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強調,“用法律規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務的行為,用法律調節涉及宗教的各種社會關系”[1]。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指政府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對宗教方面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和行為,對社會公共活動涉及宗教權益的關系和行為的行政管理。

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關鍵在“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導’不是簡單的‘引導’或‘疏導’,而是堅持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通過保護、管理、引導、服務等多方面工作,綜合施策,引導宗教界在政治上形成正向共識,支持他們在促進社會和諧進步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防范和治理非法違法活動,防止對黨的執政基礎和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2]

宗教的第一要素是人們的信仰問題,是一種個人的思想活動,表現在宗教的教義教規,宗教徒的信仰體驗、情感等,這些都是個人的私事和自由選擇,只要不違背法律和公序良俗,就不受國家的干涉,不在行政管理的范圍。

宗教的第二要素是以社會實體形式存在的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一些內部事務,只要宗教實體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內部事務,不屬于法律調整和行政管理的范圍,國家也不會去干預。

宗教的第三要素是宗教實體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事務,也包括一部分關系公共利益的內部事務,這些事務具備了公共事務的特征,需要國家法律、法規對其加以規范、調整,并將其納入政府行政管理的范圍。

按照1991年6號文件的要求,宗教立法工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我國宗教立法走的是一條從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到行政法規,從單項法規到綜合性法規的道路。按照宗教事務方面立法先單項后綜合的思路,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兩部單項行政法規,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國務院令第144號)、《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145號)。這標志著我國宗教法治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宗教事務管理進入依靠政策管理和依法管理并行并重的階段。2004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宗教事務條例》,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宗教事務方面的綜合性行政法規,標志著宗教工作開始全面走上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進入依法管理階段。《宗教事務條例》頒布實施后,國家宗教事務局陸續出臺了11部配套部門規章。按照法治統一的原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始修訂或制定本地區的地方性宗教法規或政府規章。我國現有的宗教方面的行政法規有2部,部門規章有11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有60余部,2017年8月,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頒布,這樣“以憲法為核心,其他法律為支持,《宗教事務條例》是主體,其他行政法規和規章是補充”的管理框架初步確立,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中國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政策主要內容有:一是宗教活動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二是政府必須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一、宗教活動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是宗教的重要社會表現形式。宗教活動必須在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開展,不能違背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一)宗教團體必須在法律法規范圍內活動

宗教團體是指中國各宗教各自組成的由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參加的愛國愛教的聯合組織或教務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團結、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橋梁,其基本職能是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執行宗教政策,幫助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不斷提高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覺悟,代表宗教界合法權益、反映宗教界的訴求,組織正常的宗教活動,辦理教務,進行自我管理。

宗教團體依法進行宗教活動。《宗教社會團體登記管理實施辦法》規定了宗教團體行為,對其登記程序及登記條件做了明確的規定:有團體名稱、辦公地址和負責人;有不違反憲法、法律、法規的章程;有合法的經濟來源;有可考證的、符合我國現存宗教歷史沿革的、不違背本團體章程的經典、教義、教規;組織機構的組成人員有廣泛的代表性[3]。《宗教事務條例》規定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依照國家社會團體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登記;規定宗教院校的成立條件;全國性宗教團體可以根據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規定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公民前往國外朝覲,由伊斯蘭教全國性宗教團體負責組織。這些規定,既規范了宗教團體的設立和變更,也規范了宗教團體的相關活動。

(二)宗教教職人員必須在法律法規范圍內活動

宗教教職人員是指各宗教專門從事教務工作的人員,宗教團體依本宗教的教義教規并結合實際情況認定,報縣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宗教教職人員對信教群眾的精神生活有重要影響,在聯系信教群眾,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方面,發揮著作用。目前,有關宗教教職人員制度的主要依據是《宗教事務條例》《宗教教職人員備案辦法》《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以及宗教團體的相關制度。

宗教教職人員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協助政府貫徹執行國家宗教政策,接受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監督管理,遵守本宗教的教規律儀。宗教教職人員可以在宗教活動場所內從事宗教活動和教務活動,參加所在宗教場所的民主管理,從事宗教經典、宗教學術的研究,以及為信教群眾進行宗教禮儀性的服務等。宗教教職人員不得在宗教活動場所以外布道、傳教,不得散發未經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發行的宗教書刊等宗教宣傳品,不得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不得接受境外宗教組織的指令,不得接受以滲透為目的的宗教津貼和傳教經費等。

