跌宕起伏的歷史變遷后,中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時期。這些價值目標深刻表達了國家意志,體現了人民的普遍意愿和訴求。踐行這些目標,將凝聚全中國的力量,形成建設幸福家園、貢獻世界發展的巨大合力。

富強是社會繁榮和人民幸福的前提。發展是硬道理,當代中國尤其需要通過科學、可持續的發展,為社會主義中國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落后就要挨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切文明進步的基礎。只有人民富裕、國家強大,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問題,才能從容應對國家主權和安全領域所面臨的各種突發事件和挑戰,才能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人民當家作主是民主的真諦。民主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追求,古往今來,不同的理論家對民主理念的解讀基本一致,但對于如何確保民主卻有不同的實踐。歐美國家并不能壟斷民主的標準,西式民主只是民主的某種特殊的形式而已。實際上,民主因國情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民主不是裝飾品,而是要用來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解決廣大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的。“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1]

文明是在人民豐富多彩的歷史實踐中不斷積累和形成的,文明進步就是人們不斷擺脫愚昧、走向理性的過程。文明應當是流動和開放的,不同文明彼此交流,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局面。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和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精華的同時,也要不斷增強自身思想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和諧穩定是文明進步的前提。人類社會發展史證明,一個相對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發展、進步,經濟繁榮發達,文化欣欣向榮、百花爭艷,科學發明和科技創新得以實現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中國有13億多人,個人愿望可能千差萬別,但社會和諧穩定、繁榮發展,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我國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旗幟鮮明地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社會”這一重大問題。這些價值觀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鮮明地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表達了當代中國人民普遍認可的社會規范,展現了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追求。當代中國亟須建構一種“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環境,這就需要大力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理念。當代中國的發展需要持續釋放社會活力、激發內生動力。

自由是社會的活力之源,只有在自由的環境中,人的尊嚴才能得到維護,人的權利才能得到保護,人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激發。只有自由的社會環境才能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們要尊重和保護人權,嚴格規范公共權力的運行,堅決杜絕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現象;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使人們的實質自由不斷得到提升。

平等是現代社會的基石。平等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共同愿望,每個人內心都渴望平等。中國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在當代中國,人人應該擁有平等的人格,享有平等的權利,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沒有平等就沒有公平正義,沒有平等就沒有社會的穩定。當代中國應該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讓全體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2]

和諧的社會必定是公正的。公正之于社會就如同良心之于人一樣不可或缺。很難想象在一個到處充斥著非正義的社會里,會有愛、真誠、善良、正直、無私等可貴的美德;很難想象一個連最基本的公正都無法保障的社會,會創造出令后世景仰的輝煌燦爛的文明。面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面對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越來越高的現實,當代中國迫切需要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法治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迄今為止,依法治理是人類社會探索總結出來的最合理、最有效的社會治理方式。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當代中國人的強烈期盼。“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黨和政府向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每個現代公民也需要將法治的原則、精神、核心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道德操守既是公民立身處世、建功立業的根本,也是國家走向強盛、政治實現昌明、文化得以繁榮的精神支撐。我們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在公民層面上提出的價值要求,回答了“培育和塑造什么樣的公民”這一重大問題。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5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和仁人志士。愛國主義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氣概,是中國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敬業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石。作為一種樸素而崇高的美德,敬業讓人們在職業生涯里獲得生活的意義。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除了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職業活動是我們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職業活動是每個人生存、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根本前提,社會的延續和進步必須依靠人類的職業活動提供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公民要從事某種職業就必須遵守一定的職業道德。敬業因此就成為公民重要的價值準則,成為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

誠信是人們美德行為的確證與標識。從社會倫理的角度看,它是規范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倫理準則。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對現代社會各個方面的協作與和諧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有著極具特色的時代內涵。對于一個行業而言,誠信是立業之本。對于每個公民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基。誠信需要每個公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水平,人人有責。

友善是關于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無論從事哪項職業,友善都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品格。友善,包含善待親友、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等。善待親友可以和諧家庭關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諧人際關系,善待自然可以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當代社會競爭壓力巨大、人際關系緊張、社會矛盾凸顯的情境中,培育和踐行友善這一價值觀,對于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公民層面的核心價值觀,貫穿于中國公民道德行為的各個環節,涵蓋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方面,是與每個公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基本價值規范。這些價值觀只有扎根于社會現實,與公民的日常生活相融,并且通過制度固化下來,成為一種文化,才能逐漸轉化為公民的內在信念和自覺行為。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4-09-2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源县| 屯门区| 蕲春县| 康马县| 松桃| 渭源县| 大方县| 新兴县| 如东县| 宁海县| 娄烦县| 黄大仙区| 洞口县| 慈溪市| 宁强县| 延长县| 莱西市| 昂仁县| 武邑县| 随州市| 峡江县| 庆阳市| 奉贤区| 安多县| 阜新市| 临沭县| 澎湖县| 中阳县| 鲁山县| 仁布县| 错那县| 堆龙德庆县| 清镇市| 兰坪| 深州市| 抚远县| 浙江省| 大埔县| 宿州市| 卢湾区|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