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構建與傳播
- 韓震
- 4523字
- 2019-11-07 17:31:06
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一節 當代中國價值哲學學科的發展及其趨勢
價值哲學成為一門學科或一個研究領域是近代的事,它是與人的覺醒和主體性的自覺聯系在一起的。當人的理性成為衡量事物的尺度,康德說出“人為自然立法”的時候,價值概念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洛采,新康德主義者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等,先后以理論化的方式提出了價值在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文化作為價值世界與由自然現象構成的事實世界區分開來。后來在美國實用主義那里,價值概念又與人的行為和活動的效果聯系在了一起,在哲學領域激起了陣陣思想漣漪。
當代中國價值哲學的展開,是與改革開放的進程聯系在一起的。一方面,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必然地涉及了評價實踐活動是否合乎人之需要的效果尺度的問題,人們在實踐探索中逐漸意識到:唯物史觀所說的客觀之“物”應該是為人的,而不僅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之物。另一方面,國門打開之后,世界上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及其話語表達,也讓國人意識到:我們必須理解認識問題的價值維度,才能理解多樣化的價值觀念的視角。20世紀80年代,杜汝楫發表了題為《馬克思主義論事實的認識和價值的認識及其聯系》的文章[1],隨后李連科[2]、李德順[3]、王玉樑[4]、袁貴仁[5]等人出版了比較系統的價值論著作,由此,中國價值哲學學科發展的進程被開啟。當時,價值哲學在中國思想界還是一個新詞,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唯心主義”或“實用主義”的理論陷阱,反對進行對價值、價值觀的研究。但是,價值、價值觀對于理解人、理解社會來說太重要了,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大問題,許多理論家排除了各種障礙,終于開辟出了價值哲學的理論空間,使價值哲學的影響越來越大。
中國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對價值哲學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較大進展。首先,中國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了中國價值哲學的理論和學科建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借鑒了西方的成果,許多關于價值理論的書籍被翻譯成中文。但是,我們對價值問題的認識有不同于西方的價值理論的結論,即中國在價值哲學方面有自己的理論視域。譬如,關于價值的本質問題,價值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我們的主流認識從實踐的觀點出發,認為價值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產生的,價值認識與實踐活動相聯系,價值的視角也深化了對實踐活動的理解。可以說,價值合理性和真實性源自人類實踐的客觀性。再如,在價值評價方面,理論的探索也大大豐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觀的內涵。過去,我們的認識僅限于事實領域,只談主觀觀念反映客觀現實,缺乏人的需要的價值尺度,因此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分析就難以合理地展開。世界上許多東西都是客觀的,它們對人的意義是千差萬別的。實際上,社會分為不同的階級、階層,不同的階級、階層對同樣的事實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認識。既然人的現實需要和主觀目的性是社會運動過程中的現實存在,那么忽視這種存在就是一種主觀隨意,這種主觀隨意會使我們無法真正理解人的實踐活動和社會發展進程。可以說,人的需要作為一個價值尺度,在其個人形式上有主觀性,但作為社會活動過程的構成方面,價值則是客觀歷史進程的真實尺度。就實踐活動而言,在區分了事實與價值之后,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人類的實踐活動的取向和規范,以及由人的需要支撐的取向和規范是如何促使人們展開實踐活動,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的。有了價值的維度,我們就更容易理解人從自然向自由王國進展的廣度和深度。
其次,近幾十年的價值哲學的研究,不僅讓我們認識到了事實認識與價值認識的區別,而且使我們明白了價值與價值觀之間的區別與關系,從而讓我們加深了對文化現象、民族精神和政治意識形態的理解,提升了我們的國際對話能力。幾十年前,我們往往只談世界觀、人生觀。但是,面對同一個世界,為什么人們會出現不同的世界觀?經歷成長,為什么不同的人會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原因就在于,人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正是不同的價值觀讓人們對待世界和人生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差異。最初,一些西方的觀點就“人權”“自由”“人道主義”之類的問題指責中國時,我們直接的反應往往是對“人權”“自由”“人道主義”這些概念本身有意地回避,這反而讓我們在一段時間里總是處于類似“被告”的位置,似乎我們只能被動辯護。但當我們弄清了什么是價值、什么是價值觀,許多之前糾結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價值就是事物對于人的意義,價值觀就是人們關于什么樣的價值對人有何種意義的看法。經過對價值哲學的探討,我們認識到不同的國家因為時空體系、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對人權、自由、人道等價值的觀念理解也是有差異的。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回避談論或使用“人權”“自由”“人道主義”等價值概念,它們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但是,我們絕不能照搬西方關于這些價值的觀念。許多價值——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是共同的,但是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的人們關于這些價值的理解和觀念則是特殊的、歷史的。西方的價值觀本來是反映西方文化和資本主義社會思想觀念的,因而是特殊的,許多方面可能與我們關于這些價值的理解相去甚遠。西方的價值觀曾經推動歐美擺脫了封建思想的束縛,使西方社會駛上了現代化發展的軌道,在歷史上發揮過進步的作用。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西方的價值觀卻越來越顯示了其歷史局限性。有些西方人把其對某些共同價值的特殊理解即他們的價值觀看作是“普世的”,強迫他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西方的價值觀——來理解民主、人權、自由等價值概念,這種價值觀未必符合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需要,對這些國家及其人民來說,西方的價值觀就是不合理的。可見,區分清楚價值與價值觀,就很容易攻破西方自詡的“普世價值觀”了。