(三)信教群眾必須在法律法規范圍內活動

信教群眾要履行法律法規規定的義務。“有一些地區和信教群眾,法律意識淡薄,認為信仰自由就是無政府主義,就是不受政府約束,如果約束了,就是信仰不自由,就要抗議,就要發生沖突。”[4]恰恰相反,信仰自由不是無政府主義,一個宗教的信徒首先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愛國就要遵紀守法,做一個好公民;愛教就要守持戒律,做一個好教徒”[5]

信教群眾舉行宗教活動必須在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遵守國家法規,反對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如果宗教活動違反了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破壞了社會秩序,損害了公民的身體健康,妨礙了國家教育制度的實施等,就必須依法受到追究。在中國,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為理由,放棄國家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也不允許恢復宗教封建特權和宗教壓迫剝削制度。要堅決反對利用宗教反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堅決打擊利用宗教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妨礙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的犯罪活動。

宗教團體、宗教教職人員、信教群眾必須在法律法規范圍內活動。宗教活動必須在法律法規和規章允許的范圍內展開,不能違背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涉及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宗教事務要服從政府有關部門的管理。

二、政府必須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據憲法與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既是國家賦予的權力,也是職責所在。2006年7月,胡錦濤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處理宗教問題,“我們的工作原則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打擊犯罪,確保宗教活動規范有序進行”[6]。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7]增加了“遏制極端”“抵御滲透”的內容。

保護合法,就是依法保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院校、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我國《宗教事務條例》等法規規章對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的權利都做了具體規定,確立了宗教團體登記管理制度、宗教活動場所審批和登記管理制度、宗教院校管理制度、宗教教職人員管理制度、宗教活動管理制度、宗教出版物管理制度、宗教財產管理制度、宗教涉外事務管理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宗教界的合法權益有了法律的保障。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干預公民的宗教信仰和正常的宗教活動,不得侵犯宗教界合法權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法保障信教群眾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眾的習俗,穩步拓寬信教群眾正確掌握宗教常識的合法渠道。

制止非法,就是制止宗教方面的非法活動,促進宗教活動正常化、規范化。在我國,非法宗教活動形式仍然存在,如不經審批亂建寺廟、濫造佛像,假冒宗教教職人員進行違法活動,非法進行宗教捐獻,私設基督教聚會點等非法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活動場所管理不民主、不規范等,影響了宗教的健康發展。因此,政府要加強監督檢查,對宗教方面違反法規規章的行為及時制止、糾正,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正常的社會秩序。

遏制極端,就是堅決遏制宗教極端主義影響。宗教極端主義完全違背了宗教教義,必須堅決遏制。堅持政教分離原則,任何宗教不得干預國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計劃生育,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礙正常社會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決不允許利用宗教反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決不允許利用宗教破壞中華民族大團結和國家統一。要開展“去極端化”工作,旗幟鮮明地防范極端思想對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侵害,加強正面思想引導,引導宗教界自覺抵制極端、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

抵御滲透,就是以法律為武器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利用宗教進行滲透,是指境外團體、組織和個人利用宗教從事各種違反我國憲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活動和宣傳,與我爭奪信教群眾,爭奪思想陣地,企圖“西化”“分化”中國。利用宗教進行滲透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打著宗教旗號企圖顛覆我國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我國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一種是企圖控制我國的宗教團體和干涉我國宗教事務,在我國境內建立宗教組織和活動據點、發展教徒。兩種情況有時也相互交叉。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深刻認識做好抵御滲透工作的復雜性、迫切性和極端重要性,建立健全抵御宗教滲透工作機制,注意固本強基,發揮愛國宗教團體在引導信教群眾抵御滲透中的作用。

打擊犯罪,就是堅決打擊敵對勢力和不法分子打著宗教旗號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披著宗教外衣從事的違法犯罪活動,往往破壞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侵害公民的權利,嚴重危害社會,必須依法給予打擊,尤其是要敢于揭露達賴集團和新疆“三股勢力”通過歪曲宗教教義從事分裂祖國和破壞社會穩定的真實目的,防止達賴集團和“三股勢力”利用宗教搞分裂破壞活動。

(一)依法管理宗教團體

宗教團體是公眾生活中的社會實體,是宗教活動和信教群眾的重要組織者、管理者。與世界上一些國家一樣,中國的宗教團體需要依法向政府履行登記手續。1991年5月,《宗教社會團體登記管理實施辦法》規定了宗教社會團體登記的具體條件,并規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本國境內組織的各宗教縣級范圍(含縣級)以上區域性和全國性的宗教社會團體,均應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

