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達成的一致目標。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制定到《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最后到《巴黎協定》的生效,無不體現了世界治理氣候變化的決心。然而,這一系列協定的執行增加了各國財政負擔,同時也限制了部分產業的發展。因此,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過在國外建廠生產或進口能源密集型產品等途徑將碳減排責任轉嫁給發展中國家,使得后者出口貿易中隱含了大量碳排放。隨著通信和運輸技術的發展,全球價值鏈的分工模式為國際碳減排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發達國家通過研發設計等高端環節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而將加工組裝等制造環節分配給發展中國家,導致其成為“污染避難所”。但同時,發展中國家能夠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進而降低碳排放。那么,融入全球價值鏈是否有利于降低一國進出口隱含碳排放呢?

國內外學者對貿易隱含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圍繞其測度及碳排放責任分擔的問題。早期學者多從單區域或雙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的角度研究貿易隱含碳問題(Minx et al.,2008;Du et al.,2011),但是隨著貿易碳排放問題研究的逐漸深入,單區域和雙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的技術同質性假設會造成測算結果的較大誤差(Lin and Sun,2010)。目前大多數學者運用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對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進行測度(Weitzel and Ma,2014;彭水軍等,2015)。王文治和陸建明(2016)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表,將貿易利益作為分配因子,對各國的貿易隱含碳排放余額進行了分配。基于Grossman和Kruger(1991)提出的貿易環境分解框架,通過結構分解研究貿易隱含碳排放的影響因素是當前運用最廣泛的方法。Dong等(2010)、Du等(2011)、Xu和Dietzenbacher(2014)分別發現規模效應、結構效應顯著促進了貿易隱含碳排放的增加。江洪(2016)通過結構分解得到技術效應對隱含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此外,部分學者將該結構分解方法進行拓展,研究發現FDI行業結構、能源結構也是我國隱含碳排放的主導因素(李珊珊和羅良文,2012;譚娟和陳鳴,2015)。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關于一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衡量方法也比較成熟。Hummels等(2011)開創性地提出了垂直專業化指數用以測度全球價值鏈的參與水平,但該方法假設進口中間產品在出口國國內和國外最終消費中所占比例相同,且忽略了國際貿易中本國增加值返回的情況。而Wang等(2013)提出的貿易增加值分解方法克服了上述兩個假設的限制。目前,尹偉華(2016)、賴偉娟和鐘姿華(2017)等多數學者基于該增加值分解方法,結合Koopman等(2010)構建的價值鏈分工地位和參與度指數,衡量一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深度和廣度。近年來國際貿易分工模式的巨大轉變,使得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國際分工形式對環境污染的影響。Dean等(2008)將加工貿易與進出口總額之比作為國際分工程度的指標,研究結果表明,垂直專業化使得中國出口產品污染強度下降。而Zhao等(2014)、鄭國姣和楊來科(2015)的研究則發現,隨著垂直專業化的深入,發展中國家出口隱含碳排放量顯著增加。王玉燕等(2015)、楊飛等(2017)則研究了全球價值鏈嵌入對節能減排的非線性效應。潘安(2017)分析了全球價值鏈分工對中國貿易隱含碳排放的直接影響。

目前,僅潘安(2017)將全球價值鏈嵌入程度和貿易隱含碳排放放在同一個框架內進行了測度并簡單分析了二者的關系,但并未深入研究二者間的作用機制,未能有效回答融入全球價值鏈是否有利于實現貿易隱含碳減排這一問題,且現有文獻沒有全面考慮全球價值鏈嵌入的深度和廣度對節能減排的差異性影響,此外,忽略了環境規制這一傳導路徑對貿易隱含碳排放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運用世界投入產出表測算了1995~2011年39個國家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和參與度指數,以及進出口隱含碳排放;研究了融入全球價值鏈對進出口隱含碳排放的直接影響,以及通過結構、規模、技術和環境規制四條傳導路徑對出口隱含碳排放的間接影響。有效地回答了融入全球價值鏈是否有利于實現貿易隱含碳減排這一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山县| 洪洞县| 娄烦县| 乐昌市| 辽宁省| 溆浦县| 平山县| 商水县| 垣曲县| 大邑县| 汉中市| 湘阴县| 万年县| 元氏县| 临江市| 民权县| 梁平县| 仲巴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宜黄县| 嘉祥县| 和平县| 祁阳县| 乐昌市| 鹤岗市| 阳山县| 来凤县| 洪江市| 通化县| 荃湾区| 增城市| 桃园县| 东阳市| 双鸭山市| 浮山县| 呈贡县| 仪征市| 调兵山市| 泾源县| 淮北市| 东丽区|