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寫作背景和研究意義

發展經濟學是二戰后逐步形成的經濟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和追趕問題。西方發展經濟學以農業工業化和農村人口城市化作為切入點,繼承并發揚了經濟學的結構主義分析方法,形成了一系列有別于主流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結論和政策建議。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展經濟學成功實現了分析范式上的躍升,以AK模型、干中學模型、產品多樣化模型和人力資本模型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發展經濟學(也被稱為內生增長理論) ,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發展、如何更好地推動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1]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偉大發展實踐,這表現為兩條歷史線索的交匯:第一條線索來自生產力層面,中國正從基本實現小康邁向中高收入水平國家行列;第二條線索來自生產關系層面,中國正面臨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社會主義中高級階段演進的制度轉變[2]。遺憾的是,與豐富的發展實踐相比,中國經濟發展理論的發展卻是相對滯后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經濟發展領域還停留在概念辨析和政策闡釋階段,即使形成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研究成果,大多也還是碎片化的研究。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系統化的后發經濟體理論相比[3],目前的中國發展經濟學,不僅對重大經濟發展問題的提煉、總結和分析不到位,在理論體系框架構建方面的差距更為明顯。譬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兩部門模型仍然被廣泛用于分析社會再生產和經濟增長問題,實際上,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產品創新和分工廣化極大地擴張了產業門類,有必要通過構建多部門模型考察經濟的內生增長問題,并由此形成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和創新政策。

為此,本書提出,可在“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唯物史觀分析框架下,以“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遷”作為研究對象,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借鑒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理論成果,緊密結合中國發展進程中交匯融合的兩條歷史線索,拓展研究視野、更新理論硬核、接納現代方法,探索和構建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并以此推動發展經濟學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4]

二、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發展經濟學研究中的一個現實難題是: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始終未能得到明確界定,這導致其學科定位模糊不清。在發展經濟學創立之初,研究者將其理解為一門研究發展中經濟體經濟追趕和經濟發展的學科。這一定義的問題在于: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通過其研究的具體領域確定的,例如,區域經濟學研究區域經濟布局和資源的空間配置,產業經濟學研究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勞動經濟學研究就業、工資和收入分配問題,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被界定為欠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和追趕,而欠發達經濟體本身就面臨著各個領域的具體經濟問題,譬如區域問題、產業問題、收入分配問題、資源環境問題,那么,發展經濟學是不是應該成為研究所有這些問題的大綜合呢?換言之,發展經濟學是否應被界定為研究經濟學的“欠發達版本”呢?如果做這樣的界定,那么,發展經濟學所涵蓋的內容將非常龐雜,其學科定位與經濟學的其他學科也將是嚴重重疊的[5]

本書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將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欠發達經濟體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遷,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遷。發展經濟學之所以要研究生產方式,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后發經濟體的經濟追趕行為,實質上是生產方式變遷的過程。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張培剛先生早在其1945年寫成的博士學位論文《農業與工業化》中就對工業化做出如下界定:“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的過程。 ”[6]這里的基要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實際上就是指生產方式——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方式。后發經濟體的經濟追趕活動,就是其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要素組合方式向以工業生產為主的要素組合方式的演變。

將生產方式視為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立即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發展經濟學是否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首先,發展經濟學并不孤立地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因此,發展經濟學不同于技術經濟學、工程經濟學等偏重于研究生產力的經濟學科。其次,發展經濟學也不同于勞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等偏重于研究生產關系的經濟學科。

但是,發展經濟學不單純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并不意味著發展經濟學不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而是結合生產力、生產關系研究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遷。生產方式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勞動方式,二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作為勞動方式的生產方式,馬克思通常不加任何限定地簡單稱之為“生產方式” ,指的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與勞動資料結合的方式[7],我們將其定義為“生產方式(一般) ” 。而“生產的社會形式”則是表明:任何生產過程都不單純是勞動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具有特殊的社會規定性的過程,我們將其定義為“生產方式(特殊) ” 。

