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家智囊:蘭德公司如何影響世界作者名: 真溱本章字數: 3730字更新時間: 2019-09-21 00:53:00
第一份蘭德報告
1946年4月,蘭德計劃部還處于初創時期。
蘭德計劃部薪水簿上的顧問名字不少,全職員工卻只有4個人:科爾博姆、高德斯坦(J. Richard Goldstein)、李普(James E. Lipp)和魯特(L. Eugene Root)。高德斯坦與科爾博姆長期共事,曾經擔任過道格拉斯公司研究實驗室的負責人,此時擔任科爾博姆的副手。李普是后來的火箭和導彈研究組組長。魯特曾是道格拉斯公司頂尖的工程師之一,后來擔任飛機研究組組長。雷蒙德是蘭德計劃部的總監,但只是兼職,大部分時間仍在道格拉斯公司上班。蘭德計劃部的辦公地點設在道格拉斯公司圣塔·莫尼卡主廠區的一棟建筑里,由于處于高度保密的狀態,他們用厚厚的玻璃門把自己的辦公區和其他區域完全隔開。[9]10 [10]18-19 [11]就在這時,他們突然接到了一項緊急任務。
事情還要從兩年前說起。
1944年6月13日,也就是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后一周,德軍開始使用一種新型武器轟炸倫敦——這就是V-1火箭,一種無人駕駛的飛行器。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Joseph Goebbels)把它們吹噓成“第一號復仇武器”。倫敦人永遠不會忘記它們的聲音:起初,是脈沖式噴氣發動機逐漸迫近的隆隆聲;接著,是戛然而止的恐怖寂靜,火箭開始俯沖;隨后則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9月,另一種更為恐怖的V-2火箭轟炸了倫敦,新型火箭寂靜無聲,以4倍聲速直撲下來,等聽到爆炸聲,已經是滿眼廢墟、遍地瓦礫。[12]
直到戰爭結束,盟軍都沒有研制與V-1和V-2火箭相似武器的計劃。德軍妄圖把這兩種火箭當作負隅頑抗的撒手锏,但戰局根本不可能因此逆轉。即便如此,這兩種火箭還是給盟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的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后來回憶說:假如德軍提前6個月完成V-2火箭,他們很可能會把盟軍諾曼底登陸前的集結地——樸茨茅斯和南安普頓地區作為打擊目標,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諾曼底登陸的歷史或許會改寫。[13]70 [14]302
作為二戰的戰勝國,蘇聯繳獲了絕大部分V-2火箭的生產設施,而盟軍則獲得了大量科研資料和設備,還通過“回形針”(PAPERCLIP)行動招募了許多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并且把負責德軍整個火箭項目的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等大約120位德國專家帶到了美國。[15]8 [16]5 [17]620
同時被帶回美國的,還有大量的火箭部件。利用這些部件,美國陸軍組裝起了80枚V-2火箭,他們倒是“慷慨”,轉手把其中一些火箭交給了海軍,接收單位有兩家,一個是海軍研究實驗室,另一個是海軍資助的應用物理實驗室(APL)。[15]8 [16]5
這兩家單位的太空探索研究工作剛剛起步,這批V-2火箭無疑是雪中送炭,可以大大加快他們的研究進程。令美國海軍無比憤慨的是,德國人即使戰敗做了俘虜,也表現得十分傲慢。于是他們決定,帶回美國的那些德國專家一個也不要,不論他們的技術水平有多高。這些德國人被全部留在了陸軍。[16]5
若干年后,海軍研究實驗室拿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維京”(VIKING)火箭,后來將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的“先鋒”(VANGUARD)運載火箭就是由這種火箭發展而來。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成果則是“航天蜜蜂”(AEROBEE)火箭,他們利用這種火箭完成了多項太空探測任務。順便說一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位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園內的這家實驗室設計開發出了近炸引信,戰后他們參與了“北極星”(POLARIS)彈道導彈系統、“宙斯盾”(AEGIS)反導系統等若干重大武器裝備系統的開發研制工作,是美國海軍所屬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研究團隊。[15]11-12
1945年5月,馮·布勞恩提交了一份報告,對德國人利用火箭發射衛星的想法進行了回顧。受這份報告的啟發,海軍航空局針對地球衛星的可行性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內部研究。他們組建了一個“太空火箭可行性評估委員會”,并于10月22日拿出了評估結果。評估委員會建議,航空局資助一項試驗計劃,用“液氫—液氧”推進單級火箭,發射一艘環繞地球飛行的“宇宙飛船”,由飛船攜帶電子儀器去收集高層大氣數據,并且把數據傳回地面。這個設想源自一年前海軍科研人員的靈感,此時經過仔細的計算,變得可信而現實。[16]6-7 [18]9-10 [19]6
海軍航空局聽取了委員會的建議,與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和航空噴氣公司(Aerojet General Corporation)簽訂合同,對運載衛星的火箭進行設計評估。12月,這兩家單位相繼拿出報告,確認了評估委員會兩個月前的計算結果。有了這些研究結論作為支撐,海軍航空局跟北美航空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和格林·馬丁公司(Glenn L. Martin Company)簽訂合同,對地球衛星運載工具(ESV)進行初步結構設計,并且研究可供衛星使用的太陽能裝置。[16]7 [18]9-10 [5]74
