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廣州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作用的主要路徑

圍繞新形勢下廣州發展定位和發展思路,為支撐廣州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功能,發揮核心增長極作用,可以從提升其全球戰略地位、“一帶一路”樞紐、國家/灣區中心功能等不同區域層面、不同發展視角探索發展路徑,具體可以落實到國際大都市建設、“一帶一路”樞紐建設、推進灣區分工合作三個維度。國際大都市建設方面,要積極提升全球城市經濟能級、樞紐能級、創新能級、管理能級;建設“一帶一路”樞紐方面,要積極加強交通聯系、豐富合作方式、促進產業合作、創新科技合作、深化人文交流;深入推進灣區分工合作方面,要全面深化廣州與深港澳合作、推進廣佛及周邊協同發展、積極輻射帶動粵東西北、引領華南地區協調發展。

(一)全面推進國際大都市建設

國際大都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和國際化的高端形態,是具有全球性控制力和影響力的頂級城市,也是世界城市網絡體系核心節點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2017年廣州實現GDP約為21503億元,按當年平均匯率換算為3184.8億美元,經濟總量日趨接近香港。與此同時,廣州在交通設施、商貿、現代產業體系、金融與人才支撐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建設國際大都市的基礎。對標東京、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廣州在經濟發展、樞紐建設、創新驅動、管理控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為此,急需通過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培育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全球資源配置平臺等全面提升廣州國際大都市能級(見圖2)。

圖2 全面提升廣州國際大都市能級的路徑

1.提升國際大都市經濟能級

經濟能級是國際大都市發展的基礎和支撐。與東京、倫敦和紐約等國際大都市相比,廣州國際大都市經濟能級仍處在較低水平。2016年末,廣州GDP不及東京和紐約的1/3,廣州人均GDP分別相當于倫敦(大倫敦地區、東南地區、東部地區的一部分)、東京(東京都)、紐約都市區(紐約、紐瓦克和新澤西地區)的39.3%、31.0%、26.6%。廣州中心城區(荔灣、越秀、海珠、白云、天河、黃埔六區)經濟密度為13436萬美元/平方公里,僅相當于東京都區部(東京23個行政區)的41.2%和紐約市(布朗克斯、曼哈頓、皇后區、布魯克林和史坦頓島)的11.8%。

第一,發展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特色化的先進制造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廣州目前處于從高增長工業化向高質量工業化過渡的階段,一定要避免落入產業空心化的陷阱。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外部引入,金融、信息技術和管理咨詢服務都要有現實的高級生產制造業部門作為服務對象。

第二,重點發展為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如檢驗檢測服務、云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商貿服務、金融服務、會展服務等。以高端服務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為切入點,推進高端服務業集聚區的建設,全面提升廣州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質量。

第三,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產業分工合作。發揮廣州產業的比較優勢,與周邊地區形成高效的產業分工體系。強化與珠三角區域和泛珠三角區域城市協同,提升高端制造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輻射能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逐步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范圍從珠三角擴大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2.提升國際大都市樞紐能級

樞紐能級對國際大都市資源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具有重要影響。廣州雖然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備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但是與東京、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相比,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主要體現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水平較低、交通樞紐之間互聯互通不足、路網整體運行效率不高、智能化信息網絡體系不完善等方面。以機場運營為例,2017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為6584萬人次,而東京羽田和成田兩大機場的旅客吞吐總量為1.2億人次,紐約四大機場(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拉瓜迪亞機場、艾斯利普機場)和倫敦五大機場(希思羅機場、蓋特威克機場、斯坦斯特德機場、盧頓機場、倫敦城市機場)的旅客吞吐總量分別超過1.3億人次和1.6億人次。

第一,擴建白云國際機場,高標準規劃和建設廣州第二機場。從硬件基礎和軟件服務兩方面提升廣州機場的國際服務水平,滿足廣州國際大都市的未來發展需求。加大國際航線的開拓力度,提升白云國際機場和廣州第二機場的航班密度和厚度。利用廣州作為世界航線發展大會東道主的身份,強化廣州與全球主要城市的連接,促進廣州航線網絡發展。