發展經濟學研究生產力,是聯系生產方式(一般)研究生產力。生產方式(一般)至少包括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是微觀層面的生產方式(一般) ,這是指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在具體生產過程中的結合方式,這種結合是發生在特定的勞動時間和生產空間中的,因此也可以將其稱之為“勞動方式” 。在西方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中, “技術—經濟”范式是與“勞動方式”較為接近的概念,如福特制、精益生產、大規模定制、個性化定制生產、彈性專業化生產等等都屬于勞動方式的范疇[8]。第二是中觀層面的區域和產業,也即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是如何在不同的區域和產業中進行組合和搭配的。這里的區域概念包括行政區域、城鄉、國內國際等多個維度,產業概念則包括產業間和產業內部兩個方面含義。第三是宏觀層面的資源配置方式,這包括自然配置方式、市場配置方式和計劃配置方式等三種類型。嚴格意義上來說,微觀和中觀的生產方式一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但為了凸顯資源配置方式在宏觀和總量層面的特定含義,我們仍然將其作為生產方式(一般)的一種獨立形態來處理[9]

發展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是聯系生產方式(特殊)研究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特殊)是與生產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生產方式(特殊)的前置項,只有在特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背景下,討論生產方式(特殊)才是有意義的。例如,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背景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是通過資本這個紐帶間接地結合起來的,勞動過程受到資本所有者的監督和控制,勞動成果必須服從資本所有者的分配。因此,我們對生產關系的研究,始終是把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特殊)聯系在一起研究,譬如,農地制度改革必須適應和引領農業生產方式的演進,必須對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田大戶、 “公司+農業”等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深入分析,才能設計出合理的農地制度。

總體而言,發展經濟學研究欠發達經濟體的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遷,而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是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的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遷。本書將結合生產方式(一般)研究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發展,結合生產方式(特殊)研究我國生產關系的演進。

三、本書的研究內容

除緒論和結論外,本書包括五篇十六章,分別是基本原理篇、微觀行為篇、中觀結構篇、宏觀建構篇、理念演進篇。

基本原理篇包括三章內容。第一章是文獻梳理和述評,簡要回顧了經典作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思想以及中國現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第二章是全書的理論樞紐,我們從“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這一分析框架出發,對生產方式(一般)和生產方式(特殊)進行辨析,提出了經濟發展的兩條路徑。路徑Ⅰ是“生產力進步—生產方式(一般)變革—職群分裂—生產關系演進” ;路徑Ⅱ是“生產關系演進—階級分化—生產方式(特殊)變革—生產力進步” 。同時,第二章還提出了“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這一經濟發展循環的兩個分析維度,并在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人類經濟發展必將在這一螺旋式上升過程中實現更高層次的“復歸” 。第三章從統計視角出發,探討了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問題,并以發展中經濟體和中國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事實為案例,刻畫了后發經濟體的追趕過程。

微觀行為篇包括三章內容,圍繞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企業和勞動者的微觀行為變遷展開探討。第四章探討了新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一般)和生產方式(特殊)的深刻影響,特別是運用“知識性生產資料”概念,分析了企業內部生產方式的變遷機制及對勞動者提出的新要求。從生產方式(一般)來看,新科技革命弱化了生產過程中勞動力與傳統物質性生產資料之間的密切關系,改變了整個社會的就業結構。從生產方式(特殊)來看,知識本身開始成為生產資料,“知識性生產資料”的出現,使得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不再是一個完全由資本擺布的過程,兩者自然結合的可能性有所提高,資本監督和控制勞動過程的難度進一步加大,資本對勞動的絕對權威受到挑戰,同時,勞動者在價值分配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第五章依托中國工程院組織的福建省泉州市企業“數控一代”專項調研,研究企業應用智能化數控技術的主要動機和影響因素。數控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標志著企業內部生產方式由傳統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逐漸轉變為間接結合,勞動者開始通過操縱數字化系統來控制工作機,完成生產工序。數控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極大地改變了企業內部生產方式,進而推動企業內部生產關系的變革。第六章探討了勞動力再生產方式的金融化問題,提出現代借貸資本家將廣大的勞動者階層及其工資收入納入金融體系,形成了一個更為龐大的經濟金融化體系。

中觀結構篇包括三章內容,分別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個方面著手,探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變遷問題。其中,第七章承接新科技革命改變企業生產方式的分析思路,研究了勞動者階層的結構性分化,提出“偏向性”的技術進步將導致“就業空心化”現象,低端勞動力被邊緣化和高端勞動力核心化趨勢同時存在。第八章研究生態導向的城鎮化路徑選擇問題,提出了“藍綠”“白綠”“紅綠”“金綠”四種生態導向的中國特色城鎮化路徑,并進行了案例研究。第九章探討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分析了小農生產方式未能完全轉向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的原因。 “互聯網+”的出現使小農生產方式獲得了一個新的推動力,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卡夫丁峽谷” ,形成社會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的雛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動小農生產方式向社會主義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政策建議。