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第二章規定:“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依照國家社會團體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登記。宗教團體章程應當符合國家社會團體管理的有關規定。宗教團體按照章程開展活動,受法律保護。”[8]“全國性宗教團體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宗教團體可以根據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規定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9]“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教職人員應當遵守宗教團體制定的規章制度。”[10]

這些法規的頒布實施,既規范了宗教團體的相關活動,也規范了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對宗教團體進行管理的行政行為。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對宗教團體的管理必須符合相關規定,違反相關規定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依法管理宗教活動場所

宗教活動場所,是指開展宗教活動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及其他固定處所。它是信教群眾表達宗教感情、集體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宗教教職人員生活和履行教務的處所。依法管理宗教活動場所,既是切實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障正常宗教活動有序進行、保護宗教界合法權益的重要保證和關鍵環節,也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使宗教工作制度化、法治化的基礎和重點。

關于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問題,1982年3月,中央19號文件指出:一切宗教活動,都在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行政領導之下,由宗教組織和宗教職業人員負責管理。198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調查組的《關于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及有關問題的調查報告》指出:寺觀應堅決執行僧道管廟的方針,有關部門不得以“幫助”為名,隨意往寺觀派干部和安插人員,以免引起僧道人員的反感和不滿。寺廟由僧道管理,調動了宗教界人士的積極性,有利于宗教活動場所的維護。1991年2月,中央6號文件強調:“經過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受法律保護,在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行政領導下,由愛國宗教團體和宗教教職人員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則負責管理。”[11]明確了對宗教活動場所實行民主管理。1994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對宗教活動場所的正當權益及對這些權益的維護做了充分的規定,并對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行為,規定了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對宗教活動場所對國家和社會應當承擔的義務,也做了明確的規定。

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第四章在總結以往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對宗教活動場所的籌備、設立、登記、管理做了明確的規定:“籌備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由宗教團體向擬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12]“宗教活動場所經批準籌備并建設完工后,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申請登記。”[13]“宗教活動場所符合法人條件的,經所在地宗教團體同意,并報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后,可以到民政部門辦理法人登記。”[14]“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成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成員,經民主協商推選,并報該場所的登記管理機關備案。”[15]

(三)依法管理宗教財產和宗教捐贈

黨和政府對宗教財產管理的立法。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七條規定:“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16]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也對宗教財產的保護和管理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合法使用的土地,合法所有或者使用的房屋、構筑物、設施,以及其他合法財產、收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哄搶、私分、損毀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處分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財產,不得損毀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占有、使用的文物。”[17]“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征收宗教團體、宗教院校或者宗教活動場所房屋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房屋征收的有關規定執行。宗教團體、宗教院校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或者重建。”[18]

相關宗教政策保護宗教捐贈。宗教捐贈自由是指信教公民或其他組織為表達其宗教感情,向有關宗教團體或組織捐贈財物的自由。1982年3月,中央19號文件指出:“教徒的捐獻和布施,凡屬自愿少量捐助的,不必加以干涉;但是應當說服宗教職業人員不得私人占有寺觀教堂的宗教收入,并且禁止任何攤派勒捐的行為。”[19]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第五十七條規定:“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用于與其宗旨相符的活動。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不得接受境外組織和個人附帶條件的捐贈,接受捐贈金額超過10萬元的,應當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宗教習慣接受公民的捐獻,但不得強迫或者攤派。”[20]

(四)依法管理境外人員在境內從事宗教活動

對境外人員在中國境內從事宗教活動的管理。1991年2月,中央6號文件提出:“不允許任何境外宗教團體和個人干預我國宗教事務,在我國設立辦事機構,建立寺觀教堂,進行傳教活動。”[21]明確指出中國宗教實行獨立自主自辦,任何境外宗教團體和個人不得干預中國的宗教事務,不得在中國設立宗教組織,進行傳教活動。

1994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尊重在中國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保護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保護外國人同我國宗教界在平等友好基礎上開展的宗教方面的交流活動。同時,規定的頒布也體現了中國宗教獨立自主自辦的方針,為外國人在中國境內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參與正常的宗教活動、開展與中國宗教界的友好交往提供了法律保障。2000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重申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的基本精神,并對其中的一些內容進行了細化、補充和完善,增強了可操作性。細則的內容如下:中國人民政府尊重和保護在華外國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在華的所有外國人,不論其是否信仰宗教、信仰何種宗教,也不論中國有無這種宗教,中國政府都予以尊重;外國人要根據自己的宗教信仰在依法登記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參加宗教活動;經中國宗教社會團體的同意,在華外國人可以邀請中國宗教教職人員按各教習慣為其舉行洗禮、婚禮、葬禮和道場、法會等宗教儀式;外國人可以根據有關宗教文化學術交流的項目或協議,攜帶用于宗教文化學術交流的宗教用品入境。經同意外國宗教教職人員可以到中國宗教活動場所講經、講道,可以到中國宗教院校講學;中國宗教團體按照有關規定可選派人員出國留學,外國人也可以到中國宗教院校留學。這些規定為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對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對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的管理必須依據相關規定,不得越權。