第二,提升港口綜合通過能力和公共航道錨地適應能力。推動南沙國際汽車物流產業園汽車滾裝碼頭、南沙國際郵輪碼頭等工程的建設,密切與周邊城市港口的協作,攜手推進珠江口公共航道、錨地建設。促進港口服務升級,充分發揮南沙港區連接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的樞紐作用,大力提升廣州港的港口物流競爭力和港口集聚輻射力。

第三,構建集約化高效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高交通的通達性和便捷性,提升廣州中心城區和南沙副中心路網交通密度。實現白云國際機場和第二機場與廣州中心城區、南沙副中心以及與周邊城市的高快速路網的高效對接,加快與周邊城市的路網連接,提升市內交通與市外交通的銜接水平。

3.提升國際大都市創新能級

創新能級是國際大都市成長的核心驅動力量。以研發支出規模來衡量,2017年廣州沒有一家企業入圍全球創新1000強企業,而紐約、倫敦和東京分別有2家、10家和15家企業進入全球創新1000強企業榜單。倫敦、紐約和東京創新企業研發支出分別達到94億美元、128億美元和453億美元。從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來看,2011~2015年廣州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總數為2250件,僅為同期巴黎的16.7%、東京—橫濱地區的2.4%。

第一,強化原始創新,建設一批世界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國家戰略為契機,大力支持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知名高校建設,重點提升其數學、化學、生物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中醫學等優勢學科基礎研究水平,著力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和特色學科。圍繞IAB產業和NEM產業發展需求,加強與港澳臺和國外頂級高校的合作,開展神經科學與神經交互、合成生物學、生命調控、量子調控、物質創制、物理前沿、納米科技、作物分子設計與合成食品等基礎領域的研究。

第二,積極構建創新引領型科技平臺。推動基礎前沿工程和重大戰略項目建設。圍繞國家科技戰略布局和廣州產業發展方向,瞄準產業鏈創新需求,突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加強跨界融合應用技術開發,鼓勵前瞻技術研究,在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北斗導航和衛星通信應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無人智能技術、精準醫療等新興產業發展領域,啟動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專項,實現重點領域的技術突破。

第三,積極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探索建立與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相匹配的大區域技術交易中心,培育一批技術轉移服務中介機構,打造高端技術轉移的國際中心。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與廣州企業的合作,培育技術轉移的全鏈條貫通式創新平臺。健全科技成果數據庫建設,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要面向科研院所科技項目,為其提供物理空間、專業技術服務、市場需求對接資源服務、轉化基金扶持等,在市場化需求的基礎上直接對接大型企業技術短板,同時做好各創新技術團隊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道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

4.提升國際大都市管理能級

管理能級是國際大都市控制力的重要體現。擁有跨國公司全球總部和地區總部是提升城市在全球網絡中的地位和提升國際大都市管理能級的重要力量。從跨國公司全球總部來看,2017年廣州僅有4家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廣州汽車工業集團、中國恒大集團和雪松控股集團)總部,而東京、紐約、倫敦分別擁有38家、17家和14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分布來看,廣州為289家,上海和香港分別擁有634家和3752家。廣州世界500強企業總部營業收入總額不及紐約和倫敦的1/5、東京的1/10,利潤總額也僅相當于倫敦的1/5、紐約和東京的1/20。無論是從跨國企業總部數量還是從營收水平來看,廣州不僅與紐約、倫敦和東京等國際大都市存在巨大的差距,與國內上海、香港等城市相比也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

第一,培育壯大本土總部企業。加強廣州本土制造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船舶、港口、機械、海洋工程、汽車、電子、化工和采礦等重點裝備制造領域的合作,支持和引導廣州本土企業在全球進行生產和營銷布局,提升本土金融、保險、法律、會計、管理咨詢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全球競爭力。

第二,引進內、外資總部企業。完善服務跨國公司的人才、稅收、金融等支撐體系。進一步吸引國內500強企業、跨國公司、國際知名實驗室在廣州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營運中心與購銷中心。支持和鼓勵國內創業人員、海外留學人員、海外僑胞在廣州創辦高技術企業,提升國內外優秀科研人才集聚水平,建立有助于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施展才干的創業平臺。