宏觀建構篇包括四章內容。第十章總覽性地提出了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分別從農地制度、政府管理體制和對外開放戰略等方面進行宏觀上的制度設計。第十一章探討我國農地制度改革問題。由于農業生產所具備的特殊性質,小農生產方式并沒有完全轉變為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新科技革命降低了農業中資本監督勞動的難度,使得資本主導的農業規模化經營具備了技術上的可行性。資本主導的農業規模化經營對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影響,為此,應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引領我國農業生產方式朝著社會主義農業生產方式演進。第十二章提煉總結西方經濟學語境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三種主要范式,也即斯密范式、凱恩斯范式和“撒切爾—里根”范式,從理論依據、本質特征和經濟基礎三個方面將中國特色政府與市場關系與這幾種西方范式進行對比。從把握經濟規律的角度,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如何揚棄和超越西方范式,并提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對于完善政府與市場關系所提出的要求。第十三章研究如何推動生產方式開放模式的演進,我們構建了一套系統的投資環境質量評價體系,采用熵權法測算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投資環境指數,以雙方經貿額作為對外投資意向的顯性指標,對中國企業開展“一帶一路”投資的區位決策進行了分類討論。

理念演進篇包括三章內容。第十四章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出發,探討由主要矛盾決定的社會生產目的及其新變化,以是否考慮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劃分依據,從“一般”和“特殊”兩個層面分析了“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豐富內涵,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讀,在此基礎上,提煉和總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開放包容的理論氣質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過程為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精神。第十五章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基因,基于微觀層面探討了中國發展的認識論基礎,基于中觀層面分析了中國發展的實踐路徑,基于宏觀層面展望了中國發展的理想愿景。第十六章探討了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系。本書提出,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是有關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其理論探索和體系構建的過程就是發展經濟學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本身就是中國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的探索和構建,能夠為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個參照樣板。

四、本書的研究方法

總體上來看,本書的研究過程采用了“從個別到一般”的抽象方法,即從中國發展的經濟現象出發,通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過程,逐步走向規律性事實。從方法論特點來看,本書堅持唯物史觀分析范式,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遵循系統論和整體論原則,在“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框架中,對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進行了比較的、歷史的、制度的研究。具體來說,本書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研究方法。

1.文獻梳理與學派述評

本書對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文獻梳理,對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的四個理論源泉進行了述評,這四個理論源泉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思想、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理論、西方經濟學(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有關欠發達經濟體進行經濟追趕的分析、中國現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理論。

2.歷史回顧與統計評價

本書對全球發展中經濟體和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歷史回顧,并應用統計方法進行了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在測度全球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時,主要采用單指標(國民收入水平)的比較分析方法,用于比較的統計指標包括極差、標準差和增長率差異。在測度中國的發展水平時,依據“社會有機體”的思想,采集并整理了人類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發展四類指標,設計了綜合發展指數并進行了統計分析。

3.質性研究與案例分析

目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原則是還原論,其特點是通過演繹實現“從一般到個別” ,也即從某些特定的經濟學“公理”出發推演經濟現象,表現為數學建模、計量經濟學和計算機模擬等量化研究方法。本書在系統論和整體論的原則指導下開展質性研究,我們參與到自然情境而非人工控制的實驗環境中,充分地收集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采用歸納而非演繹的思路來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的實際互動來理解其行為特征[10]。譬如,在研究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問卷調查方式研究了進城務工人員的行為決策特點。在研究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同樣采用了問卷調查方式研究企業的數控技術決策問題。在研究農業生產方式和農地制度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在蘇南、蘇中、蘇北的農村地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在研究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過程中,我們選取了多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和企業人員進行深度訪談。

4.跨學科方法的綜合運用

在對具體發展問題的研究過程中,本書還綜合運用了博弈論、運籌學和復雜系統理論等跨學科方法。譬如,采用合作博弈理論和多目標加權灰靶決策方法研究了多主體聯合選擇產業技術路線(產業層面生產方式)的問題;采用基于區位熵的灰色關聯方法研究了區域主導產業(區域層面生產方式)的選擇問題;采用復雜系統理論研究了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廣義生產方式”問題。這些方法的運用,一方面是出于問題研究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與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發展理論開展對話與交流,并在共有的學術平臺上展開討論。

