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廣州發展報告(2018)
- 曾偉玉 吳業春
- 3094字
- 2019-10-21 14:50:39
三 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戰略定位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受到高度重視和廣泛期待,將要承擔起引領中國新一輪全面改革開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責任和使命。廣州作為灣區中心城市,其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休戚相關。立足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發展基礎,理順廣州在國家和地區發展中的定位演進,新形勢下,廣州亟待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大都市、“一帶一路”樞紐以及地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一)廣州的定位演進
自中國近代以來,廣州作為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始終作為與外部世界聯結的窗口和門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樞紐作用。這是由其區位特征和歷史地位所決定的。伴隨著改革開放,廣州先行一步的區位政策優勢再次得以充分展現,其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從歷史文化和商貿為主向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橋頭堡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城市定位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2007年,廣州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第二個階段是2008~2016年,廣州升級為國家中心城市;第三個階段是2017年至今,廣州向全球城市邁進(見表5)。
1978年全國城市工作會議后,廣州編制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1981—2000年)》,定位為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我國重要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之一,突出廣州在全國及廣東的地位,強調其中心城市、對外交往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功能。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廣州提出要力爭用15年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奮斗目標。這一時期,廣州編制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年)》,定位為華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全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八五”期間廣州的綜合經濟實力躍升到全國大城市中的第三位,僅次于上海、北京。依據國務院和建設部的指示,在綜合2000年之后廣州的發展實際以及《廣州城市建設總體戰略概念規劃綱要》的基礎上,形成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10年)》,并獲得國務院批復(國函〔2005〕105號),將廣州定位表述為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之一,是我國南方的國際航運中心。
2008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廣州迎來了歷史性的“國家定位”。2008年12月,國務院批復《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首次以官方正式文件明確了廣州的“國家中心城市”定位。201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將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規劃為國家中心城市。2010年之后,廣州提出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的戰略目標,確立了建立國際商貿中心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重點,建成廣東省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和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構想,為此廣州制定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2016年2月,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在全新的藍圖中,廣州定位表述為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2017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廣州納入新一輪總規劃編制試點城市。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試點的指導意見》《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廣州全面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在最新版本總規草案《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廣州城市定位表述為廣東省省會、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商貿中心、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逐步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這一次廣州城市總體規劃,通過正式文件確立了廣州“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的定位,引領廣州進一步走向國際化。
廣州的城市定位演變,不僅與其自身發展和地區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更是與改革開放后中國進入全球化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密切相關。其定位演進與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化水平、國際地位提高密切相關。伴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地位的上升,其作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全球城市之一,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大灣區中心城市以及全球資源配置中心,“一帶一路”樞紐城市的核心地位不斷凸顯,將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促進整個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樞紐。
表5 廣州城市定位演進
續表
(二)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戰略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立足廣州發展基礎、理順廣州定位演進和發展脈絡,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廣州應積極建設和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大都市、“一帶一路”樞紐、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廣州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有助于大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建設“國際大都市”,與之前“全球城市”的定位一脈相承,有助于大灣區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一帶一路”樞紐,有助于大灣區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與廣州的“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發展方向是一致的;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就是指大灣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與香港—深圳、澳門—珠海共同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有助于大灣區打造“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
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新形勢新條件下,粵港澳大灣區將依靠全面開放和創新引領“雙輪”驅動,全面建設國際一流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樣板。廣州要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必須把握歷史機遇,推動全面轉型發展,依靠全面轉型促進功能提升、產業升級、結構再造和空間重塑,深化提高國際交往水平,積極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大都市。近年來,廣州在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方面成績顯著,航空航運樞紐、科技創新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等功能地位逐步提升,為建設國際大都市創造了良好基礎和條件。新形勢下,廣州需要通過“打基礎、補短板、提功能、強支撐”推進國際大都市建設,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培育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全球資源配置平臺,多領域深化區域開放合作,積極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人才體系和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促進重點領域擴大開放,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大都市。
“一帶一路”樞紐。充分發揮廣州在“一帶一路”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地理區位、歷史文化、對外交往、交通樞紐和科技創新等比較優勢,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互動,用好海內海外“兩種資源”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擴大經貿投資為重點,以產能合作為核心,以強化平臺建設為支撐,以深化人文交流為紐帶,聯手深港澳和周邊區域,協同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將廣州建設成為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科技創新引領區、世界級交通樞紐和國際區域合作新模式試驗區,凸顯廣州市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樞紐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按照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要求,明確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合作與分工體系中所處地位,充分發揮廣州行政中心、經濟實力、科技教育、區位交通、公共服務、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圍繞地區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交通樞紐、雙向開放等重點領域,從穗港澳深合作、廣佛及周邊協同發展、輻射帶動粵東西北、引領華南地區發展等空間維度出發,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分工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