第三,促進價值創新園區高端集聚發展。完善和提升產業轉移集聚區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水平,加快形成集辦公、商務、貿易、居住及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商務中心區,進一步提高價值創新園區總部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重點引進歐美和亞太地區金融保險、研發創新、航空航天、專業服務、高端裝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圍繞廣州價值創新園區的主導產業進行全球企業招商,提高園區的產業集聚化水平。

(二)積極建設“一帶一路”樞紐

根據廣州建設“一帶一路”樞紐的定位,通過實施全面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方位促進對外開放、支持重點領域務實對接、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國際協作、拓展“一帶一路”交流渠道五大重點舉措,加快將廣州建設成為“一帶一路”樞紐,凸顯廣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1.加強“一帶一路”交通聯系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是貿易、投資、人文交流相互往來的基礎。從當前廣州對外基礎設施領域情況來看,還存在港口功能不夠完善、機場國際化水平不高、對內陸路通道網絡建設滯后等問題,急需加強港口、機場、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與信息國際合作,打造國際航運樞紐和國際航空門戶,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構筑聯通內外、便捷高效的海陸空綜合運輸大通道。

第一,加強以港口為重點的海上通道建設。加快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港口群建設,建設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珠江口公共錨地等設施,推進南沙港區四期等一批重點工程規劃建設,提升港口通過能力。發展江海、公水、鐵水、海空、空鐵等多式聯運,推動海港、空港、鐵路港聯動發展。加快智慧航運建設,建設港航基礎數據庫、航運物流信息平臺和航運交易信息平臺。圍繞建設華南、中南和西南地區出海大通道,加強與珠江口、“珠江—西江經濟帶”沿線城市港口合作,與泛珠三角腹地城市共建無水港,拓展內陸經濟腹地。建立和完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港口城市交流合作機制,加強與國際班輪公司、航運中心合作,拓展海外合作。大力發展現代航運物流、航運金融等現代航運服務業及現代裝備制造等臨港工業,培育壯大臨港產業。

第二,強化航空樞紐和空中通道建設。加快白云國際機場及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加強空鐵聯運、空港和海港聯動,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推進第二機場建設。支持開辟國際客貨運航線,做大做強“廣州之路”品牌,著力發展第六航權中轉,提高國際航班中轉率,搭建以廣州為起點的“空中絲路”,提升國際航線網絡通達水平。以空港經濟區為主要載體,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和航空產業,推進航空產業高端化、集聚化、鏈條化發展,構筑廣州航空產業集群。

第三,完善陸路通道網絡布局和建設。大力推進廣州火車站和廣州東站一體化聯動,將廣州火車站改建為面向全國的高鐵中心樞紐車站,擴建廣州北站,增加廣州北站東西向高鐵客運專線的接入,實現與白云國際機場空鐵聯運,完善廣州鐵路客運樞紐布局。建設以江村編組站為核心的鐵路貨運線網,構建輻射華東、華中與西南、珠三角地區集裝箱中轉、聯運、區域性物流配送的全國性鐵路貨運樞紐,與南沙海港實現聯動發展,打造提升廣州鐵路貨運樞紐。推進花莞高速、廣佛肇高速、廣花快速路、新塘至派潭高速公路等高快速路建設,推進港口與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交通方式的緊密銜接。

第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率先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信息網絡一體化建設,積極推動廣州與東盟國家的信息走廊建設,完善信息網絡合作與信息傳輸機制,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信息互聯互通,打造便捷的信息傳輸體系。

2.豐富“一帶一路”合作方式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從吸引外資的絕對數量和對外貿易依存度來看,廣州對外經濟水平偏低,需要進一步鞏固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良好經貿合作基礎,發揮自貿區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對外貿易合作,顯著提升對外貿易水平,在積極引進外商優質資本的同時適時推動廣州市內企業“走出去”,推進投資領域雙向合作。

第一,強化南沙核心帶動作用。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推進南沙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充分發揮自貿區改革先行優勢,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積極開展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合作先行先試。發揮南沙自貿試驗區的輻射作用,聯合中新廣州知識城、空港經濟區、天河中央商務區、琶洲會展總部經濟區和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國際金融城、廣州南站商務區等重點功能區,打造對外開放的高端載體,帶動泛珠三角地區與周邊地區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以南沙港為重點的海上通道建設,建立完善“一帶一路”國際港口城市交流合作機制,加強與國際班輪公司、航運中心合作,拓展海外合作。