五、本書的特點與創新

如何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是擺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問題。在經濟學領域,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局限于經典的“生產力—生產關系”框架,在進行理論探討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具體分析。這導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難以向應用經濟學延伸,學科發展缺乏擴張力,理論發展缺乏支撐力,知識傳授缺乏說服力。有鑒于此,本書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以理論創新引領重大現實問題研究,以“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遷”為研究對象,聯系生產方式(一般)研究生產力,聯系生產方式(特殊)研究生產關系,將微觀層面的主體行為、中觀層面的區域和行業資源配置、宏觀層面的制度建構等多個領域納入研究視野。一方面,本書著力進行理論建構,形成“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發展經濟學框架;另一方面,本書應用這一框架積極開展實踐探索,力圖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重大經濟發展問題。正如本書結論部分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以發展為主線,以中國特色為視角,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新路徑。


注釋

[1]一般認為,內生增長理論主要包括四條分析思路:第一是AK模型,第二是干中學模型,第三是產品多樣化模型(研發與生產兩部門模型) ,第四是人力資本模型。也有學者認為,干中學模型是兩部門模型的一個變形,而人力資本模型實際上是干中學模型的變形(此時推動創新和知識積累的不是物質資本而是人力資本)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熊彼特所提出的質量改進和工藝創新思想可以被看作內生增長理論的第五條思路。參見:菲利普·阿格因,彼得·豪伊特.增長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47-149.

[2]周紹東.構建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N].新華日報,2017-09-06.

[3]西方馬克思主義后發經濟體理論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理論概念,根據筆者的梳理,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結構性經濟發展理論、東歐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思想、生態馬克思主義、非洲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思想、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等多個理論分支。

[4]周紹東.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理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8-16.

[5]由于西方發展經濟學在學科定位和研究對象的界定上存在著邏輯混亂,目前,西方發展經濟學教科書和研究專著的篇幅都比較大。譬如,托達羅等著的《發展經濟學》中譯本頁數為519頁,瑟爾沃著的《發展經濟學》中譯本頁數為521頁,熱若爾·羅蘭著的《發展經濟學》中譯本頁數為500頁,波金斯等著的《發展經濟學》中譯本頁數更是達到了795頁之多。這些教科書和研究專著所覆蓋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從經濟增長到可持續發展,從農地制度到金融危機,從產業結構到收入分配,一應俱全。武漢大學馬穎教授主編的《發展經濟學前沿理論研究》使用了上下兩冊110萬字近900頁的篇幅,探討西方發展經濟學在20世紀70年代后的新發展。譚崇臺教授在為《發展經濟學前沿理論研究》作序時就提出該著作的篇幅是否可以精練一些,從表面上來看這是對著作本身的中肯建議,其實質上反映了西方發展經濟學研究范圍的過度擴張。參見:A﹒P﹒瑟爾沃.發展經濟學(第9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邁克爾·P﹒托達羅,斯蒂芬·C﹒史密斯.發展經濟學(第11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熱若爾·羅蘭.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德懷特·H﹒波金斯,斯蒂芬·拉德勒,戴維·L.林道爾.發展經濟學(第六版)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馬穎.發展經濟學前沿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33.

[7]馬家駒,藺子榮.生產方式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J].中國社會科學,1981(6).

[8]需要注意的是,將勞動過程置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背景下進行分析,已經不同于生產方式(一般)的抽象性質了,而是更接近于具有所有制特征的生產方式(特殊)概念。

[9]周紹東,解勇.五大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解讀[J].政治經濟學報,2017(1).

[10]馬克思主義抽象方法的具體運用,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難點問題。實際上,以案例研究、田野調查、統計問卷、人物訪談等為代表的質性研究,符合從個別到一般的抽象法要求,因此,可以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論載體。實際上,《資本論》中大篇幅的社會調查資料是運用質性研究的光輝典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行唐县| 陆川县| 澄江县| 衡阳县| 扎鲁特旗| 中宁县| 海盐县| 育儿| 九龙坡区| 四子王旗| 贡山| 鹤山市| 牙克石市| 稻城县| 九台市| 韶山市| 南昌市| 南丹县| 永德县| 睢宁县| 合山市| 保山市| 岐山县| 元氏县| 任丘市| 怀远县| 荥阳市| 乃东县| 海南省| 岳阳市| 江西省| 华宁县| 东明县| 鄂尔多斯市| 湖南省| 桃江县| 永修县| 玉山县| 饶河县|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