(五)依法處理港澳地區宗教事務

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門先后回歸祖國。全國人大通過的兩個基本法規定:居民“有信仰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公開傳教和舉行、參加宗教活動的自由”;特別行政區政府不限制宗教信仰自由,不干預宗教組織的內部事務,不限制與特別行政區法律沒有抵觸的宗教活動;香港、澳門宗教組織和教徒可與其他地方的宗教組織和教徒保持和發展關系;香港、澳門的宗教組織可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國際的有關團體和組織保持和發展關系,可根據需要冠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名義,參與有關活動,等等。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根據香港和澳門“基本法”的規定,內地處理與香港、澳門地區宗教界交往的基本原則是“互不隸屬、互不干涉、互相尊重”,通常又稱“三互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體育、專業、醫療衛生、勞工、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等方面的民間團體和宗教組織同內地相應團體和組織的關系,應以互不隸屬、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原則為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教育、科學、技術、文化、新聞、出版、體育、康樂、專業、醫療衛生、勞工、婦女、青年、歸僑、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等方面的民間團體和宗教組織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應的團體和組織的關系,以互不隸屬、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原則為基礎。互不隸屬、互不干涉是由于香港、澳門宗教與內地的歷史、現狀、宗教制度、活動方式及社會功能存在很大差異。雖然香港、澳門宗教與內地宗教的歷史、現狀、宗教制度、活動方式及社會功能存在較大的差異,但都是中國宗教。因此,在基本法的基礎上,內地尊重港澳宗教的制度及活動方式,港澳也要尊重內地的宗教制度及活動方式,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共同發展。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對港澳地區宗教事務進行管理時,必須遵守“基本法”的相關規定。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中國基本宗教政策的核心,黨和政府一直尋找宗教事務管理的有效方法,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宗教事務管理基本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軌道,目前的重點在于:

一是要把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放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格局中去做整體設計,明確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進行制度建設,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宗教領域的宗教法規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宗教政策法律法規與其他法律法規的配套,盡量避免矛盾,做到政策法規的統一。

二是幫助宗教界就專門的宗教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政策條例。由于我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特別是幾大宗教并存,需要各宗教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涉及人、財、物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一定要細致,要有可操作性,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對宗教界的有效依法管理,才能管住根本。

三是要明確執法主體的地位。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核心問題是誰來管。隨著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的推進,專門的宗教事務部門在許多地方已經不復存在,誰來管理成了問題。這一方面需要黨和政府明確執法主體,而且最好保持相當一段時間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明確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主要方面,保證執法工作的順利到位。


注釋

[1]習近平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強調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 全面提高新形勢下宗教工作水平.人民日報,2016-04-24(1).

[2]王作安.宗教工作關鍵在“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學習時報,2016-08-08(1).

[3]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民政部關于印發《宗教社會團體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的通知(1991年5月6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23.

[4]何虎生.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268.

[5]王作安.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宗教,2010(2).

[6]胡錦濤.關于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五個方面的重大關系(2006年7月10日)//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79.

[7]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 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人民日報,2014-05-30(1).

[8]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4.

[9]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5.

[10]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5.

[1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1991年2月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16.

[12]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8.

[13]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9.

[14]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9.

[15]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9.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七條(1986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54.

[17]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16.

[18]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17.

[19]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1982年3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65.

[20]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18.

[2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1991年2月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城县| 乌拉特后旗| 芷江| 桂阳县| 嘉荫县| 彭州市| 曲周县| 城市| 华容县| 育儿| 河西区| 南皮县| 长海县| 永春县| 永丰县| 武清区| 黄大仙区| 会理县| 安泽县| 文水县| 大石桥市| 永新县| 永州市| 蓬莱市| 仙居县| 科尔| 广州市| 谢通门县| 汉川市| 苍山县| 安新县| 临沧市| 阜南县| 陇川县| 乌兰察布市| 涞水县| 丰顺县| 益阳市| 永登县| 泾川县| 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