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探索與構建
- 周紹東
- 1205字
- 2019-10-25 20:13:49
序
西方發展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在二戰后形成的分支學科,專門研究后發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問題,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形成了一大批不同于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和政策觀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正是在提煉和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寶貴經驗的工作中應運而生的。武漢大學周紹東研究員的新著《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探索與構建》(以下簡稱本書) ,正是這項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 ”與西方發展經濟學相比,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專門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分支學科,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曾指出:“政治經濟學是密切聯系生產力研究生產關系的一般發展規律,而部門經濟學是研究某一經濟領域生產關系發展的特殊規律,或者是經濟領域同其他領域之間的邊緣科學。 ”因此,中國特色的經濟科學體系,應是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組成的三元結構,而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在這個三元結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本書理解并把握了中國特色經濟科學體系的三元結構,不僅對發展經濟學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索,也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進行了大膽嘗試。第一,本書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方法論和分析線索,將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遷,聯系生產方式(一般)研究生產力,聯系生產方式(特殊)研究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三者的互動關系進行了充分的闡述。第二,本書始終堅持科學的理論導向。在結構安排上,本書進行了詳細的中外文獻回顧,提出了經濟發展的路徑、循環和螺旋等多個理論概念,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將抽象的生產方式具體化、形象化,體現了作者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良好的經濟學學術素養。第三,本書始終堅持實踐和應用導向,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運用到中國發展實踐的分析中來,探討了農地制度變革、企業技術升級、勞動力再生產方式的金融化、生態導向的城鎮化、區域生產方式選擇、政府與市場關系、生產方式開放模式設計等大量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頗有新意的分析結論和政策建議。
總的來看,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根本遵循,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發展問題,描繪出以發展為主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輪廓,實現了一系列的范式創新、學科創新、觀點創新和方法創新。以本書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繼續深化對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一定能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做出更大貢獻。
是為序。
(王立勝,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