再次,價值哲學學科的發展,讓我們對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也有了自覺,學者在對傳統中國價值觀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的基礎上也獲得了價值觀自信。實際上,在沒有“價值”和“價值觀”這樣的概念的情況下,人們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即關于是非曲直的標準或規范,只是沒有理論上的自覺而已。中國前賢們所關注的“成己”“成人”“成物”的理想追求,實際上就有價值意義的預設,沒有這種價值理念的預設,人和萬物的存在、活動便失去了意義。另外,中國古代的“禮”就是一套調節人們社會生活的價值體系。“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記·曲禮上》)在古代,按照禮的標準生活,就是踐行社會的價值觀了。禮,就是告訴人們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生死,用什么樣的規范看待義利,用什么樣的尺度評價家國和天下之事。這就是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記·曲禮上》)在當時,遵循這套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就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就能夠保障社會的安定有序。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思想意義。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人,我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是基本的共性特征。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中國的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淀,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中國大地上的生命體驗、觀念思考和精神追求,有中華民族特有的形態、內涵和實質,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著中國力量。
最后,價值哲學研究還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與構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構建,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這不僅對人民群眾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特別是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取向有重要的導向或引領作用,而且對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有明確的指示性意義。
當代價值哲學這個學科,在中國只有不到40年的歷史。與歐美學界相比,我們仍然缺乏長期系統的理論研究。我們將價值哲學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對于社會實踐活動概念的理解的基礎之上,這的確給我們一個總體上可靠的方法論基礎。但是,在社會實際進程之中,就關于事實與價值的區分,我們何以理論地論證實踐活動是價值尺度現實合理的可靠基礎和標準?價值作為應該的“理想尺度”其差異性標準何在呢?也就是說,我們怎么能夠證明這種“應該”就比其他的“應該”更應該呢?我們怎么才能更加客觀地評價一種價值比另一種價值更有價值呢?我們怎么能夠證明一種價值觀比另外一種價值觀更有規范的力量呢?我們在方法論上如何讓價值觀獲得歷史的合理性?在理論上,我們如何讓價值認識獲得一定的客觀實在性呢?特別是,在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中,我們怎么能夠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更強的超越性和說服力呢?所有這些都是價值哲學面臨的問題,都需要我們給予更加細致深入的理論回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將進一步深化改革進程,形成擴大開放新格局,這必然給價值哲學研究提供新的空間和動力。價值哲學必須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問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基本的價值表達,這必然要深化價值理論的構建,在理論的探索過程中逐漸排除許多不是太合適的地方,并且使理論內容構成更加具有內在有機的關系。另外,中國的價值哲學在形塑中國特色價值哲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體系的同時,將進一步擴大價值研究的國際視野,拓展研究價值論題的理論視域,增強論題及理論的普遍意義,提升國際交流的對話能力。在價值哲學的未來探索之中,中國特色的價值哲學將不再是限于一隅的特殊性表達,而是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觀崛起的理論表達,為世界理論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話語。還有一個趨勢必須注意,那就是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關于具體生活的價值判斷會逐漸變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如流產、基因改造、人工智能等,人們的價值觀將越來越面臨多樣性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挑戰,價值哲學必須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價值認識的理論基礎。
[1]杜汝楫.馬克思主義論事實的認識和價值的認識及其聯系.學術月刊,1980(10).
[2]李連科.世界的意義:價值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德順.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4]王玉樑.價值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
[5]袁貴仁.價值學引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