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如何理解當代中國的價值觀

當代中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有些價值觀指向構建什么樣的國家,有些價值觀指向建設什么樣的社會,有些價值觀屬于公民道德范疇。國家和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體現,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人民的承諾、對人類未來前途命運的把握、對歷史發展方向的定位;公民道德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則是人民群眾生活的倫理規范,是用來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又有著性質和功能上的區別。

作為是非曲直的標準,價值觀成為社會成員自覺調節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的規范。人類社會有基本的共性,因而許多價值具有普遍的意義,如善良、正直、誠信、公正……但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在不同的時空中展開,面對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的,因而不同的民族對價值及價值觀會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價值及價值觀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民族中不同的成員(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價值及價值觀的理解也不盡一致。如果對價值觀的理解都像對水分子的構成、水的沸點的認識那樣一致,就沒有研究價值觀的必要了。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對事物做評價,價值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理解。譬如,人們都追求公正,但是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理解的“公正”與被統治階級理解的“公正”是完全不同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統治階級、武士、勞動者各盡其職,不相互僭越,就是公正。亞里士多德主張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不能享有與自由民相同的權利。顯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公正觀與現代公正觀相去甚遠。在古代中國也是如此,如對“天下”的理解,既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的價值理念,也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的價值理念。

我們在這里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從個人的角度去談對價值的理解,更是指建立在當代中國人民價值共識基礎上的共同價值觀。中國人民的價值觀,也是為了追求人的幸福、社會的福祉和文明的進步,因此與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有許多的共性。中國人餓了也要吃飯,困了也要睡覺,累了也要休息,也愿意過自由自主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價值理想和追求,這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民沒有什么不同。當然,由于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演化而來的,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大地上的生命體驗、觀念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它必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形態、內含和實質。從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對集體與合作的重視,個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獲得生存的機會和力量。因此,對于價值和價值觀,中國人往往更多地從整體優先于局部、集體優先于個人的角度去思考。譬如,西方人更多地從個人的角度去思考人權,而中國人更關注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這就是“和諧”價值觀的體現。中國人把人權理解為“人與人之間要達成共享、共生的和諧狀態”,而不是“個人權利之間的自由博弈與競爭”,這就是中國人如此重視“和為貴”、“協和萬邦”以及“和而不同”的原因。在中國人看來,只有社會和諧了,人們才能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生活,才能擁有獲得富足而有尊嚴的生活的機會。

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中國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價值追求,這種追求經歷了現代性和社會主義觀念的洗禮,一步步凝練為“平等”“公正”的價值觀。再如,中國古代“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價值追求,經過近現代社會的治亂興衰和各種外來思潮的淬煉,逐漸凝練為“法治中國”的價值觀。

1840年以來,外敵入侵、遭受凌辱的歷史,特別是反法西斯戰爭中巨大的民族犧牲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人極為重視民族獨立、人民富裕和國家強盛。中國人民最大的期盼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夢想,是符合全體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人口占世界1/5、擁有13億多之眾的中華民族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在古代,中國是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經濟強國,后來工業革命使世界發生深刻變革,封建制度下的中國卻因統治階級顢頇無能、固守成規,喪失了通過革新與世界文明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落到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中國人民受盡了列強的欺侮凌辱。這一慘痛的歷史悲劇絕不能重演!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價值理想和光榮使命。

要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從當代中國人民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去找根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與實踐,讓一個文明古國鳳凰涅槃般地重新煥發了青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這是在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指導下所創造出的“中國奇跡”。實際上,社會主義就是基于一種嶄新的價值理想而產生的,我們經常批評某些國家的人拿他們的價值觀——實際上是對如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的特殊理解——來對我們指手畫腳,但是社會主義從不排斥民主、自由、人權這樣的價值,而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去考慮這些價值的合理性基礎和實現的條件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不抽象地談人人有投票權的民主,而是要真正實現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利方面當家作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讓僅有周期性投票權的民主變成具有廣泛權利的人民民主;當代中國特別重視人民的自由發展,希望把自由建立在社會公平的框架下,離開社會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強者壓迫弱者的自由,即資本壓榨勞動的自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絕不排斥人權,并且力求使人民的權利得到實現;中國是從社會的角度去看待權利的,如果人人尊重彼此的權利,在人人平等的法治框架下,就會形成公正和諧的社會。社會主義的和諧價值觀,是包含了人權價值且高于人權價值的價值觀;社會主義的公正價值觀,是包含了個人自由價值且高于個人自由價值的價值觀。