第二,顯著提升對外貿易水平。鞏固東南亞等傳統貿易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推動重點行業出口轉型升級,提升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努力培育知名品牌,推動廣州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銷售。鼓勵企業到國外設立營銷中心、營運中心,擴大貿易規模。支持企業擴大先進裝備技術、重要資源、關鍵零部件以及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消費品進口。

第三,強化貿易支撐體系建設。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協調海關、檢驗檢疫、交通等部門,創新監管機制,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和國際物流服務平臺,促進企業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電商貿易。支持企業在境外設立倉儲基地、自建或利用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擴大對外貿易,鼓勵企業加快海外商貿物流基地建設。推進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整合優化。

第四,促進雙向投資合作。支持企業赴沿線國家投資,在高端裝備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跨國經營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努力引導“走出去”企業實施本地化戰略,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尊重當地風俗民情,強化企業環保、公益等社會責任意識,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完善投資促進機制,促進雙向投資合作。引導外資重點投向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節能環保等領域。

3.促進“一帶一路”產能合作

產能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也是廣州市擴大對外貿易、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路徑,必須加以重視。通過立足廣州市比較優勢產業,瞄準泰國、馬來西亞等沿線重點國家市場,堅持擴大產能合作,促進產業優勢互補,共同打造跨國產業合作鏈。

第一,推進優勢產能國際合作。支持廣州市機械、電子、家電、汽車、紡織、食品、醫藥、家具等優勢產業到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合作設立生產基地、營銷網絡和區域總部。

第二,促進新興產業戰略布局。支持廣州開發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和廣州國際生物島等園區與國外高新技術園區、高端技術研發基地開展跨地區合作,積極探索在海外建設科技產業園區,不斷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國際輻射力和影響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平板顯示、新材料、智能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對外合作,通過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在境外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實驗室及科技型企業孵化器,進一步增強廣州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三,加強能源資源開發合作。支持企業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能源貿易、資源開發、節能環保合作。加強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老撾、巴基斯坦等資源豐富國家在礦產資源深加工領域的合作,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卡塔爾等國為重點發展液化天然氣貿易,推動企業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設立天然橡膠加工和種植園區。

第四,推動重點領域合作。一是推進海洋領域合作。以廣州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廣州南沙新區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為契機,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海洋觀測和預報領域等方面的合作,重點發展海洋綜合服務與高技術產業、特色濱海旅游與休閑漁業、海洋總部經濟與專業服務業,打造一批海洋產業集聚區。二是穩步拓展金融領域合作。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法人機構到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吸引沿線國家和地區金融機構來廣州設立機構,支持雙方金融機構建立溝通協調機制,開展業務合作。推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設立廣州絲路基金,支持雙方合作項目建設。三是深化旅游領域合作。加快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簽訂旅游合作框架協議、旅游合作備忘錄等整體性協議,深化旅游業規劃和資源開放、行業監管、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4.創新“一帶一路”科技合作

科技創新是廣州市未來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面對當前廣州市總體創新產出較低、核心技術缺乏等問題,急需通過與沿線重點創新型國家建立創新合作平臺,促進自貿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發展,打造國內外最具活力的科技創新引領區。最終,通過內外結合,積極參與融入國內外創新網絡,構建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完善創新生態體系等進一步增強廣州市科技創新能力。

第一,合力共建國際化合作創新平臺。積極開拓高水平科技合作對象,重點與德國、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等創新型國家建立扁平化國際合作模式,在聯合研發、創新人才培訓、科技成果孵化、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加強對接與合作。以廣州高新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創新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南沙明珠科技城為重要平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廣州合作建設一批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聯合研發中心、國際創新園、國際企業孵化器和國際人才培養基地等創新載體。

第二,聯合打造灣區協同創新高地。加強廣州與深圳、香港、澳門協同創新合作,組織實施廣深港澳科技合作計劃,聯合開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廣深港澳科技部門合作交流機制。支持共建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創新平臺,積極開展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

