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廣州發展報告(2018)
- 曾偉玉 吳業春
- 3459字
- 2019-10-21 14:50:39
四 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發展思路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從經濟增長方式看,正由高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城鎮化階段看,由注重城鎮化水平轉向注重城鎮化質量;從工業發展方式看,由高增長工業化轉向高質量工業化;從經濟增長動力看,由第二產業帶動階段轉向第三產業帶動階段;從城市國際化看,由綜合性城市轉向國際城市。這表明廣州已經進入以提升核心功能和產業控制力為主的全面轉型發展新階段,但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些突出問題。
新形勢新條件下,廣州要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支持建設和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大都市、“一帶一路”樞紐、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亟待實施“高質量發展、活力提升、雙向開放、協同發展、空間重塑、生態宜居”的全面轉型發展戰略。
(一)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新時代要“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提升發展質量是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方面,要把高質量發展放在廣州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更加注重經濟發展效益,大力提升生產效率,推動實現“精明增長”;更加注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接續,完善產業配套設施與配套環境;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展,重點提高和增加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比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更加注重優化城市功能品質,對標國際國內一線城市,高標準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更加從生產、生活、生態等出發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通過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科技貢獻率、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質量,通過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壯大消費型服務業提高生活質量,通過嚴格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和廢棄物整治改善生態質量,進一步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匹配,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更加注重綠色發展,重點降低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更加注重民生社會保障,通過構建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在公共服務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體現國際領先水平,充分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質量的需求。
(二)實施活力提升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廣州要建設“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核心是要有活力,活力來自創新。堅持數量擴張與質量提升并舉,大力培育發展科技創新主體,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研究世界科技進步方向和產業變革趨勢,跟蹤國家創新發展頂層設計和重大科技布局,提高高精尖領域創新能力,結合廣州基礎條件和技術水平,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形成一批領跑世界的原始創新成果。要爭取布局一批大科學裝置相對集聚的區域,發揮大科學裝置集群優勢,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匯集高端人才和科研機構,進行大科學裝置建設和運行機制探索創新,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謀劃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大科技創新扶持力度。加強產業集群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創新平臺和科技創新投融資平臺建設,利用南沙國家級新區的政策優勢,重點建設廣州南沙新區粵港澳創新創業基地、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廣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2017)。大幅提升引進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通過提高城市宜居性、城市空間品質和生活服務能力,集聚世界級人才。充分尊重、保障和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衛生文體機構、國有企業等單位和社會組織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等方面的自主權,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以多種形式為廣州服務。加大領軍人才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力度,促進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三)實施雙向開放戰略
只有堅持攜手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共贏、多贏。未來廣州要建設成為“全球活力城市”,必須加快對內對外開放,實施雙向開放戰略。廣州要加大對外尤其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力度,要積極開展與全球城市的交流合作,參與全球城市網絡協商及規則制定,依托重大國際平臺拓展合作領域。深入推進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快構建規范、法治、透明和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積極實現與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率先接軌,深入融入全球經貿體系。進一步強化“一帶一路”沿線經貿合作,重點推動廣州企業“走出去”,通過對口聯系機制、走訪調研等個性化服務,制定本土跨國企業培育的戰略規劃等方式予以重點支持;針對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開辟“綠色通道”,采取跟蹤服務,協調解決“走出去”企業經營中面臨的困境(郭凡、蔡國萱,2015);促進多領域交流合作,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海洋、農林、能源資源等產業的互補合作。同時,廣州要加大對內地腹地的開放力度[4],通過拓展京廣、貴廣、南廣、廣深廈等高鐵經濟帶與珠江—西江經濟帶以帶動腹地發展,加快腹地的工業化進程,這是廣州建設“全球活力城市”的重要支撐。
(四)實施協同發展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全球城市區域。在大灣區中,不同層次的城市承擔不同的功能。新形勢新條件下,廣州必須與香港、澳門、深圳及周邊地區深入合作,實施協同發展戰略。一是要與香港—深圳、澳門—珠海形成良好的空間格局,合作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建設重大合作平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二是推進廣佛同城化發展,深化廣清一體化發展,優化廣佛肇清云韶經濟圈發展,拓展廣州發展新空間。三是與東莞、深圳等周邊城市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建設,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實現在更大范圍、更高層級集聚配置要素資源,從而增強對接世界、服務全國的能力。
(五)實施空間重塑戰略
廣州發展空間有限,要優化空間結構,逐步形成“一主一副、多點支撐”的空間格局。“一主”指廣州主城區,要著重發展公司總部、研發、設計、培訓以及營銷、商標廣告管理、技術服務等環節,提高這些環節在產業鏈上的比重,把一般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周邊或者其他區域(魏后凱,2007);“一副”指南沙新區,加快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設,利用南沙新區疊加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帶一路”和國際航運樞紐建設等戰略機遇,將南沙建設成為廣州副中心,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多點支撐”指廣州中心城區周邊的花都城區、從化城區、番禺南部城區、增城城區、空港經濟區、中新廣州知識城、新塘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側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
實施空間重塑戰略,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科學劃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區域,健全水生生態保護修復制度;開展河湖水系連通和農村河塘清淤整治,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六)實施生態宜居戰略
“美麗宜居”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廣州要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生態宜居戰略。堅持以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構建美麗國土與理想城市格局,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農業空間提質增效、城鎮空間集約緊湊。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兼顧,推進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的綜合防治。打造更加緊湊、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維護廣州山水城田海整體格局,統籌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劃定生態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強化土地用途管制和空間開發管制,增加城市綠地和開敞空間,保護城市歷史文脈,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大幅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升農村環境質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土地生態服務功能,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完善城鎮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維護市域九大生態片區[5],保護河涌水系,加強河涌整治與生態修復,形成可蓄、可引、可排、清潔的城市水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