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立憲與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研究
- 李細珠
- 2935字
- 2019-09-30 10:39:46
一、道分為三
中國歷史的航程在20世紀初年面臨著一次艱難的抉擇。在這個社會政治大變動的時期里,內憂與外患交加,危機與生機并存。中國向何處去?這樣一個關系到國家與民族前途出路問題的時代中心課題,又一次嚴峻地擺到國人的面前。當時的中國政治舞臺上存在著三股重要的政治勢力:清政府、立憲派和革命派。他們各自設計了不同的政治方案,開展了既互有歧異又相互關聯的政治運動——新政、立憲與革命,三股勢力互爭雄長??梢哉f,正是這三股勢力的較量與消長決定了中國政治的新走向。
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在預備立憲過程中傾向于君權至上的日本、德國式的君主立憲模式,希望穩固清朝皇帝的皇位與王朝的統治。清末新政是20世紀初年清政府在其統治的最后十余年間所進行的各項改革的總稱。這次改革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與社會生活等領域的變革,這些變革基本上都在體制內進行;第二階段即預備立憲,是政治體制本身的變革,這是前一階段各項體制內變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政的主體是清政府,根本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起初,清政府也曾試圖將改革限制在傳統體制之內,但是,當改革的發展將要突破體制的時候,清政府也就不得不考慮進行體制本身的改革。清政府的新政一開始就有意師法日本,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與日本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如時人所謂“同文、同種、同教”;中國可以借鑒日本學習西方成功的經驗,走一條捷徑,等等。憲政改革模仿日本,則有更重要的原因,日本明治維新既使國家順利地走上近代化道路,又成功地保住了天皇的地位與尊榮。魚與熊掌兼得,也是清政府的追求。1905年,為了給是否實行立憲尤其是如何選擇立憲模式提供決策依據,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疾煺未蟪驾d澤在訪問日本時特地請教伊藤博文:“立憲當以法何國為宜?”伊藤回答說:“各國憲政有二種,有君主立憲國,有民主立憲國。貴國數千年來為君主之國,主權在君而不在民,實與日本相同,似宜參用日本政體。”載澤又問:“立憲后于君主國政體有無窒礙?”伊藤答:“并無窒礙。貴國為君主國,主權必集于君主,不可旁落于臣民。日本憲法第三、四條,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云云,即此意也?!?a id="w2">[2]載澤在考察日本完畢后向清廷報告時總結說:“大抵日本立國之方,公議共之臣民,政柄操之君上,民無不通之隱,君有獨尊之權。”[3]清廷在立憲之初最擔心的就是皇位與君權問題,考察政治大臣提供的信息表明,日本立憲模式可以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因此,1906年清廷宣布預備立憲即以日本為典范。清廷的立憲政體雖然也遵循西方憲政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基本原則,但皇帝是凌駕于三權機構之上的絕對權威。關于立法權與司法權,在1908年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中規定,皇帝有欽定頒行法律與總攬司法之權,有召集、開閉、停展及解散議院之權。[4]議院與司法機構都在皇帝的控制之下。關于行政權,1911年清政府頒布的《內閣官制》又規定,內閣國務大臣“輔弼皇帝,擔負責任”[5],即內閣對皇帝負責。可見,這個仿效日本的憲政改革模式的核心就是君權至上。
立憲派開展立憲運動,要求政權向自己開放,希望獲得廣泛的參政機會,主張建立英國式的君主立憲政體。立憲派大致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戊戌時期形成的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他們在戊戌政變之后又以保皇派的姿態出現,基本上在海外活動;二是在清政府新政推行的過程中形成的紳商群體,包括具有一定新知識、新思想的近代式商人、實業家和一些開明士紳,他們是國內立憲運動開展的主要社會基礎和領導力量。立憲派的聚合是在立憲運動之中的各種團體和機構的創設。作為新興資產階級政治代表中的一個政治派別,立憲派希望通過立憲運動改變封建專制政治的現狀,實現政治民主化,使自己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以提高本階級的政治地位。因為立憲派與清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他們主張用和平改革的方式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選擇立憲模式的問題上,立憲派主張建立英國式的君主立憲政體。他們認為:“今世言憲政者,莫不首推英國,非特君主國之憲政宜以英為稱最也,即共和國亦無有能及之者?!?a id="w6">[6]因而,他們很自然地主張模仿英國的政治體制。英國的憲政模式是通過議會來限制與削弱君主的權力,置君主于事實上的虛君地位,君主雖然名義上仍然是國家元首,但其實只是一個國家政治象征符號;國家政治大權由議會(立法權)與議會多數黨組織的責任內閣(行政權)掌握。立憲派始終致力于開展國會請愿運動,根本的目的就是希圖打開封建專制政治體制的缺口,以國會與責任內閣的形式分享國家政權。他們宣稱:“欲得立憲也,則不必求有責任君主,而當求有責任內閣?!?a id="w7">[7]著名的立憲團體政聞社的政綱第一條就是“實行國會制度,建設責任政府”[8]。所謂“責任政府”或“責任內閣”,是指對國會負責而不是對君主負責的政府或內閣。正如梁啟超所說:“夫所謂立憲的政治之特質者何?則政府對于國會而負責任是已?!熑蝺乳w者,非對于君主而負責任之謂也。”[9]國會制度的實行與責任政府的建立,是立憲派從事立憲運動的理想追求,其結果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將君主的權力架空而削弱君權。因此,雖然清政府的預備立憲與立憲派的立憲運動都主張君主立憲,但是日本模式與英國模式的不同選擇,結果會大不一樣。如果說清政府看重日本模式,主要是為維護君權,那么,立憲派鐘情英國模式,則是有意擴充紳權。
革命派崇尚美國、法國式的民主革命,主張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革命派是由孫中山、黃興等一批近代職業革命家創設的革命團體聚集而成,主要社會基礎是在清政府新政過程中形成的新式學生群體(包括國內新式學堂學生和國外留學生)與新軍士兵群體(包括一些下層軍官)。與立憲派相比,革命派人士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受過正規的新式教育,他們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新思想,而且他們與清政府的關系沒有立憲派那么密切,因而,作為新興資產階級政治代表中的又一個政治派別,革命派希望通過暴力革命徹底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國家政治走上近代化道路。革命志士陳天華在贊美法國與美國的民主共和政體之后,認為這種政體是中國革命勝利后的最好選擇:“茍革彼膻穢殘惡舊政府之命,而求乎最美最宜之政體,亦宜莫共和若?!?a id="w10">[10]革命領袖孫中山也曾明確地宣稱:“我們必要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國選舉總統,廢除專制,實行共和。”[11]立憲派進行的憲政改革運動是以承認清朝皇帝的權威合法性為基本前提,革命派則直接地對皇權政治提出了挑戰,“排滿”是革命最具號召力的口號。用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美國式與法國式的民主共和國,是革命派追求的政治理想。與清政府竭力維護君權和立憲派試圖擴充紳權的君主立憲方案不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方案旨在伸張民權。
新政、立憲與革命,道分三途。革命派與清政府勢處兩極,立憲派依違其間,“主革命者目為助清,清又上疑而下沮,甲唯而乙否,陽是而陰非;徘徊遷延而瀕于澌盡”[12]。作為第三種政治勢力的立憲派雖然處境尷尬,但它的政治傾向將直接影響到清末政局的變化?,F在反觀歷史,結果已很清楚:是立憲派由附和清政府而轉向支持革命派,最后推翻了清王朝。然而,與這個簡明的結論相比,新政、立憲與革命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則要錯綜復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