第三,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協調機制。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政府部門、科研機構、著名大學和企業建立科技合作交流機制。組織廣州市定期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開展交流。加強對外科技服務、特色產業關鍵技術、戰略高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主動承接高新技術產業及科技成果轉移。

5.深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教育合作、醫療衛生合作等,可以為廣州市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奠定民意基礎。從歷史和當前來看,廣州海外華僑眾多,在東南亞等國家具有較為深厚的民間基礎。因此,可通過海外華僑這條天然紐帶,進一步加強廣州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文化、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增進了解和友誼,形成互信融合、包容開放的社會基礎,促進“一帶一路”建設順利展開。

第一,促進文化交流,發展友好城市。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周,加速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緊跟對外經貿合作形勢,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推動文化出版、動漫設計、油畫藝術等創意產業國際合作,進口海外優秀文化產品,促進文化相互交流。深化青年、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友好交流。積極促進民間信仰、民俗文化等民間交流往來。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媒體交流合作,增進相互了解。同時,發揮華僑華人優勢。密切聯系海外僑胞僑商,用好海外廣州籍社團、華人社團資源和力量,打造海外華人華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平臺。

第二,深化教育、醫療與人才交流合作。一是深化教育合作。加強高校共建,支持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在海外聯合辦學或設立分校。依托在穗高校,聯合沿線國家和地區重點高校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高端智庫和學術交流平臺。擴大“雙向”留學生教育規模,支持學者到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學、合作研究和參加高水平學術活動,鼓勵高校及研究機構共同設立研究組織和合作課題。二是開拓醫療衛生合作。引進先進理念、技術和管理模式,發展健康管理型醫療服務、醫養結合、醫療體驗旅游等健康服務業。加強重大疾病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國際合作,有效防控境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新發傳染病疫情。支持有資質的企業和個人赴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經營醫院,開辦特色中醫醫療診所,改善當地醫療條件。三是加強人才交流合作。積極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層次人才交流合作,支持、吸引沿線國家和地區專業技術人才來穗開展學術研究和工作,依托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項目,鼓勵廣州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合作科研,推進實施新一批國外高層次人才引進項目。

(三)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分工合作

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分工合作,是發揮核心增長極作用的重要抓手。從分工合作的不同空間維度來看,重點包括推進穗港澳深四個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推進廣州與周邊城市的協同發展、輻射帶動粵東西北發展、引領華南地區全面發展四個方面。

1.全面深化廣州與深港澳合作

全面深化廣州與深港澳合作,需要立足四個城市的發展特征和比較優勢,重點加強與香港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的經驗借鑒和合作、與澳門在開放和服務領域的合作、與深圳在經濟社會科技創新等各個領域的分工合作,同時要積極合作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

第一,推進穗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穗港兩地合作基礎較好,自1998年以來,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已經召開了20多次,推動和見證了兩地合作不斷深化。穗港兩地現代服務業結構類似,在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潛力。未來推進穗港深度合作,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結合香港現代服務業優勢,創新業務合作模式,推進穗港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積極學習香港發展金融、航運、貿易、知識產權貿易等方面的先進經驗。(2)積極吸引香港科研人才和高端技術人才到廣州參與科技創新與創業,助力廣州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3)緊密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自貿區戰略,與香港企業聯手開拓“一帶一路”沿海航線、建設港口、開拓海外投資貿易市場。(4)以南沙新區(城市副中心)和南沙自貿試驗片區(香港園)、廣州保稅區(黃埔)、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番禺蓮花山服務貿易綜合產業區等為載體,加快落實CEPA先行先試系列措施。

第二,推進穗澳開放和服務合作。自2011年以來,廣州和澳門通過穗澳合作專責小組的組織形式加強彼此合作。2017年7月,穗澳合作專責小組第六次會議在澳門舉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未來加強穗澳合作主要可以聚焦在開放和服務領域。(1)深入推動穗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及跨境電商合作。(2)發揮南沙自貿區和澳門中葡平臺優勢,積極推動澳門業界在南沙投資發展,促進南沙合作平臺建設以及教育文化科技合作。(3)攜手澳門共建葡語系/西語系國家經貿園,建設葡語系/西語系國家商品展示銷售綜合平臺,共同發展商貿服務、產品展示、進出口貿易等。(4)爭取在教育、環保、金融、會展、文化、旅游職業培訓等合作領域取得更大突破。

