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廣州發展基礎

廣州作為廣東的省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存在顯著的比較優勢,但與深港澳等城市相比,或者與自身發展目標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州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提升其全球戰略地位創造了機遇,但是,灣區深化合作、廣州全面升級都還受到體制機制約束。

(一)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優勢

相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來說,廣州在交通區位與商貿、發展空間、科教基礎資源、文化底蘊、行政地位等方面存在比較優勢。

1.交通區位與商貿優勢突出

廣州地處珠江入海口,有中國“南大門”之稱,是中國華南、西南等地區進出國際市場的主要門戶和平臺,是中國南方的貿易中心和物流中心,具有海空港聯動優勢、良好的空港基礎以及覆蓋華南五省和聯通粵北地區的物流中轉條件。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州居于灣區地理中心,便利的區位和交通條件使得廣州成為大灣區聯系內地、輻射內地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良好的交通區位成就了廣州“千年商都”的稱號,近年來,在商貿創新引領下,廣州國際商貿中心地位和比較優勢不斷增強。2017年,廣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402.59億元,連續30年穩居全國各大城市第三位;廣州跨境電商進出口227.7億元,增長55.1%,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一;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機場貨郵吞吐量均位居全國第三;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位列全國第四。同時,廣州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內貿流通體制改革試點、跨境電商綜試區、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綜合試點等都形成了一批先行先試經驗。在2018年新型國際商貿中心指數評價中,廣州在國內城市中排第三位,在21個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二梯隊(張躍國等,2018)。

2.發展空間潛力巨大

廣州作為華南中心城市,經濟腹地遼闊,包括廣東省內的珠江口西岸城市,如佛山、東莞、中山、江門、云浮、肇慶、清遠和韶關,省外直接經濟腹地包括廣西、貴州、海南、湖南、湖北、四川、重慶、云南的大部分地區。

相對于其他城市來說更重要的是,從土地面積和人口規模來看,廣州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見表2)。廣州行政區劃面積達到7434.4平方公里,遠高于香港和深圳;2016年,廣州的人口密度僅為1888.99人/平方公里,遠低于香港(6633.45人/平方公里)和深圳(5962.34人/平方公里)。2016年和2017年,廣州市常住人口分別為1404.35萬人和1449.84萬人,《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和廣州市“十三五”規劃分別預計到2020年廣州市常住人口將控制在1800萬人和1550萬人,比較而言,廣州市還有一定的人口增長空間。由此可見,相對于香港和深圳來說,廣州面積較大、人口密度較小、人口增長空間大,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表2 2016年廣州、香港、深圳三地土地和人口情況

3.科教基礎資源豐厚

廣州是華南文化教育中心,在華南地區具有顯著的文化教育優勢,其高等教育、知識服務、科研實力、人才集聚在華南首屈一指。2017年廣州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達到106.73萬人,在15個沿海主要港口城市中排名第一,遠遠超過上海、天津等高校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區(見圖1)。從發明專利授權量來看,2017年廣州市為9345件,僅低于上海(20681件)和深圳(18900件),高于天津(5844件)等其他15個沿海主要港口城市。除此之外,廣州市院士資源及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資源也較為豐富。2017年廣州市院士數量達到50人(其中19人為中科院院士,22人為工程院院士,其余9人為國外、境外機構獲評院士),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有62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有19家、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有1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有25家),以及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科技園共6家。

圖1 2017年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城市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

資料來源:各地區統計公報;大連市數據來源于其2017年統計年鑒,為2016年數據;天津市數據來源于其2016年統計公報,為2016年數據,但不影響廣州市的排名。

4.嶺南文化底蘊深厚

廣州是擁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粵劇、嶺南畫派、廣雕、粵菜等馳名中外。早在1757年,清政府將廣州作為全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嶺南文化率先走向世界,廣州迅速成為當時連接東西方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樞紐(王世福等,2018)。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廣州是無可爭議的嶺南文化中心和粵語文化圈的核心城市(畢征,2016)。與深圳和香港不同,廣州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在華南地區乃至中國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文化特色。作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最早的地區,歷史文化遺跡眾多,中西文化交融特點明顯,融匯了嶺南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建筑、園林、音樂和粵劇、飲食文化以及城市景觀等方面,都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嶺南特色,成為嶺南文化的中心。

5.行政中心地位優勢顯著

廣州作為廣東省會城市,在管理部門集聚和生產服務功能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一方面,廣州作為行政中心城市,集聚了較多的企業管理部門。據測算,在珠三角地區,近年來管理部門不斷向中心城市集聚,生產功能向外圍城市集聚。從職能專業化指數[3]來看,廣州約是3.72,深圳約是1.72,其他城市都在0.8以下,廣州的職能專業化指數要遠遠高于深圳,更遠遠高于其他城市(見表3)。相比較而言,廣州的管理部門集中程度最高,總部經濟發展最好。截至2017年8月,累計已有28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穗投資或設立機構,其中至少120家將總部或地區總部設在廣州。這意味著,每2家世界500強企業至少有1家在穗投資,大約每4家就有1家在廣州設總部(黃婷,2017)。另一方面,廣州在整合區域經濟發展和在生產性服務、區域物流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組織能力。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廣州已經形成服務導向型經濟體系,高度發達的經濟、龐大的消費市場、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悠久的嶺南文化對珠三角乃至全國經濟均起著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在這種良性互動中,珠三角經濟以及全國經濟也對廣州形成了強大的支撐效應。同時,在全球產業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作為全球高端服務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議展覽業將隨著全球高端產業向中國轉移而轉移,在內部支撐外部轉移的雙重驅動之下,以廣州為中心,輻射珠三角、長三角乃至環渤海的新的全球會展中心聚集區域將逐步形成,對廣州發展高端會議業形成強大的支撐。

