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量經濟研究(2019年·第10卷·第1期)
- 張屹山
- 1580字
- 2019-10-18 16:37:20
2 全球價值鏈嵌入程度及進出口隱含碳排放的測度
準確測度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和參與度,以及進出口隱含碳排放量關系到本文計量結果的無偏一致性。本文基于世界投入產出表,分別運用Wang等(2013)的貿易增加值分解方法、Koopman等(2010)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和參與度指標,以及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對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參與度及進出口隱含碳排放進行測度。
1.數據來源說明
2016年發布的WIOD數據庫提供了2000~2014年的世界投入產出表,但該數據庫中的環境賬戶只更新到2009年。為統一口徑,本文選用2013年發布的1995~2011年世界投入產出表,其涉及了35個產業部門,涵蓋了全球40個經濟體和1個其他經濟體。同時,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來自WIOD數據庫的環境賬戶,該賬戶提供了1995~2009年41個國家或地區的各部門二氧化碳排放數據。各國完全碳排放系數在短期內變化不大,因此用2009年的完全碳排放系數代替,計算2010年和2011年各國進出口隱含碳排放量。
2.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和參與度指數測度結果
基于貿易增加值的分解方法,本文對1995~2011年39個國家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和參與度指數進行了測度。從圖2中可以看到,1995年各國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指數基本在[-0.2,0.2]的區間,其中大部分國家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指數小于0,而占比近70%的國家其全球價值鏈參與度指數大于0.3。從圖3中可以看到,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2011年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均明顯加深,而分工地位上升不明顯。總體來看,位于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較高的國家主要是澳大利亞、日本、美國、德國、英國等部分發達國家,以及俄羅斯、巴西等規模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從參與度指數來看,盧森堡、馬耳他、愛爾蘭等發達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遠高于美國、日本等國家,這一事實說明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與國家規模無關。而中國、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較低,是因為這些國家資源豐富,通過出口自然資源、石油等初級產品參與國際貿易,其主要依賴前向參與全球價值鏈,所獲得的價值增值較低,因而決定了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較低。
圖2 1995年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和參與度指數
圖3 2011年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和參與度指數
3.進出口隱含碳排放測度結果
假設2010~2011年各國各行業的完全碳排放系數與2009年一致,計算得到1995~2011年39個國家進出口隱含碳排放量。從圖4和圖5的結果可以看到,1995年出口隱含碳排放量排名前三的國家依次是中國、美國和俄羅斯,進口隱含碳排放排名前三的國家依次是美國、德國和日本。而到2011年,中國出口隱含碳排放一方獨大,真正成為“世界工廠”。俄羅斯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隱含碳排放量也較大,而美國、德國、韓國等發達國家出口隱含碳排放增加的速度明顯低于進口隱含碳排放,可以看出發達國家正逐漸通過進口貨物和服務,將碳排放責任轉嫁給發展中國家。
通過對比全球價值鏈中分工地位較高的幾個國家的進出口隱含碳排放發現,美國、日本、英國和巴西進口和出口隱含碳排放量的差距逐漸增大,澳大利亞和羅馬尼亞由貿易隱含碳排放凈出口變成凈進口國家。俄羅斯出口隱含碳排放量仍然大于進口隱含碳排放量,且從圖4和圖5中可以看到,前者增長速度大于后者。因此,可以推測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確實會對進出口隱含碳排放產生影響。下文將對此進行驗證。
圖4 1995年進出口隱含碳排放量
注:圖中橫坐標的1~39指代本文所研究的39個國家,其中1~5分別表示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和巴西;6~10分別表示加拿大、中國、塞浦路斯、捷克和德國;11~15分別表示丹麥、西班牙、愛沙尼亞、芬蘭和法國;16~20分別表示英國、希臘、匈牙利、印度尼西亞和印度;21~25分別表示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韓國和立陶宛;26~30分別表示盧森堡、拉脫維亞、墨西哥、馬耳他和荷蘭;31~35分別表示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和斯洛伐克;36~39分別表示斯洛文尼亞、瑞典、土耳其和美國。同圖5。
圖5 2011年進出口隱含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