第三,實現穗深多領域競合共贏。立足廣州和深圳的發展現狀及其合作基礎,兩地在服務業、產業鏈、科研創新等領域可以加強分工合作。(1)現代服務業方面,兩地要加強金融業、總部經濟等方面的分工合作,廣州以特色金融、區域型綜合性企業總部為主,深圳以創新金融、重點行業企業總部為主。(2)兩地可以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加強產業合作,形成合力。(3)科技創新方面,兩地可以實現差異化發展和良性競合。廣州的科技創新以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制造業和服務業互動創新為主,側重于打造科技中心;深圳專注于新經濟創新以及科技轉化和市場化,側重于打造創新產業中心。(4)除了產業和科技領域的合作之外,兩地要積極加強港口、地鐵等交通基礎設施合作,加強公共服務、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等領域的合作。

第四,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為了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建設,廣州需要積極發揮其在歷史文化、公共服務、社會事業、生態環境、發展空間等方面的優勢,與香港、澳門、深圳共同努力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1)加強與港澳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社會管理服務方面的經驗借鑒、資源共享,提升市民就學、就醫、通信等方面的便利度,利用空間和生態優勢提高養老和居住供給水平和質量,吸引港澳地區居民在廣州創業和居住。(2)推進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建設,完善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和廣州南沙(國際)創業基地的創業服務,拓展就業創業空間。(3)與港澳合作開展珠江口海域海洋環境整治,打造藍色生態灣區、世界級旅游區。

第五,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1)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優勢,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2)強化粵港澳聯合科技創新,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共建創新發展示范區。(3)支持與港澳金融機構合作,建設金融服務重要平臺。(4)高標準推進廣州南沙城市規劃建設,攜手打造優質生活圈。

2.推進廣佛及周邊協同發展

在處理好與中心城市競爭合作關系的同時,廣州要積極加強與佛山及周邊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等方面的分工合作,以此拓展發展空間,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第一,全面推進廣佛同城化。全面落實《廣佛同城化“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廣佛地區建設成為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區和全國同城化發展示范區。(1)加快交界地區同城化步伐,大力推進荔灣—南海、花都—三水、番禺—順德廣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區建設。(2)加快推進兩市交通同城化,重點推動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南站、佛山西站等交通樞紐之間的無縫銜接。(3)重點加強汽車、金融、物流、裝備制造等領域合作,大力促進廣州現代服務業、佛山先進制造業的融合發展。(4)深入開展廣佛交界河涌整治、大氣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合作。(5)推動兩市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體育等領域資源共建共享,社會保障、就業、人才等領域服務實現同城化。

第二,加速推進廣清一體化。從交通、產業、公共服務、城市功能、生態環境等方面高質量推進廣清一體化發展。(1)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水上交通、綜合樞紐五個方面,加強廣清兩市交通互聯互通。加快廣清城際軌道、廣清高速擴建、佛清從高速北段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北站等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共享。(2)以共建廣清產業園、空港經濟圈、廣清旅游集聚區等為抓手,推動產業協同發展,重點發展汽車零配件產業、智能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高端產業。(3)有效推進兩市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提高清遠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4)優先促進廣州部分交通功能和居住功能向清遠遷移,廣州職業教育、專科特色醫院等公共服務功能向清遠轉移,將清遠南部都市區培育成為廣州北部生產性服務次中心和生活性服務延伸區。(5)共建廣州北江引水工程,全面開展北江水資源保護利用、大氣污染治理、生態屏障建設等環保領域合作。