等看到整個計劃的經費估算,海軍航空局卻犯了難——國會正在大幅縮減軍方的研發預算,海軍高層不可能批準這樣的項目。于是,他們在1946年4月初,向陸軍海軍航空理事會(ANAB)提出建議,希望能與陸軍航空兵合作研究地球衛星運載工具。參加這次會議的陸軍代表答應,會后和陸軍航空兵的李枚將軍仔細商議此事,在一個月后的下次會議上報告商議的結果。[5]74 [16]7 [18]10 [20]
看到海軍方面主動提出的合作建議,李枚不僅沒有一絲感激,反而憤憤不平:太空行動是天空行動的延伸,應該由陸軍航空兵獨占,火箭和衛星也應該專屬于陸軍航空兵,豈能容忍他人染指。他的這種看法很可能獲得了斯帕茲將軍的支持。于是李枚決定:不與海軍合作,由科爾博姆領導的蘭德計劃部對衛星和火箭問題進行可行性研究,針對海軍的計劃提出具體的針對性建議。他希望,蘭德計劃部提出的策略能夠勝人一籌,從而保證陸軍航空兵獨攬太空的軍事使用權。海軍方面也有人認為,陸軍在4月的會議之前就已經決定不予合作。但不管怎么說,對于蘭德計劃部而言,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3個星期,時間緊且任務重。[5]74 [16]7 [21]87-88 [18]11 [19]6,7
話說這位分管陸軍航空兵研發工作的李枚將軍,身高5英尺10英寸,總是把“向敵人發起猛攻”掛在嘴邊。“如果要使用軍事力量,那就必須動用足以壓倒一切的軍事力量。多多益善。”“所有的戰爭都沒有道德可言,如果這讓你感到困擾,你就不是一個好的士兵。”這些都出自其口。他的標志性形象是雪茄不離口,或燃或熄。不過,據說他這樣并非為了耍酷,而是因為他過去患過面神經炎,容易口眼歪斜,雪茄可以幫助他鍛煉面部肌肉。沒想到給世人留下了一種獨特的霸氣形象。[22] [23] [24]132
在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學士學位之后,李枚在萊特機場接受了陸軍航空隊舉辦的專門培訓。盡管有一些技術底蘊,但他在許多人眼里仍然只是一個好戰而魯莽的家伙。在一次空襲作戰中,美軍的B-17轟炸機為了躲避德軍的防空炮火,采用“Z”字形路線飛行,大都錯失目標,轟炸效果不佳。看到這種情形,李枚非常大膽地采用7分鐘直飛戰術,冒著敵人的炮火,實現了準確投彈。由于他的這種勇敢,下屬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又因為他對下屬極為苛刻,因而得了一個外號:“鐵驢子”。[22] [23] [17]215
斯帕茲等3位將軍在設計分管研發工作的副參謀長職位的時候,建議分配給參謀長兩項重要職責:一是探索原子能技術,二是研發新型的武器裝備。盡管執行投放原子彈任務的是陸軍航空兵,但之前的研發工作,航空兵被完全排除在外。今后,誰能帶領航空兵進入這個關鍵領域?粗魯生硬、不茍言笑的李枚可能是最合適的人選。于是,三位將軍非常罕見地在他們的報告中直接提議:由李枚來擔任這一職務。[24]72-73對于未來的戰爭,李枚有過思考,他的結論是:
戰爭不再僅僅是一個軍事問題。[25]31
1946年5月,在眾多顧問的幫助之下,李普等人完成了第一份蘭德報告,題為“繞地飛行的宇宙飛船的初步設計”(SM-11827)。李枚要求報告具有遠見、并且翔實可信,蘭德計劃部的這份成果充分滿足了他的要求——報告流露出的智慧膽識讓人驚嘆,自信滿滿甚至有點自大。[9]10 [10]19
所謂“繞地飛行的宇宙飛船”,就是人造衛星。報告評估了德國和美國的火箭研發情況,得出的結論與海軍不同:將衛星送入軌道的最有效的方式并非單級火箭,而是多級火箭。他們計算了最大加速度,建議針對“液氫—液氧”和V2火箭使用的“乙醇—液氧”推進劑進行重點研究。報告預計,能夠將500磅載荷送入300英里軌道的火箭將于1951年年中研發出來,大約需要1.5億美元。他們還預言了人造衛星的多種科學用途,例如開展大氣層、宇宙射線、天文學和氣象學研究等,并且指出可以將多級火箭用于“遠程導彈或載人飛行”。[5]75 [10]19 [18]12 [26]ii-viii盡管報告認為,人造衛星不能用于運載原子彈,也就無法直接作為一種新型的武器平臺,[16]但李普仍然試圖強調研發人造衛星的意義:
如果美國人突然發現,某個國家已經成功地制造出人造衛星,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得到那種驚愕和欽佩之情。掌握這項技術標志著(一個國家)取得了重大進步,因此在太空航行領域首先獲得重要成就的國家,將成為世界公認的軍事和科技領導者。[9]78 [10]108 [27]
但是,這樣的言辭沒能打動五角大樓的官員,就連馮·卡門也對人造衛星不置一詞。人數各占一半的陸軍海軍航空理事會不可能形成一致意見。萬尼瓦爾·布什和他領導的陸軍海軍“聯合研發理事會”(JRDB),不支持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研發工作。布什甚至對洲際導彈能否在不遠的將來研制出來都深表懷疑。李枚本人也認為,這些研發工作并不能立即用于解決國防問題。最終,他們只是支持蘭德計劃部繼續研究人造衛星——這種研究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美國人實際上冷藏了他們的衛星研發計劃。[16]8 [18]14,19 [21]91直到多年以后,蘇聯人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人才體會到上面這段預言的價值。
不過蘭德計劃部的這份報告還是實現了部分目標。1948年1月15日,當時的空軍參謀長范登堡宣布,空軍對人造衛星擁有“順理成章的職責”,第二天海軍就宣布不再與空軍爭奪衛星開發的控制權了。[10]20 [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