要理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探索和文明演化過程,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傳承。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發展史、改革開放40多年探索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脫離了中國的歷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無法正確認識中國的。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作為一個文明整體前行。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并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中華文明上下綿延數千載,中華民族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和精神氣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要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結合未來的人類歷史發展方向加以闡明。我們一方面不能拋棄傳統,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另一方面不能停下前進的步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善于創新的文化才有未來,在這個意義上,創新才是最好的繼承。由此,我們要深入挖掘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同時也要在文化價值的開拓創新上下功夫。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有道德層面的價值觀,如“仁義禮智信”(“五常”),也有反映社會制度性質的社會規范,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五常”對于現代社會來講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三綱”就如同西方的“君權神授”一樣,是與歷史的前進方向相反的價值觀。顯然,反映封建主義社會等級制的價值觀是“三綱”,而調節人民生活的道德是“五常”,這種道德生活的規范性要求,是可以在當代社會發揮其“正能量”的。在歐洲中世紀,封建統治者宣揚“君權神授”,將人分為不同等級,貴族是上帝的選民,地位天然地高于平民。針對封建主義的價值觀,法國大革命中新興的第三等級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這一價值觀就是新興資產階級反抗封建主義等級貴賤價值觀的思想武器。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是面向未來理想社會的,因此,我們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把反映等級社會特征的價值觀清除出去,培育和弘揚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著眼于人類歷史發展的前進方向,必須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契合歷史發展的節奏。

要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日益密切的交流互鑒中加以體悟。中華文化一直是在與其他文化的相互碰撞與交融中發展的。中華民族歷來就有“天下一家”的開放胸襟,有“協和萬邦”的恢宏氣度。在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進行了多方面的交流,在此過程中將學到的東西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中華文化的成果,如佛教文化、西域的音樂等。近代以來,西方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等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的傳入與發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國人對國家富強目標的追求,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歐美的影響,但這些模糊的觀念是在中國人民啟蒙和解放的雙重運動中逐漸清晰起來的。當然,中國也為世界價值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譬如,中國人“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已經成為調節國際關系的最佳規范。中國主張“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禮記·中庸》)。“中國夢”就是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夢。正如習近平強調的:“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習近平.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2014-03-28.和諧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對內,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繁榮富強;對外,我們主張和平發展,實行平等交往、互惠互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由于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空間條件不同,因而發展出不同的文化,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同。采取“和而不同”的理念,世界才能維持和平。中國的和諧價值觀具有現實的、普遍的世界意義。

總之,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華民族獨特意識、品格和氣質的價值觀念體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個民族的價值追求是對民族現實的歷史創造性活動的引領和反映,它要對特殊的時代性問題做出回應,因而必然帶有一定的時代烙印。只有反映時代特征、回應時代要求的文化,才具有跨時代的影響力,才是現實的、有積極價值取向和生命力的文化。只有在這種歷史與現實、民族與世界的相互映照中,我們才能理解和體悟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習近平.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網,2014-03-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安乡县| 蓬莱市| 尼玛县| 民勤县| 陵川县| 长泰县| 万载县| 醴陵市| 达拉特旗| 泽普县| 定结县| 钦州市| 玉林市| 白城市| 那曲县| 亳州市| 昔阳县| 比如县| 奉化市| 读书| 黄梅县| 永和县| 大埔县| 广州市| 杭锦后旗| 郯城县| 太原市| 湖南省| 泾川县| 涞水县| 永新县| 错那县| 乌拉特后旗| 梁平县| 阿合奇县| 固镇县| 武山县| 宣武区| 湖北省|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