第三,全面推進廣佛肇清云韶經濟圈建設。廣州推進大灣區分工合作,不應該局限于大灣區的城市,而應該站在更高的空間層面,積極承擔區域發展的責任和使命,提高自身輻射帶動能力。(1)參照廣佛肇經濟圈成功經驗,建立健全廣佛肇清云韶經濟圈工作機制,統籌各市發展規劃戰略,充分發揮各市比較優勢,務實推進各方合作。(2)發揮經濟圈主要城市作用,以廣佛同城化、廣清一體化為重點,以重大合作項目為抓手,帶領肇慶、云浮、韶關加快發展,將經濟圈建設成為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協同發展的典范。(3)推進珠三角協同發展,以南沙港鐵路、穗莞深城際、廣佛江珠城際、中南虎城際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互通為突破口,加強廣佛肇與深莞惠、珠中江經濟圈基礎設施的對接融合,增強珠三角區域的國際競爭力。

3.積極輻射帶動粵東西北發展

2016年,廣東省提出產業共建,推動同一產業、企業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整體布局、一體發展,形成同一水平、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格局。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分工合作水平快速提高。與此同時,廣州作為廣東行政中心,更加需要積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因而,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分工合作,需要站在廣東省層面,積極輻射帶動發展相對滯后的粵東西北發展。

第一,對口幫扶梅州、清遠加快發展。以幫扶發展為核心,聚焦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中心城區擴容提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事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等重點領域,充分發揮廣州技術、管理、資本等優勢,聚焦產業和項目建設,強化招商引資,深化區縣結對幫扶,切實落實扶貧開發“雙到”,力爭幫扶梅州、清遠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二,帶動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部署,充分發揮廣州輻射帶動作用。(1)積極發揮廣州帶動作用,協同推進廣汕、深茂、廣河、廣湛客運專線等鐵路建設,打通廣州連接粵東西北地區的高速鐵路通道,推動粵東西北加快融入珠三角發展。(2)引導在穗企業、行業協會、商會積極參與粵東西北地區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特色農產品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增強粵東西北地區發展能力。(3)充分發揮廣州教育、醫療、科技資源優勢,加強與粵東西北地區合作交流。

4.引領華南地區協調發展

廣州自古就是華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泛珠地區合作基礎扎實,輻射帶動華南地區發展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任務。因而,從更高的區域層面來看,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分工合作,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輻射帶動能力,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引領華南地區協調發展。

第一,輻射帶動泛珠地區發展。近年來,在泛珠地區各方共同努力下,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領域逐步拓展,合作機制日益健全,合作水平不斷提高。未來,廣州要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背景下,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18號)[6],加強與泛珠城市合作,推進區域市場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區域創新體系、新型城鎮體系和合作機制建設。依托廣州南站商務區等重大平臺,建設泛珠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永久會址及泛珠合作產業園區,發展專業會展博覽業和商務服務業,建設泛珠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合作發展核心區和示范區。充分發揮南沙自貿試驗區在加強與泛珠地區航運物流、口岸通關、跨境電商等方面合作的平臺作用。

第二,引領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按照《國務院關于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函〔2014〕87號)的要求[7],積極推動珠江—西江黃金水道建設,完善和擴大高等級航道網絡,加強與肇慶、梧州、貴港、南寧等港口分工協作,助推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建立旅游戰略聯盟,整合旅游資源,共同推進旅游業發展。完善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與經濟帶沿線城市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建設華南企業新業態總部經濟基地。

第三,推動打造高鐵經濟帶。加強與長沙、南昌、南寧、貴陽等高鐵沿線城市在海鐵聯運、空鐵聯運等領域合作,提升廣州空港、陸港、海港輻射和集散功能。建立廣州與高鐵沿線城市招商、投資雙向服務機制,在商貿會展業、旅游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領域開展深層次合作,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和互動聯合。加強與高鐵沿線省會城市人才合作,引導異地高層次人才采用柔性流動方式,吸引人才到廣州從事咨詢、科研、技術合作等,促進人才資源共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山县| 桓仁| 乡宁县| 布拖县| 陆良县| 保德县| 蛟河市| 灌云县| 余姚市| 永善县| 右玉县| 英德市| 浦县| 郴州市| 杭锦后旗| 嘉禾县| 开平市| 读书| 汝阳县| 大新县| 兴义市| 策勒县| 本溪| 澳门| 长子县| 汝州市| 双牌县| 新晃| 大姚县| 沭阳县| 子长县| 岐山县| 雅安市| 济宁市| 吉安市| 肃北| 仙居县| 淳化县| 遵义县| 河北区|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