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立憲與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研究
- 李細珠
- 774字
- 2019-09-30 10:39:46
代序:清末新政、立憲與革命的互動關系
中國史學傳統向來重視政府與上層社會的研究,但自20世紀初年梁啟超先生提倡“史學革命”以來,史學研究的方向發生較大的轉變,研究的重點逐漸轉向主要關注民間和下層社會。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革命潮流奔涌勃發的基本歷史情景相呼應,革命史的研究取向自然成為此一時代學術的主流。
學術界關于清末民初歷史的研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主要是以辛亥革命為主線。在這種革命史的框架中,革命派的思想與活動得以充分地彰顯,但清政府及其他政治勢力如立憲派的蹤跡則被有意或無意地忽視,至多只是作為革命的背景來敘述,甚至是當作革命的對立面來批判。這樣,歷史的全息圖像就難以清晰地呈現出來,總使人難免有某種缺失之憾。20世紀60年代末,臺灣學者張朋園先生完成《立憲派與辛亥革命》的著作,雖然仍然是從辛亥革命史的角度研究立憲派,總體上未脫革命史的窠臼,但是,其對立憲派在辛亥革命中的貢獻的正面敘述,被稱為是“擴充了歷史研究的范疇”(《韋慕庭先生序》)。大陸學者對于立憲運動和清末新政的理性實證研究,則晚至20世紀80年代才真正起步,至今方興未艾。這是一個良好的勢頭。
誠然,從歷史進程的角度考察,將清末民初政權更迭的歷史納入革命史的框架本亦無可厚非,辛亥革命作為一次致力于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民主革命運動,無疑是當時歷史的一根最基本的主線;但是,從政治結構變動的角度來看,這個時期還是一個中國政治由傳統向近代轉型的時期,政治近代化在革命的過程中發生,使歷史更具復雜性。因此,對于清末新政與立憲運動的研究,不只是為辛亥革命史的敘述做鋪墊。事實上,正是新政、立憲與革命三方面之間的互動關系,對于清末民初中國政治的新走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1]應該說,在進一步揭示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同時,加強對清末新政與立憲運動的充分研究,將更加有助于我們認識清末民初那段復雜多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