表3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9城市職能專業化指數及特征

(二)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短板

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優勢明顯,但通過橫向比較發現還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短板,主要體現在中心功能有待提升、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空間利用效率低等方面。

1.中心功能有待提升

從經濟總量來看,2017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2.15億元)被深圳(2.24億元)趕超,略低于香港(2.18億元),三地地區生產總值比較接近,廣州需要保持與香港、深圳的同步增長,維持相對平衡的多中心格局。

作為城市中心功能的表征,CBD的發展體現了中心城市的經濟影響力。從CBD的發展來看,廣州CBD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各大城市CBD中排名靠前,但是廣州CBD的中心功能,尤其是控制力和影響力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廣州CBD的總量大,但房地產的比重有些偏高,影響了中心功能的發揮和控制力、影響力的提升。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隨著南沙新區的快速發展,未來廣州CBD有可能向CBD網絡方向發展。深圳這些年來總部集聚效應也在不斷增強,總部經濟也在快速發展。2017年深圳的世界500強企業增至7家(王新根,2017)。在未來深圳與廣州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中,可能競爭會進一步加劇,這種競爭也是深化合作的基礎。

2.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

從服務業比重來看,香港的服務業高度發達,廣州和深圳的服務業比重遠低于香港。香港和澳門基本都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占比近年來維持在90%以上。2016年,廣州和深圳的服務業比重分別為69.36%和60.1%(見表4)。從工業結構來看,廣州市工業的三大支柱產業為汽車制造業、電子產品制造業和石油化工制造業,2016年汽車制造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0.98%,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0.93%。2016年廣州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是664.55億元,而深圳是4762.87億元,廣州高端制造水平遠低于深圳。廣州缺乏新型的支柱企業,產業升級壓力較大。

表4 2016年3城市分行業GDP比重

3.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從專利數量來看,深圳2016年專利申請總量為145294件,授權總量為75043件,廣州的這兩個數值分別為99070件和48313件,遠低于深圳。廣州擁有整個廣東省2/3的普通高校,科技基礎資源豐富,但與深圳相比,其產業結構中高端產業占比偏低,科研資源轉化為生產力能力很弱。深圳具有引領國際前沿的科技產業轉化創新優勢,而且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等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處于世界前沿。由于科技創新能力城際差異化顯著,廣州亟待加強與其他城市的科技創新合作,打造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4.空間利用效率低

2017年,廣州經濟密度為2.89億元/平方公里,這一數值遠低于香港和深圳。香港2017年的經濟密度為20.83億元/平方公里,是廣州的7.2倍;深圳2017年的經濟密度為11.23億元/平方公里,是廣州的3.89倍。廣州存在部分低效產業,導致土地低效利用。

(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廣州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必然受益于灣區發展戰略并享受到相關優惠政策。

1.全球戰略地位提升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2017年末,粵港澳大灣區總人口約7000萬人,GDP突破10萬億元,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2%。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廣州作為我國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承擔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職責會更加明晰,這將逐步提升廣州市的國際競爭力和成為國際城市的實力,而廣州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戰略地位也將顯著提升。

2.承接香港優勢資源機遇

穗港兩地合作基礎較好,自1998年以來,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已經召開了20多次,推動和見證了兩地合作不斷深化。穗港兩地現代服務業結構類似,在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潛力。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香港與廣州在金融、科技、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合作會更加緊密,將有利于促進廣州產業轉型升級、中心功能提升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3.國際合作新機遇

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州可以充分利用港澳地區對外獨特優勢,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金融、生態環保及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攜手打造“一帶一路”樞紐,與港澳共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聯手“走出去”“引進來”,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平臺,更好發揮歸僑僑眷紐帶作用,推動廣州在國家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當然,廣州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分工合作及轉型升級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挑戰,比如,“一國兩制”下市場聯通水平和要素流動效率有待提升,地方分權增添了各地深化合作的難度,還有諸如資源能源約束、生態環境壓力、人口紅利逐步減退,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后旗| 唐海县| 信阳市| 大理市| 贺州市| 南安市| 集贤县| 景谷| 通山县| 龙南县| 阜宁县| 甘洛县| 白城市| 合水县| 海安县| 固镇县| 洛扎县| 缙云县| 黑水县| 中西区| 虞城县| 察隅县| 桦南县| 渝中区| 永泰县| 鹤山市| 福贡县| 宣汉县| 苍梧县| 合山市| 本溪| 固阳县| 专栏| 牙克石市| 长子县| 汾西县| 页游| 吴忠市| 镇巴县| 富顺县| 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